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父母的期待,你最想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作为一个七岁女儿的妈妈,我期望孩子能乐观,坚强,无畏,爱惜自己,即使以后不结婚也会支持,百合也不反对,只要孩子真的幸福,我一直奉行面子从来没有我女儿重要,即使她没有很高的成就,即使她不多才多艺,但只要她爱自己,爱生命,爱我们,我们也爱她


我感觉孩子既不要富养,也不要穷养,按步就般的往前走,有许多人说女孩子要富养,男孩要穷养,我感觉无论你们采取哪种方式都不要极端化,因为极端化容易害了孩子,我举两个例子,我们周围一个女的是一个单位管财务的,老公是做生意的很有钱,她是一个闺女,他们就坚信女孩要富养的理论,所以从小女孩要啥给啥,大把花钱,周围结交朋友,随便跟异性朋友玩,时间长了,就感觉没意思,就现在搞同性恋,30多女人还没结婚,家人发愁,但是没办法,但他们就还是那样富养着,没有发现实质性问题,我感觉让女孩富养没有错,但有个度,也要让她有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追求,如果人一担要什么来什么,什么都太容易了,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思想走向极端化,认为这世界就是这么回事。香港明星张国荣为何要自杀,我感觉就是他生活的太好了,太如意了,要钱有钱,要房有房,要女人有女人,女人玩够了,玩腻了,换换口味,同性恋,反正人生都要什么尝试,等所有该享受的都享受完了,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就觉得人生就是那么回事,太没意思了,活着也太容易了,人家说死不容易,我就死死看,结果张国荣在愚人节那天自杀了。那些明星为何要吸毒,同性脸,玩弄幼童等一系列出格的违法犯罪事情,我感觉就是他失去了追求,他们生活条件太好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什么都来的太容易,所以思想就朝不正归的轨道发展,就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路。所以我觉得孩子还是象平常孩子那样教养,既不要过分穷养,也不要过分的富养,平平淡淡才是真,按步就般往前走不要太比他人落后,也不要拔苗助长,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父母可以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运动员,音乐家等等,但不要从小刻意往这方面引,要文化课,德智体同步进行,大了,他自己就有自己奋斗目标,不用家长教,他自己自然就会努力,走向成功,如果刻意从小要让他成为运动员,音乐家,并专门往这上引,其他的不顾,那最后不会有好结果,要综合实力,全面发展。那样没准孩子会有一个理想的未来。


局限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会不由得复制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化的教育方式。比如某些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被严厉对待,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非常严厉地对待孩子;比如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那么他们很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羁,所以乖乖女爱上坏坏男的剧情一遍遍在上演。

我在育儿的过程中,也不止一次地警醒意识到:“这是我对自己童年的情结,我却不小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虽然这常常是一种后知后觉,但它还是让我处于了一种察觉状态,避免类似状态过于频繁地出现。

所以,我对女儿的期待,事实上只是对自己的期待的投射。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没有完全疗愈的童年的创伤的外显。

因为接通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也对自己童年的行为释然了,那个停留在岁月深处的小女孩,此时此刻,也得到了我深深的拥抱和认同。


作为一个妈妈,我最希望我的孩子成为她应该成为的样子。不论她是否符合世俗的好坏标准,做她自己就好。而我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她自身的特点,愉快地接受自己,平和地与真实的现实共处,做一个内心有爱、有巨大幸福动力的人。

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些特质来源于父母的遗传,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特质,就是接纳自己。这个世上本没有什么“成功标准”,各种“标准”的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动机。比如学校教育认为“纪律好”、“听话”是孩子的优点,背后的动机为了节约师资成本、方便管理;培训机构鼓吹孩子应该“兴趣广泛”是希望家长为孩子购买培训课程。在孩子形成完整自我认知体系之前,家长要帮孩子发现他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被外界的理念绑架,强迫孩子成为一个他并不擅长的样子,给家长造成困扰、给孩子带来痛苦。

一切家庭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关系问题,一切亲子关系的难题都可以用“悦纳”来解决。愉快地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论他活泼好动还是安静内向、不论机灵聪明还是自抑驽钝,一时一刻的样子并不是孩子一生的样子。

“悦纳”不是一味的宠溺和放任自流,而是用成年人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点,找到和现实世界和平共处的方式。这个过程,需要家长极大的耐心,不武断地“贴标签”(说孩子笨、不听话);也不事事代劳(自己出面帮孩子解决掉一切困难)。“悦纳”孩子本该有的样子需要极大的耐心——长时间细心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帮助孩子习得对自己成长负责的能力。

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一个基本逻辑——希望她在离开我、脱离开我的照看后,仍然具备幸福生活的能力。要将这个理念变成现实,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多“帮忙”——既不要立刻否定孩子也不要代劳,耐心帮孩子分析困难的难点究竟在哪儿,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和女儿有一句口头禅——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出门吃饭,女儿很想吃沙拉里面的小西红柿。她爸爸说沙拉刚从冰箱里拿出来太凉了、不要吃,女儿有点委屈。我帮孩子把西红柿挑出来,要了杯热水泡了一会儿,问题就解决了。女儿吃着西红柿笑嘻嘻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悦纳”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大道理,只要家长多一点点耐心、冷静、持之以恒的毅力,孩子就可以愉快地将他自己本应有的样子活到最好。


原始地址:/faxian/1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