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属于诈骗?

有个朋友以带我做生意为名,让我转了22万给他,现在他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把钱挪做他用!不给了,这种情况属于诈骗吗?问急了就说不该账,要轻了就不给。就说不欠!


我没有碰到过,不过你朋友的同学甩锅能耐真够可以。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接到一个冒充老师的电话,找老师说接到这个电话了。我爸碰到冒充领导的,被我爸怼回去:我领导多了去了,你说是哪个领导


从法律定义上来说,只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欺诈的方式从你手里得到的钱都算是诈骗。

结合你的叙述,他的行为可以定性为诈骗无疑。

但是很不幸的告诉你,诈骗的量刑点是2000块,你这就500块,连派出所都不会睬你的。


什么情况是诈骗?

题主的诈骗意思是指骗钱的人还是指银行会不会起诉你同学诈骗?

1、骗钱的人算不算诈骗?

我不是法律人士不能肯定的告诉你正确答案。但是我刚刚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去公安局报案,却不给立案,说是民事纠纷。立案的前提是有确切的证据,但是绝大部分被骗的人都不会有确切证据,所以只能是自认倒霉,背负债务。

2、银行会不会认定你同学诈骗?

公安局没有立案的情况下,银行只会找你同学还钱,因为卡是她办的,和其他人无关。只要在办卡过程中没有提供虚假材料,催收过程中没有更改联系方式,就不能认定为信用卡诈骗。

3、尽量收集证据,去法院起诉。


5月5日有媒体报道,五名女子刷抖音做试衣员被骗58万,据称受害者仍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超百人。刷抖音为什么会被诈骗?试衣员是个什么行当?平台该担什么责任呢?近日,嘉维律师事务所邓煦律师接受北京广播电视台《1039新闻早报》采访,针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解读。

(图片引自网络)

在这次的受害者当中,有的是宝妈,有的是待业女青年,也有农民。受害者年龄跨度大,职业也各不相同。他们为什么会不断地给骗子转钱呢?他们大多都相信,大平台不会有问题。

所谓的试衣员就是商家会给寄来不同品牌的服装或饰品,试衣员负责穿戴好它们并且拍照,一经采用大体按照露脸照片和不露脸照片给付报酬。听起来啊确实还挺有吸引力,尤其对女性来说。也确实有比较成功的试衣员,依靠这个行当谋生。

有的专家认为,视频平台的广告审查通常是比较严格、审查制度也比较规范,但架不住有些人采用很隐晦的方式。也有专家认为,有些人发布的信息看似广告、又不像广告。在互联网平台中究竟何为“广告”,还需要仔细甄别。那么平台出现用户被诈骗的情况,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邓煦律师

平台应该要求商家提供自身身份证明、从事相关行业的资质证明,还有产品或者服务的资质证明等文件,尽到自己的审核义务。平台在接到相关投诉后,应该及时进行核实查实,广告确有问题的,应当采取下架广告等一系列的措施,避免消费者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在消费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提起民事诉讼进行索赔的过程中,平台也应该提供商家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的联系方式。根据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平台未尽到相关的审核义务,明知或者应知商家发布虚假广告,或者事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平台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甚至还有可能构成犯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有的专家指出,我们每个网友应该增强自己对信息的这种判断的能力,或者叫提高自己的信商。也有专家说,无论制度多么健全、监管多么严厉,关键还得看消费者自己,消费者也要头脑清醒。

近期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抖音安全透明度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以来,抖音共封禁诈骗类账号41万个,配合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75人,主动发送风险提醒1050万次。


在我国什么情况构成诈骗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在我国什么情况构成诈骗罪

由于诈骗罪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因此国家对于诈骗罪也有着明确的构成要件的规定。就比如说有的时候,可能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的数额仅仅是几百元,可以进行适当的处罚,并不能够按照诈骗罪对犯罪嫌疑人量刑。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在我国什么情况构成诈骗罪?

一、在我国什么情况构成诈骗罪?

1、客体要件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2)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刑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2、客观要件

(1)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以诈骗罪论处。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但不成立诈骗罪(详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1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201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监察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最新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二、如何处罚?

刑法规定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司法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骗公私财物达到上述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和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罪的条件主要包括侵犯了我国公民或者是国家的财产所有权,并且使用欺诈这种方法诈骗数额较大。目前国家规定的诈骗数额较大的标准是3000元。实际上,犯罪嫌疑人如果诈骗受害者数额达到3000元的话,公安部门就会立案侦查了。


原始地址:/rebang/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