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人格独立精神有哪些?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表现了其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强烈的爱国精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宁静志远,淡泊名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保卫国家,矢志不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忧国忧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感激母爱,尊孝道。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坚韧不拔,无惧困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惧生死,激励后人。

还有许多优秀的诗人,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诗词,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一,天子呼来不上船。二,不为五斗米折腰。三,朱门酒肉臭。


古代人格独立的诗人,这让我想到两个人,一是文天祥,二是李清照。为什么?请听我一一说来。

视金钱如粪土,忠义比命贵的文天祥。

说起文天祥,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千古名句,一直激励着爱国志士前赴后继,为国捐躯。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之前是个高富帅,家财万贯,美妾成群。

《宋史》上记载:

(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这么看来,文天祥在年轻时就已经走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

然而,这些都不是他的追求,他的价值观远不止于此。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进犯,大宋江山风雨飘摇。朝廷所豢养了几百年的官宦,如溃穴之蚁,逃的逃、降的降,真正能为大宋王朝留下来卖命的所剩寥寥无几。

当时的皇帝,宋恭帝赵㬎才4岁,66岁太皇太后谢道清诏令天下,请求下面的官员尽快前往皇宫救援。

看到诏令,文天祥痛哭流涕,并立即变卖家产筹措费用,以支援国家军队的建设。

就这样,文天祥从一个生活优越的富家哥儿变成了一个整日沐浴在腥风血雨里的拼命郎。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文天祥凭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他心中的大宋皇朝。

元朝对文天祥是又敬又恨,采取了各种手段想逼他归顺——许之以高官厚禄,用妻儿老小的安危逼迫他,却都不能使他变节。

临刑前,文天祥还要对着“大宋朝”的方向跪拜,才英勇就义。

这种顶天立地的人格,不可谓不独立!

视气节如傲骨,坚贞比情深的李清照。

李清照她作为一介女流,气节也是不可小觑的,在那个年代里,比不少男人还要豪迈。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我在自己很多文章里都描述过。

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知是十分浪漫和唯美的,我这里就不重复讲了。

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是赵明诚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夫妻俩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分歧。

北宋被金兵进逼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南下避难,但李清照忧国忧民的心并没有就此放松。

她经常用自己的诗词抨击当时官场上的不作为和软弱无能,还用自己夫妻俩多年积攒下来的文物资助国家军队建设。

赵明诚在镇守江宁城时,适逢下属造反,软弱的赵明诚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因此,赵明诚被朝廷革了职。

李清照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使他们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夫妻间的气氛有些莫名的尴尬。

当他俩经过乌江边“西楚霸王”项羽自尽的地方,李清照触景生情,吟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听了这首诗,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后来更是急病发作而亡。曾经令人羡慕的甜蜜婚姻,就此草草收场。对此,李清照虽然后悔也无济于事。

再嫁的李清照遇人不淑,她的二任丈夫贪图她的钱财。但李清照的财产是下定决心了要捐给国家建设的。

因此李清照跟二任丈夫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为了摆脱丈夫的纠缠和打骂,李清照冒着被法律苛责和世人唾弃的风险,毅然将丈夫告上了公堂,终于得以离婚。

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流,但在封建社会里她敢爱敢恨,不为情所困,毅然选择遵循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人格独立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回答,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一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就是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古代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不知凡几,大多中国的文人历来把追求思想自由个性独立当作最高追求!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古代文人的人格独立精神就丝丝缕缕的体现在他们的诗文里!所以说,诗品即人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奈何壮志难酬,此时已经48岁了,而且长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内心郁闷气结!此时与好友相聚,酒入愁肠,感慨万千,唯有以这种方式发泄情绪了!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思想普遍比较奔放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弊端也显现出来,官场贪污腐败,各级官员生活奢靡,放纵!在周围蒙古、金、西夏政权环伺的情况下,偏安一隅的南宋及其官员,不想着收复失地,却好像被麻醉了一样,只顾享乐,得过且过!在这种环境下,辛弃疾举步维艰,和当时的社会难以融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南宋官场,一边是金戈铁马的北伐梦想!但是在举世皆浊的环境里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是多么艰难!可是,辛弃疾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从当年那个二十一岁就投身抗金大业的翩翩少年,到几十年过去了,寸土难进,头生白发,依然不改初衷!1207年十月的一天,走到生命终点的辛弃疾,依然不改初衷,大喊“杀贼!杀贼”!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于谦用一生的行为,来诠释了这一切!“土木堡之变”彻底改变了于谦的一生,皇帝做了俘虏,大明朝在最危急的时刻,上下乱作一团!在这关键时候,如果没有于谦组织并领导了京师保卫战,也先的大军说不定就把北京拿下了!那时候“靖康耻”说不定又会再一次上演!

在拥立代宗即位后,对他委以重任,凡事都要和他商议,可是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以社稷安危为己任,铲奸党、辅朝纲,并且坚决不讲和,坚决主战!多次击败瓦剌部队,因为他深知,一旦和谈,也先必将以明英宗为筹码来要挟大明,到时候,将面临更多困难!英宗复辟之后,于谦被陷害致死!死后抄家的时候发现,几乎家徒四壁啊!

我们说独立人格,于谦的独立在于坚持,在于没有私心,他始终把社稷和国家放在第一位,代宗的赏赐,他坚辞不受;要给他儿子封官,也被拒绝;任内百姓无不称颂,甚至“盗贼远遁”!“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是对其最好的临摹!

文天祥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文人缺的从来不是风骨,不是独立人格。几千年的历史,每次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风骨站起来!以前有,现在也有,将来更多!

闲来无事,满纸荒唐言,不甚了了,祝君赐教!


这个问题中诗人的范围不好界定,文人与诗人如何区分呢。所以我想从更大范围去聊聊中国文人的独立之精神。

1.中国文人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中国文人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中国人文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中国文人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面是四个大类,可以细化如下:

中国文人的刚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文人的柔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中国文人的洒脱: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中国文人的自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中国文人的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国文人的落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国文人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中国文人的不得志: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等…

我觉得上述四种精神基本涵盖诗人文人的人格独立之精神,其中第一条更是中国人的气节!其它细分的独立之精神就太多了,水平有限,不吝赐教!


很多文人墨客之所以留下千古名句为后世流传,大多都是在自己郁郁不得志之时,感怀抒情写出的。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使我不得开心颜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诸如此类的

所以我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提起自己的勇气,坚信待到风停雨来散,唯风景这边独好!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具有独立人格或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难以计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群体中,他们或性情不羁、敢作敢为;或恃才傲物、铁骨铮铮;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风清云淡、寄情山水……古代诗人的人格独立精神,归结起来大致有四种。

思想自由之不受羁束精神

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诗人,大多数人思想解放,精神自由,眼光敏锐,思维活跃,能在相当程度上摆脱羁绊,不受束缚,独立思考,针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自然问题、学术问题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各自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纷纷著书立说,开门授徒,游说宣传,各执其说,互相辩驳,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少人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怀疑、冲击和批判旧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乃至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发前人之所未发,发常人之所不敢发。如屈原的《天问》一共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在奴隶社会中形成的哲学、政治、历史、道德特别是“天命论”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黄宗羲在《原君》文中更敢于大胆揭露封建君主的罪恶,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被梁启超认为是“极大胆之创论”,从而推动了“晚清思想之骤变”。

行为卓异的超拔流俗精神

不少诗人在独特的思想观念、人生目标和人格理想的指引下,敢作敢为,不规行矩步,不随人俯仰,不随俗浮沉。他们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热衷于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社会,去推进国家的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理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信,有时甚至到了被人认为是狂妄的地步。如李白还在年轻时就豪迈地宣称:“宣父(孔子)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不少人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敢于去冲击旧观念旧体制、旧办法,进行创新和变革。北宋王安石为革除时弊而进行的变法等,都是中国历史上伟个大的改革运动。王安石所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充分展示了改革者非凡的胆识和敢于冲决一切罗网的大无畏精神。

困苦际遇而独善其身精神

一些诗人身处贫困而能安之若素,甚至能够以苦为乐、化苦为乐。陶渊明一生经常尝到贫困的滋味,特别是在他归隐之后,但他却说:“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以笑对贫困的独特方式,坚守其“贫贱不能移”的人生去准则。陆游一生也曾屡被贫困所困扰,但他却说:“丈夫穷空自其分,饿死吾肩未尝胁。”直接而坚定地展示了自己宁可挨饿也不肯去谄媚逢迎的志节。

人格独立与审美理想结合精神

在具有独立人格、追求独立人格的诗人中,他们在创作中敢于突破前人窠臼,不屑于邯郸学步、亦步亦趋,能勇于创新,大胆披露内心的真情实感,大胆展示个人的鲜明个性、独立人格和不羁精神。“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具有独立不惧的精神品格,其诗就一如其人,钟嵘《诗品》的评价是“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李白诗歌气势豪迈奔放,笔墨酣畅淋漓,也是其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和对黑暗势力抗争心理的形象体现。

当然,如果细分析古代诗人的人格独立精神,绝不止上述四种精神,比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蔑视权贵精神;“文章最忌百家衣”独立创新精神等等……


原始地址:/paihang/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