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看《论语》吗?为什么喜欢?

中华民国最后一任总统是谁^?你未卜先知


喜欢,博大精深!!!


我没时间多多拜读,我觉得心经更简短,内容更深广,读之欲罢不能。大道至简,诵读抄写万遍后试试有何感悟,悟性浅,靠时间磨一磨。我只是一个探讨真理的学习者,且反复不进,深感惭愧,愿天下有志之士发挥正能量,发挥蝴蝶效应,让仁爱的精神全球发扬。


至少是一部反映中华文化传承的巨著,有些观点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历史地位,仍然值得称颂。


我喜欢论语,他是唯一一部让我痴迷崇仰的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相传他有弟子3000,贤徒72人,是我国独立创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开私人讲学之风。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来源于生命本体,仁爱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无数个同心圆,无限地扩展......而石子越来越沉入湖底,与万物一体。儒学对于中国以致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及两年后的宪法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了进去,二十世纪末,世界宗教集会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格言,找来找去,还是中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学者诗人、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曾经说过:“孔子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巴黎宣言》,宣言中说:“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中国2500年前的孔子哪里寻找智慧。”而这智慧的宝典就是《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五千九百字(版本不同,章数、字数多少有些出入)。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首创“语录体”。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那么这部圣典对中华民族具有那些现实意义呢。

一、诵读《论语》是培养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需要

孔子的一生是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仁道上的一生。孔子是道的追寻者、道的制定者、道的践行者、道的传播者、道的捍卫者。他认为道至高无上,因而他把传道作为舍我其谁的使命,矢志不移地遵循。朝闻道,夕死可也。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此言极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俱为一体,孔子功不可没。首先就在于文化上的认同,然后才是地域的认同。

1952年,台湾当局把9月28日即孔子出生日定为教师节。台湾的中学生几乎人人会背整部《论语》,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已深入台湾同胞的血脉之中。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就是认同儒家文化。

发端于英国、兴盛于法国的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除了来自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外,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共同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进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其专著《哲学词典》中赞颂孔子说:“我全神贯注地读了孔子的著作,从中汲取了精华,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并且最值得人们尊敬的时期,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期。”赖克韦恩曾说过“孔子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西方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博爱思想的源泉。通过法国的思想运动,孔子的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美国的民主政治。美国人把孔子称为“东方的华盛顿”。也就是说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世界各国各民族广泛的接受和尊重。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孔子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论语是中国的骄傲与自豪。近期到澳门考察的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呼吁,澳门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蕴,不能让学生随波逐流;学生则应该了解国情,不断增加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我想,要了解底蕴,《论语》应是明智的选择。

二、诵读《论语》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

2005年,全国人大确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重要思想就是儒家思想。比如,孔子提出基本的治国方略就是“礼之用和为贵”,“为政以德”“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治国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孔子可谓全方位实践中和至德的典范。待人,“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对物,“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生死关头见危授命,危邦不入。鬼神敬而远之,交友,和而不同,用人,亲亲,尚贤。

谈到民族复兴,我们复兴什么?我国古代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是贞观、开元时代,即我国仅有的古代三大盛世之一,复兴即在于此,那么,我们谈复兴,很大程度是复兴文化,战火的烽烟还未完全散尽的唐朝的开拓阶段,戎马倥偬之际,公元621年成立修文馆(626年改称弘文馆),置于门下省,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李世民和他们“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其中孔子“恕与诚”的思想在实践中有着极其巨大的威力,现举一例,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件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故事,贞观六年末,即公元632年,唐太宗到大理寺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30多个死囚时,心生怜悯,下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来年秋后来京城问斩,接着太宗又下了一令,将全国死囚全部放归,于是乎全国390个死囚全部回了家,与家人团聚,贞观七年末,被放归的390个死囚,没有人带领,没人监督,都按约定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这件事反映了太宗空前绝后的强大自信。这就是白居易的诗《七德舞》中所写“死囚四百来归狱”的故事。最后太宗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了。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其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深思和回味,这些人明知被判死刑,为何有机会不逃走却心甘情愿回来受死?太宗又为何将他们赦免?仅仅是出于怜悯吗?这要从太宗的仁德说起,他从贞观元年就定下了以德治国的国策,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太宗规定杀一个死囚,得向皇帝报告三次,(有时还亲自审查复核)执行死刑之日,皇帝不能进酒肉,歌舞。律己足以服人;身先足以率人;量宽足以得人。面对如此贤德的皇帝和公正的司法,死囚原本就无怨言,只有悔恨之意,又得到太宗怜悯宽限一年处理,自然感激涕零。死囚自投罗网,充分体现了太宗仁德宽闵的巨大感召力!古人认为做人最根本的就是诚信,比如孟子曾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些死囚信守约定,说明他们还有做人的底线,因为杀人不是目的,改造好才是目的。所以太宗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有了这样一个懂得以德治国的君主,才会有廉洁奉公的官员和讲规矩的百姓及官民的拥戴,正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唐初为何会有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了。


论语又不是孔子作的,都是其捧臭脚的篡编的,一没有获得孔子言论版权的授权,二没有得到孔子的关于真假对错的认证。


弟子的课堂笔记,仅此而已。


你喜欢看《论语》吗?为什么喜欢?

 

没想到有二个人同时邀答相同的问题,既很荣幸,又无比感恩!

 

是的我不仅仅喜欢看《论语》、读《论语》、抄写《论语》,连带着学习《四书五经》和其它古籍,到目前为止,已注释了《四书》、《尚书》、《诗经》还有颂九篇未注完,《易经》也已开启了头,本来准备全部书写完整,再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毕竟应书写为主。但是,不知咋的?

正如我女儿所说,妈妈凭着一腔热血与一股正气,冲入《》这个领域,丢入了这片破瓦片,多么期待圭、璧、琮、瑶、球、瑜、璞、环共出啊,盛世华年必须思想者先行,文化先行。

 

为什么喜欢?

首先我想告诉您:《论语》不仅仅是语录,更是儒学思想,学习程序的一整套系统。这一套系统是建立在前人成功获得盛世、衰世经验的总结,更是对人性(仁性)的总结,时间横跨近1800年。

 

《论语·尧曰》这篇是章节的高潮,先从“知言、知礼、知命”为抓手,成就了一个敢于向皇天厚地诉说的尧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尚书·周书·泰誓中》周武王掷地有声的话:“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一个有如此胸怀之担当,方是民之大幸,国之大幸。这是《论语》的华章,也是孔子尊称为帝师的源头。

 

那如何才能“知言、知礼、知命”呢,就从《论语·学而》起学,方知《论语·为政(正)》之道,才能辨别《论语·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能力。

知《论语·里仁》之善地,见《论语·公冶长》仁、贤、之别,方知《论语·雍也》:“雍也可使南面。”要何种的胸怀与坦荡。

 

《论语·述而》所有的发见,孔子仅仅是一个讲述者,一个传承者。

《论语·泰伯》:泰伯“三以天下让”。盛赞尧、舜、禹三代杰出领袖及周朝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这是王天下的说明。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才成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之状态。

在《论语·乡党》三个“鞠躬如也”之敬意,表明一切。

宗庙——是民之信仰之地;朝廷——是公正、公允之门;权力之圭——是兆民的福禄地。

《论语·先进》始明:“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颜渊》篇教贤哲之人。《论语·子路》教之政(正)。《论语·宪问》教之贤。

 

具体举例说明:《论语·卫灵公》无道之君;《论语·季氏》霸道之大夫;《论语·阳货》反叛之家宰。

《论语·微子》仁者之臣;《论语·子张》德之高见,可见一斑。所有的努力都汇向那高点,有德之君尧也,周文、武之王也。

 

生命是人存在为基础,离开了人就什么也没有了。圣贤之学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过程,这就是人文关爱。人文关爱就是为了人种能得到更美好的绵延,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敬奉!


论语是粮,道德经是种粮的方法。


不喜欢,读了《论语》,就限制了对道德,礼义廉耻,仁等重要概念的理解。例:如果把老子的道德比作一个圆,圆心到周边都是等距离的。而孔子的道德就是个正方形,中心到周边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比较喜欢论语,最早看到的是《论语》批注本,通篇评论,称呼他叫孔老二,今天重读《论语》与其他诸子百家相比,更让人容易接受,和认可。

其实我更喜欢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加深理解其中的奥妙。


非常喜欢!圣贤经典!为人处世从政之道!


我用一年多的时间读完《论语》,每天一则,读原文写笔记,体体悟论语的经验之用。

它不仅是修身修己之书,还讲如何做管理。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一半修己,一半治国。


喜欢!《论语》是国学中的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书里主要收集了孔子的讲话,一些论断以及对某些具体事务的见解,并加入了很多弟子们的建议,想法和结论!整书以仁爱为主线,讲述了天地君亲师,礼义仁智信在社会中的作用!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形成历史中,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者的管理过程中,在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中,《论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喜欢读《论语》,因为:

1、《论语》是儒家最活泼的一本书,读起来比较轻松。

2、《论语》尽管有它糟粕的地方,但是很多思想内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如果人民缺乏对政府的信任,国家是站不起来的。”就是说国家要有人民信任和支持才行,那么又怎能得到人民信任支持呢,就是让人民做主人,让人民认识和感觉到这个国家是人民的。否则,犹如清朝时老百姓认为国家是爱新觉罗家的,就会帮外国人抬梯子打清军。

3、从《论语》中学会一些看人的方法,如“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如何行动”。


看,但知道便可,谈不上喜欢。因为不管从那个角度看它都没有多少深度。文字不多,实为忆.记或托称孔子之言加其弟子之言.不成系统的言谈语录。是以孝为缘起.亦称以“孝为本”而拓开的引言或问答。由孝推上便是“忠”.忠于君;推之上下左右便讲“义”.“信”,忠义.仁义.侠义.恩义.信义;上下.尊卑,特别对上要恭敬为“礼”;做到上述便总括为“仁”,“仁者爱人”。孔子说他“述而不作”,其言不假。实是归结追述了西周封建初期以氏族加王权的伦理关系。时至今日有些仍然适用,因为任何民族.国家和任何时候都应有一套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但要以马列毛泽东思想来加以改造.融合.利用。但有妄想追逐权力者.有痴意否定.抵消共产党主导思想者不行!儒道是一个思想系统,其“克己复礼”.向后看的理念和追求还是不行!今天可以研究古代文化,但必须有扬有弃,读《论语》再也不能往死里读……!


我非常敬重孔子圣人,教做人的道理受益匪浅,现在许多人不会做人,皆因利欲熏心,有用时捧圣人,无用时踩在脚下,千年圣人长期被人利用,长期被人糟蹋,明明是当权者祸国殃民,偏偏将罪过载到圣人身上,千年冤案数孔子莫属。


我喜欢看论语,只不过我是批判的看论语,批了半部不到,儒生们就不敢犟嘴了,只能玩中庸不理你。我的文凭是没上完高中,当我把教授一级的儒家逼到墙角,不得不撕下面具破口大骂的时候。我没生气反而乐了,来来来咱们比比文化。


我不喜欢看论语。因为它已经被其诞生后历代文人大幅度的“装潢”过,比如宋代朱熹。另外,从道德哲学看,即使认为它是先进,但在它“熏陶”几千年后,我们现代的道德水平远不如大多数西方国家。从自然哲学看,至少19世纪50年代以前,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但这绝对不代表我们民族是没有智慧的。为什么我们古代时,有病会想到就医,而西方则首先想到向神灵祈祷;为什么我们很早就有了“历法”,而西方没有。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是极其聪明的。为什么近代我们极其落后了,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统治者极其愚蠢,关闭国门,不向已经比我们先进国家学习了。历史的教训是,“游牧”文化统治中国,是中国的最大悲哀!


记得张作霖在教育张学良时曾说过一句话: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够应对就不容易。可见这个草莽不简单,难怪能做上中华民国最后一任总统。半部《论语》治天下,看来还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张作霖在理论上没有搞明白,却在实践中做到了,所以那时的东北那是相当地厉害。

如果我们继续継承《论语》衣钵,那老百姓可就惨了。《论语》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索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现在看来,国人的骨子里也浸着这本书的骨髓,行为上也透着这部书的教海。致使近百年来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是江河日下,就差亡国了。幸亏出了个毛泽东,不但使国站起来,而且屹立在世界之颠,这不是《论语》的教导,而是反《论语》的结果。


原始地址:/zhishi/1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