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书有哪些推荐?

这个有很多,东周列国志是明代的小说体,很浅显易懂,可以作为入手的读本,书中很多经典的故事都是我们中小学课本里的文章。看完以后再可以看看左转,晏子春秋,韩非等作品,这样就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我的建议是孙皓辉先生写的《大秦帝国》,这部书共有六部,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写起,到项羽杀子婴,秦国灭亡结束。该书以秦国为主线,将战国的主要历史事件全部窜连了起来,又是白话文写成,全书约五百余万字,是孙先生花费十六年心血写成。对读者颇有受益,对于想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无疑是一本好书。

1、《大秦帝国.黑色裂变》

黑色裂变主要讲的是秦孝公图存求强,卫鞅入秦变法的事。该书不仅讲了商鞅变法的全过程,也对诸子百家,战国七雄的前世今生有详细的介绍。另外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齐威王变法,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河西之战、庞涓、孙膑都都有介绍。最主要的是该书宣扬了法治精神,读来令人为之一震,本书传达的正道谋事,功业立身精神常常让人热血沸腾。

2、《大秦帝国.国运纵横》

国运纵横主要讲了秦国与六国的外交与军事斗争,以苏秦、张仪、战国四公子、屈原等人为核心,详细的讲了当时的合纵与连横的精彩斗争。本书还讲了张仪与苏秦的相斗相惜故事,很多战国内幕拆解得十分到位。对于那个纷繁错综的外交时代,很好的理清了事件起末。

3、《大秦帝国.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主要讲了秦国以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白起为核心的团队,对六国的多场血战,最终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基础。本书也讲了赵国的胡服骑射以及赵武灵王的功过对错,最终以秦赵长平大战为高潮,详细的讲述了长平之战的起因、过程与结果。

4、《大秦帝国.阳谋春秋》

阳谋春秋以吕不韦为主线,讲述了秦国从秦昭王晚年到秦始皇亲政前的四代秦国大事。该书以范雎隐退,蔡泽入秦成相为开篇,然后详细的讲了吕不韦一步一步把嬴异人扶上秦王位置的惊心动魄故事,也讲了其它国家当时的军政情况。本书以嬴政成为秦王为结束,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到来。

5、《大秦帝国.铁血文明》

铁血文明以嬴政统一天下,盘整华夏文明为主线。从秦王平叛嫪毐之乱,罢免吕不韦相位开始,以秦国修建郑国渠为起点,一步一步展开了嬴政波澜壮阔的一生。嬴政统一天下后,又详细的写秦始皇盘整华夏文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内修直道,外建长城,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等一系列影响中国的大事。最后本书以秦始皇暴死沙丘,赵高李斯矫诏赐杀扶苏与蒙恬结束。

6、《大秦帝国.帝国狼烟》

帝国狼烟主要讲述了秦二世登基后,胡作非为,赵高颠倒乾坤,帝国元勋纷纷陨落。而后以陈胜起义,六国复辟,秦军平叛为主线,最终以项羽攻入咸阳,屠杀嬴氏宗亲结束。本书最后详细分析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也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本质不同。秦的迅亡,为汉朝开创了四百年基业。


我个人推荐《左传》、《战国策》、《史记》和《东周列国志》,其中《左传》记录的是春秋时代的的大事件,虽然站在鲁国的角度写的,但是也涉及到了春秋其它国家的大事件。《左传》的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鲁悼公二十年结束。了解春秋再好不过了。

《战国策》起源于战国初期,记录了当时战国几个重要诸侯国家的历史事件,当然战国策主要是描写的是谋士战略之类的,当然从战国策也可以了解当时诸侯国的历史大事件。

而《史记》就不用赘述了,大家都明白,该书也写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虽不全面,但也是不可多得信史材料。

《东周列国志》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该书根据史书改编的,历史事件和发展顺序没变。而且还可以补充春秋战国历史的缺陷,很多史学家也采用了当中一些细节。虽不能全信,但是这本书可以了解到春秋战国的全貌。要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东周列国志》绝对是春秋战国历史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个人推荐正史看《史记》,看小说的话首推《大秦帝国》,推荐的原因和两部书的作者有关,当然也和内容有关。我说一部书的内容是否可信,是否值得一看,首先要看作者,这决定了书的格局和高度。

史记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对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毫不为过,这主要源于作者司马迁的不平凡经历,具体原因如下:

一、名门之后,血脉传承

司马迁获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必然的,因为在周朝的时候,司马氏就得到了周天子的重用,后来司马氏的后代分散到了天下的诸侯国,大多能力出众,具备了信任廉勇的美德非常人可比。在秦国的司马氏后人里面有一个人十分出名,他叫做司马错。看过《大秦帝国》这部小说的人应该对司马错其人有深刻的印象,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才。大家知道苏秦和张仪都是天下间最强的辨士,苏秦提合纵之策,张仪造连横之谋。张仪和司马错同在秦国,做为将军,司马错在是否伐蜀的问题上,靠自己有理有据的分析,驳倒了以口才和论辩之能闻名天下的张仪,靠的不仅是技巧,还有对于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于秦王的了解。

司马错不仅能说,还是践行者,他亲自带兵伐蜀并且一战成攻,攻灭了蜀国和巴国,解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同时将秦国的版图和人口扩大了三分之一,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错的能力十分突出,到了他的孙子靳时,是武安君白起的部将,一起参加了长平之战,后来和白起一起被赐死。在秦、汉两代,司马氏均在朝为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时候,做了汉朝的太史公,官位尚在丞相之上。

二、学者之风、忘父之愿

司马谈在文景之治时,拜在三位名师的门下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者。他拜唐都为师,学习天文方面的知识;拜杨何为师,学习《易经》;拜黄子为师,学习黄老之术。司马谈不仅是个好学生,还善于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六家就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阴阳家阐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但让人多生敬畏之心,人总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恐惧;儒家以《六艺》为法,但是内容太多不够提炼,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学不出个所以然,因此“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家崇尚兼爱非攻,但是和方今之势不相吻合,难以让每个人都达到;法家不分贵贱,不别亲疏,全按照法律来办,只能用于一时,不能常用,这就是所谓的“严而少恩”,秦二世即灭就是明证;名家也是专注于名而忽视了人情,不能从人的本性出发,因此也是有缺陷的;只有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可行性强,自成体系,符合客观规律又通达人性,才是最好的治理天下的原则。

司马迁就是司马谈的儿子,这位大史学家的家族史,让我看到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少带人持续行动和传承的结果。司马迁生于龙门,在十岁的时候就能朗诵古文,二十岁的时候游历天下,了解全国各地的民风民情,并被任命为郎中,出使巴蜀以南,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为他编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的泰山封山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由于身患重病,没有跟随留在洛阳养病。司马谈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自己的儿子司马迁叫到床前,说自己作为太史公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一部史书,希望他能像《春秋》一样流传于世。但是现在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没有办法实现这个愿望,这个垂髫老人希望他的儿子能完成自己的夙愿,司马迁听后跪倒在父亲面前,表示要谨遵父亲的教导,尽管自己能力有限,但是一定会完成父亲的夙愿。

三、逆境发奋、终成巨著

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成为太史令,他开始做准备撰写史记。不过这个时候,不幸发生在了司马迁身上,由于他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让自己身陷囹圄并被处以宫刑。开始的时候,司马迁是十分沮丧,甚至陷入绝望的境地,作为一个男人承受宫刑之祸,很多人恐怕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马前谨记父亲的遗命,透过历史深思古代所有成功人士的境遇,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文王被囚禁的时候,创做的《周易》;屈原被放逐的时候,写成了《离骚》;左丘失明的时候,才有了《国语》;孙膑被挖掉了膝盖后,才有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的时候,才有的《吕览》;韩非被囚于秦,才有了《说难》、《孤愤》等不朽之作。所以大抵圣贤的发愤之作,都是他们在逆境中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之后,心中才有发奋创作的欲望,想用自己的笔记述往事,为后世能思考之人提供借鉴吧。

四、字斟句酌、凝练成书

现在的人写东西一般都会有一个提纲,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有一个提纲,这里面包括了每一篇的名字和一小段话,每一小段话都提炼了这篇文章的精髓和要旨。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堆砌文字相对是容易的,提炼和精简文字却是十分困难的。司马迁能够将每一篇洋洋洒洒数万字的文章,提炼成简单的两行小字,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其见识之深邃,其实史学底蕴之雄厚。就像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一样,司马迁也应该有一个家字,那就是史家司马迁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大秦帝国

孙浩辉先生十六年写就的鸿篇巨制,填补了中国先秦历史小说的空白,彻底改变了我印象中的暴秦形象。至今在我的脑海里都会不断的播放经典的场面,耳边都会响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热血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用我浅薄的见识和粗陋的笔触无法尽述,建议大家读小说一窥全貌。

鉴于上面有人已经把《大秦帝国》介绍的很全面了,因此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春秋》《战国策》


比较好的是《贾志刚说春秋》


论语孟子道德经


谢谢邀请: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璀璨的时期,单纯学习历史可读《史记》《春秋》《左传》再辅以《资治通鉴》和《战国策》。文化及思想方面无法给你好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经那个时代的思想及文化太过博大和深隧了。


春秋经,战国策,竹书纪年,


我这儿书籍太多我就上图片,需要的可以私我!中国冷历史的书籍太多太多,有古人的,有现代人的,我更喜欢古人的言辞。


等等,我来出一本(正再读春秋)


1.通俗读物:林汉达先生的著作。

2.进阶:《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以及相关的研究类书。

3.高级:《清华简》、《尚书》、《易经》及相关类书。


有关的书籍分了五个部分

1.《战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东周列国志》

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东周列国志》拉开了它那长达数百年史事的序幕。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

3.《春秋左氏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4.《国语》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5.《吕氏春秋》

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

除了这四类,书籍不是太多了,很多的野史可信度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如果是要了解春秋战国的情况,还原真实面貌的话,首先“竹书纪年”最值得读,还原春秋战国真实面貌,其次公羊“左传”值得一读,左传个人因素影响比较小,纪实多;再下来如果能耐心点可以读下“诗经.风雅颂”诗经更好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至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大贤的作品适合艺术阅读。我个人喜欢看古代穿越小说,尤其是战国时期的,但真正写出战国那种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大争之世的作品很少,主要是太脱离历史背景,随意意淫。十几年前曾玩过一款游戏“秦殇”,对那种画风深深震撼,感觉那就是原汁原味的秦的风格。非常的古朴大气恢弘。我们离那个时代太久远了,很难于体会到那种沧桑的感觉。就像欧洲人意淫古罗马的征战的快感,古希腊的自由独立,事实上他们也无法体会到时代的错乱感。因为我们一直在以现代人角度看古代,难免有所偏颇。


第一:左传。第二:国语。第三:战国策。第四:竹书纪年;第五:史记;第六:吴越春秋;第七越绝书。


国语,战国策,左传,六韬三略,鬼谷子,阴符经,黄帝内经,庄子,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列子,墨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韩非子,商鞅书,荀子,诗经,楚辞,周易


有关的书籍分了四类

1.《战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东周列国志》

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东周列国志》拉开了它那长达数百年史事的序幕。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

3.《春秋左氏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4.《国语》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5.《吕氏春秋》

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


春秋,记录了鲁隐公至鲁哀公,即公元前772年,止于公元前481年。大约242年各国的大事件。

春秋的命名,是以鲁国史官记录的各诸侯国及共主周王的重大重件,按年月日,春夏秋冬的四季来写的编年史,孔子依据此段历史整理修订,编订《春秋》。成为了儒家经典。

如何学习春秋战国史呢?《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这三本书,都是对孔子《春秋》微言大义的解读。是研究《春秋》的第一手资料。

战国始于韩、魏、赵三分晋国始,至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止。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诞生了许多的思想家。频繁的战乱,使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人们的思想空前的解放。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都有其用武之地。

学习了解这段历史的书籍,《战国策》自然是首选。《史记》也是必然的选择。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才,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时期。苏秦一身兼具六国之相,这是其他时期无法想象的事。而张仪在楚国受到楚王怀疑偷了珍宝,被打得只有舌头能动。被人抬回家,其妻看见其惨状,悲痛欲绝。他却对妻子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不”?妻子说“还在”。“只要舌头在就可以了”。楚国的楚怀王,就是被投靠了秦国的张仪活活玩死。

好了,自己去研究吧。读书不是听故事。要明白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对人的启迪。以史为鉴,不要去辨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这些事。发不发生,社会都是今天的样。我们要做的是,领会书中记录的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下,该如何趋利避害。引史为训。


我推荐《大秦帝国》,孙皓晖。

大气磅礴,不仅是这段历史,更是作者赋予此书的气度。不看这套书之前,我对战国时期的秦国,甚或那一段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史的看法,是有缺陷的……这应该归咎于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之简单、功利化。现在,我觉得这段历史终于饱满和真实!感谢孙皓晖成就此书!

常言道,守住江山不易,但创造天下一统更是何其难哉!那不是一个或者两三个国君就可以做到的,那么秦帝国做到的华夏一统,如果只用以前教育课本上的历史得失梳理,无疑是粗陋的……不客气的讲,会误人子弟的!

《大秦帝国》一书全景展示了战国时期的铁血历史,从中可以体会到华夏民族成长的艰辛,更是从百家争鸣中畅饮到思想的甘露,民族的文化内涵……我们这个国家、华夏大一统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无不是这样的铁血历史造就,我们应该正视,而不是简单的用今天社会的需要来诠释和宣教!

对历史,该有荣耀感,相对于世界文明,中国可以追溯久远而完整、连续,别人难望其项背,因而更需要传承。

《大秦帝国》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深受震撼!

推荐之!未得以言明、言到之处,水平有限,敬请包涵!


学习和了解春秋战国这段历史,书籍较多,我介绍阅读以下几本:

1.童书业的《春秋史》,杨宽的《战国史》。这两本书应该是比较经典的。

2.《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这些书籍可选学几本。)

3.《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这些书籍可选学几本。)

4.另外《史记》和《资治通鉴》要看。

仅供参考。


原始地址:/faxian/3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