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闹出的笑话有哪些?

我大伯母就是个大字不识地睁眼瞎,但是人不傻,当然也因为是个睁眼瞎闹了不少笑话。

记得我堂姐九几年在北京做生意时,大伯母特别牵挂这个在异乡打拼的女儿。可是那时候在农村连个电话都没有,只能通过书信来往。大伯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别说写信了,更可悲的是,她女儿也没上几天学,只会写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

于是,大伯母想了个妙招,她女儿从北京回来时,她就跟女儿偷偷地讲好,每次小王(大伯母的女婿)写好信装进信封,她叫女儿趁女婿不注意时,在信封背面画个O,就代表她在北京过的很好,如果在信封背面打个X,就代表她在外面过的不好,这两母女一直以这种方式保持着沟通。直到后来装上了电话,才结束这种无奈又令人捧腹的联系方式。

直到现在,每次听到大伯母讲以前叫女儿在信封背面画O和打Ⅹ的沟通方式时,大家都笑的前仰后合,都说没文化真可怕,我觉得有时候没文化真搞笑,不过这也只有没文化的聪明人才能想到的绝招。


1.有一位当地小艺人,在参加当地某文化节目的时候,临时客串当小主持人。当时有个环节就是主持人提问问题,下面的观众答题。正确答案都在主持人手中拿的出题卡上。只见这位艺人看了一眼出题卡,直接给观众出了个题,这题目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写的?这时有一位观众抢答道:作者是苏轼。任谁也没有想到,这艺人看了一眼答题卡上的答案以后,竟然说:抱歉,这位观众,您答错了,正确答案是“苏东坡”。

此语一出,一片哗然,艺人也很尴尬,忙问身边人怎么了?身边人小声对这艺人说:苏轼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就是苏轼,是同一个人。这时主持人才明白原来是自己没文化闹出了一个笑话。本来以为这事就结束了,可偏偏这艺人不服气,还要继续主持,很快又出了一次丑!

艺人问观众,请问《阿Q正传》是谁写的?有一位观众随口说道是:周树人。这艺人看了一眼手中的标准答案,非常斩钉截铁地说道:抱歉,答案是“鲁迅”。艺人话音刚落,台下观众哈哈大笑,艺人又慌了,忙问身边的人什么情况。身边的人说:都是同一个人。艺人说:一个姓周,一个姓鲁,也是同一个人?这姓还能改?身边人凌乱了。

这时节目方的主持人立刻出来打圆场,说接下来还有某某活动等,这才搪塞、敷衍过去。当时我听说这件事以后,笑得肚子疼,你说自己几斤几两难道就没数吗?就这种文化水平还好意思出来客串当主持人,谁给的勇气啊?!

2.我曾经见过不少领导读过错别字,把“各行各业”,读成了“各行(xing)各业”,把“鸿鹄之志”读成了“洪浩之志”,把“兢兢业业”读成了“克克业业”,把“成绩斐然”读成了“成绩文然”,把“并行不悖(bei)”读成了“并行不脖(bo)”,把“谄(chǎn)媚领导读成陷(xiàn)媚领导,把感情炽(chì)热读成感情织(zhī)热;等等吧。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念错字也是情有可原,只不过作为领导,这种事还是能少一点就少一点,免得被人贻笑大方,就不好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我,谢谢!


说知青下乡的时候,有个知青给家里写信,其实很简单点事,就是农村这些天总下雨,让家里给送一把雨伞来,结果他把信写成了这样:《爸爸妈妈你好,我们这天天下两(雨)我需要一把命(伞)不要爸爸的大命,也不要妹妹的小命,要爷爷的老命,希望早点给我送过去》家里人看完后都吓坏了,急忙来问是咋回事?才知道把伞字写错了。


有人在群里问:“咱县城有小米店吗?”

我:“有,买金苗小米。我在家经常做饭,用这个熬的粥好喝!”

那人:“我说的是小米手机!”

我:“……”


村子里一个老头九十九岁大寿,非常高兴,儿孙们为他办了一场寿宴,没想到办出事了。

这一天来的朋友很多,都是送祝福的,而且这种喜庆的事,都想沾一沾,以求自己多福多寿。

秀才问答第二十七条,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关注。

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后辈们排队给老人祝寿,没人说个吉利的话,其实也就是图个吉利,图个高兴热闹。

大家都说的很好,有祝老人寿比南山的,有祝老人福如东海的,有祝老人身体康健的,老爷子也是笑得合不拢嘴,非常高兴啊。

这个时候,村子里一个后辈上来了,农村妇女也不知道说啥,就会一个长命百岁,上去就祝老人长命百岁,这一下全场瞬间安静,老人的脸瞬间就绿了一半。

大家明白为啥吗?

幸好有人眼疾手快,把女人拉下来了,然后上去说祝老爷子万寿无疆,这事才算糊弄过去了。

然后就是开席,大家吃好喝好。

吃到一半,服务员给老人送了长寿面。

很多人都在高高兴兴的看老人吃面,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又开始嘟囔了,啥长寿面?不就是挂面吗?

别看老人年纪大,耳朵挺灵的,当时就像暂停了一样,卡在那里。

两个儿子反应快,上去就让女人别说了。

反正那一天,挺尴尬的,后来过了半年多吧。老人走了,很平静,也算是喜丧吧,没有病痛,睡觉的时候走的。

我们是人情社会,很多场合,讲话真的太重要了,有时候一句话不对,就会得罪人。

有时候有些话单纯来看,确实没毛病,但是结合实际情况的话,就很容易出乱子,所以说,没事学点文化还是有好处的,多学习没有坏处。

除非你不在国内混,当然,我想在在国外,也不会任由你胡说八道的,人的共性,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吉利的话。


不识字的人,把买回家的福字贴倒了,被大家笑话。可有个识字不多的人却说:“哎呀,没错没错,这是福到啦嘛!”于是很多人都倒着贴了……却不知,倒即是反,福字反过来就是“祸”嘛!


这件事和没文化倒没多大关系,这也不是笑话。只是让我过早了解了人性的刻薄。7,8岁那年,和小伙伴们一起逛街。看到有卖玩具枪的,摆摊那种。当时流行打bb蛋的玩具手枪,很喜欢,没钱买,就和小伙伴们爱不释手的看。枪的品牌是《爾(尔的繁体字)其》,我知道这个字不是“雨”字,虽然看着像,但是我还是读出了(雨其)。当时摆摊的中年妇女听到后,问我,这个字你念啥,我说念(雨)吗?她一听,立马从我手里夺过玩具枪,说到,没读过书的孩子,一边去。当时,我的脸火辣辣的,尴尬极了。我的小伙伴们也都默不作声。按理说,同伴被嘲笑,或是被大人说,小孩子都会跟着瞎起哄的,但是他们都默不作声,一句话也没说,为啥,因为他们也不认识这个字。当时都不知道怎么离开的。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给我买了我喜欢的那个玩具枪(不是在那个刻薄妇女那里买的)。我拿到玩具枪后,一看还是那个牌子的,我第一件事就问我爸,(爾)个字念什么,我爸说,可能是念er吧,然后查字典,果然就是尔字的繁体字。这个字,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时隔多年,每当我想起此事,我就不理解,那个中年妇女难道就不想想,我们也就是7,8岁的孩子,就不想想那个字相对来说比较孤僻,说那样伤人的话。

那时虽然7,8岁,被人嘲笑之后,并没有把这个字丢一边,而是再次看到之后,立马问我爸,查字典,最终认识了这个字。


历史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回答,圆明园是谁烧的?有个学生说,老师不是我烧的。


我有个老表哥,其实并不算是没文化,也是上过两年小学认得些字的。记得那是1969年的秋季,生产队组织卖公粮后给社员们每人发了两毛钱。钱到手后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往商店(供销合作社门市部)跑去买好吃的。那年代物资匮乏,商店里除了油盐布匹香烟手帕什么以外,也就是水果糖了。一进去,我表哥就指着柜台里的糖果大声嚷嚷:大姐大姐(我们当地、当时那个年代对年轻女孩都这么叫),给俺来五个高粱胎(饴)。大姐(售货员)一听就知道他说了白字念错了。就故意说:俺这里没有高粱饴。怎么没有?那不是吗?大姐说:那是高粱饴不叫高粱胎。表哥脸一红,知道自己认错、说白字了。但一时拉不下脸来吧,仍不服气的尴尬溜秋的嚷着:你管呢,我就买这个高粱胎咋的!一下子把几个大姐逗得前仰后哈的。


室友爱装,老师放建国大业,播到蒋介石准备撤到台湾,女神双手抱在胸前,冷笑一声:“你看其他文豪都跟着两蒋去了台湾,只有鲁迅,睁眼说瞎话,呵呵。”

另一室友:“鲁迅不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就去世了吗?”

鲁迅:我没能活到和中正先生一起撤离到台湾还真是对不起。

(祖传微商,徽商表示没有这门没文化的亲戚!)

酒席上,长辈在纵谈中华上下五千年,横谈全球里外三千事。

一个长者悠悠吐了口烟,叹道,要我说啊,咱们现在是开水都不能喝咯!

众人惊诧,还有这种事?

长者意味深长地摇摇头,哎,我在大学的儿子,xx大学你们总知道吧,他们实验做出来,我们身上的那些细胞啊,哦,就是平常你们吃喝拉撒都要用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放到咱们中国的自来水里啊,会死掉的!你以为烧开了能杀毒就有用啊?我告诉你,一点用都没有!你放进去照样死!

长者说着又吸了口烟,缓缓吐出,若有所思道,哎,中国比起国外还差得远啊…

众人哗然,纷纷斥责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只要一提起小时候“没文化”的儿子、姪女的那些稚言嫩语、我和老伴就笑得前仰后合!

那是在儿子三四岁时(八十年代)、我花了500多元买了一台12寸日本松下黑白电视机、当晚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就迫不急待地打开看那战争电视剧!

正当频幕向上显示剧中人名时、我儿子突然大叫道:“妈、快来看呀!鼓德怀!鼓德怀!”

我放下手中活、忙凑过来一看、真是笑死我了!这哪里是什么鼓德怀?而是彭大将军的尊名彭德怀呀!

哈哈哈!前不久、我刚教他学会了几个汉字、“没文化”雅儿就要在父母面前“露显才能”了!

这么多年来、只要老俩口一提起儿子的小时候的那些往事、“鼓德怀”一词就让我当笑话常提常乐哈半天哟!

防同此事:姪女对她妈表示谢意时、将“谢谢你”而说成了“射射你”!你说笑话不?!

儿时笑谈少文化、初犊尽显“马大哈”、中国繁字要仔细、偏旁部首牢记它!


有个老太太,六十来岁,在女婿家带外孙,外孙摔伤喊面包车去卫生院,打破伤风针先做皮试,皮试不得行,破伤风针就不能打噻,她经常给人家讲医院不退那支针药钱


我三叔是个睁眼瞎,一个字也不认识。

有一年贴对联,他把“槽头兴旺”贴在了母亲睡觉的地方,把“身卧福地”,贴在了他家养牛的牛糟上。

那时候三叔家养了一头黄牛,用木槽盛草料,过年贴上“槽头兴旺”,是祈盼新的一年,黄牛少生病,长得快,多干活,多挣钱,图得是好彩头

老人睡觉的地方,贴上“身卧福地”,故名思意,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母亲睡眠好,少生病,平平安安,健康幸福,主要是图个吉利。

正月初三,小姑回娘家,一看母亲睡觉的地方,贴着“糟头兴旺”,养牛的地方贴着“身卧福地”,心里五味杂镇,对三叔说:咱娘成黄牛了,养牛的木槽当成福地了。

三叔抓耳挠腮,一脸尴尬地说:“不认得字,大过年的贴反了,这回闹出笑话了”。

这件事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果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多年之后再提这事,有的人还捧腹大笑


鸡蛋凭票供应的年代,买蛋人嫌鸡蛋小就问鸡蛋怎么那么小?卖蛋的人答鸡屁股就这么大!


过去认识一位女士是某县文工团的,文革后期早上都要读报学习,这位女士读到“哈哈相反”时,大家憋不住笑了,可这位女士还翻脸地对大家说:笑什么笑,你们来读嘛,其中有人说是“恰恰相反”不是哈哈,可这位还是不高兴地说:明明就是哈哈,不信你自己看,将报纸扔到那人身上……


小时候,哥们的邻居一个农村妇女在他家看电视,当时播放的电视剧名字叫"大槐树"这女人脱口而出大鬼树。[捂脸]笑死我了哈哈哈哈


记得六几年时,家家都按小喇叭,没有电线,都是废汽车轮胎里的钢丝弄出来接在一起对付着用,我在按喇叭时钢丝不够,还差_点,我的_个本家姪子告诉我说,他家按好以后还剩了点,让我去取,我到他家对本家嫂子说要她家剩下的钢丝,本家嫂子有点小气,不愿意给,就说俺家还不够用,还是接了一段麻绳。


初中一年级时,我们的地理老师代课数学,有一次学分数,老师指着黑板上自己写好的“1/2+1/2=1/4”一字一句认真地教给我们“同学们都知道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当然等于四分之一了”,我们当然当真了,两周后被数学老师知道后,才纠正回来!现在一听到“怎么学的数学,地理老师教的吗?”我就联想到那堂数学课,也难怪,那时候乡村中学真正是教师匮乏!


当年锦州石油六厂的党委书记崔紫林讲话时就常常出笑话,记得有一次说烈日炎炎他说烈日淡淡。会计他念慧计[捂脸]


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们矿务局工会副主席下矿检查工人俱乐部的管理情况,有一个矿井俱乐部主任汇报工作,拿着稿子一条一条往下念,当念到“保证做到窗明几净”时,被上级领导打断:“停停停,一净就是一净,二净就是二净,你这几净是给谁说的?”,闹得俱乐部主任哭笑不得,百口莫辩。


原始地址:/shenghuo/3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