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只发展自己的兴趣会怎样?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韩寒。那个留长发的英俊少年,他那本自称可与《围城》媲美的《三重门》和自称是垃圾的《零上一度》使他有条件腰缠万贯东游西逛,有条件不思虑“未来”。

要提到的另一个人是一出场就喊“我不是韩寒”的王小平,她携一本30万字的《本领恐慌》而来,王小平之所以说自己不是韩寒,是因为她与韩寒确实不同,她是成绩好好的却自愿退学。

还有一个沈阳的张天天,她14岁就因长篇小说《真心英雄》而成为新闻人物,后因一起伤害心灵的“新闻风波”而辍学在家,当然,这几年她也没闲着,最近又有四部新书相继问世。

如果说韩寒的退学是迫于不良学习成绩,张天天的“退学”来自世俗的压力,王小平的退学则显得与众不同:她的理论支持来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言:培养一个杰出的科学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当学生,直接成为研究者。无论他们三人当初是以怎样的心情离开学校的,他们的行为都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反击。王小平这样陈述自己离开学校的理由:一是出于对应试教育、应试学习之弊端的深恶痛绝,一是希望对学习方式、创新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被媒体曝出“考试不及格”之隐私的“天才文学少女张天天”被迫离开学校,提出的仍然是一个紧迫的教育问题: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如何使具特殊才能的学生更好地发展?有人将韩寒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相比,认为我们今天的学校所灌输的读好书、考好试是为读名牌大学,将来挣大钱、出国,与霍尔顿反抗的“读书为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拉克”那种教育几乎如出一辙。

王小平的《本领恐慌》以毛泽东的成长经历作为例子说明文凭和文化水平不相等,用李嘉诚、吴士宏的成才破译为什么很多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的人却拥有高强本领这一命题,整本书中充满了“大成学”、“软本领”、“硬本领”、“道胜”、“谋胜”等新名词,在出版社为《本领恐慌》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我们注意到,专家们对书中提出的理论并不特别感兴趣,认为其中虽然有些天才的见解,但大多是把一些古今中外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道理组合起来,重新起了个名字而已。专家们津津有味地探讨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被挤压的中国孩子”、“存在成就焦虑的现代人”之类的命题,由一个年轻女孩尚不成熟的成功学著述,不可避免地又引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话题。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关键的时刻必需重拾自信,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一样会走进大学,做国际化职业经理人。

其次,有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其实在国外有关人生规划的教育是从小学开始,伴随着孩子成长持续进行的,包括生活、学习、职业等等。国内目前大多在高校才开始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整个社会缺乏对初中生个人发展的关注,社会的急功近利也让孩子们理想缺失。所以,不应该把上民办高中或者职业高中看作是最差的选择,也不要盲目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应该找准定位并为之努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人生职业规划更多是一个概念,这一时期应该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出设想,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教育。

高中阶段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高中三年如何为高考做准备,这不单纯是知识层面上的准备,应根据未来想从事的行业为大学专业选择专业做好准备。要提前了解各行业发展趋势。

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需要尽早了解社会需求。不要封闭自己,自己想象外面的世界,对社会不了解,没有企业会给机会。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用科学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达到梦想成真。学校是给予知识的地方,企业是用人的地方,企业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高中三年要早做人生规划,认知自己、认知社会,选择热爱而且适合自己的专业。

其次,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我们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美国孩子从6岁就开始有了职业意识的开发,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为自己长大后要从事的职业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的准备,并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兼职工作。

然而,我国中学生虽然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意识到如何实践自己人生理想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仍是唯一出路。一项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一些大学校园内为此出现了专业“跳槽”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毕业时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中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文学家,社会也不可能只靠你几本所谓的文学名著而发展……所以,选择之前必慎重!别人成功的路子不一定适合你,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才才有可能是我们以后的出路,三思……


谢邀。

特长?这个故事有点长。

高中同学,都叫他诗人。经常写一些拽不拉几的文章,由于文笔辛辣,深受同学们爱戴,很让老师头痛。当年以韩寒自诩,总觉得自己是文人。诗人行为狂放,经常一个人出去旅行,号称游遍我们那的各种小山包。每当我们谈论足球、女生时候,都摆出一副蔑视的表情。其实我们也没有邀请他来参与,每次都是他主动过来鄙视我们。

后来,跟韩寒一样,他高中没有读完,就去追寻梦想啦。后来再无音讯。

题主问的是高中,那我就再说一个大学的故事吧哈哈。

有个女生,爱好画画。但是并没有每天只画画。

她梦想考入一本(那个时候我们对于好的大学的区分标准为,一本还是二本),学习画画相关的专业。因此,她除了苦练专业课,还努力学习文化课。由于基础差,时间紧,她比别人多付出了很多努力,吃了更多苦。当然,她也取得了应有的收获。大学里学了多媒体平面设计,毕业后先回到老家的城市,去年又回到了上海,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自媒体。每天做自己爱做的事,看得出来她很幸福。

题目中有个“只”字,一下把这个话题圈的很小,也比较极端。其实,没有人能够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付出任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代价。有时候我们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某个梦想,必须也得在那之前承受很多压力和困苦。

生活最公平的地方在于,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想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不难了。


这个想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要不你可能15.6岁就要出去打工,或者考上一个差强人意的中专,当然,你也可能因为兴趣考上个不错的大学,但是那种可能性很小,还是要抱着目的性的努力,不论是兴趣还是其他


原始地址:/wangluo/3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