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科举考试都出过什么题?

四书五经,治国策略,时政评论,引经据曲,写诗作赋……


主要是考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论语》、《中庸》等范围内出题。

简单介绍下出现过的题目吧:

诗赋,给韵或选韵,作诗

史论,对某段历史或某段故事做出论述

策论,基本上是对时事进行讨论和献策

默写,默写标准教材里的内容

公文,模仿在任官员写公文,可能包括各种格式的

还有就是不得不说的八股文,这是明朝才开始有的一种固定文种,是一种禁锢的思想教育文化,不利于文化创新。


最多的应该是儒学思想吧因为当时最注重的还是人为思想


君夫人阳货欲------科举的奇葩考题

科举考试科目三场。先考“经义”(即“四书五经”),二考应用文,当官了你得会写官场文书。第三场考“时务策论“,就是拿个事例让你说事儿,比如蔡元培殿试时的考题《西藏的地理位置》。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科举试卷

其中最重要的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考“经义”不像现在高考前要复习那么多书,只要吃透”四书五经“就行--考题就在这里出!范围相当小,所以对有些人很容易,而且答题无需长篇大论,规定一般不超过五百字。

关键是得用那些八股死格式精彩解读四书五经。

八股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精华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部分必须用排比对偶句。格式死板,多一个字也不行。

不得要领的都乱编凑字以对偶,表面整齐却废话连篇。这么考不仅考生头疼,出题的也发愁。”四书五经“就那么几本,各级考试都从那儿出题,出题的挖空心思想难住考生,开始是从”四书五经“单拿一句掐头去尾巴,只用中间几个字当考题,但年头多场次也多了,往年出过的题也不好再用。于是就创新出“截搭”!就是把“四书五经”不同篇章的句子拼凑一起出题,没有连贯逻辑,于是就产生了如下奇葩考题。

“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

(见清《制艺丛话》)

这考题前半句出自《大学》“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意思是君子该知道进退行止,难道还不如鸟吗?但后半句却出自八竿子打不着的《诗经》“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周文王和鸟有什么关系?如此断章取句,混搭猜谜似的考题,连老师都不知何意,真能憋死考生。

咸丰年间还有更奇葩的截搭考题:

”君夫人阳货欲“

年轻考生一看”夫人“”阳货”如何不欲?你要顺着这个路子答题,就掉沟里啦!

这也是截搭题。“君夫人”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最后一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后半部分“阳货欲”三个字出自另外一篇《论语。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意思是有个叫阳货的想拜见孔子,吃了闭门羹!

我---擦!这截两篇文章各仨字儿混搭成六个字考题,设计这么大个陷阱还“夫人--阳货欲”,令举子想入非非,不是存心害考生吗?

----这道考题就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俞樾老先生出的。俞樾著作等身,可比俞平伯名气大多了。章太炎、吴昌硕等众多精英均出其门下,是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化人之一。

他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时还不到30岁,少年得志,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深受咸丰皇帝赏识。可就因为在河南学政任上出的这奇葩考题,难为学生而丢了官。

咸丰七年(1857)七月,御史曹泽举报前一年俞樾出的考题荒谬,河南巡抚英桂奉旨查办属实,令咸丰大为光火,下旨永不叙用。当年俞樾出了三道题:一是“君夫人阳货欲”;第二题“王速出令反”;第三题“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哪题都够考生喝一壶的啦。


以清朝为例,举几道科举题目。

1904年恩科会试是中国最后一科科举,此时的试题已经结合时代变化有所革新,不考八股试帖,改考史论五道、时务策五道、经义五道。最终刘春霖成为状元。

第一场,史论五道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考藩镇)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考平戎)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考变法)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考举贤)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金论(考制夷)

第二场,时务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经义三道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最后殿试,策题4道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

太平天国时期的科举考试,也举一例。

太平军初占武昌时,举办过一场科举,由东王杨秀清出题。

题目为“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


原始地址:/yule/1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