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拼音之前,人民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完全靠死记硬背吗?

在买汉语拼音之前,另外有一套商务印书馆王云五编的注音符号发音排序也是博,泼,莫,佛……一直到尔。写法像字体的偏旁等笔画。基本和现在类似。再早,以《康熙字典》为例,讲切音。用两个字的一头一尾的音合起来发音。这咱不懂,就别装明白。不多讲了!


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的读音从认字角度多数是采用直音法,就是老师教学生直接读出。这种方法对使用汉语的孩子来说,没有多大的困难,更便于记忆。认字不用拼音,更有利于学生识字。汉字的读音更为简单,多数汉字的读音(约80%)是模拟自然而发音,如“仝”就是模拟打夯时,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仝”是所有读“tong”声的音源。约有20%是两字相切(切开再拼起来)而成的读音,如山是由“石”和“尖”相切(shi+jian=shan)而成,来说明山是由石头堆积而成的上小下大的尖形特征;再如朝(zhao-chao)和阳(yang)相切为长(chang-zhang),表示太阳出来万物生长(zhang),早晨朝着太阳你的影子最长(chang)。汉字的读音代表汉字部分意义,并且有“音同意近”的道理,就像同姓兄弟、同氏族有相同的遗传基因样。借音是为了完善字的意义,有的字是借组成汉字的某一偏旁字的读音,如所说的形声字:样、洋、氧,羊是他们的父亲,都随父姓,不仅标音(随父姓)还表意,还有父亲的遗传基因,也就是还有父亲的特征。有的字的读音是借了完全不同字形的字的读音,如“秀”借“袖”的读音来说明作物秀穗就类似手从衣袖中出来样。所以,汉字的读音的来历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拟声;二是借音。


在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学汉字用的是直音法。

中国最早给汉字注音的是东汉的许慎。他编撰的字典《说文解字》一书,根据古文对汉字的结构形体进行分析,揭示出了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他以偏房为部首,把汉字分为了540部,共收录汉字9350多字。每个字都采取先义、后形、再声的固定格式进行了解说。

这些字在注音时,许慎釆用了直音法(用另一个音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这种方法有缺陷,正如陈澧在《切韵考·通论》中所说:“古人音书,但曰读音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者,则其法又穷。”后来就产生了声韵二分的反切注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声调,就是纽四声法注音。

这一时期的注音以汉字为主,音标化注音要晚些。

历史发展到明朝,中国与西方通商。万历年间,一些天主教徒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语,他们开始用拉丁和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一本书《西字奇迹》。罗常培根据这本书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的注音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一书,打开了汉字音标化、音素化注音的大门。

从明朝到新中国建立,几百年间中国产生了几十套拼音方案。

1955年,国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性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并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这个方案,从此,中国的汉字注音、记音才走了规范化的道路。


以前也有拼音,只不过是老式的拼音方法,勹b久p冂m匚f(酷似)后来改用汉语拼音的

冂匚


汉字古代音调也有独特的标声标音的方法,这个名词术语现在忘了说不太准确,意思还是明白的,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标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好象叫双切音方法,具体记不太清了,只能将问题解释成这个水平了。


题中所说的拼音,应该是现在流行并使用的汉语拼音字母,也就是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采用二十六个拉丁字母来为汉字注音。

事先说明,讲述汉语拼音,尤其是古汉语拼音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能够看完本文的了了无几,所以说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下清代李汝珍所作小说《镜花缘》,其中有一段篇幅所讲古汉语切音之类的,由一老学究口中讲出,虽啜啜不休,读者自会有所乏味的感觉。

近代,指清末以来,由梁启超,卢戆章等提出切音字运动,并使用了一套注音字母来为汉字注音(有称为罗马字母的,也有称为拉丁字母的,一直使用到了1958年)。这种注音字母,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是对汉语拼音的字母运动,起到了开创的作用。

如:丂~k,〈读音科〉

《~g,〈读音哥〉

丩~j,〈读音基〉等等。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用《诗经》音作代表。

中古,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代表。

近古,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一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作,它是归纳元代北曲用韵而成的。

现代,则是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即为现在人们所熟悉并正在使用的。

语音的系统性比较强,汉语语音以音节为基本结构,一个音节的书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每个字音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也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三个方面。

如:李白的《越女词五首》之一,长于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诗中以月、袜为韵,在古代诗韵里二字均同属入声月韵,但现代月念yue<四声&;,袜念Wa<四声&;,韵母完全不同。这个是由于古今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果读时代更早的《诗经》,语音的差异则更大。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读音,用韵等方面与现代语音读起来既不押韵也不和谐,而且离时代越远,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个是很自然的,所以不提倡用古音诵读古诗文,但是要学点古音知识,掌握一些古今语音演变的对应关系,只有了解古代汉语的时代特点,才能更好的分析和解决古书尤其是古诗文中存在的一些语音,用韵等问题。


原始地址:/dongtai/1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