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是童话故事吗?怎么理解?

好心办坏事,自古就有的呀,你说你帮了恶人,你对你要帮的恶人的事情是十分了解你问清楚了吗?你想样你帮助过的恶人怎么回报你呢?


《农夫与蛇》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农夫与一条冻僵的蛇的故事。

在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他非常可怜它,就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被温暖苏醒过来以后,恢复了它的本性,便咬了恩人一口,这使他受到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怜恶人,应该受到恶报。”

当然,像蛇这么狠毒的人还是比较少,我觉得更多的是还算善良却也很在意自己是善良的人。你帮助他,他也会帮助你,仅仅是这样的话,善与善会相得益彰。

可是,一旦受到伤害,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善良的本性受到伤害后,羞恼纠集起来,郁积在心灵暗处,酿成毒液,埋下仇恨的种子,于是开始制造新的伤害。

这时候,好人就难做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怨抱怨成为一种相对公正,有人把它看成是挽回自尊的必要手段。在恶与恶的“合理”对抗中,怜悯反被视为应得的报应,作为人性证明和良心基础的恻隐之心,成为被谴责的罪行,想起来都令人感到悲哀。

还是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一时强弱在于力,一世强弱在于理。


一:寓言与童话的异同

首先明确一点,《农夫与蛇》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寓言故事。由于童话与寓言十分相似,所以人们经常将它们弄混。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童话是: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生命,使其拥有人的思想感情。”

寓言的定义则是:

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寓言与童话都有幻想性,故事性,象征性,哲理性;它们都惯用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但这并不能抹杀寓言与童话之间的区别,归根结底,童话与寓言的差异在于受众的不同。童话面向的是儿童,而寓言则老少皆宜。基于这一点,在“故事”和“寓意”两个方面,童话更注重故事性,而寓言则更注重寓意性。在篇幅上,童话可长可短,长者如《木偶奇遇记》,短者如《小红帽》,而寓言则以简短凝练为特征。另外,在幻想性上,童话更偏向与想象特征,而寓言则更偏向于现实。

二:《农夫与蛇》的寓意

《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时期的一个叫伊索的奴隶所作。郑克鲁教授言:“作为来自社会下层的创作,《伊索寓言》主要表现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情感,是他们的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与蛇》表面上看正是一篇教训后人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蛇,就把它放在怀里。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的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这很明显是一个劝人分清善恶的故事。农夫的心是善良的,但他却将善良的手伸向了恶人,导致自己自取灭亡。这告诫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善良心泛滥,在帮助他人之前要首先想想,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对方是坏人,在帮助他之前要先采取什么措施,或者想想要不要帮助他。

三:《农夫与蛇》的另一种理解

众所周知,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它与青蛙等一样,在冬天是要冬眠的。在农夫眼里,蛇可能是冻僵了的,但对于蛇自己而言,它其实是处于冬眠的状态,它必须通过冬眠来度过寒冷的冬天,这是它的天性。

然而农夫却无视了这点,就像现代人常说的两句话:“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热是妈妈觉得你热”。

农夫出于善良而用自己身上的热气给蛇取暖,他自认为自己是在救蛇,实则却是在害蛇。农夫使蛇无法在自然的状态继续冬眠,它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它醒来后的第一感觉是受到了侵害,作为第一反应即采取攻击行为,这也是出于天性和本能。这不仅告诫我们要换位思考,还说明如果固执地拿个人的是非标准去判断和要求要求他人,这实在是愚不可及的。


农夫与蛇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主要讲述了农夫好心救了一条蛇,而蛇却不知回报。

从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完集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农夫看到蛇冻僵了,非常可怜,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用体温让它苏醒过来。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杀死了农夫。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伤心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做人应该要分清善恶,恶人即使你再怎么帮助他,他的本性只要没有改变,那么他就还是一个恶人。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善意不是博爱,需要理解才是王道。假如农夫把蛇放入树洞里面的话,我想这个寓言又将有另一层意义了。


咸丰时代。没印象了[呲牙]


《农夫和蛇》是一则寓言故事。道理很简单,好人最终被坏人伤害。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但是,做人不能因为一次的误解和伤害,就放弃善良和博爱的本质。社会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友善,共同努力改变一些人的错误行为和恶俗思想。此路虽漫长且凶险,为了地球家园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我们责无旁贷。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伊索名下,成为流传较为广泛的《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相传他原是一个奴隶,后因才智出众,善讲动物寓言故事,受到主人的赏识,获得了自由。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故事的本身:从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让它苏醒过来。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最后杀了农夫。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伤心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这种报应啊。”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寓言故事


不是童话,而是寓言故事。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与童话还是有一点差别的


是童话故事。告诉人不要乱发善心,已定要看清对方的本性,因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这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可怜坏人,是非不辩,最后吃亏的还会是我们自己。


从概念上看: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


不是童话故事,应该是寓言故事。


是的,它教会人们区别行善的对象


《农夫和蛇》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件事情,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告诫一个道理。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尤为经典,列入了小学语文教材。

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遇见受伤可怜的蛇蛇央求农夫救命。农夫把它放入怀中取暖,最后被蛇咬了一口,农夫不甘心得死去……

这个小故事引人深思,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却被反咬一口。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应擦亮双眼,不要被假象迷惑。

小孩子从小多读些寓言故事对以后茁壮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


这是人性的表达!!!


寓言故事。人必须分清善恶美丑。


《农夫和蛇》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有很深的寓意,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农夫和蛇》故事概要,从前有一个农夫,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回家的路上,看见一条快要冻死的蛇,于是,农夫就把蛇放入自己的怀里,等到蛇苏醒过来,便咬了农夫一口,农夫救了它却被它咬死了。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好心办成坏事,一颗善良的心被利用,这就是愚蠢的善良,有时害人,有时害己。

我们要做善良之人,可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善良,要有分辨问题,分辨对错的能力。

农夫本来是存有善心的,可他孤陋寡闻,都说蛇的蛇蝎心肠,他却不知道,善心用错了人,害了自己。

而另一个故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里,东郭先生也是发错了善心,救了狼还被狼纠缠,可他幸运的多了,因为他遇到了智慧的农夫,三言两语就把狼骗进口袋打死了。对待恩将仇报,狼心狗肺的恶魔,就要学会及时变通,机智地摆脱它。


寓言故事,说的道理是人可以做好事,但也一定要分清对象才可以,否则到头了会害了自己的!


原始地址:/remen/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