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孤独的人在大学该怎样生活呢?

内向的人在大学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爱好,以此爱好认识接触更多的人,使得自己慢慢的开朗活泼外向。或者从本班开始慢慢认识更多的人,再去认识同学身边的人,慢慢开朗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出国留学前,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孤独。

在国内的时候,每天都在学校,身边永远有几十个同学,我们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我们在同一片绿茵场上奔跑。说着相同的语言,过着集体生活。

所以那个时候我总有种莫名的错觉,就是,我是个外向的人。可能这也与我中学时代的经历有关。初高中都是班长,(而且是三四个班长里,唯一的女生)天生长得就有点高壮,活泼爱运动。班主任、任课老师都觉得我的外在形象可以震慑住同学,有能力带领大家一起积极向上。

我会主动与同学相处,会承担一些班级任务。

现在回忆起来,我中学时代的任何一段友情,几乎都是我先主动的。

初中对我改变很大的一件事就是,我初一认识的好朋友,由于母亲工作原因,在第二年去了美国借读。

刚认识的时候,我们两个的反差是很大的,我完全外向,她十分内向,内向到,她觉得自己离开班级也没人会多么在意。嗯,初一那年我们俩玩的还蛮开心。那个时候认为,这段友情,是靠我这方百分之七十的主动维持的。不过也没什么,那都是我乐意的。

她离开的那一年,再到后来她回国,又在不同的城市,我们之间也是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如今我们还各自安然无恙地躺在彼此的通讯里,偶尔会打个电话发微信问候一下。

现在反而是,她主动联系我的次数多了一些,我显得有些被动了。

我那时候天真地认为,离了这朋友我就不能过了,我的乐观开朗,我的精力,几乎全部奉献给了这个人。每天按时写日记,定期更新空间日志。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精力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殆尽,所以我再也不敢轻易投入到一段走心的友谊当中,因为害怕。

后来,念了高中,我也认识了一个很爱笑很善良的女孩子,我们一起下晚自习回宿舍,一起去食堂吃饭,我会听她嘴里念叨一些“哪个明星很好看,哪个爱豆又出新专辑了”。

其实,我和这位朋友的许多生活观念也有许多不同,最打动我的,一直是她的真诚。我们互相奉献,这段友情每天都有新鲜感。

大学之后,渐渐的,我和她们都少了联系,她们有时会要求与我语音通话,不定期也想视频聊天。我有几次借口推辞掉了;

或是她们发微信给我,我可能因为忙,或是很累,就没有及时回复。偶尔想起来后,也就聊上半个小时。她们在滔滔不绝的说,我可能表现得就没那么感兴趣。

在国外留学后,我竟意外发现,自己竟是一个异常内向,喜欢独处的人。

独处这段时间,也给了我一个认识“真我”的机会。在加拿大接触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同学,对我的我的第一印象会是,有点难以相处,独来独往,社交能力差强人意。

这也许与我的内在个性有关吧,总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但是反感快进模式。也追求完美,任何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与人交往的时候,也很慢热,就是还没信任一个人之前,必须会保持距离。

所以,会有一部分朋友误解为:我在社交方面是有缺陷的。

大学让我最为满意的一点就是,除了上课时间,其他的时间是灵活有弹性的,我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一个自己的timetable,读书兼职健身游泳做饭等等一系列我都会记在一个本子上。

因为,我喜欢一切事物井井有条的样子,看到他们记录在在规定的时间段里,我会有种莫名的心安。

当突然有一个约局,或是在做自己的事时,如果有人找我出去,会让我不知所措,因为我不喜欢拒绝,但是更担心被人误解为,我这个人真是无趣又不好接近。所以有些时候,我不得不答应,然后改变自己的计划。

许多事情,我在做之前是有一个“精力投入预算”的。就和理财的道理一样,在你消费什么东西时,心里会有一个资金预估,当某一项的开支大了,那么另一项就要考虑缩小钱财投资了。

精力投入也是一样,如果没提前说,就被突然通知要去哪里约,或是安排个见面,可能我原本的健身计划或是自己午休的时间就被打乱了,

也就是说,我原本在这个事情上预计投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可是做了其他事情,精力的投入也许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那么这个事情完成的结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就会让我感到很生气。

后来,我一直在努力追逐高质量独处,学着拒绝一些低质量社交

人总是要静下来的,因为,我们需要成长,而帮你长大的最佳方式,是你留给自己安静的时间更多一些,学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宇宙世界运转这么久,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校园还是职场,好像一直存在这样一种偏见,就是,这个世界是留给外向性格的人,因为他们开朗健谈,善于表达,可以迅速融入一个群体中。

所以,相比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的概率很大。

保存在我手机里的一个TED演讲视频《内向性格的力量》,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篇。

演讲者苏珊.凯恩有一段这样说:“内向更多的是怎样对刺激做出回应,包括来自社会的刺激,其实内向的人是很渴求大量的鼓舞和激励的。反之,内向者最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是精力充足的时候,最具有能力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存在于更安静、更低调的环境中。关键在于把我们的天赋发挥到最大化,这对于我们来说就足够把我们自己放到正确又适合的激励的区域中去。”

(原文:Introversionismoreabout,howdoyourespondtostimulation,includingsocialstimulation.Soextrovertsreallycravelargeamountsofstimulation,whereasintrovertsfeelattheirmostaliveandtheirmostswitched-onandtheirmostcapablewhenthey’reinquieter,morelow-keyenvironments.Sothekeythentomaximizingourtalentsisforusalltoputourselvesinthezoneofstimulationthatisrightforus.)

很讨厌一个词叫“孤独患者”,令我很不理解的一个点是,孤独又不等同于抑郁,为什么要在孤独的尾缀添加“患者”二字,难道这个社会有谁特意规定,孤独就是一种“病态”吗?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社交的重要性,与人交流一直是门学问。

可是如果你扭曲了孤独的意义,那真的很遗憾,你将无法理解“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的乐趣所在。

在我曾经交过的朋友里,他们都是很好很真诚很善良的人。

只是,很残酷的是,因为时间,因为彼此经历的不一样,因为停留的城市不一样,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

你喜欢了哪个人,我被哪个人欺负了,这些事情,早已经不会再轻易提起了。我们都已成年,也都没那么在意了。我在学着独处,你也在成长。也不再轻信什么:“我等你”、“我愿意等你几年”这类蠢话。

要知道,精力有限,请把它们放到未来属于你的人生里。

你变得越来越好,勇敢又善良,关于你的零碎,我可能不是那么在意。不过你要知道的是:

无论是你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我还在,并没有走远。


我觉得要多参加一些社团啊认识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比较重要,还有就是参加课外活动跟去做一下兼职真的两个学期下来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就外向了,人际交往完全游刃有余亲测有效


遵从你的本性呀,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别人刻意去改变自己,但是该参与还是要参与的,肥宅也有自己的快乐生活呀,别变成抑郁症了,临放假我们旁边的学校还跳了一个呢


有人说,人是社会中的人,内向的性格会导致这部分人难以融入社会而最终失败。其实,内向并不一定人的缺点,甚至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世界顶级富豪也不乏内向的性格。那我们可以从此得出结论认为内向的人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性格无优略之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拥有着强大的内力,能够在独处时提升自我,所以才得以脱胎换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那些内向孤独的大学生无非是与人来往较少,少了些与人同乐罢了。不妨尝试与书香为伍,以棋为乐。多读经典,提升自身品味。相信你终将寻得三五知己,不枉大学的青春岁月。


原始地址:/shijie/3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