如何评价古语说天下没有有错的父母?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

综观现今社会人生价值迷失,道德意识薄弱,家庭问题频生,代沟问题严重,亲子关系疏离,年青人情绪抑郁浮燥,是故孝道之重新提倡实有其迫切之需要。

(图片来自网络)

古语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若用现代的语言去理解,意思就是说,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无论怎样都是对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必然是为了子女着想、为了子女能受益。在今日的社会中,如果为人子女者能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必然是非常的融洽,而家庭的气氛也必定是十分之和谐。但事实上,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上述这句说话,竟然变成了:「天下无不是之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也是无尽的,无论子女犯了多大的过错、无论为子女们承受多大的压力与委屈,父母都可以忍受、包容而没有半点怨言!子女生病了,就等于自己生病,只要子女好,父母才会好;子女一旦出现问题,父母自然就会寝食难安。因此,在佛教里面常常说:「父母恩重难报!」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如此深重,那么为人子女者应如何去实践、体现孝道?正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父母恩德之大,如苍天之无穷无尽,要怎样才能报答得完?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是以伦理孝道为中心,无论是社会秩序或家庭关系,无不以伦理孝道为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中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说明了孝顺父母,是人子之本份,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天经地义之事。

(图片来自网络)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此书虽然字数不足二千,但它的内容丰富,开宗明义讲明了孝道的宗旨。第一章开始就说:孔子在家闲坐,学生曾子坐在旁边侍候。孔子问:古代的贤明君王,有最高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你知道吗?曾子赶紧站起来回答说:我不聪敏,怎么能知道?

(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就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源泉。并叫曾子坐下来听他细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说我们的身体哪怕是头发和皮肤,都是从父母得到的,要尽量珍惜爱护,使其不受伤害,这是行孝的开始。天下的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健康成长,为人子者难道能以病残之躯使父母无忧而高兴吗?瞎眼、跛足能更好地报效社会和国家吗?所以我们从小就要爱护身体,以健全的体魄去孝养父母,去报效社会和国家。「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说我们成人后,事业有成,行为仁德,能扬名后世,使父母也获得荣耀,这就是世间行孝尽善尽美的终极目的。所以说,孝道是社会伦理精神建设之核心。但是这句话本身是错的。一个人与你的关系,和他内容以及观点的对错,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总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他是为了你好啊。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这是站在佛教的角度界去理解这句话,但很多时候父母说: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然而实际行动中却并没有为子女们好!所以这句话本身的对错完全由自己理解!这句话即是对的也是错的!好比那些一生下子女就抛弃的父母,这句话对他们来说已经被他她们玷污了!

(图片来自网络)


答=丫不成人父,大不成人夫,了不成人子。吾答来迟,先给第一个高人答完了,我甘拜下风,自愧无文,答不成章,自恨枝无叶,莫信太阳偏,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理字无王不成理,学字无子学不成。罗衣蓆湿换娘睡,饥寒走尽五更程。天下只有父母心。只能唉叹一声,金无足尺人无完人。天培父育亲义重,总是恩深报未深。


古语说,天下没有有不是的父母,对吗?

首先讲,我们人类不论古代或现代,有很多病句,其原因就是受时代及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所致。是这样:如果人类所有之人都不可能有“不是”,那这句古语就是对的。如果人类存在有不是的人,那么这句话就是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古语或现代语所框定的意义,没有辩证法的分析,笼统的,糊涂的,不负责人的,随便的,任意的,局限性的等等之为其所下的结论,多数是断章取义,不普及的,不完全正确的定义。假如,为人之母是个淫乱之人,或狠毒之妇,或强盗之首等,此时之母,乃是无“不是”之母乎?如其父,杀人越货,强奸少女,挖坟掘墓,放火害人等等,斯时之父无“不是”乎?在当今,不务正业,吸毒贩毒,赌博嫖娼,酗酒闹事,欺骗妇幼等等之父母,亦无“不是”之父母乎?若果勤劳而不富,钱财被骗,身体不佳而失去劳动等等之父母,乃痛苦之父母也,不能用是,不是,去定义之。之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古语就正确。其实有非常多的古语是俗论,是低级趣味的语言,万不可信之。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有某者为了骗保,对儿子说,过几天我们就会有几百万了,儿子莫名其妙。结果是父亲给女儿买了许多保险,然后他把女儿杀害了,想嫁祸于人,这样就能得到保险几百万元……。这样的父亲无“不是”乎?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人类的做人之标准去衡量父母的是无不是,而不是凡父母之所作所为不论,一贯的认为没有“不是”,那将是非常愚昧的,错误的,不成立的俗论!


完全不赞同。“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是封建时代为树立父母权威,从而维护君主权威,君君臣臣那套说辞,无非就是让人服从权威,压制不满、批评、反抗。这在家庭内部叫家长专制,对国家是专ZHI,难道我们还没吃够这种专Quan和专zhii的亏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又怎么会没有不犯错的父母?作为母亲,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从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不管智商情商多么高的人,初为人母、人父,面对新生儿都是全新的挑战,都需要不断地摸索、积累经验,同时也会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只有承认自己犯错,才有可能改正进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妄想照搬他人的经验,孩子又是在不断成长的,所以也不可能用一套经验就可以一劳永逸。为人父母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有句话做父母的应该牢牢记住:孩子不是比我们晚出生的人,而是比我们活得更长的人,我们无法预知他要面对的世界,所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失效。

养育孩子就是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并最终离开父母的过程。那为什么不给孩子更多自己选择、尝试的经历呢?父母在时孩子犯了错还可以给他们一个支持的后盾,弥补的机会。等我们走了,他们才能少犯错,少走弯路。如果父母在时剥夺孩子实践的机会,我们走了,他们却没有准备好独立面对生活,又有谁可以依赖?

还有人说“天下没有不是之父母”是指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都是好心好意,孩子不领情就是不孝,忘恩负义。我不反对父母对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但我也支持孩子拥有对此说“不”的权利。其实这样的父母正在已爱的名义控制自己的孩子。他们太在意自己的付出,并通过孩子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不可或缺。因此,在他们眼里,没有自己参与或付出的事情,就总是有缺憾的,即使看上去很完美,他们也会从中找出一些瑕疵。所以,如果你长期和一个过度付出的父母一起相处,你会发现,过度付出的父母其实也很挑剔。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很容易心理不健康,低自尊、自卑是常见毛病。

虽然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这句话好象未说清楚。


难道做上父母就变成完人圣人了?


如何理解“世上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

作为过来人,我们都是从孩子一点一点长大的,不仅经历过孩子不幸,也经历了作为父母的不易,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的体悟。

作为父母,无论任何一个父母从发心来说,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但有时候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结果却是不相同的。

正如有句话说的:“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着,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从这些话里,已经说明父母错了,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关键是这句话要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如果站在父母角度理解,“世上没有父母错”,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作为一个人,不犯错误那是不可能的,就算作为父母,他们仍然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能会不犯错误?

如果父母这样理解,那将是孩子一生的梦魇!

因为从现在教育来看,很多父母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如果孩子反抗了,父母却用强制手段制服了孩子,孩子的思想被压制表达不出来,那么结果是很可怕的。

有很多孩子后来得上心理疾病,就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造成的,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一生。

然而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拿这句话而言,是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的,也就是说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就算父母的错了,可能导致我们没有感受到爱,甚至是被伤害了,也只是父母方式方法不对,也是为了我们好。

有了这样理解,作为孩子就不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了,就不会错怪父母了,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会对父母产生爱,爱是治愈一切疾痛的良药。

因为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无论任何人只要怨恨父母,那么他的一生都将在痛苦中煎熬,除非他能认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坚决改正。

父母是孩子最应该敬仰的人,就算信佛信主的人,敬仰佛,敬仰基督耶稣,也不要忘了敬仰自己的父母,敬仰自己的父母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其它任何宗教信仰!

所以说从孩子角度理解“天下没有父母错”是对孩子思想的一种引导,是为了让孩子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并不是说明父母不会犯错。


原始地址:/remen/1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