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孩子家庭作业太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的母亲、在我的记忆里孩子在小学初中时尽量利用自习的时间完成一部分作业,回到家后就很轻松了、基本上晚上十点就能睡觉。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孩子先把容易的作业做完,较难的作业先放一边,争取不把时间浪费在难题作业上。对于孩子的难题作业,家长可以适当给予指导,一些实在是很难的题目,孩子没有能力完成的,就不必在难题上纠缠,影响孩子的休息时间。

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我认为是融合十配合、这比较准确反映两种教育场景的特点及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现实人文场景中的教育,各自独特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各自教育独特的方式方法和独特的教育功能价值。说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谁融解了谁,谁熔化了谁,谁融合了谁,好像都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家庭教育的成果可以构成学校教育的基础,甚至可以支持学校教育的有效发挥,反过来,学校教育的成果也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同样可以支持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说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似乎应该是一条真理。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如果不能结合,不但影响教育效能,还适得其反,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不仅不能变成现实,甚至还有可能不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交互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妈妈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好,必定是对孩子教育的一大促进。

重视家庭的妈妈

也不该轻视学校

在过去,稍稍有点学识的母亲便充当孩子老师的角色,但是,在信息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让妈妈仍然充当孩子无所不能的老师似乎已经行不通了。那种幻想只凭着自己的双手便能构建孩子人生的想法已经显得越来越天真。由于学校在孩子知识教育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妈妈不仅要懂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而且还要懂得如何与学校教育进行教育上的协调。

虽然教育的主权不在学校,而在家庭,但是妈妈们要分清主职与助手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尽管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导,但却是教育的助手。让助手顶替主职当然不对,但让主职包揽助手的事务也不正确。

因此,对于妈妈来说,当自己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早期智力教育之后,就需要将孩子送进学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智力教育方面的结束,相反却是一个新的知识教育时期的开始,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妈妈虽然不需要授课、讲解,但是却需要她为尚不懂事的孩子进行指导与协调,而这一工作也是孩子入学后母亲教育工作的新的重心。

所以,如果妈妈真的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学校教育是绝不能轻视的。


现在一些孩子家庭作业太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孩子家庭作业,应在学校独立思考完成。教与学在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家庭教育是辅助的是次要的。学生应在学校消化老师所教的知识,要勤学好问,积极完成作业。没有消化不全懂的知识可回家由父母再点拔辅助教育,但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完成作业,久尔久之造成学生懒惰思想,不动脑筋。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异地打工,学生只有在学校好好学知识,家长缺习,不能帮孩子辅导。既使在身边,家长上班工作压力也大,因为现在社会大环境各行各业都你追我赶的拼命加班加点竟争,也很少有精力指导孩子学习。孩子学习主要依赖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才是根本。家庭教育是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当然有的家庭环境好可以请私教,有好的教育也不是不可能。但不能反映整个社会普遍这垟。


随着社会阶层固化趋势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特别是80后,赶上了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一批人通过教育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又因为考不上好大学而走了回头路,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城市的中产阶层,越来越重视教育,也越来越多参与教育,因为在上升与下滑之间,也许就一念之差。

学校减负与家庭增压。公立学校一直奉行减负的政策,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童年的乐趣,放学时间提前了,作业减少了,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多了;但家长却不干了,孩子放学早了没人接,接回来也没有去处,只好送去辅导班,于是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了,原本想给孩子的空余时间被占用,还额外增加了学习内容,在给家长增加负担的同时,孩子的书包也变沉了。

家校合作还是家校矛盾。越来越多的家庭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学校也越来越多地要求家长加入到教育过程中来。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因为一些人为因素,越来越变了味。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往往成了家长作业,家长希望学校的教育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渐渐双方因为意见不统一就出现了矛盾,家长认为学校和老师不尽责,老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原本应该亲密合作的伙伴,却因为意见不同变成了矛盾双方的主体。

戒尺到底该谁来拿。学生到底该谁来管的问题,让人越来越糊涂。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原本拿在老师手中的戒尺,现在因为各方压力,导致老师举不起,放不下。而独特的成长环境,让家庭不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孩子入较弱的花朵在温室里长大,往往却心灵脆弱,承受不住压力,于是家长不让管,老师不敢管,他们就在这样一种扭曲的环境中成长。

结论:家庭和学校在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不太信任的状态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双方微妙的关系。学校希望家长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却又害怕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多干涉;家长希望学校担起教育的责任,却又不放心学校的责任心,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远大于学校给予的反馈。学校与家庭之间本该密切配合的双方,却难以达成应有的默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双方的责权不清。家庭对学校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干预,学校对家长的心情多一些理解,或许家校双方可以架起更为顺利沟通的桥梁。


原始地址:/chaoliu/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