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从小读历史的孩子能够赢在格局上?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镜子,在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风云变化、世事变迁、江湖庙堂、人世悲喜,而从小熟读历史的孩子就像是一颗亟待发芽的种子,从这些历史的知识中汲取养分,一个人的格局可大可小,大者如燕云之志,小者如管中窥豹。

人常说格局,格者为横竖之形,纵横之道;局者为上下纵观,时间来往,那格局一词在这里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对于过去未来的把握。

读历史,也就是在读格局,在品读藏在万千文字中的智慧,在斟酌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大时代、大事件、大人物,精彩纷呈,令人过目难忘。

俗话说“年少读史养风骨”,史书如鉴,孩子读之,不仅收获快乐和知识,更能培养不凡的性情。很多孩子在中学阶段,普遍历史成绩不高,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教材过于枯燥乏味。

历史知识的确很枯燥,但当大人教孩子将历史典故与成语知识相结合,让孩子在学习成语的同时,掌握历史知识,一举两得。孩子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记住那些发生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

说到读历史,是培养孩子志向和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不是说“年少读史养风骨”嘛,史书如鉴,读历史的孩子有格局,读历史的孩子有智慧。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一个人如果读懂了历史,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当下。也就是所谓的赢了格局。


一个不了解本国历史的国民,不能称之为好国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更为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要通过学习历史而思考当下和未来,那些需要借鉴和传承,那些需要创新与实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所谓历史用最简明的解释就是以书面材料记载下来的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作为孩子从小读历史这是好事,人从一生下来并不是什么都懂,他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社会复杂,要辨别美丑,要励志学习,要处世社会,除从父母及老师处学习以外,最捷近的方式是读历史书籍。因为历史记载的都是过去的重大人物事物事件,成功的原因,失败的教训都一一作了总结。读历史是和过去及古人交上了朋友,让你真实辨别是非曲直,从而指导你的正确行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就是读书的好处,犹其是读历史文献方面的书籍。中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让孩子以史为鉴,聪明思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历史,赢格局”这话难以定论,不过就个人而言,我认可这句话,将历史与人生格局相互关联,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切实的逻辑关系。

经过分析我认为,在国家推荐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涵盖的所有学科中,没有任何学科可与历史所蕴含的丰富性相媲美。

与“读书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英国培根)”不同,“读史使人明智(英国培根)”。翻开汉语辞典,可知“明智”一词的释义为:指通达事理,有远见,有智慧。

历史,从小处看,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帝王的荣辱、将相的浮沉,以及芸芸众生的悲苦;从大处看,它集中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不断斗争的所有智慧,其内容涵盖了其他任何学科的方方面面。

历史区别于虚构的文学,历史是真实的,不容置疑,或宫斗、或起义、或征服、或逐鹿,或宽容可爱、或冷酷残忍,都能够直击人心撼动魂魄,引人思考,使读者将读史获得的前人经验与个人体味,升华为自身的智慧。

毛泽东一生读书不辍,其“菊香书屋”藏书量达到10万册,但他最喜欢读的是历史。一部《二十四史》约4000万字,他硬是通读完了,有些部分甚至读过不止一遍。《资治通鉴》300多万字,他更是读了17遍,而且每一遍都作了详细的批注。除了史书之外,毛泽东非常喜欢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

在我的理解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之所以成为经典、深入人心,恰是作者以史诗般的如椽巨笔,描绘了某段时期某个朝代的变迁与个人的荣辱,既有真实史料,又有艺术上的虚构,描述形象逼真,使人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书中每个人物因为不同的性格和选择而造成的必然命运,以史为镜,从而成为读者自身成长选择的风向标。

毛泽东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另外,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都重新赋予《三国演义》其相应的时代含义,通过这些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毛泽东常说:“干工作一定要看《三国演义》。”他还说,他的很多军事智慧也来源于《三国演义》。

不仅如此,且可从毛泽东生活背景和受教经历中,窥见其誓要改变旧中国的帝王般的气度和胸怀。

毛泽东1893年诞生于一个困苦的农人家庭,出生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局之中,人民灾难深重。之后,中国虽然发生过戊戌变法但没有成功。帝国主义更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力度,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偌大的中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这样的社会背景,激起了毛泽东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大多数的孩子,在这种内忧外患、贫苦无依的环境中也就认命了,缚手缚脚,如蝼蚁般辗转苟活。毛泽东不同,他以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为基础,带着某种使命感,在私塾中努力读书,从历史书中深刻地明晓了:“朝代是可以更替的,社会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是可以扭转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此,跟之后的周恩来一样,立下了人生的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始了改变社会、开创新型朝代的人生格局。

而在史书中,毛泽东尤其推崇《资质通鉴》,因为它既是史书,更是古人智慧的宝藏,暗藏着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曾国藩曾读数遍,称它为“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资》书,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讲做人、处世智慧,涵盖了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难怪有人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史书。

金庸也曾说:“我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

还记得朱元璋儿时曾当过乞丐么?他在流亡中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在大街上听人说书讲古,听《楚汉之争》、《乱世三国》、《隋唐演义》等历史评书,在令人热血澎湃的历史故事中开阔了眼界与胸怀,之后加入了反抗元朝的义军,跨上了进阶帝王之路。无独有偶,昔日上海滩的最强大佬杜月笙也喜欢听书,长时间邀请说书人到他的宅院,听大书小书,大书即是《三国演义》等,小书则是传奇爱情等,杜月笙尤其喜欢听大书,还邀请众人一块儿听,听完之后,就书中人物的为人处世跟众人进行激烈的争论,评价其荣辱得失。

历史上但凡重要的人物,必是博古而通今的,大多对历史能耳熟能详,甚至如数家珍。

读史,能让人通透、世事洞明,知晓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类的长河源自哪里,经过何处,又去向何方,不像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仅在偏安一隅蝇营狗苟,活在无知的黑暗之中。学史,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恰似高屋建瓴,站在顶峰上看风景,将万物尽收眼底,飘飘欲仙,超然于物外,其高度和格局自然不同。

“格局”一词,在汉语辞典上的释义为:“‘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两者合起来称之为‘格局’。”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认知程度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格局。有大格局者,若如鸿鹄,其胸中之志怎一个燕雀安知!

倘若将其他学科比作几个棋子之间相互勾连的套路,而历史学科则是一部完整的棋局,以整体对局部,以高山对小丘,以江海对湖泊,熟谙历史的孩子,又怎么不能够赢在格局!


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一个个真实存在的历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常说以史为鉴,从小读历史的孩子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们会发现人类发展的规律,会找到可以学习的榜样!所以从小读历史的孩子有格局有志向有智慧!


原始地址:/dongtai/2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