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为什么没有收录李贺的诗?

在唐人绝句选中,收集了李贺的诗!


李贺的诗古怪刁钻,忽神忽鬼,不入大雅之堂宜矣。


李贺的诗太过奇诡,说白了,唐诗三百首就是启蒙教育,就相当于我们的小学书籍,而李贺的诗水平就是高等函数,如果把高等函数放在小学课本里,那不是难为学习者吗?相对而言李贺的诗对于初学者不好理解,故没有放在《诗三百》里。


李贺在诗人中的名气是比较大的。我念书的时候,早早地就接触到了李贺,但真正学习他的诗却似乎只有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那首诗给人的印象是色彩强烈、气氛压抑,韵脚拗口得很,那时我们上高一,背诵的时候很是花了些时间呢。

那么,为什么那时中小学生都知道李贺呢?这与伟大领袖毛主席喜欢李贺的诗歌有关。毛的诗歌中两次几乎原封不动地引用李贺的诗,一个是“天亦有情天亦老”,一句是“一唱雄鸡天下白”,有这个“大托儿“推销李贺,所以那时全中国人都知道了他。

但我上学时却不喜欢李贺的诗。我们喜欢的是那些明朗严韵的短诗,这样好理解好背诵,而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来说,李贺的诗显得难了些,尤其是诗的内容也显得枯涩,不好学。我们那时喜欢的是王昌龄杜牧李白的诗(也不喜欢杜甫的诗),因为这些人的诗好理解容易背诵下来。

或许,《唐诗三百首》就是为了孩子们而选的吧?


现在大家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他所选编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据说很有权威性。就“蘅塘退士”这人的资料,我手中不多。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它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因为《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休不得”。


这跟《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有关。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讽喻诗也没有被选入。这大概是因为《唐诗三百首》本身是给小孩子读的,是给家塾做教材用的。另外作者还要照顾到所选的诗最好要能体现儒家的“诗教”,所谓“温柔敦厚”.编者说“录少陵诗,止就其纲常伦纪间至性至情流露之语,可以感发而兴,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庶几养正之义云”。《唐诗三百首》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清朝人朱洙,他编选书的目的是儿童诗歌启蒙教育读本,因此他在选择诗歌的时候,会以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诗歌为准,而且要有正能量,能够体现普世的价值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就是所谓的“取正不取变、取易不取难、取情不取理。”

所谓正,就是指正统的儒家思想,偏离则不取。

所谓易,就是指通俗易懂,言语晦涩、取经用典过甚、诗歌技术手段繁杂不取。

所谓情,按照朱洙的话来讲就是“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诗歌舆情与内,但不讲大道理,重说理则不取。

李贺号称诗鬼,(他的长相、性格和境遇熟悉的人都应该知道)虽为浪漫主义诗人,但是诗歌常以神仙鬼怪表达悲伤和苦闷,“鬼眼看人间”的写作风格显然不符合正和易这两点。

相信看到以下的诗句,我们这些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被这些情绪沾染: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

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南园

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

南山削秀蓝玉合,小雨归去飞凉云。

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

郑公乡老开酒尊,坐泛楚奏吟招魂。


李贺的诗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与编者的认识和选编的目的有关。

1、蘅塘退士对唐诗的认识有其局限性

《唐诗三百首》编者是清朝的蘅塘退士孙洙。他对唐诗自身的认识有其局限性。蘅塘退士选诗优缺点并存,优点是所选篇目体裁广泛,所选作者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但是也有其缺点,像晚唐的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名家,多有感时伤世的经典作品,然而一首也未选入。被后世称为“孤偏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也没有选入。蘅塘退士其所选七言绝句中,宮怨诗的比重大些。

这样看来,没有选入李贺的诗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毕竟是从《全唐诗》近五万首诗中选出三百首。

2、蘅塘退士编书是为了儿童启蒙

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的题辞中指出,该书为“世俗儿童就学”而收编,“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塾私课本,俾童而习之。”

显然,编者遍书针对的读者是孩子。既然是给儿童作启蒙教材用,当然要选相对来说更普及的、更易于儿童接受的、朗朗上口的。

3、李贺的诗风

李贺的诗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营造出波谲云诡的气氛,例如《李凭箜篌引》,他本人也被称为“诗鬼”。也有人评价,李贺的诗分雕琢求奇,用典较多,语意晦涩等。

在孙洙眼里,李贺的的这种风格不太适合作启蒙教材。

李贺画像

综上所述,由于蘅塘退士编书是为了给儿童作启蒙教材,李贺的诗风又与孙洙的选诗标准相抵触,故而李贺的诗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留言、点赞,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唐诗三百首》的性质是启蒙读物,所选的篇章都是一些通俗易懂之作。

关于《唐诗三百首》的选取标准有三:

1.取正不取变

必须遵循儒家思想,因为是启蒙读物,所以思想必须纯正。

2.取易不取难

(1)选取“脍炙人口之作”,无艰涩难懂之句

(2)选取当时一般学童易于理解的

(3)不选历史背景过于复杂,典故本事过于广博,文理过于艰深,用词过于隐晦

(4)选取艺术形象能为一般读者所欣赏领会的,不选怪怪奇奇、质木无文,缺乏审美价值的

(5)选取音节和谐,富于音韵感的,语言方面较为通俗的文字,不选诘屈聱牙,不便吟咏、难于记忆的

3、取情不取理

一般认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取胜。当时的科举考试,颇为崇尚唐诗。选诗时当然以表现唐诗主情的特点为主。

结合《唐诗三百首》的选取标准,不难明白李贺的诗为什么没有入选。李贺的诗艰涩难懂,对于初学者来说偏难,也不适合启蒙,而且李贺的诗有“剑走偏锋”之感,不适合考科举的人学习。总而言之,《唐诗三百首》要力求思想纯正(儒家思想)且通俗易懂,李贺的诗并不符合入选要求。


收录的有。


编《唐诗三百首》的是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清朝乾隆年的进士,江苏无锡人,在山东省做过县长,此前曾在河北省干过,不知怎么的,吃惯了北方的大蒜大葱,退休回家后嫌家乡菜太甜,家里人总要候着他,有一天他请客,做菜的人忘了客人都是本地人,按他习惯做了一桌北边菜,结果客人不大动筷,匆匆应酬了几句纷纷离席归家。他觉得没面子,纳闷了好几天,恰好他正在为编书做卡片,手头上正在看李贺的集子,他兴意阑珊就随手搁到一边去了,等诗选编全取各家各体共三百余首中,就缺了“诗鬼”李贺的诗。别人看了以为是他存心討厌李贺的不寿。这正是,人生就是巧与不巧的选择。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没有李贺的诗,主要是因为李贺的诗不符合编著者孙洙的选诗要求。

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清朝乾隆十六年进士。他所编著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唐诗311首。

在《唐诗三百首》的序中,孙洙就提到了自己的选诗标准,即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城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洙选诗有三个特点,一是要脍炙人口,二是要体裁完备,三是选出的诗歌要有启蒙作用,要能够成为家塾课本。

显然,李贺的诗并不符合这三点要求。

一:奇字异辞,荒诞诡谲

对于诗歌来说,想要做到脍炙人口便要做到“易于成诵”,而“易于成诵”就要求诗歌在音节的变化上最好要有节奏感,有规律性,读起来抑扬顿挫,其次,文字也不能过于生僻。

而这些条件,李贺的诗并不符合。

李贺,有着诗鬼之称,在他的诗中多奇字异辞,内容荒诞诡谲。明人余飏就曾评点其诗

“险仄奇诡,无一字可调俗言,无一言可入俚耳”。

李贺的诗古体多,近体少,声调古拗,不易于朗诵,并且李贺还喜欢使用代词,把许多常见之物用一些陌生之词来表达。

比如在《梦天》一诗中“玉轮轧露湿团光”,在这里团光指的是月光。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李贺的诗中,鬼、泣、血、死等凄寒字眼经常出现,如“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这些,都增加了朗诵难度。

二:择其尤要者

在孙洙的选诗要求中,要体裁完备,而更重要的是要择其尤要者,说白了,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很不幸,李贺落选了。

首先,我们先来聊一聊七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曾这样评价过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开元之时,龙标、供奉,允称神品。外此高、岑起激壮之音,右压多凄婉之调,以至‘蒲桃美酒’之词,”

可见,在唐朝诗人中,七言绝句要首推王昌龄和李白,接着就是高适、岑参、王维、王翰、王之涣等等,在沈德潜的话中,并没有提到李贺。

接着便是五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也提到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纯是化机,不关人力。”

在五言绝句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王维、李白、韦应物、崔颢等等,同样也没有李贺的存在。

可见,在当时,李贺在绝句方面并不能成为唐朝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而在古体诗中,根据沈德潜的评价,李贺也不能在唐朝诗人中排入前列。

再加上,《唐诗三百首》选诗侧重近体,而李贺又不喜近体,因而,能够入选的佳作就更少了。

因此,孙洙并未选录李贺的诗歌。

三:诡秘奇幻、凄苦悲凉

孙洙选诗的最后一个条件便是要启蒙儿童,作为家塾课本。

显然,李贺的诗非常不适合作为启蒙儿童之用。其原因,一是因为李贺的诗风诡秘奇幻,一是因为李贺的诗所抒发的感情多是悲苦凄凉之情。

在前文中,我们就已提到,李贺的诗中,多有一些鬼、泣、血、死等凄寒字眼的出现,而这些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阴森恐怖的世界。

比如《神弦曲》一篇中,

画弦素管声浅繁,花裙綷縩步秋尘。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而类似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在他的诗歌中,痛苦,绝望,悲凉,凄惨,这些情感的宣泄与环境的描述,自然不适合启蒙儿童之用。

除此之外,李贺的诗在观念上目无君王,比如称本朝先皇玄宗为“蜀王”,称汉武帝为“刘郎”,要知道的是,孙洙所处的时代正值文化高压期,作为启蒙儿童的诗歌应该是思想纯正的,哪能目无君王呢?

四:其他原因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没有李贺的诗,除了是因为李贺的诗不符合编著者孙洙的选诗要求外,还有一点原因,便是“雅正”的审美追求。

雅,指的形式上的典雅,正,指的是内容上的正大。

而“雅正”与“温柔敦厚”则是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因而,孙洙选诗自然也离不开“雅正”与“温柔敦厚”,但是,李贺的诗风,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了,两字概括就是“诡谲”,因而,李贺的诗歌没有入选也是“理所当然”的。

总结

总的来说,李贺的诗歌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李贺是以“鬼诗”出名,而《唐诗三百首》作为启蒙儿童之用,自然不能选用李贺的诗歌。

诚然,李贺的诗歌也有一些不是“鬼诗”,但是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李贺的诗歌很难入选,毕竟,唐朝的诗人太多了。

虽说《唐诗三百首》中李贺的诗歌并未入选,但这并不妨碍李贺“诗鬼”之名流传百世。


李贺,诗鬼也,鬼者奇,凄,阴,凉,诡,异,难解其意也。曲高和寡,多现消沉之念,感觉《唐诗三百首》应该也有收录,因为李贺君也如电公雷母一般的手段,有一番奇思妙想[呲牙][呲牙][大笑][大笑]


毫无疑问,清乾隆年间无锡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优秀的诗歌选本,是迄今为止公认的选诗最精、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选本。

编选者的初衷,“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远胜《千家诗》,显然是得到充分兑现了的。这一选本问世后,陈婉俊、章燮等人精审简明的注释,更使它如虎添翼,风行天下,经久不衰。

优秀选本

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朝77位诗人的311首作品。根据孙洙的《自序》,他之所以不多不少,只选了300多首唐诗,跟一句民间谚语有关。谚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康熙年间,由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奉命编撰的《全唐诗》,共收录唐代2529位诗人的诗作42863首。《全唐诗》问世后,先后有日本学者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所著《全唐诗逸》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中国当代学者王重民、孙望、童养年、陈尚君等,根据历史文献,缉补了许多被《全唐诗》遗漏的作品。

如今已知的存世唐诗,涉及作者3700多位,作品达55000多首。这还不包括陈尚君近年缉补的一些作品和1992年夏天长沙出土的唐窑瓷器上的几百首唐诗。据悉,其中不少是“《全唐诗》中没有收进去的”。

要在数千位诗人、数万首作品中选出70余位诗人、300余首作品,无异于大海寻针、披沙拣金,谈何容易;加上文艺的优劣评判,又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见仁见智,众口难调。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所达到的水平,所取得的成绩,怎么称赞都不会过分。

遗漏了谁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种公认的优秀选本,也不免有遗珠之憾。

《全唐诗》的一种版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四藤哙社本,刻印者不满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孙洙只收录其中两首,“不免缝漏”,于是将其余三首也一并收录。

根据当今文学史家的一般看法,以及我们对唐代诗人诗作的了解和认识,不难发现,还有若干诗人诗作,是该收而没有收的。笔者一时想到的,就有如下几位诗人及其作品:李贺、寒山、王梵志。

李贺

李贺,在如今多数文学史著作中,差不多已经跻身“准二流”行列,虽然还难望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项背,或许逊色于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但完全可以跟李益、张籍、元稹、贾岛、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相比肩。至于《唐诗三百首》里有作品收入的王建、张祜、钱翊、崔涂等,比起李贺来,似乎有所不及。

从诗歌内容和风格上来说,在唐代如林的诗人、佳作中,李贺的“辨识度”是非常高的。李贺虽然不到三十岁便英年早逝,但他诡谲的想象力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使得他在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诗坛名流辉映争鸣的时代,也能别开生面、自成风格,没有被湮没掉。

从作品及传播上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对于少年儿童而言,不免晦涩难懂,但《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还是不妨一读的。论拓展少年儿童的文学想象力,提高其词语色彩的组织运用能力,李贺的诗作,恐非一般唐代诗人所能同日而语的。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免。

寒山

寒山、王梵志,都是诗僧。他们的诗歌,内容多介于世俗与佛教之间,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新发现的诗人。五四时期,因为提倡白话文,胡适在其著作《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并列为唐代三位白话大诗人。从此,寒山、王梵志及其诗作进入大众视野,声名鹊起。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寒山诗歌远渡重洋传入美国。美国“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他的诗歌一夜之间风靡欧洲。

寒山的诗歌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之后,读者众多。据说,一时之间,在欧洲,寒山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浙浙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王梵志

王梵志的诗歌,据佛理教义劝诫世人行善止恶,讽刺揶揄之际,往往带有生活哲理,幽默诙谐。文学史家强调其有助于后人了解初唐社会,有助于研究白话文学的演变发展。

但我认为,王梵志更值得让人注意的是他张扬个性的主张,“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一种很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审美主张。即使是在今天,它也具有可贵的精神和启蒙价值。

无题(一)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无题(二)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李贺所处的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经历着手,分析了这些,就不难知道李贺的诗有什么特点,从而知道《唐诗三百首》为什么没有入选李贺的诗了。

李贺(公元790——816),字长吉,汉族,唐朝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人。

在李贺的有生之年,共经历了三位皇帝: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特别是唐顺宗执政期间,由于得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支持,从事改革唐德宗李适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因为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公元805年八月,以宦官俱文珍为首的集团,逼迫顺宗退位,令其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之后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一时间朝廷内乱如牛毛,可以说李贺短短的有生之年,生不逢时,处于朝廷政局动荡时期,没有开唐盛世时期的文化蔚然成风。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之下,李贺胸怀大志,立志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公元809年,20岁的李贺怀揣梦想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这无疑给了李贺当头一棒,从此李贺入仕的梦想破灭。

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留在京城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只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就称病辞去官职,回到福昌老家过上了隐居生活。

因其不甘沉沦,后又举足南游,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11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福昌故居,整理所存诗作。时常感叹自己不幸的命运,长期的抑郁感伤,清贫苦吟的生活方式,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

因上所述,命运的捉弄没有让李贺放弃创作,反而因为不幸的遭遇更能让他的想象天马行空,虽然他短短的一生只留给世人240首诗作,但有好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毛泽东同志一生比较喜欢李白、李商隐、李贺“三李”的诗,尤其偏好李贺的诗句,李贺流传下来的240首诗中被毛泽东同志点评的就有83首,是“三李”中被毛泽东同志点评最多的一个。

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也颇受李贺诗的影响,在其诗词中经常可见到李贺诗的影子:

毛泽东所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及《念奴娇·井冈山》中“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即点化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而成。在1949年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一字不差地引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只是毛泽东的诗中赋予了新的含意。

李贺的身世及遭遇使他的诗作格调大都比较低沉,他喜欢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神字来寄托哀愤孤激之情,使他的诗作带上了独有的幽冷与凄婉的色彩,形成了一种荒诞迷离、奇崛冷艳、秾丽凄清的风格:

黑云压城城欲摧,提携玉龙为君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夜雨冈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编写的,此人是个中规中矩的学者,40岁才考中进士,当了“县长”,他为官清廉,但也曾遭人陷害罢了官,深知为官之道需要谨言慎行。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由此可以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已,它应该是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也可能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符合入仕考核的标准,又或者认为李贺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所作诗篇不符合大户人家请的家庭老师给孩子辅导罢了。


任何一位选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标准,蘅塘退士也不例外。《唐诗三百首》就是按照他的喜好和选择标准选编而成的。在他的原序中明确写道:世俗儿童就学,初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可见,他编选的目的是做为家塾课本,让儿童学习。当然要选适合于儿童接受,较少“负能量”影响的诗作了!而李贺是著名的“诗鬼”,诗中多鬼怪死亡之句,并且早夭,蘅塘退士自然要规避李贺了。


李贺没有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争议很大。

针对《唐诗三百首》没有选李贺的诗,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1、有人就认为是对李贺的不公平,或者,说编选《唐诗三百首》的那个人,根本就读不懂李贺的诗,所以就不选了。这种观点比较偏激,不可取。

2、因为《唐诗三百首》里选的诗,后来被证明绝大部分都是经典作品,是好诗。于是就有人认为,那就是李贺的诗确实不如其他诗人的作品,不入选是合理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下李贺诗歌作品的“短处”。当然,说它“短处”,也是针对《唐诗三百首》其他大部分作品而言,和他们不同的地方。这种“短处”,也可以算李贺诗歌作品的特色。大家不要以为我是找碴哦。

李贺诗歌作品的“短处”

第一、接受性不强。

《唐诗三百首》的选诗宗旨,其实作者已经说的很清楚,就是把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集合起来,干什么呢?专供儿童启蒙用的!大家想啊,既然是启蒙,给小孩子读的,就应该是易学好懂的,接受面比较广的那些诗歌作品。

而李贺的诗呢,文字很生僻,缺少天真自然的生趣;还拗口,缺乏韵律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那种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这是因为李贺他所写的作品,基本上和现实生活关系不大,大部分是出自于他个人的想象。这当然是特色。但它不适合给小孩子做启蒙读物。

第二、写法上偏狭之处

上面已经说了,李贺写诗,喜欢用想象,那种天马星空的想象,这倒也没什么,因为李白也是爱想象。但是李贺的想象,他是那种想的天花乱坠似的,语言喜欢用新颖甚至是诡异的,意境呢也是怪险诡异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接受的是这种教育,对他以后的人生成长会是什么后果呢?

这种近似于天才的诗人,即使小时候能接受,但是等他慢慢长大,往往是会偏离正常轨道的。这个在历史上有太多例子了,比如庄南杰,龚宗元等等,这些人大多数是被作为反面教材来警示后人的。

第三、内容方面的问题

大家知道李贺称呼唐玄宗为什么吗?“蜀王”!这在封建社会里,就是目无君上,大逆不道的事情!这和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强调的尊卑有序、温柔敦厚是相抵触的,自然不会被《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所接受。文学作品即使有所批评,也应该是委婉含蓄,而不是尖锐刻薄的。

另外,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在李贺的诗歌作品里,还出现那种描写鬼怪和se//情的句子,清代人评论李贺的诗是“诗之妖”,不是没有原因的。

《唐诗三百首》编选者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的蘅塘居士,他是一个读书人。他编这本书的最主要目的,前面说了,就是要给小孩子做启蒙读物。也就是说,这本《唐诗三百首》它并不是官方的编选的,没有权威性。是个人的喜好和审美起决定性的作用。

前面咱们说到李贺的诗歌里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说到李白也有这样的想象。事实上呢,就是这位编选者他的立场,还是有点因噎废食的。就是因为李贺大部分的诗歌作品不适合他的选诗标准,所以就一概不予选录。

单就文学作品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喜好、学识、审美、意趣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不可能有一本书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的。比如现在咱们有很多人为李贺的诗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而鸣不平,其实在其他的选本中,李贺的诗还是受到很多人赞赏的。如《沧浪诗话》、《唐诗别裁集》等等,就对李贺的评价不低。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大家对李贺和《唐诗三百首》多一些了解。谢谢。


李贺被称为“诗鬼”,从这个“鬼”字上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诗有变幻莫测,奇想天外的神韵。我们看他的一首诗: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篇第一句就描写了敌人大军压境,好像浓重的黑云一样,把城池都压破了。强烈的画面感,直接把我们带入到暴雨欲来的现场,内心中不免涌动着一股压抑的紧张的情绪。李贺在诗中泼洒出浓烈繁重的色彩,好像西方现代主义油画,映衬出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但整首诗虽然悲壮、沉重、压抑,却透露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格调还是昂扬的。

李贺的诗雄浑,铺张,想象瑰丽,有时略带些怪僻,理解起来未免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选编唐诗的目的就是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他做的是一个普及的人人可读的版本,旨在于向民众提供最基本的诗歌教育。因为他主要是面向儿童,选诗的标准肯定是温雅敦实,沉稳内敛,哀而不淫,怨而不伤。

因此,《唐诗三百首》不选李贺的诗,并不是李贺的作品艺术成就不行。其实不但李贺的诗没有入选,像李白、杜甫很多想象瑰丽、直陈现实的诗同样没有入选。主要是因为唐代优秀的作品众多,编选者注重普及性而非学术性,注重诗教而非经典性。(《唐诗三百首》很多经典作品都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加持的)。

正如当代大诗人洛夫在其诗作《与李贺共饮》中所说:

来来请坐,我要与你共饮

从历史中最黑的一夜

你我并非等闲人物

岂能因不入唐诗三百首而相对发愁

一个人文学的成就与价值并不能仅以入选某个选本,得到某个奖项来证明。就好像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托翁的份量不够,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一样,历史自会有公正的评价。


谢邀。

用一个字评价李贺诗就是

奇!

如果说不入三百首的原因,小可认为

可能是因为李贺有佳句而无佳诗。

或者可以这样说,李贺诗不缺少局部之美,但缺少整体之美。李贺喜欢骑驴觅诗,寻得佳句便投入囊中。有古人因为这个典故做为依据,来判断得出李贺诗的整体效果有所欠缺。

虽然片面,但李贺诗的特色却表露无疑。

诗,以一字论优劣。但没有整体,那么再精彩的某个炼字。也成不了佳作。但反过却成立,诗虽然没有妙字,但整体流畅,衔接自然,搭配曼妙,也足以称雄,比如杜牧《山行》,比如张继《枫桥夜泊》。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在某个题材或内容中,李贺尽管有好诗,比如《马》,比如《南园》(其五)都是佳作,可是在同等坐标之下,有更好的作用,至少作者是这样认为。

李贺也是苦吟派,但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表达方式和遣词用句上,他的诗风倾向也不符合诗的主流。

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可是李贺的诗里光“死”字就有二十多句,“鬼”也有十多句,至于用韵,特别喜欢转韵,他仄韵诗的数量极多,还有句句押韵式,而且两句一转韵。按理来说,这些都不过份,古体诗很灵活,可这个灵活的频率在李贺那里,实在太高了。

我们随便举出一些例子,还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比如“人闲春荡荡,帐暖香扬扬。飞光染幽红,夸娇来洞房。《感讽》”,比如“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勉爱行》”,不难看出,他的诗太小众,很不好读。不适合初学者或进阶者。所以古人评价李贺诗“奇而不正”,“奇则过凡”

他一直在尝试新的写法,而他的奇峻险绝也倍让后人所激赏,后人每有奇险之句都称之为“长吉体”,这个“体”字,却不是唐诗三百首其他人有资格能拿到的。

而且后人有一个公论,如果不是李贺英年早逝,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会相当大。正如杜牧所说“世皆曰:

‘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作为中国流传度最广的唐诗选集,《唐诗三百首》收录了311首唐诗。其中,“诗圣”杜甫占38首,“诗佛”王维占29首,“诗仙”李白占27首。

作为“诗鬼”,李贺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歌领域,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英年早逝,他的生命只走过了27个年头,却留下二百余首诗篇,高产高质量,所以他能和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但是,天才李贺的诗却没有一首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为何?

不是李贺诗歌成就不高,也不是《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水平不够,而是因为李贺的诗不适合被收录。

01对象不适合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的蘅塘退士(本名孙洙),在担任山东邹平知县时所编选的。孙洙认为:当时的儿童启蒙读物——《千家诗》存在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之弊,其诗歌体裁不备,体例不一,质量又参差不齐,不适合儿童阅读。

因此,他和自己的继室徐兰英相互商榷,决定重新编选一本更适合的儿童启蒙读物,并以此作为家塾课本。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光《全唐诗》中收录的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成年人都难以读完,更何况孩童?为了有针对性地选出适合孩童读的唐诗,孙洙定下收录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在流传度广的唐诗中选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的,可谓优中选优,简中选简。

而李贺的诗,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钱钟书《李长吉诗》),标新立异,风格独特。他的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方能读懂,不适合初学诗歌的孩童阅读。

02语言不适合

李贺,字长吉,本是少年天才,却一辈子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情长期郁结心中,只有写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长吉体”诗应运而生。

李贺善于运用奇特的语言营造出悲冷的氛围,诗中多有“鬼、泣、血、死,”四字真言,让人读后心中悲苦,胆颤心惊。比如这首《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桐风、衰灯、寒素、冷雨、香魂、秋坟、恨血,种种意象,都透露出一种冷飕飕的寒意。香魂来吊、鬼唱鲍诗,都是因为诗人在人间难觅知音,只有地府中前代已做鬼的诗人懂得自己。

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与愤恨,不得知音的凄伤,都在字里行间显示出来。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就语言来说,过于冷硬恐惧,阴飘飘的,不适合孩童阅读,故不宜收录进《唐诗三百首》。

除了“鬼诗”,李贺还有很多描写衰老、死亡的诗歌,时常有险韵奇字,语言过于悲冷凄苦,难以理解,不宜收录。

03风格不适合

《新唐书》记载李贺:“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贺亦早逝,”

李贺的诗之奇诡,当时居然无人可以模仿,这得益于他刻意锤炼后的奇隽语言,毕竟是“呕心只为天惊句”的痴人。钱钟书在《李长吉诗》中写道:“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

李贺的诗,修辞造句为第一,谋篇立意反而第二,这虽是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也是深厚文字功底的体现,却不值得孩童们学习。一是幼童未必能明白李贺诗中的修辞技巧,二是世人都认为写文著书,立意为上。所以,从诗歌风格来说,李贺的诗不适合收录进《唐诗三百首》。

小结

无论是对象,还是语言、风格,都是针对李贺的代表诗作而言。其实,李贺的诗并不都在写郁闷凄苦、生死鬼怪。三叶草小学时代学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就明快热烈,通俗易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这首诗,似乎能让人穿越千年时光,触摸到李贺那颗想要建功立业的炽热之心。


原始地址:/rebang/2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