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硬笔虹县诗写得怎么样?

你是学过隶书吗?个别笔画看起来像,但通篇又不是隶书,行书的连带也不明显,楷书又看不出学谁的字体,草书肯定排除了。

评价一幅作品,首先确定作品属于真、草、隶、篆、行,哪个书体,然后对照品评。


察微知著,临帖不像不能称之为临。建议先临习楷书如灵飞经,行书如圣教序,隶书如史晨礼器,掌握笔法与结体,再学虹县诗。

整体来讲,当从横竖撇捺点的基本笔法学起,然后偏旁然后结字然后章法,从头学起吧。


这是一幅铅笔作品,问主是不是写毛笔的出身?而且是学隶书或草隶之类的字体?但是由于工具的限制,写不出毛笔的粗细变化,就显得不论不类,其实铅笔也是可以写出好字的,而且铅笔尖滑,写字还是挺方便的,不足之足就是墨色较淡,所以可以选择2B类的铅笔为好。

这作品中参杂了隶书,行书,楷书于一体,任何作品中都是不可以这样的,这样气韵就无从谈起,所以硬笔也是应该学习前人的小楷,可以从中获取营养,硬笔字也是有艺术性的,写好了一样很美。

隶书中的曹全碑,行书和楷书就非常之多了。

铅笔不要削得过尖,随着写它的尖在损失而变形,所以也要注意转笔,这样就可以让笔尖一直处于粗细均可用的状态。


用硬笔临米芾大字,这个很有挑战。其实不一定那么适合,很多变化、包括强烈的侧锋、使转、墨色和枯润变化都很难用硬笔表现出来。而且这个虹县诗章法特别奇特,大字尚可、小字不可观。这种种的限制导致笔者这个任务挑战很大。把这些放下,单纯评价这幅临作,形质和原作差异较远,缺乏沉着痛快的气势,点划也不够精到,字体的大小搭配和原作也差异较远,所以勇气可嘉,一起努力吧……其实如果是硬笔,又喜欢米芾,临王铎的作品可能会更合适一些^_^


我曾经用硬笔临习过几个月的《苕溪诗卷》帖,参考其他书法爱好这的意见,感觉《苕溪诗卷》还是适合硬笔临习。但我感觉《虹》帖不太适宜硬笔临习,一是字数少。二是无论点画和结构布白方面都不太适合硬笔临习,特别是初学和用硬笔表现该帖的字形问题都不适宜。如果特别喜欢《虹》帖,建议先临习一段时间的《苕溪诗卷》或《蜀素帖》。这两帖由于是米芾35岁的作品,比较工稳,“刷”字的技法不十分明显,比较适宜初学,后期作品多天真烂漫,以意率意而为,跌宕多姿,变幻莫测,不易初学。在有了临习米芾书法的扎实经验后在学习这类作品为上。

就问题所附习作,不揣冒昧浅陋,谈谈个人的意见。我们知道既然是临习传统书法法帖,最基本的临摹必须达到两个标准,形似神肖。习作意味可以想努力做到形神俱似,却使得其反。点画、结构和章法皆不到位。原因是忽略了我们是在用硬笔临习毛笔作品,不是毛笔临习毛笔作品。

硬笔,由于工具的因素,它有其自身的特性。这个问题在习作中折射的特别明显。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把《虹》帖中的点画线条被夸大了,所以点画线条显得过于曲屈,而忽略了用硬笔缩临毛笔书法必须将毛笔作品中一些东西减去一些。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不要用原大字帖,可将字帖缩印之适合硬笔临习大小为宜,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当然这必须是在有一定基础后的临习。

还有必须加强描摹和读帖功夫。最好是采取描红的方法,经过反复的描红练习和由浅入深的读帖,将法帖的笔法结构章法技法以及法、势、意理解并消化了,这时再缩临《虹》就容易了。

所附缩临作品源于网络,这里特作致谢!另附翰墨书道硬笔缩临《集王圣教序》习作品如下:


诗的好与差跟子写的好歹不是一个评价范畴,诗词、歌赋表达的是意境美,而书法表达的是形体美,有本质的区别。

就本诗的硬笔书写,但从艺术角度说过,有点意思。要从书法角度看,有点随意,书法自古以来有严格的书写规范,受章法的制约。当今而言,硬笔又现代一些,不让大家评判,自己探究艺术,自己喜欢就好,图个乐趣,多个爱好,-(^o^)/~何乐而不为呢?


谢谢邀请回答。

行书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同样的临帖的字已经是被邀请多次。为什么临写的字站不起来?不是读帖和毛笔笔画转化为硬笔的思考问题。而是对楷书、行书的用笔字法的认知不足,如横都是用覆横的多。而横有仰平覆。

或需要重新学习楷书,或者选择行楷法帖,或学习楷书的基本笔画,以资学习行书。

学习楷书可以选择墨本《智永真草千字文》楷体草体对比学习.

行楷书法可以选择《陆柬之文赋》,楷行草三体具备。

陆柬之文赋

智永真草千字文


这幅硬笔字《虹县诗》,是临习米芾的墨迹《虹县诗卷》。此帖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挥毫写就的两首自作七言诗。原帖行书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书写时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干湿浓淡、轻重缓急,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

原墨迹卷,前部分有两次明显的干湿浓淡,一气呵成,笔虽干而字不散,将米芾的“刷笔”、八面出锋、天趣发挥得淋漓尽致。

释文: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气,健帆千里碧榆风。满舡书画同明月,十八(日)陏花窈窕中。……

此硬笔字前部分基本同原帖的布局,只是临写的过于随意,加入部分隶书笔意(如部分撇捺笔画),结构也不像,没有认真读帖与临写。部分字如“中、一、千、使、吾”写得比较好。另外小字“又到”是在“长安”后面,最后一个字“公”错写作“功”应注意。临帖时若不认真练习,不能写得尽量像一点,若不取原帖法写太多也进步不太,没多大意义。(这是第三次见到您发的临习米芾行书硬笔字,没什么改进,说重了见谅。)

这是我法原墨迹临写的(第三次习米芾字),尽量法原帖章法,尽量写得像点,不要写错字,每字交待清楚,有游丝连贯呼应,再多加练习,必定会越写越好。仅供参照,与您共勉。


谢谢受邀:

一:不是所有的字帖都适合硬笔,这点要注意。

二:米芾的虹县诗,市面所售大部分为大楷字帖,你用来写小楷的硬笔就不适合了。很难抓住形体特征。

三:是否可以改选其他字帖,选择余地很大,要看你自己喜欢什么。

四:若一定写米芾,可以看一下蜀素帖,和苕溪诗卷,字小一些,容易些。

照片作品米芾虹县诗临稿(局部)。

选自杨半(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感谢朋友盛情相邀。通览题主的临写的作品后,我想我还是应该先撇开题主的临作,先谈一下我對于硬筆书法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硬筆书法的兴起历史不长。其写法主要依托于软笔书法的法帖。近些年来,在庞巾华,二田,以及卢中南等名家的倡导下,楷法渐成为硬筆书法的主流形式。这种形式的形成,从而也深刻地影响了大众主流的审美观。可以这样说,硬笔楷法正渐成为一种新的馆阁体。这是一种不好趋势。趋同性将严重影响硬笔书法多样性的发展。

这幅临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怪,但也没有想象的哪么刺眼。从创作的角度,谋篇布局也是颇费了心思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基本上都能恰当的处理。如果仔细推敲,我感觉还是有问题的,比如第一行的《浏》字,和第=行的《中》字,我认为長竖分割篇幅不能重复使用,特别是恰好是两个分段的中间。这无异损害了行筆的行气呼应关系。从结字的线条处理来看,作者具有很深厚的毛筆书法功底。也许是惯性吧,作者将毛筆结字的筆法强植于硬筆的书写。这样的现象在篇幅中随处可见,就不在一一列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题主习硬筆书法時间不长,對于硬筆字结字合理性的适应不够。

虽说毛筆书法和硬笔书法都是封于汉字的书写法则,但由于他们所使用工具的不同,两者在结字的处理上,是无法兼容的。硬笔书法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和多元化。但刻意的创新,有時反而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建议题主稍微放缓一下创新的步伐,在硬筆楷法上多做一些积累,效果可能更好。


这个作者好像练习过毛笔书法,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我自认为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线条都要求有力度美,但表现形式不一样,硬笔怎么按也按不出毛笔的味道。然后过度按笔或追求毛笔的写法,会使硬笔很不协调。我也走过这样的弯路。就好像拿着乒乓球当篮球打,完全不对路数。为什么呢?因为硬笔书法和毛笔的笔法完全不同造成的。

当练好一种笔体(例如:毛笔),再练另一种笔体要比其他人快的多,从这一点讲硬笔和软笔内部是相通的。诗文我不去多评价,硬笔书法仍需努力,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原始地址:/yule/2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