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与暴力你怎么看?

反对体罚与暴力!以理服人!


体罚是你做错了事受到的身体挨揍或通过“赎罪”式的一种形式。暴力是不管你的对错,你是出气的目标挨顿胖揍是家长便饭。


如何看待体罚与惩戒:

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孩子放学后与同学一起玩游戏去了,等回到家里的时候,家人已经吃罢晚饭,家长没有过多地训斥,而是告诉他,由于他没能及时回来,一定要自己热饭、收拾桌子、洗碗(全家的碗筷),还有要把厨房收拾干净,并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贪玩,并且没有告知家人所造成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惩戒”,孩子再出去的时候都会留纸条,或打电话告诉家长;如果真的忘记了,事后也会自觉地重复上次的惩戒。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知道了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如何弥补自己的过错。在这一案例中,家长就很好地利用惩戒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惩罚是让孩子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而这后果不一定只能是挨巴掌。

还有一件事情是发生在学校,一名学生下课的时候在教室乱扔脏物被老师发现,除了口头教育外,责罚该生做一周的卫生值日,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做了错事就要敢于承担,这也是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培养,而且在班级中还形成了保持卫生的良好风气。上述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对他们的惩戒也是对于他们过错的一种警示,让他们自己承担自己造成的后果。此时如果简单粗暴地训斥或是体罚,他们心里会很不服气,即使他们改正了错误,对错误的本身也没有一个自我的反省过程,达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一味地说服教育,更不能进行体罚等粗暴手段。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会犯错误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错误。学生犯了错误,体罚学生绝对是不允许的,但对学生进行正当的惩戒是必须的,应当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对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单靠口头说服是很难见效的,通过惩戒,让学生认识到犯错误是有风险的,可以让他更好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2008年10月27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的表示:“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我们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的表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要把合理的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区分开。”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将惩戒和体罚区分开来。

一、什么是体罚、惩戒

体罚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打学生,而广义的理解是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

有人认为,如果学生身体没有受伤害,就算不上体罚,这种观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学生的身体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更不能伤害,对学生进行辱骂,直接伤害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身体的伤害是短暂的,而心灵的伤害则是长久的。心罚比一般的体罚更可怕,因此,心罚实质上是更严重的体罚。

比如,上课时学生讲话,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不让他听课;学生迟到,教师不让他进教室,学生只能站在门口;学生学习成绩差,班主任不准他参与班干部的竞选等等,这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不正当剥夺,教师的行为实质上是违法行为,我们应该往往把它们划入到广义的“体罚”之中。

体罚是一种造成学生肉体疼痛或精神痛苦的侵权行为。体罚不仅能侵害学生的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更能伤害学生自尊,会对学生一生产生消极影响;

惩戒者,通过处罚来警戒也;惩戒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言行采取的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一种教育方法,是依据未成年人心理特点设计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二、体罚与惩戒的区别

体罚与惩戒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戒权,也应该合理利用惩戒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掌握惩戒的“度”,合理的惩戒是教育,不合理的惩戒就是体罚。超越一定的“度”,合理的惩戒也会变成体罚,因为,它伤害了学生,而不是教育了学生。例:某学生下午第一节课犯困,老师不用解释,罚站5分钟,立竿见影,睡意全无,这就是合理的惩戒,但是如果罚站一节课就变成体罚;上体育课违反纪律不听劝阻,老师加罚训练10分钟,对体质好的学生是合理的惩戒,但如果体质比较弱,就变成了体罚。比如,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不参与集体活动等行为,它们够不上行政处罚,而在教师教育无效的前提下,适量地罚学生打扫卫生、罚学生跑步、罚学生抄写单词等,不应属于体罚范畴。例如:如果说学生没有履行值日的职责,本来要扫教室一天,现罚扫教室二天,这就是合理的惩戒,如果罚扫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属体罚。

可见,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掌握惩戒的“度”,合理的惩戒是教育,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变成体罚。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它离不开管束,它既不能光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

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以此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真、向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通过利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来达到警

醒学生的目的,避免再犯错误,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

三、惩戒的真谛在于爱的感动

教育需要付出爱。当我们看到孩子打架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孩子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孩子不遵守校规的时候……是否想到他是个孩子,是否想到他们的品格还是可塑的,是否想到他们的情感也是能感化的,是否想到变一种方式来处理、来化解。做一个负责的教师,也要做有耐心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我们要将惩戒与体罚区分开来。既不能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加惩戒,置之不理,也不能将必要的惩戒变成了体罚,要把握好惩戒的“度”,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要在学会教育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

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抱着一心一意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这么一个宗旨,对于违纪学生,就一定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处理。

如果您觉得我的思维观点对您有帮助的话别忘了分享与点赞哦。


体罚有轻重,而且有导向性,轻微的体罚,能起到一定的惩戒警示作用,如果体罚过度,那就是虐待,虽然不对受罚者进行肉体上的直接伤害,但会对受罚者心理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单纯的暴力,没有具体的目的性,更没有导向性,纯粹的心理发泄,所以,体罚也是暴力的一种,所不同的就是目的性和被惩罚对象受到的伤害深浅!


谢邀!

适度的体罚是应当而且必须存在的,不轻用不等于无论如何都不会使用

我个人推崇的是,体罚孩子或是动手前一定要让自己保持冷静,如果在火头上,自己找个地方先冷静下

再有,考虑清楚怎么动手,打哪,多大的力度,因为你的目的是教育他而不是打死他

最后,看孩子的年龄,孩子也是有自尊的,能不动手尽量别动手,除非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我从小就是被打到大的,小学初中老师打我爸打,高中后就没被打过了,额。。。,不是我力气变大、个子变高的缘故,而是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做人的、做事的

现在这社会,不论是成年的还是没成年的,很多人是讲不通道理的,那这时候就可以用拳头说话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

懂事前的孩子,可以有适当的体罚惩戒,是适当,不是以打伤、打残为目的的

家庭教育中,家长有的对不懂事的子女进行打骂,但我个人观点还是认为一旦孩子到了能讲道理的年纪,视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是5岁到15岁不等,就尽量不要动手打了

虽然我也是挨打过来的,但是我仍然认为能讲通道理就不要打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很抱歉,我拒绝回答此问题!


谢谢邀请。

分析暴力和体罚的区别

按照词性,这两个词语都是名词,但我觉得暴力这个偏向于形容词的名词。例如语言暴力、网络暴力、直播暴力等。意思是说,暴力可以用来形容行为过于激烈,从而产生了破坏性。说到这里,暴力的特点就出来了,是“激烈和破坏性”。而体罚的应用就要比暴力严格的多。体罚是惩罚中的一种,不是惩罚的行为无论有多激烈,都不能叫体罚。

有鉴于以上的理解。体罚和暴力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范围。暴力的目的性不强,只要行为过于激烈而且又产生了破坏性,都可以为暴力,因此暴力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的。而体罚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的,因为体罚是惩罚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体罚是以“戒”为目的,不以“戒”为目的行为不能算体罚,因此体罚的应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不可否认的是,当体罚的行为过于激烈,从而产生的破坏性,就变成了暴力。因此,我们使用体罚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理性,尽量避免体罚演变成暴力。

结语

其实我明白这个提问是用来提醒或者质问我们老师的。但坦白说,我们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是否演变成暴力,还要看我们工作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大小和是否有依靠。如果我们的老师压力过大,又没有依靠,那么就很容易暴走。在暴走的情况下,人就会失去理性,然后发生体罚演变成暴力也就不稀奇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暴力对待学生风险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还是传出这么多老师暴力对待学生的新闻的原因。

期待你的认可和关注!


我认为,对不听话的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还是有教育效果的,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能造成孩子的身心伤害。

首先,管教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要体罚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严格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犯错违纪在所难免,也难以承受体罚和心理打击。像那个二十年后报复老师的学生的事例足以说明,有时候老师的体罚会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长达若干年。作为家长也不能动辄体罚学生。研究表明,经常被家暴的孩子容易形成人格分裂,要么胆小怕事,性格内向,心态悲观;要么性情暴躁,处事喜欢以暴制暴。

其次,对于过度顽皮、不明事理的孩子进行适当体罚也有积极作用

口头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小孩子身心发育不成熟,有时候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有些孩子做事容易偏激、走极端,又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劝告。这种情况下,可以给予适当的体罚。适当的体罚可以让孩子感到违规的严重性,知道自己造成的后果不可饶恕。如果体验到自己行为付出的代价,他们就会有所收敛,防止事态恶化。

第三,体罚孩子后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体罚只是起到让孩子“怕”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服”,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同时,体罚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心理伤害,体罚后一定要给予心理疏导,让孩子知道家长、老师是爱他们的,正是由于“恨铁不成钢”才不得不体罚他们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感化孩子,促其改正错误。

【点击右上角“关注”,了解更多少年儿童教育心理实战经验、教育案例和感人故事,帮您解决教育心理困惑!】


原始地址:/rebang/1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