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人感兴趣的历史事件?

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其实所谓的新大陆本来就存在的,当地土著一直是那里的主人,西方约定俗成的用了“发现”这种说法。这种观点暗含着对美洲原住民的蔑视,那种白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傲慢与偏见。几百年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太大了,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第1点,欧洲人越过大西洋去开疆拓土,疯狂的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掠夺美洲的资源与财富,美洲的黄金、矿产、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欧洲,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2点,所谓的发现新大陆,也是非洲黑人被贩卖的血泪历史,欧洲人在美洲开设的种植园、矿山,还有各种基础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最廉价的办法就是通过武装掠夺,或者利用非洲的部族冲突,把数以万计的非洲人变成只能干活没有自由的奴隶,到19世纪,几百年间累计1亿非洲人被贩卖,中途死亡的更是不计其数。

第3点,新大陆的开发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悲惨开始,据说,哥伦布第一次来到美洲大陆时,一直以为这里只是印度,所以,才称当地的人为印第安人。这片大陆被发现后,许多身犯重罪的白人和一些亡命之徒便将这里当做了避难之地。欧洲人刚来到美洲大陆时,曾受到了印第安人的热情接待,和当地人也算融洽,随着白人越来越多,终于原形毕露,露出了他们本来的面目——欧洲殖民者!为了彻底将整个大陆占有,惨无人道的欧洲殖民者开始灭绝计划。通过引进天花等疾病,还把原住民从土地上赶走,甚至直接屠杀。使美洲的印第安人从最高峰的8000多万,到现在只剩下300多万纯种的印第安人。

第3点,勤劳智慧的美洲印第安人培育了许多种优良的农作物,比如玉米、土豆、西红柿、番薯、辣椒,由于地理大发现传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今天人们的日常食品,玉米、土豆、红薯等产量高的农产品引进之后解决了许多地方的温饱问题,使世界人口大量增加,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没有各洲的物质交流,我们就不可能享受到这一切。所以现在的观点认为“发现新大陆”从整体上说是利大于弊。

第4点,大量新的国家的形成,美洲现在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大国有美国,区域大国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其中最成功的国家就是美国,地球上自然禀赋最好的一块陆地,雨热均衡气候适宜,地势平坦沃野千里,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只有南北两邻居,还不是强国,没有外敌入侵风险。另一个在美洲大陆成功的国家我认为是西班牙,西班牙本土人口只有4000多万,而美洲西班牙后裔有几亿人(包含有西班牙血统),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仅次于英语。

总之新大陆的“发现”,美洲的开发,形成了现在的世界主要国家的格局,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东西方国家对于军人气节问题的差异看待堪称天壤之别,绝对让你目瞪口呆。在我们东方人的印象里,从小就听过不少关于军人和烈士身陷重围或者落入敌手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宁肯牺牲生命也绝不投敌变节的故事。无论是古代的杨令公、文天祥等不胜枚举的忠臣良将,还是近现代的瞿秋白、赵世炎、刘胡兰、江姐、小萝卜头等无数革命先烈,都表达出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献身精神,在我们眼中,气节重于生命,宁死也不能没有气节,为气节而死,死得其所。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对这个缺并没有同样的看法,相反,他们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陷入了重重包围,并且面临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只要自己确实尽了力,那投降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所以,西方军队中很少有我们那些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故事发生,当这两种天壤之别的观念思想发生了碰撞之后,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此类人物故事不胜枚举,苏武牧羊、耿恭守城、杨家将战死两狼山、史可法死守扬州、关天培血溅虎门、八女投江等,太多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但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李陵血战匈奴的故事。汉武帝时,大将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不料却在浚稽山遭遇到匈奴三万精锐骑兵,陷入重围之中,眼见将有全军覆没之危。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堪称步兵克星,对于步兵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其来去如风、快如闪电的速度机动性,令步兵对它是追也追不上,逃也逃不掉,只有伸直脖子等着骑兵来砍的那种绝望。因此,有后世专家下过结论,若想战胜一万骑兵,至少要有两万步兵方可,也就是说必须当步兵人数倍于骑兵之时,才有与骑兵一战的实力,即便那样,仍可能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当五千汉军步卒被三万匈奴铁骑包围时,似乎全军覆没成为了他们无法逃脱的噩运,但战役的最后结果却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汉军兵力虽少,但在李陵的正确指挥下,很快结成坚固队形,以盾牌作为屏障,阻挡骑兵冲击,再用矛戟和箭矢,分别杀伤远处和近前的敌军,尤其是弓弩,箭如雨下,使一批批敌人还来不及冲到近前,就纷纷应弦而倒,山谷中,匈奴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训练有素的汉军凭借着正确的战术和精良的装备,整整抵挡住匈奴军队十天的进攻,并杀伤了其数千精锐骑兵,甚至逼得恼羞成怒的匈奴单于增兵八万铁骑来进攻,到最后,李陵因箭矢用尽、孤立无援,被迫率军投降了匈奴。此战,堪称军事史上一场成功典范,五千步兵对抗十一万骑兵,能坚守十日且杀敌数千,完全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但是,汉武帝却无法接受李陵投敌变节的行为,认为他应该战死殉国,因此迁怒于他的家人,将他抄家问罪,家人也被一同治罪,就连太史令司马迁也因为帮他求情而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宫刑。

李陵在身陷重围之时,仍能凭借自己的谋略和胆识奋力杀敌,在彻底陷入绝境之时才向敌军投降,但依然被视为投敌变节的可耻叛徒,足见中国人对待气节和名誉何等看中了,在东方人眼中,即使生命都难以与之相比。但西方人却在看待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和我们截然相反的做法。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12月8日,日军大举进攻美属殖民地菲律宾,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美菲联军节节败退,被迫退守巴丹半岛。眼见美军败局已定,美国总统为避免上将被俘的耻辱,将联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调往澳大利亚,麦克阿瑟将最高指挥权移交给温莱特陆军中将后,对他做出“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之后便乘船离开了菲律宾。然而临危受命的温莱特面对绝境也无法力挽狂澜,为保全岛上数万将士的生命,他选择放下武器,向日军投降。在他被日军俘虏后,最终在辗转关押多个战俘营后被送到东北奉天俘虏收容所,一直被关押到战争结束,但他始料不及的是,这些凶残的日军完全将国际法视为儿戏,对已经放下武器的战俘,毫无人道主义精神,虐待、凌辱,甚至残杀的暴行比比皆是,更是丧心病狂地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巴丹半岛死亡行军”事件,使无数美军官兵丧命在异国他乡。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无条件投降诏书,8月18日,关在沈阳北大营战俘收容所的温莱特被救出,并且麦克阿瑟指定其陪同自己参加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受降仪式。如果在中国人看来,这样一个主动放下武器,甘作俘虏的败军之将怎么有资格享受这份荣耀呢?但美国人却并不这么看,在美国人心中,温莱特是国家英雄,因为他保全了很多美军的生命。当他还在战俘营时,人们就曾为他举行过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他成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他成了英雄人物,媒体竞相报道他的事迹。对比美国人的做法,我们国家的李陵,乃至与温莱特同时代的将领方先觉,结局何其悲惨不幸也!

不光这两位的遭遇,还有其他许多对比能看出东西方人看待生命和气节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天壤之别的态度,除去以上这些事迹,还有许许多多大家耳熟能详,能够证明东方军人视死如归,宁死不降的真实事例。而西方军队在陷入困境时选择投降,也有很多经典代表,日军大举进攻新加坡时,防守新加坡的英军及其殖民地军队加起来有八万余兵力,且在弹药、食物和淡水等物资补给上相当充分,而日军到达的先锋部队只有三万余人,且是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同时面临着后援不继的困境。但即使是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英军指挥官居然仍被日军吓破了胆,下令投降,于是令日军将领都难以置信的一幕出现了,八万多英军,向三万多日军投降,如此多的俘虏令日军目瞪口呆,始料未及。而在后来的朝鲜战场,一位名叫刘光子的志愿军战士,一个人一下子俘虏了63名英军俘虏,消息传开,不但他成为了全国称赞的战斗英雄,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西方军队在面临生死关头的考验时,是怎样的一种价值宦。除了英军和美军之外,法军尤其是意大利军队也让我们感到惊奇,尤其是意大利军队,简直是把投降当作艺术,水平“登峰造极,无人可敌”了,网上故事很多,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这一桩桩事迹,可以让我们充分看出,东西方军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会做出怎样不同的选择,前者视荣誉气节高于生命,认为任何情况下都坚决不能投降,应该以死殉节;后者则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一旦到了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境地,投降是理所应当的事,因此当两种文化产生碰撞时,各自都对彼此感到不可理喻。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两军对对方的俘虏做法,都感到非常不理解,美军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那么一根筋想不开,整天喊着效忠天皇,一不留神就要自杀;日军也不理解,为什么美国人脸皮那么购,被俘后,还有说有笑的,毫无耻辱悲伤的感觉,一点羞耻心都没有。

历史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对比是不是让你也觉得有些有趣呢?你更加赞同哪种看法?


明末发生的天启大爆炸之真相

记得很早的时候了解到明朝末年的这次爆炸,一度以为非常奇异,并且有人把它列为世界三大未解之谜。经过长时间的研读相关资料,发现所谓天变之记载大体是人们在灾害面前的恐慌扩大化之后的遗存。本来是一次安全事故却长期被认为是自然界发生的神秘事件。下面我们大致看一下这件事情的始末:

明史记载:“(天启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厂灾,死者甚众。”——《明史·本纪第二十二·熹宗》,这是正史中的记载,并没有明确指出是何种灾害。但是从影响范围来看不大可能是地震。

当时官方调查称“塌房一万九百三十余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名口。”确实破坏房屋众多,伤亡惨重。

当时的京师,是明军的武备库、火药库,并且不止一次发生过爆炸事件。明显这次爆炸事件,属于火药库意外爆炸几率较大,只不过爆炸更加剧烈、损失更加严重。至于民间传说的“古今未有之变”,资料来源是一个不知出处的《天变邸抄》。所谓邸抄,就是官府内部传抄的公文,就像是今天的红头文件,官府内部流传,老百姓一般无缘,这样更增加了这次爆炸的神秘感。但是天变、灾变在古代属于非常敏感的时间,除非是确凿发生的灾难,一般人传言灾变是冒极大政治风险的。因为古代有天人感应的说法,灾变、天变这样的名称不可能是一种《邸抄》的正式名称。

再看所谓《天变邸抄》的记载:“北城察院,此日进衙门,马上仰面,见一神人赤冠赤发,持剑坐一麒麟,近在头上,大惊堕马伤额,方在喧嚷间,东城忽震。”竟然还有神人坐麒麟上,这也太不靠谱了,不知道西方有这样的事会有什么样的人骑在什么神兽上。

人都有猎奇思想,这件事情在现代人的发掘和渲染下,更是数据确凿,于是就有了一下的说法:”公元1626年(明熹宗天启6年)明朝首都北京发生了一起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原因不明、现象奇特、灾祸巨大,是“古今未有之变”。5月30日上午9时(五月初六日巳时),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了一场离奇的大爆炸。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共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诚然,历史变迁,很多历史证据早已湮没不存,于是各种传言、伪史夹杂泛滥。作为历史爱好者,今天我们学习历史知识,要想一窥究竟,了解古代社会的真实历史,还是要去伪存真,多思考,不可人云亦云,一味跟着古人的思路走。


杜秋娘和金缕衣

公元833年春(唐文宗大和七年),诗人杜牧奉命至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过金陵,偶遇一妇人。

包子铺老板:杜秋啊,昨日送去的桂花糕你可吃了?

妇人微笑着点点头,然后离开了。

杜牧望着离去的妇人背影,自言自语道:杜秋……可是她?

他打开手中的书卷,书卷上的“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映入眼帘。

公元806年,镇海节度使招募歌姬,舞技了得的杜秋娘成功地进入了节度使府邸,并成为了头牌舞姬。

杜秋娘才华横溢,闲时她会写诗抚琴。虽然出身贫寒,可她心气颇高,不甘永远做一名舞姬。

偶然间,杜秋娘撞见李锜与他的幕僚密谋造反。

一日,在李锜的宴会上,舞姬跳舞助兴,李锜命领舞的杜秋娘为自己斟酒,杜秋娘不小心将一杯酒洒在李锜衣服上。

李锜:来人,把这舞姬拖下去,杖责。

杜秋娘:大人,在杖责之前,请容奴为大人吟首诗。大人再决定是否杖责奴,可好?

李锜:这可有意思了,今日我心情好,我便准你吟诗!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众人被杜秋娘的诗惊到,转瞬众人鼓掌。

李锜:你叫什么名字?

杜秋娘:回大人,奴名叫杜秋娘。

不知是被秋娘的才貌所吸引,亦或是秋娘的《金缕衣》戳中了李锜的心思,李锜收了这名才貌双全的女子做妾。

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却短暂的时光。

公元807年,李锜起兵造反失败,被朝廷处死。

节度使侍妾郑氏与杜秋娘都被罚入宫廷之中。郑氏成为郭贵妃的侍女;杜秋娘则进入乐馆,成为宫中的舞姬。

在乐馆的日子里,杜秋娘为《金缕衣》谱了曲,教其他舞姬一起唱。此曲很快在宫内传唱开来,就连婢女太监都会哼上两句。

最终这首曲子引起了唐宪宗的注意。

唐宪宗:你们唱的这是什么?

宫人:回陛下,奴婢们唱的是《金缕衣》。

唐宪宗:金缕衣?何人所作?

宫女:乐馆出的新曲,至于是何人所作,奴婢们便不知了。

我觉得这里可以加一段唐宪宗和杜秋娘的偶遇,由这句诗“年少追梦,几许闲愁,几许闲愁,几许踌躇。一指流沙,时光转眼瘦。”

唐宪宗对这首金缕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才知道是宫中舞姬杜秋娘所作。于是他召来杜秋娘,让杜秋娘为他表演《金缕衣》。

此时的唐宪宗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杜秋娘气韵非凡,不禁为之心动;而她的才情更是令唐宪宗倾心不已。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既是爱妃又是秘书,秋妃不着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唐宪宗分忧解劳。然而这让同为节度使府出身的罪臣家眷郑氏心生妒意。郑氏去郭贵妃扇耳边风,说杜秋娘妄议朝政。郭贵妃私下传信李吉甫,让李吉甫劝谏皇上。

宰相李吉甫劝宪宗:天下已平,陛下何不广选天下美女?

唐宪宗:有秋妃,余生足矣!

李吉甫:可秋妃……

唐宪宗:朕的家事,就不劳爱卿费心了。

可见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住了宪宗的心,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相反的倒是潜移默化地帮着他治国安邦。

本以为这样的岁月静好会一直持续下去。

不料,公元820年春,宪宗驾崩。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

 

随即唐宪宗的儿子李恒(唐穆宗)即位。唐穆宗尊杜秋娘为太妃,并且让她作为儿子李凑的傅姆。

在杜秋娘的教养下,李凑风度翩翩,明理恭谨,被封为漳王。

唐穆宗好色荒淫,不到三十岁便一命呜呼。唐穆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敬宗、唐文宗相继即位。宦官专权是唐朝长期以来的积弊,杜秋娘见三位皇帝连续暴毙,唐文宗被宦官王守澄所控。

 

杜秋娘找宰相宋申锡密谋:皇帝连续暴毙,若要保住李氏江山,必先除掉王守澄。不料,宦官耳目众多,计划被宦官王守澄所知。计划失败,李凑被贬为庶民,杜秋娘削籍为民,回到金陵。

屋外,几个小孩唱着:“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时的杜秋娘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妇人了。她坐在简陋的茅屋中,拿着曾经写给皇上的诗句“年少追梦,几许闲愁,几许闲愁,几许踌躇。一指流沙,时光转眼瘦。”

她本想提笔写诗,但此时她已心力交瘁。笔从手上滑落,她安详地倒在桌上。

 

 杜牧想到了那日偶遇的妇人,提笔续写之前的《杜秋娘诗》,他写道“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 ”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其实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有趣的故事可谓是数不胜数!今天小九介绍的这个历史典故,大家也耳熟能详!《望梅止渴》详细介绍

《望梅止渴》不仅仅是一则历史故事,现在更是被人们所沿用的成语,我为大家详解: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正是盛夏,火辣辣的太阳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走了很多天,所有人都十分疲惫,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也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因中暑倒下死去,即使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曹操看着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力远眺,想找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渴得不行,怕是很难支撑下去了。曹操是个聪明的人,心想: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耽误作战时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一时间精神振奋,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坚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个人解说,个人解说)

其实这则故事的寓意不难想象,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渴望,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

所以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勇敢前行吧。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望梅止渴》谢谢!


分享一个历史上有趣的“文化大争抢”的故事。

符坚(357年—385年在位),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国君,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很想统一中国,请了当时的明僧释道安作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导师,释道安在讲了几次课之后告诉他,自己的学问还有欠缺,真正懂得大乘佛教道理的,叫鸠摩罗什,应该向他请教。当时鸠摩罗什只有三十岁,住在遥远的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库车。

符坚下定决心,再远也要把这位让自己的老师推崇的年轻人请来。但是,当时的“请”,其实就是“抢”,因为鸠摩罗什的母亲是当时西域龟兹国王的妹妹,这么重要的皇家要人,派几个黑衣侠客去抢肯定不能成功,符坚就决定发动一场战争,派出吕光将军带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长途跋涉去攻打龟兹,然后抢人,而且争抢的竟然是一位文化人、一位佛教哲学家、一位翻译家。这件事听着有些荒唐,却也值得后人为之骄傲,或许这些对文化的尊重与追求,注定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唐朝的到来吧。

终于,382年,吕光将军赢得了战争,抢到了鸠摩罗什,抢夺大军回去的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行走了一半,到了当时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传来国君符坚失败下台的消息,一大队人马就这样留在了凉州,吕光做起了凉州的统治者。遗憾的是,符坚终究没能等到心心念念的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在凉州一停就滞留了十七年,除了继续精修佛理外,他在汉语学习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成为了一位精通汉文的语言学家,为他后来在长安主持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鸠摩罗什是与唐代玄奘齐名的大翻译家,佛教经典《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名句,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文,文字凝练、准确、优美,无法超越和更改。


清朝三大疑案

1.孝庄太后下嫁小叔子之谜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个太后的知名度很高。一个是清朝后期的慈禧,另一个是清初时的孝庄。孝庄太后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辅佐过康熙、顺治两代帝王。因为皇太极临终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使朝中出现诸王争霸的局面。摄政王多尔衮权倾朝野,皇长子豪格也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而最后由6岁的福临登上皇位。所以历史上关于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来助儿登基一事众说纷纭。

按照满族的风俗,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这算不上是有悖伦理的事情而大家认为下嫁的原因有:顺治帝曾称呼叔父多尔衮为皇父,且按照清朝早期的丧葬制度。帝后一般会合葬。但皇太极、孝庄的陵墓分别在沈阳、河北,两地相距400多公里。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给他安了很多罪状,其中说他来到皇宫后院。但是称呼或许不能代表什么,光绪皇帝也曾尊称慈禧为皇阿玛。而陵墓位置是孝庄为陪伴儿子提出的,康熙皇帝不敢违背祖训,又不敢违抗祖母之命,把孝庄的棺材临时安置,雍正即位后才修建的昭西陵。所以关于下嫁问题至今还是个谜题。

2.顺治皇帝出家做和尚

释迦摩尼佛悉达多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据说在中国也有一位天子放弃皇位,皈依佛门。他就是顺治皇帝。清史料中说他染上天花而死,驾崩时还不满24周岁。但这个说法却受到质疑,大家认为顺治皇帝并没有驾崩。在他的清东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他是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左右圆寂。

那么顺治为何要抛弃后宫佳丽三千,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皈依佛门。顺治皇帝生前确实痴迷佛法,他召见玉林琇等和尚,在宫里讲经说法。玉林琇赐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又唤作佛心天子

顺治是一位痴情皇帝,人间流传着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佳话。但董鄂妃和孩子都死于天花,顺治帝万念俱灰。据说他因此了却红尘,出家为僧并写下出家偈,其中那句“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至今仍在传颂。康熙皇帝继位后多次随,孝庄太后前往五台山礼佛,人们也因此认为顺治就在五台山。另外在河南省的白云禅寺周边,发现了高僧画像,画像中老和尚背后的椅子露出龙头,穿的是朝靴且大殿琉璃瓦上有蟠龙。同时还在白云寺挖到,一块康熙亲笔题写的御赐碑,有人认为画像就是顺治帝。

3.乾隆皇帝身世之谜

乾隆,大清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后世对于乾隆的身世有着种种的猜测。

雍正在九龙夺嫡的时候是个冷门,但最后即位了,有人认为雍正就是,用孩子(乾隆)换来了康熙的宠爱,康熙传位雍正是为了弘历。乾隆的母亲在史书上,记载是孝圣宪皇后,但对于乾隆的身世,民间却有另外两个说法。

第一个是说乾隆并不是纯正的满族人,是雍正和宫女生下的。相传康熙十五年的时候,康熙帝带着皇子们在外打猎。期间,雍正射伤了一只梅花鹿,并饮了鹿血,不料鹿血有壮阳作用。年轻气盛的雍正便和随行服侍的宫女发生关系,生下乾隆。当然这也仅在野史中能够找到一些影子。

另一个说法则是狸猫换太子的戏路,说乾隆是浙江含盐商,陈阁老的儿子。这一说法中乾隆完全是汉人,雍亲王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一天生娃。但雍正家是女儿,陈阁老家是儿子,雍正以为陈格老庆贺的理由。把陈格老的一家子都请到了自己的府上,调包了孩子。但若乾隆真是汉人,雍正能让他继承皇位吗?会把大清江山交给一个汉人吗?后来乾隆即位时,有人说他六下江南是为了去看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很多史料都能够证明,乾隆多次下江南都是为了国家政事。


必须“九子夺嫡”呀!

自夏商周开始世袭制以来,历朝历代皇子对皇位的争夺可谓不择手段,弑父夺权,骨肉相残,为了九五之尊的位子无所不用其极。在诸多储君争夺战中,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最为著名,而且多部电视剧例如《雍正王朝》、《步步惊心》、《九子夺嫡》中体现的很明显。

当然,在这里咱们不以电视剧为准,单从史料上来简明的说一说这件精彩之余而又极为惨烈的历史事件。

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身体那是没的说,光儿子就生了24个,其中9个儿子参加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这9位参赛者分别是老大胤褆,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

先说老大,爱新觉罗胤褆,惠妃叶赫那拉氏的儿子,康熙年间名相纳兰明珠也是叶赫那拉氏家族中人,但是不是胤褆的舅舅,大家不要被《康熙王朝》误导。其实胤褆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因为前四个夭折,他自然而然成了皇长子。论身份背景,老大还是有争夺皇位的资本,一是皇长子,二是有家族权臣明珠支持,三是因为军功突出,也很受康熙喜爱。但是,胤褆这个人脑瓜子不大灵光,武将出身,杀伐无情,太子胤礽被废后,他竟然主张要杀掉老二,被康熙一怒之下直接驱逐出局,永久失去争夺储君的资格,最后被监禁至死。

老二胤礽,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属于嫡子,早早就被康熙立为皇太子。胤礽聪敏好学,精通四书五经,长大之后还多次代康熙祭祀,数次监国而且政绩不俗。以这样的势头看,老二离皇位之差一步之遥,可一步终究还是差。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随行康熙巡幸塞外,十八子突遭恶疾,康熙爱惜儿子,心情十分焦虑。而皇太子作为二哥,却表现的很平静,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康熙心中有些恼怒,加上平时老大经常在老爹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康熙觉得老二太过冷漠无情,开始烦他。可是老二呢,非但没有意识到怎么回事,夜里还偷偷摸摸窥视康熙的营帐,这还了得?九五之尊本来就怕别人行刺,即便作为儿子也不能鬼鬼祟祟的监视我啊?康熙一怒之下废了他。不过,这一次康熙并没有打算真的废他,而是给他一个教训而已。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又借张廷玉等人举荐的机会,重新立他为太子。可惜,这一次老二不但没有珍惜,反而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逼宫,最终被康熙彻底废黜。

老三胤祉,荣妃马佳氏所生,这位仁兄其实也是冤枉,他争夺皇位的心并不强,反而更加喜欢读书,是一个书呆子。可是,老三跟老二的关系不错,平日走的很近,太子被废,他也一并随着太子党覆灭。

老四爱新觉罗·老四胤禛,妈妈是孝恭仁皇后,庶出而身份低微。在皇位争夺战中,胤禛自始至终都表现的很冷静,心机很深,他从不主动暴露自己的目的,就像一把隐藏锋芒的利剑,等待着时机。在老二被废之后,老四没有表现出多么兴奋,也没有急于争宠,反而上书请求复立太子。不得不说,这一招走的极妙,以退为进,赢的了康熙的欣赏。老四非常懂得察言观色,平时表现的诚实而又孝顺,在其他皇子斗的不可开交时,他却表现中庸,谁也不帮也不参与夺嫡,其实暗地里笼络人才,培养亲信,最终赢得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不得不承认,老四真真切切是个狠人。

老八爱新觉罗·胤禩,和老四差不多,出身低微。此人从小城府极深,文武兼备,待人随和,素有“贤王”之称。直到老二被废之后,老八才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开始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其中,老九、老十、老十四都被他揽住人心,包括裕亲王、大学士徐元梦、内阁大臣佟国维等重臣,锋芒极锐。可以说以当时局势来看,如果有人能争夺皇位,这个人一定是老八胤禩。然而争储的转折点是“死鹰”事件,一次,老八安插在康熙身边的线人得知康熙做过一次“海东青”的诗,于是费劲心思弄来两只“海东青”,可谁知到了康熙手里却成了死鹰。为此,康熙大怒,甚至要和老八断绝父子关系,从此老八党羽一蹶不振。到目前为止,“死鹰事件”一直是悬案,究竟是谁做的不得而知,是个未解之谜。

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三人都是“八爷党”,有勇无谋,唯老八马首是瞻,没什么可说的,随着老八的覆灭,三人也失去了夺嫡的资本。

老十三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一直是老四的绝对支持者,而老四对他也堪比亲兄弟,二人关系非比寻常。开始时,老十三深受康熙喜爱,甚至康熙去哪里也一定要带上他。不幸的是,老十三因为废太子之事被囚禁宗人府,从此不再被康熙重用。好在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对老四的夺嫡起到了关键作用,老四继位后对老十三也非常好,被封“铁帽子王”,配享太庙。

九子夺嫡残酷异常,却也无法避免,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也正是如此,给了大清一代明君雍正帝,老四胤禛争储成功,精心治理国家,为“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是青史君,如有不同看法可以留言探讨哈,欢迎关注!


元顺帝在宫中玩的兴高采烈,宫外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大江南北,天下一时大乱,在群雄争霸中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赢家,在消灭整合了陈友亮,张世诚的割据势力后,朱元璋于至正27年下令挥师北伐,元顺帝仓皇北逃,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的老家漠北草原,因为元顺帝一心北逃,未做任何抵抗,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朝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朱元璋认为他克顺天命,所以就给他了一个顺帝的谥号

被饿死的国君:齐桓公

在早期地段之后,齐恒公不仅知人善任,胸襟豁达,他还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尊重人才的君主。他对朝中的贤能之才向来以礼相待,毕恭毕敬,也因此身边有许多得力的臣子。

可惜人无完人,齐恒公的英明贤德也伴随在在位时间的增加而日渐消亡。晚年的祁恒公开始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他开始更多追求饮酒作乐,甚至不听忠臣的劝告,任用奸佞小人易牙、开方的人为臣。横弓43年,齐桓公的身体状况江河日下,重病不起,岂止是便开始趁机肆意勾结,为争夺大权争得你死我活。朝中奸臣开始兴风作浪,一时间朝野陷入一片混乱,形势极其可危,此时的齐恒公已自顾不暇,更无力平息这场混乱,甚至被这帮奸臣软禁起来,最后落的一个活活被饿死在病榻上,落得无人收拾的凄凉下场,直到其国公子无诡登基,齐恒公的尸体才得以入土为安。

“五魁首”的来历

凡是上过九局的都听过“五魁首”“六六六”“七个雀”“八匹马”的酒令声。划拳时的行酒令古来有之,其中五魁首还跟永乐帝有关。

相传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主编,主持编修永乐大典后,时常张张自喜自以为自己是天下第1号有学问的人,于是他总想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有一次他心血来潮趁全国才子到京城考状元的机会,化名改姓,扮成应考生混进了考场,他以为自己能夺个魁首,没想到发榜的时候只得了个第5名,他十分气愤,跑去询问主考官,主考官一脸不屑地说:“这第5名还是勉强的理。”他抬头仔细一瞧天哪,竟然是当今皇帝吓得他魂不守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求饶。朱棣心想:金榜已经出了,现在杀了主考官,传出去以后自己脸上更无关,干脆饶了他吧,于是他一脸不悦,二话没说就走了,可是主考官可放心不下皇上,皇上可是得罪不起啊,于是他在榜文上加了个注解,第5名为前4名之魁首,这是传到民间成了人们的笑谈,后来人们喝酒猜拳行令,也戏谑称五魁首了。

宋朝典型的“守宫砂”

在古代为了验证女人的贞操,通常会在他们的手臂上点一颗鲜艳的红痣,如果女人守住了自己的贞操,那么红痣的颜色不会褪去,这就是守宫砂

“守宫”其实就是用朱砂喂养的壁虎,晋朝《博物志》对守宫砂的制作过程是这样描述的,先用朱砂喂养壁虎,吃了朱砂之后,壁虎身体的颜色就会变成红色,当壁虎吃满7斤朱砂将壁虎捣碎,然后用捣碎的壁虎点染处女的肢体,点上的红痣在不发生房事的时候就不会变淡消去。

宋朝四川万县富豪林宓,林密接到提拔他的通知之后,要到北京去面见皇上将家中所有事情都交代妥当之后,他非常不放心,年轻貌美的侍妾会乘他不在家的时候做出越轨之事,得出这种担心之后,他的好朋友太乙真人想出一个好方法,就是那是侍妾们点上手工纱,唯独一个侍妾何芳子不甘心,她认为这种形式上的约束毫无意义,而从一而终的本来就是一个女人该遵守的本分,听到了这种说法,林宓自然无法接受,而林宓的妻妾们终于得到羞辱何芳子的机会,何芳子思无奈之下只好让他们在自己的手臂上顶了守宫砂。

在官人离开家之后,别的女人都非常小心翼翼,保护手臂上的那颗红痣,唯独何芳子满不在意,照常沐浴不久她手臂上的守宫砂的就消失了。半年之后林宓派人把妻妾接到京城,再检视妻妾们的守宫砂时,惊奇的发现只有何芳子守宫砂不见了,为此严刑拷打爱妻何芳子最终无法忍受上吊自杀。林宓打死侍妾的事很快就被传开,官府立马下下令彻查此案,林宓一一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经调查之后发现脸上守宫砂以后,数日不洗颜色才会渗入皮下不会消失,如果点上之后马上清洗,很快就能够被洗掉,谜底揭开何芳子是被冤枉而死的,林宓自然难逃责任,在被大理寺决判之前林宓神秘死去,而太乙真人也在得知这件事之后投湖自杀。

“狗咬吕洞宾”的由来

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对方的表扬,还被对方责怪时,很多人们都喜欢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其实狗咬吕洞宾,原本是“苟杳吕洞宾”,与狗无关。

传说,吕洞宾在成仙前原是一个读书人,因为参加两次考试都未中举,再也不愿意读书,就依靠祖辈留下的家产,会客访友,游山玩水,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当时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yǎo),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很同情他与他结拜,请他到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够刻苦读书,将来有个出头之日,后来有位姓林的朋友来到吕洞宾家中做客,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并想把妹妹许配给苟杳,吕洞宾怕耽误了苟杳的行前程连忙推脱,但苟杳得知之后便心动了。就和吕洞宾表示同意这名亲事,没想到吕洞宾却说:“林家小姐貌美贤惠,贤弟同意,我也不好阻拦,但是成亲之后得让新娘子先陪我睡三宿”苟杳听了后很不能接受,但思前想后还是咬牙答应了。

在成亲这一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见人干脆躲到一边去。

晚上新娘子头盖红纱,倚床而坐。吕洞宾进了洞房不说话,只坐在桌前灯下埋头读书,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还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合衣睡下,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一连三夜都是这样。

苟杳好不容易熬过三天刚进洞房,就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小姐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此时,苟杳才明白,原来哥哥是怕我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我,哥哥用心,可谓太狠心啊。

几年之后,苟杳金榜题名,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一晃8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洞宾家不慎失火,所有家产化为灰烬。

吕洞宾只好用残留的破瓦烂砖搭了一件毛草屋,和妻小在里面躲风避雨,日子十分艰难,于是决定去找苟杳帮忙,在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苟杳府下,苟杳对吕洞宾遭大火的是非常同情并热情招待他,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住了一个多月,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切之下走了。回到家中才发现家中已经盖了新房,很是奇怪,刚要迈进家门,突见大门两旁贴着白纸,知道家中死了人,大吃一惊,忙慌走进屋内,只见屋内换着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吕洞宾愣了半天,轻声地叫了一声娘子。妻子回头一看,惊恐万状,颤颤抖抖的叫道:“你是人还是鬼?”吕洞宾更觉得诧异,问娘子何出此言,我好好的回来,如何是鬼呢?娘子端详了好久才认出吕洞宾,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着一口棺材进来,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中病死,吕洞宾一听就知道是苟杳的把戏,他非常生气,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成两半,却见里面都是金银珠宝,上面写着一封信,写的是: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吕洞宾看完此信,如梦初醒。

后来因为苟杳与狗咬同音传来传去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谜团,我们以明末三大奇案为例:

①、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有人夜里拿着枣木大棍,闯进了太子的行宫,两道宫门却没有任何守卫,刺客在想刺杀太子时,被太监活捉,交给了刑部,刑部的总结是刺客得了疯病,有人给他说可以拿着木棍告状,于是就发生了梃击案。后来万历皇帝怕案子查到最后,会牵连到郑贵妃,让郑贵妃去请求太子,太子朱常洛很感动同意就此了结此案,万历皇帝下令处死刺客张差,同时指使张差的两位太监,也被万历皇帝秘密处死。

②、红丸案

梃击案后朱常洛的地位大大提高,受到了万历皇帝的重视,郑妃等人开始巴结太子朱常洛,给朱常洛送来了8位美女,太子也因此变得放纵,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疲惫不堪,到了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登基,不到四十岁就病体沉重,,在太监的搀扶下完成登基,过了三十天就去世了。

太子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给万历皇帝办理丧事,紧接着郑妃被封为太后,郑妃给朱常洛送来多位美女,朱常洛一到后宫就开始纵欲,临幸了多名宫女,八月十一日是朱常洛的生日(万圣节),举国庆祝,而这一天朱常洛卧床不起,登基十一天,太医把脉发现是纵欲过度,修养几天就可以了,但是御医说是肾虚火旺,给朱常洛开了泻药,一夜四十多次,加重了病情。朱常洛感觉自己自己命不久矣,就召集群臣,准备托孤,召见了太子朱由校,命令大臣辅佐太子。不久有人说鸿胪寺李可灼炼了仙丹能治百病,朱常洛就让李可灼进宫治病,让李可灼立马献药,李可灼拿来了红色药丸,用奶调和,朱常洛喝完立马不喘了,群臣退下后内侍传来消息,说皇帝想吃东西,大臣也放心了。可是皇帝怕药力过去,就又让李可灼献药,第二天九月初一皇帝驾崩。

③、移宫案

红丸案刚刚停息不久,又出现了移宫案。太子时期朱常洛宠妃郭氏去世后,就再也没有立妃,梃击案后太子地位稳定,郑妃送给东宫美女,妃嫔又多了起来,那时候朱常洛最喜欢两个宠侍,称为东李和西李,朱常洛喜欢西李,西李在朱常洛登基后,开始插手朝政,再加上朱由校朱由检两位皇子也交给她照顾,朱由校一出生就被万历皇帝认定为以后得继承人西李支持郑妃当太后,郑妃支持西李当皇后,尤其在朱常洛病重,两人联系更加密切。等到朱常洛驾崩,要挟朱由校和大臣册封她为太后,把朱由校藏了起来,在群臣的交涉下西李交出朱由校,就这样朱校被救出了,西李为了当上太后,开始在乾清宫撒泼,想要再次控制新皇帝朱由校,被大臣反对,最后西李无奈只好迁出乾清宫,但是事情没有了结,让太监散出谣言,说自己被大臣逼得险些自尽,奸党弹劾群臣,但是明熹宗朱由校罢黜了西李的皇贵妃封号,奸党贾继春被贬官,移宫案最终结束。

明末三大奇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终对历史走向产生了影响。


不要抢,让小青峰来答!一谈起历史,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想到历史与我们的距离如此遥远,枯燥乏味,研究了干嘛。但是,在小青峰看来,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涌现出一批批人物,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回味历史,一定会勾起你的兴趣。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黄金荣为何最终沦落到扫地翁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上海滩大亨,黄金荣可谓是上海滩人尽皆知的青帮大佬,巅峰时期,就连尚未崛起的蒋介石都曾在其麾下投靠。然而,时过境迁,黄金荣迎来了自己凄惨的晚年,曾经脚踏黑白两道、左右逢源的流氓大亨,在风烛残年时竟然拿起了扫帚,在上海大世界门口扫大街。

一、黄金荣作恶多端,致市民极度痛恨

年轻气盛的黄金荣,作为青帮臭名昭著的大亨,只要脚跺一跺,上海便会震一震。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他黄金荣不敢做的事,操纵贩卖鸦片、赌博等罪恶勾当,拐卖人口、杀人、绑架,利用帮会势力网罗门徒,经常欺压老百姓,几乎什么坏事都做过,搞得上海社会是乌烟瘴气。可想而知,上海市民们是有多憎恨这个人。也许是出于黄金荣当时青帮事业发展的最辉煌的时候,上海的各个角落都有他的势力,以致于老百姓们不敢反抗,只能表面上做出唯唯诺诺,顺从的样子,将自己心中的愤怒压制于心中。幸运地是,黄金荣的岁数一年比一年大,青帮事业对他来说已经是有心无力,很多时候都无暇顾及,放手让手下去干。市民们已经察觉到黄金荣的势力逐渐在衰弱了,他们是绝对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人安享晚年的,于是众多市民一起联名写控诉信,举报信,又是碰上上海大解放时期,鉴于市民要求太强硬,政府官员迫于无奈不得不对黄金荣作出一些措施,黄金荣本人也悔过自新,写了一封自白书并发布于报刊上。

二、红颜祸水最要命

黄金荣在上海滩称得上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再加上他年轻时期英俊潇洒,博得许多女人的芳心,都想和他扯上一点关系。黄金荣本人也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经常光顾妓院寻欢作乐,很快他就看上了戏子露春兰,结婚之后,露春兰掌管着府中大大小小的事,但是她明白自己和黄金荣没有真感情,这个空虚孤独的女人偷偷地勾搭上了上海颜料富商的二公子薛恒,于是她经常趁黄金荣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转移财产,日积月累,数额肯定不少,之后就与薛恒私奔了。黄金荣非常生气,但是他依然色心不改,最后又爱上了自己年轻貌美的儿媳妇李志清,李志清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心里清楚攀上了这个老头儿,就等于掉进了金钱堆里,所以,她很快就迎合了黄金荣,但是随着黄金荣年龄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对李志清有了依赖,最后,家里的钱和事物都交给了李志清打理。最后,李志清也暗地里将家里的金银珠宝席卷一空,然后跑去了香港享福去了。试问再大的家产怎么经得起这么多女人的挥霍呢?黄金荣晚年已经变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老头儿。

黄金荣从发达到落魄,折射出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落幕,由小见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变迁,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觉得是北魏孝文帝迁都

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五胡乱华到民族融合的缩影,又成就了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的辉煌,但也导致了北魏灭亡,尤其是导致北魏灭亡,是我们之前接触的历史很少提到的。

在我说明北魏迁都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北魏。

一、北朝

晋朝南渡后,北方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谓五胡乱华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北魏成立,这才有了我们说的南北朝的“北朝”。中国后面的盛世,隋唐都是从这个“北朝”兴起的。

二、二元政权

北魏建立者拓跋氏,起家于山西北部长城沿线地区,这是草原和中原的过渡和交接地带。正因为这个地理因素,这个政权是北方民族和汉族的二元政权。这也是后面迁都的因素

好的,说完北魏这个“背景”,下面我们正式说一说北魏迁都。

一、起因

1、孝文帝他奶奶是汉族人。北魏孝文帝是他奶奶冯太后扶植起来的,冯太后是个纯种的汉族人,从小就对孝文帝进行儒家教育。所以洛阳对于孝文帝是一个“文化圣地”,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往洛阳迁都。

2、建立自己班底-官僚系统。冯太后为了对付鲜卑贵族干政,所以要培养自己的班底,也就是自己官僚系统,而官僚系统,汉族人从春秋战国就“研发”了,所以汉化本身就是冯太后推行的方向。

3、北魏畜牧业为主向农业为主转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均田制。制度规定,国家定期按人口向农民授予土地。意义:1、解决了有地没人种的尴尬局面,大量流民进入北魏区域。2、把给贵族干活的农民,变成国家直接控制。增加了劳动力及税收还打击了贵族,甚至为以后的隋唐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摆脱鲜卑贵族,尤其是军事贵族的控制。军事贵族的军队,都驻扎在平城附近的长城沿线,孝文帝为了摆脱贵族控制,只有让贵族远离他们的大本营,贵族实力才会大大减小。

二、过程

1、假装攻打南朝。公元493年,孝文帝声称攻打南朝,强迫大部分贵族随军参战。

2、大雨帮忙。当时是夏天,大雨一直下,一直下,一直下。贵族天天两脚泥。到了洛阳后,孝文帝故意找个大雨的日子,继续前进。贵族内心崩溃了,跪地恳求不要南征。

3、搞定。孝文帝说,不南征可以,但要迁都洛阳,贵族想想永远干不了的衣服,就委屈同意了,于是孝文帝昭告天下。

4、深入改革。提倡汉语、使用汉字、鼓励与汉族通婚,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比如“拓跋”拓跋氏改为“元”,尊奉孔子,提倡以孝治天下。

三、后果

1、极大的促进了北方汉化,创造了民族大融合的和谐局面,为以后隋唐盛世,打下坚实民族基础。

2、将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带来洛阳,形成了“龙门石窟”,对我们现在研究佛像文化和佛像中国化提供了清晰路径。

3、为北魏灭亡埋下导火索。迁都导致鲜卑族内部的分化。南下洛阳的贵族保留贵族头衔,成为“汉化”的贵族。而留在平城的贵族逐渐失去地位,甚至后来朝廷称平城鲜卑人为“北人”,开始歧视。之前平城的贵族和军队,是保卫国门的勇士,拥有极高的荣誉感。和“北人”形成鲜明对比,埋下叛乱的种子(北魏主要军队镇守图)。

我再针对灭亡导火索多说几句。这看似偶然的政策失误,是有更深刻原因的。这本质是没有处理好游牧和农耕这个二元制的关系。这是入住中原的外来名族政权都面临的问题。最后的清朝,没有被动接受汉化,而是主动在自己文化和汉文化中寻找一种平衡,并且找到最大公约数,这也是清朝能够长期统治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我认为的感兴趣历史事件,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历史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趣的事件不计其数,例如下面这些人和事:

一、征战途中掉河里淹死的皇帝。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由三位国王率领,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腓力二世、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这三位都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国王,其中腓特烈一世又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在1189年6月10日骑马过萨列法河时掉进水里死亡,十字军随之瓦解。类似的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和第15位皇帝明熹宗都曾掉进水里,溺水留下了后遗症,不久就死了。真是好尴尬哈!

二、唐僧高徒辩机与高阳公主偷情事件。

辩机和尚是玄奘的高徒,是大唐高僧,在当时是非常有声望地位的佛学家,整理和编辑了《大唐西域记》。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深得李世民喜欢,高阳公主嫁给了名相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后来婚后与辩机和尚私通,此事被唐太宗知道后,腰斩了辩机和尚,高阳公主因此事对太宗怨恨很深。这件偷情之事,发生在一位得道高僧和一位皇家公主之间,让人咋舌。《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却记载了,《资治通鉴》更是补充了两人私通的细节。

三、被自己设计的断头台处决的法国国王。

路易十六是个不幸的皇帝,和明朝崇祯皇帝处境相似,当皇帝的时候社会矛盾尖锐,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法国大革命爆发后,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一改往日的懦弱,深情威严地踏上巴黎革命广场,被自己设计的断头台处决。路易十六认为断头台刀是直的,会延长刑犯的痛苦,不人道,于是将刀改成三角形,没想到改进后的断头台用到了自己身上。真是世事难料!

更多历史趣事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一、历届奥运会上的奇闻趣事。

莫名其妙的掌声!

1900年,在法国巴黎的奥运会400米跑的决赛上,美国运动员马克西朗以49.4秒的成绩一举夺冠之时,却莫名妙的响起了现场法国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身在法国客场,现场观众的举动让得马克西朗像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因为当时的马克西朗穿着哥伦比亚大学蓝白相间的条纹背心,这正好与巴黎赛马俱乐部的标志颜色一模一样。于是,现场的法国观众都误将他认成了法国选手!!

旅途中的奥运冠军

1896年的首届奥运会时,英国手津大学的学生博兰正好在雅典旅行。出于热爱并且受到了现场氛围的感染,博兰现场报名了网球项目!

没想到,这一随意的报名竟成就了奥运史上第一个网球单打冠军!!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由来。

作为谚语“条条道路通罗马”现今用来比喻做事情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出不止一条。然而最初,出自于《罗马典故》的这句话本质上的来源是当时罗马城的繁荣建设及其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原本只是一个小城邦的古罗马,在公元前三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后,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城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于是,在当时,有且只有罗马才建设了空前庞大的道路网!公元前312年,阿匹亚道路开始动工修建。随着罗马帝国在周边地区的战争胜利,罗马的道路也像网络一样延伸至四面八方。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从意大利半岛甚至欧洲的任何一条道路开始出发,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


永乐迁都,这是北京人和南京人都感兴趣的事件。永乐迁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可以说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当时朱棣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北京是他的根据地,他的势力在北京根深蒂固。二是北京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军事重镇,明朝当时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蒙古元军残余势力,定都北京可以有效的调动军队,天子戍边就是对朱棣最大的褒奖!三朱棣内心不想待在南京,靖难之役使他登上皇位,他心里发虚,南京城里的保守思想对他并不友好,即是不去北京,他也会去别的地方!

影响:迁都本来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可朱棣却用他的智慧,大力发展经济,对外宣扬国威,带领明朝开创了永乐盛世,为迁都重新疏通的大运河,确保南北贸易畅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改变了南强北弱的局面,经济文化发展也更加平衡。


【项羽死亡之谜: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夺巨鹿,覆秦室,立霸业,咸阳一把火,焚尽天下人心。

鸿门宴,放走死敌,被取笑妇人之仁,乌江之畔,英雄末路,自刎身亡。

这大概就是众人对项羽的感官。那真实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这样吗?

兵败乌江后,本可以乘着小船东山再起,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希望,拔剑自刎。

真相是什么?真的是项羽死要面子活受罪吗?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一种说法是:项羽不想再打下去了。

他觉得打到这个程度已经够了,再打下去争王位劳民伤财,而且百姓苦啊!年轻人都上战场,田里的地没人耕种。得尽快恢复生产啊,项羽忧心忡忡,于是为了百姓,就自刎了。

《史记》中记载,项羽察觉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遂对刘邦曰: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项羽觉得老百姓辛苦,还曾让步与刘邦何谈,然而刘邦最终撕毁协议,继续楚汉之争。项羽不能不再次斗争,最后落败,为了百姓自杀,这种情怀难能可贵,但是否就是项羽身亡之谜?尚未可知。

一种说法是,虞姬的死给项羽沉重打击。

虞姬和项羽是青梅竹马,两人感情很好,在多年争斗中,一直是虞姬陪着他,两人可以说是患难之交。在虞姬先项羽死去后,项羽感情彻底崩溃,又好面子。既绝望又羞愧,此时的项羽受到很大的打击,心一横,兵也没了,干脆自刎以谢江东父老吧!

还有一种说法是,项羽并非死于乌江,而是在别处。

当时乌江亭长乘小船来接项羽,但项羽没有坐船,而是重回战场。本来也就二十多个人,因为寡不敌众,项羽无奈,眼看汉军越来越多,这时,项羽遇到旧部下马童,干脆自刎把头送给马童。

但这种说法也有疑点,如果项羽要自杀,完全可以乌江自刎,没必要去突围,然后再自刎送人头呀!

学者冯其庸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还没到乌江就死了,他认为项羽死在东城。

史记中也曾记载:项羽“身死东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定远,距离乌江还有近三百里,率领不到三十兵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道路还不熟悉,项羽又如何能逃出升天呢?

项羽为何不过乌江,你们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俄界会议在党史、军史上都是一次十分重要而又有影响的会议,他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被称为是“危急时刻定乾坤”的会议。

在经历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事件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迅速北上,脱离了险境,于1935年9月12日到达了甘肃俄界,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另外还有

,叶剑英、林伯渠、蔡树藩、杨尚昆、李维汉、李德、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清等21人。周恩来因患重病未能参加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

毛泽东在会上作出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阐述了中央一直坚持的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北上的战略方针,分析了张国焘坚持南下的错误主张及红军今后的任务与到达甘南后新的战略方针。公开批判了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和军阀主义倾向,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为了继续教育和挽救张国焘,这个决定没有向全党公布。同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的五人团,成为领导全党和红军的核心领导层。

遵义会议上,增补了毛泽东同志为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而俄界会议,成立了新的“五人团”,毛泽东居首位,这就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最高核心领导地位,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中国人民迎来了绚丽多彩的春天。走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代。

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盼到了,过上了咱们老百姓自己真正的好日子!!!


76年打倒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不在人斗人,人整人,取消以阶级斗争为钢,中国人民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才吃饱穿暖。


原始地址:/paihang/3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