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是个什么人物?

晋文公用极端的方式逼介子推为他所用。以至误杀了介子推。为祭祀介子推才有了淸明节与寒食节。更重要的是忏悔与反思!因为有了晋文公的反思,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五霸之一。


子推不言禄,高尚士也。。。


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的大臣。

重耳被后妈陷害后出逃国外,身边跟随着一帮大臣,日后都成为了重耳的开国功臣,在晋国位高权重。

可介子推不一样。

在在出逃时,有一次走到了一个地方,重耳想吃肉,可他们出逃在外,缺衣缺粮,那有什么肉呀,可是介子推突然拿出一块新鲜的肉,重耳美美的吃了一顿,吃完了就问介子推肉从那来的?后来才知道介子推是从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特别感动。

重耳在外奔波多年,有幸回国,继承了王位,对跟随他的大臣加官进爵,又封又赏,可突然发现找不到介子推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回国以后介子推归隐山林去侍奉老母亲了。

重耳想起介子推往日的种种,就带人去山上寻他,可介子推不想相见,重耳苦等多日,一时之下命人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相见,大火烧了好几日,山上的树木都被烧完了也不见介子推,重耳命人寻找,发现了介子推背着母亲在抱着大树的尸体,尸体已经烧焦,重耳放声大哭,伤心不已。

后来重耳下令,以后每年此日全国不能生明火做饭,为了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左传记为介之推。左传作为离晋文公时事最近的正史,应该可以作为分析这一人物与事件的最合理史实依据。

介之推在晋文公流亡的整个过程中,真可谓是名不见经传,没有记载,更不用说割大腿的事迹了,根本一个字儿也没提。他第一次出现也应该是最后一次出现,是鲁僖公二十四年的传记。

原文上说,晋侯重耳遍赏从亡者,介之推没有要求赏赐,于是也就没有轮到赏赐。可见他并不是什么主要重要的随从人员,不然不可能出现要自己去要求赏赐的情况。晋侯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

于是介之推开始了与母亲的一段对话。他说,晋献公儿子九人,现在只有重耳还活着,不是他继位还能有谁。言下之意,重耳继位乃势耳,非德。因此那些从亡之人,也谈不上有什么大功劳。现在他们这样“下义其罪,上赏之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他母亲说,那你也去求赏啊,不然就这样了,以后怨谁去?

介之推说,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但还是去效仿,罪过更大,我们终身不吃他们的俸禄。

他母亲说,那至少让晋侯知道你这号人物,总可以吧?

介之推还是不肯。母亲无奈,于是说,既然你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那我跟你一起隐退。

然后就隐而死。晋侯后来可能是知道这个事了,去找而找不到他们,于是把绵上之田赏给他,说这是我的过错,还是要表彰善人。

从左传全文看,你能看见的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自认为劳苦功高,却不见得赏,只得与老母二人吐槽他人,最后灰溜溜隐退。

晋侯也没有怎么非要找到他,只是出于保全自己名声而略加赏赐。仅此而已。

我们再看看宋太宗时期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上对寒食这个词条的解释。

寒食最早追溯到黄帝时期,有史可记的最早也在西周时的周礼上,说仲春二月之末禁火,季春三月出火。而荆楚记也有寒食一说,那是因为一到这一日子附近便凄风冷雨温度甚低而不得生火,故只得寒食。又说,左传与史记均不见晋侯烧山之事,认为寒食与介之推的联系乃是后世误传。

《太平御览》还记载了多个朝代的老百姓对于这一天因为要纪念介之推而只能寒食苦不堪言。说最早在三国时曹操便废除山西一带寒食不得生火的陋习。

以上便是官方对这一历史人物的部分只言片语记载,后世传说之事可能是虚构成分较多,不可全信。谢谢。


介子推是一个悲剧人物,跟随晋文公流浪,还将自己大腿的肉割下来为他充饥,然而晋文公发达后却忘了他,他也不为自己邀功,这精神难能可贵,悲剧的是,晋文公为逼迫他出山做官,竟然放火烧山,介子推和老母亲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很伤心,下令介子推死的那一天,全国禁止烧火做饭,只能吃冷食,于是这一天也成为寒食节!


今天我们来聊聊介子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介子推,家居定阳(即今介休)。他本有盖世才华,治世经纶。但他看透了腐败的社会,对当时“群雄争霸”的时代感到不满,不愿去考取功名。直到重耳公子折节下交,柴门求贤,他都一再拒绝。后来由于介母要寻自尽,才逼得介推出仕,完成大业。他追随重耳后,便毫无二心,一心效力。

当重耳被寺人披追赶,处于困顿之时,是介推给以鼓励,劝导重耳要想旋转乾坤,就得濡首焦额,哪有饱餐高眠的英雄?

当重耳困饿秋槐之下难以前行赴齐时,是介推忍痛割股,献上一碗肉羹,与公子充饥。

当秋风料峭,奚齐、卓子二贼领兵围剿重耳之际,又是介推为公子脱难,出谋划策,作了公子的牢固长城。

前面三种遭遇,突出介推运筹帷幄,沉着应付机变,才使形势转危为安,逃入齐关。

那时齐恒公拒不出兵解围,还要大用介生,且把重耳绑交晋方时,又是介推七天七夜,不食不寝。初是哭哭啼啼,继而责骂竖刁拉拢,最后以激将法用如铸妙语、雄辩辞令,激动了齐君,终由晋将配合齐方反击了奚、卓之贼,拯救了重耳。这里再次刻画了介推的精神面貌,他是一个爵禄不爱、杀戮不惧的真丈夫。

关于重耳婚姻的事情上,又是介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重耳先是辞退婚姻,后相思齐姜而卧病不起时,介推从中周旋,终于作伐,使一对天生的英雄美女成婚。

当重耳恋美忘归,不谋大事,沉湎与美好爱情生活之际,又是介推献书设计,与齐姜合力而行,苦言劝谏,才把重耳骗回晋国,重振国家,使公子完成大业。

大功告成,论功行赏,介推理应获得高官厚禄,然而此时的介推,却一别重耳归隐去了。

介推他想的不是自己,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国家的前途。可为是有忠有孝有廉有节有义有情的高尚人物。


子推曾经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的忠义之士。

有一次,重耳一行人饿的不行了,几天没吃东西了,介子推看重耳饿的难受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做成汤端给重耳吃,割股奉君的故事流传千古!

介子推跟随重耳到处逃亡,到访过曹国、齐国、秦国、楚国等等,逃亡了十九年之久,最终才终于回到晋国。这时候其他跟随在重耳身边的人都纷纷等着晋文公(重耳)的封赏,介子推看不过去,就退隐了,带着老母亲隐居在山林之中。

后来晋文公想起来介子推,想让他来朝做官,可是介子推不从。介子推说道:“我跟随公子逃亡是因为仰慕公子的贤德,而不是为了求得官职和富贵。”晋文公不答应,还是想让介子推做官,帮忙治国。于是就让人放火烧山,想逼迫介子推出来,可惜介子推最终也没有出来,他和他母亲被活活烧死在山林中,晋文公看到他的尸体后心痛不已,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这一天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了现在的寒食节。


介子推是一个“雷锋式”的人物,近来有言论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爱国,这一点难以苟同。说实话,介子推的行为很伟大,但却并不值得提倡,他无疑是一个忠臣,但这样的忠臣只能有一个,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很多介子推这样的人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1.

介子推在重耳逃出晋国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19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为君,介子推这才离开重耳。

网络上有句流行于叫“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而介子推属于“日落西山我陪你,东山再起离开你”的人,不争功,不争宠,这种人确实容易赢得人们的尊敬。

介子推不仅忠诚,而且勇于牺牲,跟随着重耳流亡时经常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晋国虽然是回不去了,但是追随重耳的人完全可以投奔到其他国家去,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这一点无疑值得肯定。

当重耳他们的盘缠被一个随从偷走时,饿得不行的重耳向农民乞食,不仅遭到了农民的讥笑,还被农民戏耍。

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史记·晋世家》

眼看着重耳就要饿死,介子推偷偷的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又捡了一些蘑菇炖了一锅汤给重耳吃,这才算保住他的性命。

而晋文公也非常感激,发誓一定要回报介子推,在那样一种情况下,当然换谁都会这么说。

2.

随着晋国内乱,在秦国的扶持下重耳准备回国即位,而介子推却在这个时候离开了重耳。

因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追随重耳之一的狐偃多了一句嘴,说自己陪伴重耳流亡这么多年,将来可不能亏待自己,介子推听了这番话就觉得很不舒服。在他看来,这也许显得他好像是为了荣华富贵才追随重耳一样,于是就离开了重耳。

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史记·晋世家》

介子推为什么要离开重耳呢?

其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和清高,因为他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才追随重耳的,所以当狐偃邀功的时候,他就觉得受到了羞辱,因此不屑于和狐偃为伍。

介子推离开了重耳,而重耳即位以后因为国事纷乱,一时间就把介子推忘了。经过旁人提起,他才想起这回事,于是派人到山上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都躲而不见。

结果在重耳的一个手下就放火烧山,准备把介子推逼出来,但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晋文公很感动,就设了一个寒食节来纪念他。

3.

介子推这种人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有人说他爱国,我不认为,他的行为只是忠君,而且是愚忠和死忠,他的个人气节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但他的这种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清高却有危害性,介子推因为狐偃邀功就不愿和他同流合污,晋文公亲自来请他下山也不愿意。

为什么?

其实就是他自己有一个精神负担,他觉得一旦我下山了那么就是贪图荣华富贵,他转不过这个弯来,所以宁愿被烧死。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个虚名,就像西楚霸王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宁愿自刎而死。

毛主席把项羽的行为评价为沽名钓誉,但我相信介子推是真心的,但真心有时候也会害人。介子推凭着自己侍奉和追随重耳的经历,必然会得到高官厚禄。

所以,介子推应该出来做官,出来继续辅佐重耳,但是他不愿意,既然他不来做这个官,那么这就让那些小人得以上位,所以他最后被晋文公的手下出了一个馊主意给烧死了。

急流勇退应该是一种成功后的淡然,就像马云如今卸任,他成功实现了抱负,所以他接下来享受人生。但介子推的情形却不一样,此时正值春秋争霸的乱世,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不出来做官,那么别人就会来做。

那有可能这个人没有你做得好,所以你本来有能力却做,但你却不能,那么就会产生一种间接的危害。如果说刘邦建国以后每一个功臣都退隐江山,那么估计刘邦也坐不稳他的江山。

从另一方面来说,介子推为了一个他人的评价和名声,宁愿烧死也不愿接受赏赐,而且还连带着母亲也受难,可谓是不孝之子,他成全了自己,但却牺牲了别人。

因此,并不提倡介子推的行为,也不赞同他的行为。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清明历代以来,其以割股奉君,功不言祿得到众多褒扬,我感觉割股奉君蠢,功不言禄更蠢。

酬当其劳,赏当其功,乃为政之道,天经地义。介子推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对上以彰显君主赏罚分明,对己则可安身奉母。

你不言不争,淡泊名利,倒也可以,如此自持自守也就罢了,举世都浊你独清,偶尔感叹一下也不过分,怕就让对别人横加指责,就显得斤斤汲汲的。轻言之,则有政治洁癖之症;重言之,则有嫉贤妒能之嫌;于德行有亏焉。

待到文公醒悟,欲补加赏赐,本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君臣自当同心协力共济大事。想不到子推却避而不见,继而携母逃入深山,拒绝封赏。更为甚者,当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见时,竟逞意决绝,抱树而亡,不但累及老母,而且把恶名和悔恨扔给了他曾经崇拜的文公,陷君主于不明不义,实在不可理喻。

遗而不怨,赏而不拒,坦坦荡荡,从从容容,方显国士之通达朗明。如子推自然不输忠诚勤勉,然不识大体,任性使气,狭隘极端,刻意偏执,致成惨剧,实在可悲可叹!

这个道理放到今天同样适用,你在公司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为领导两肋插刀,领导奖赏你,是你应得的,你如果为了保持自己的那份纯真,可以拒绝,然后一声不吭的走开,也就罢了。但是如果你不接受也不让别人接受,领导奖励其他员工你在背地里叽叽喳喳,抱怨别人世俗,都不如你清高,你离完蛋也不远了!


公子重耳受难逃避时即使饿了野菜也吃不下去,介子推此时端来一碗肉送给重耳,重耳一尝昧道还不错吃个净光,饭后问:这么困难是那来的肉,介子推说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很难过:我怎么对的起你呀!介子推说:愿公子回国做番事业,我这点疼算什么。……

晋文公的君位稳定之后想起和他当年逃难的人,让大家说出自己的功劳,然后论功行赏。只有当年的介子推不提自己当年割腿肉之事。介子推回家和母说:“献公有九子现只剩公子重耳。只要晋国还需要一个国君,自然轮到重耳了。这是形势造成的,那些人自以为是他们的功劳,多么狂妄啊!”后带母亲隐居。介子推手下人见重耳分功不公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贴:

有一条龙,奔西逃东;

好几条蛇,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

剩下一条,流落山中。

晋文公见后很害臊对大家说:是我对不起介子推把他忘了。后晋文公几经请介子推,介子推不下山,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准会下来,大火烧三天三夜,介子推与母亲抱大树而亡。

据说那天正好是阴历三月初三,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说自己的功劳,反倒让火烧死,以后没有心思在那天生火,大家这天全吃凉菜凉饭,有人说这就是“寒食节”来历。

寒食节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小的时侯还过这个节日,后来这个节日也就慢慢的被人们淡忘了,就连现在的过年也是慢慢的没有了年味


介子推,是一个没多大实力,从一开始就跟着晋文公混,结果还被发达的晋文公忘的一干二净的倒霉鬼,充其量是被晋文公恩情所累的可怜人。

中国有一个节日叫寒食,就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为什么纪念介子推呢?因为他是被晋文公放火烧林烧死的,关键是烧死的这人可是在晋文公快饿死的时候把自己两大腿的肉割给晋文公吃的人。重耳在逃难的过程中有一次好不容易从别人那里获得了一点粮食,结果走到半路上被人偷了,然后走到荒山野岭的地方找不到任何东西吃。重耳饿得双眼发花,看石头都能看出包子的幻觉。

介子推就觉得这完全是自己无能的错。经过考虑,他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解决重耳饿得头晕眼花的问题。我想了想当时春秋时期是以青铜兵器为主的,割自己肉恐怕血流了不少,没疼死没感染就已经是介子推的大幸了。而且重耳一吃就是几天,介子推基本把自己的腿肉割的差不多了,走路走不了,重耳自然看出来问题了,当然是感动呀,许以他日发达以后,予你高官厚禄。

等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后,意气风发的重耳马上对以前跟着自己混的小弟进行了封赏。然后把介子推给自己割肉的事是忘的一干二净。然后替介子推打抱不平的门客写了一首词,给贴在了重耳门上,相当于今天的挂横幅吧,这个横幅上这样写的: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这件事当然很快就传到了重耳那里。重耳赶紧叫好仪仗队,和自己一起去介子推家。结果介子推赶紧收拾东西,带着老娘赶紧从后门开溜了。对此介子推认为:

我要是现在出去做官,会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介子推故意摆架子,要高官,是用恩惠要挟重耳的,会把我看成沽名钓誉之徒。就这样介子推带着老娘,跑到了绵山去隐居了起来,让重耳了个空。

这件事情出来之后,介子推成为了全晋红人,全晋都在传说他的操守。然后把重耳架到了为难处,给人一种忘恩负义感,然后重耳为了自己的名声就放火烧林,然后介子推为了名声死活不出去,就这样和自己的老娘一起活活的被烧死在了绵山里。

这下好了,两个人想要的名声都有,愧疚的重耳给了介子推一个纪念日,每年三月一个月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少量的食物,被称为寒食。到后来,这一个月也慢慢变成清明节的前一天。


最先知道介子推这个名字是在小时候,清明节前天不能吃热饭的“寒食节”。但现在老家已经没有这么讲究,变得和平常一样。那时候爸爸给我说,寒食节是不能点柴火的,因为要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

那介子推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献公之子重耳公子门下贤士之一,逢晋国内乱,随重耳公子逃亡19年。在这逃亡的19年里,为了逃避追杀,他们历经饥饿奔波之苦。

期间,在重耳公子快被饿死之际,介子推勇敢的割下自己大腿肉,合着野菜一块儿煮给重耳吃,公子得以活命。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公子成为了后来的晋文公,但当时又逢周王室内乱,晋国内忧外患,介子推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

他没有像其他功臣一样去向晋文公年讨赏,也不憎恨晋文公,他认为这忠于君主,为君主付出这是应该的,反而认为讨赏和接受是很可耻的。于是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在绵山中隐居起来。

当身为晋文公的重耳想起介子推时候,是看到他的“五蛇从龙诗”,但此时他已隐入绵山。后来,晋文公在寻人不到时,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在柳树下。

小总结

在我看来,介子推的一生是悲剧的,他辛苦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最后还被活活烧死。但我相信,他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就如孟子所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的事迹看起来是不识时务,迂腐不堪,但这种精神却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我是妙趣看历史,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好,很荣幸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介子推是周朝晋国人,又名介之推。以忠心为主却不受禄,受后人敬仰,流芳百世。

贤士介子推

周惠王二十一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太子之位陷害重耳,致使重耳被迫出逃流亡。这一走就是十九年,十九年间,有一行人一直跟随着重耳四处漂泊,这行人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贤士。

介子推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在他看来,重耳就是晋国的希望,所以对待重耳是一直忠心耿耿。

这个有名无实的公子流亡在外,能够对他们礼遇的可不多,一般都是置若罔闻的。所以他们经常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介子推担心重耳被饿死,便偷偷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充饥,这才让重耳免于被饿死。重耳对于介子推的做法很是感动,然而这样的感动并没有给介子推换来回报,当然,介子推也未必需要回报。

重耳返回晋国,登上君王宝座

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登上王位,是以晋文公。跟随在他身边的一行人都被论功行赏,而独独没有介子推的份。

在介子推看来,重耳能够返回晋国,是天意,而他只是顺应天意而为之,何谈封赏一说。而且他对众人都争着讨赏的做法也非常鄙夷,更是不屑于同流合污。看着这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还有那些争先恐后等着论功行赏的人,这让介子推感到了失望和愤怒,此后便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去了绵山隐居。

晋文公绵山寻介子推

这件事在局外人看来,晋文公就是忘恩负义的。一个能做到割肉让晋文公充饥的贤士,却没有被封赏,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于是便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打抱不平了。此时的晋文公才如梦初醒,想起往日的种种,他非常的愧疚。

得知介子推和母亲去了绵山,他便亲自带人去寻找。等到了绵山却傻了眼,绵山层峦叠嶂,山路崎岖,根本就无法找到人,而且按照介子推的性格来说,他既然走了就不可能再回去,肯定是要躲着的。

找不到人的晋文公很是着急。这时候就有奸佞小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让他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寻人心切的晋文公也未多想,便同意了这个提议。

初春正是天干物燥的季节,一点火就迅速蔓延开去。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

可是直到大火熄灭也没有看到介子推出现。一行人只好继续寻找。最终他们在一棵已经被烧焦的柳树下找到了已经死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晋文公非常伤心,哭拜中无意间看到了藏在树洞中的一片写着血书的衣襟,写着一首介子推留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看到诗的晋文公更加懊恼和难过,命人隆重的安葬了介子推母子,把他们葬在了那个柳树下。为了缅怀介子推,晋文公改绵山为介山,在山上修了祠堂,把放火的那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一行人再来祭奠时,发现当初那棵被烧焦的柳树竟然活了过来,已经是绿意盎然,在风中起舞了。于是,晋文公便给这棵树命名“清明柳”,定那天为“清明节”。

总结

介子推以死明志,宁可死,也绝对不动摇自己的本心。可以说他是一个正直的,忠心的,不为回报的贤士。他有自己的信念,而为了这个信念他可以割肉,他可以不要功名,甚至最后用生命捍卫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春秋晋国人。晋国内乱时,随重耳(晋文公)流亡诸国避难,19年间历尽“险阻艰难”,曾在重耳快饿晕时“割股啖君”而活之。重耳感激涕零,许之日后如就君位,必予重报。

重耳在秦国力助下,返晋平内乱,即位为晋文公,大赏追随之人。介子推因随重耳回晋后,淡泊名利,归家隐居绵山“不言禄”,并赋诗一首以明心志,所以晋文公“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

晋文公见诗深悔,派人召其受封。知其隐居后,晋文公亲率人马寻访绵山。因绵山地形复杂且山高林密,终无处寻。晋文公令三面烧山,欲逼介子推出山。三日后大火熄灭,介子推已与母亲被烧成残骸。晋文公在尸骨旁的柳树洞中发现了介子推用血写成的遗诗,悲恸之余,伐被烧焦之柳木制木屐,以怀念介子推。并令在介子推的罹难日禁火寒食寄托哀思,是为寒食节之由来。

北宋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推被后人尊为“忠臣之典范”、知识分子的榜样。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清明》中赞美他:“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介子推是谁?他是春秋时期跟着晋文公重耳流浪的一个小人物。可是对于后人来说他又是一个大人物,因为清明节就是因为纪念他才设立和发展的。

介子推的故事需要从晋文公重耳流亡说起。

晋献公时代,宠爱“二五”及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设计赶走了重耳与夷吾。成功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虽然没多久就导致晋国内乱,自己和儿子都被被杀了)

而重耳一向贤名在外,所以在逃离晋国的过程中有一大批人跟随,其中就有介子推。

重耳流亡过翟国、齐国、楚国、秦国、卫国、曹国。在大多数国家重耳名为流亡实际上只是在旅游,直到经过卫国的时候才吃点苦头。

经过卫国时,卫国国君不待见他,所以他只能带着一群人继续赶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替重耳管理财务的人携款潜逃了。所以重耳一群人只能挨饿前行。

终于有一天他们都饿的不行了,应该是好久没吃肉了,重耳可能是嘴馋的厉害快挺不住了。

介子推这时候出现,在自己大腿上肉割了一块煮(太残忍了)成肉汤端给重耳服用;这样重耳才顺利挺过最难的时候来到了齐国;又过上了有酒有肉有姑娘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重耳的手下把重耳灌醉,并且秘密回国夺取政权,才有了后来的晋文公。

晋文公在成功夺取国家政权之后,论功行赏了很多人;毕竟这些都是跟随他很多年的忠臣。就连做饭的厨子都有赏赐,可是偏偏没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带着他的老母亲走了,后来有人告诉晋文公说:你知道介子推有多么忠心于您吗?您怎么可以这么对他。把介子推割肉侍奉的情况汇报了一下;晋文公无地自容就派人到处去找介子推。

这时候的介子推已经对晋文公失望了,所以宁愿躲在深山老林里也不愿再跟晋文公混了。

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孝子就命令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可是介子推宁愿和自己的母亲被火烧死也没有出来。

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把这一天定位清明节。


大家好,我是一个人吃饭喝酒看书写文章的渭郃。

这是看有个小朋友在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写一写,大家交流一下。

介子推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大家可以从很多地方找来了解一下。所以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们重点来讨论一下,介子推的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首先,我们就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到底是介子推不愿意当官?还是晋文公压根就忘记了介子推呢?

介子推是跟随晋文公流亡了十九年的五个主要人物之一。当晋文公当了国君后,对多年跟随自己的人全都有封赏。除了封赏了其余四个主要人物之外,甚至很多压根没随晋文公流亡的人都厚着脸皮请赏,晋文公也封赏了。

对于一个跟随了自己十九年忠心耿耿的人,就是天天面对着十九年,晋文公也不说忘记吧,至少也会有印象的。何况在晋文公最困苦的时候,介子推还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给晋文公充饥。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记忆点,晋文公应该是很难忘记介子推的。

但是换句话说,共苦易,同甘难。晋文公会不会也是这种人呢?

上面也说了,晋文公当了国君后,也确实大肆封赏了身边人。所以晋文公明显不是一个不能同甘共苦的人。

那是介子推和晋文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导致了两人出现重大的矛盾分歧?

显然也没有什么可查的资料证明这一点。

那为什么晋文公把身边的人都封赏了个遍,甚至连不该封赏的人都进行了封赏,却独独少了介子推呢?

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介子推不愿意做官。

介子推不愿意做官的原因是什么?

介子推自己的解释是:

晋文公返国那是天意,自己忠君那是本分,其他人讨要封赏,那就是窃取别人的财物。甚至认为狐偃,壶叔(其他四个陪晋文公一起流亡十九年的主要人物)等人以为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功劳,简直就是“窃人之财”的盗贼。自己难以和他们这些不道德的人相处。

那首先介子推这么说,无疑是得罪了所有人。

因为大家跟着晋文公流亡了十九年,也是颠沛流离。现在成功了,晋文公当了国君,大家一起吃过苦,难道现在不能享受一点吗?

再一个,否定了大家这十九年的功劳,即使说没有功劳吧,苦劳总有一点吧?但是介子推却把大家都否定了。你们没有功劳,这都是天意。

那既然是天意,那我们大家陪着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干什么啊?大家围着晋文公坐在家里,等着天意到来不就好了?

所以,介子推的这一番话。就埋下了和晋文公身边所有人的矛盾。

你介子推品德高尚,那我们这些人就都是势利小人了?

这叫什么?突出自己,践踏别人。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候不光是介子推高高在上的纯洁、圣洁的和其他人难以相处。其他人也对介子推同样是难以相处,因为他是一个异类,在别人看来“摆姿态,装清高”。

介子推不和人家玩,人家同样不想和介子推玩。

那么介子推到底是真清高?还是假清高呢?

有的记载说,介子推曾经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最后因为他的邻居解张看不惯了,为介子推出头,夜里把这首诗挂在城头。

然后晋文公知道后,觉得惭愧,要封赏介子推才有了后面介子推的悲剧。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了。

因为这首诗完完全全就是一首抱怨的诗。如果这首诗是介子推写的,那么介子推那就是直接向晋文公要封赏。因为晋文公没有理由不封赏介子推,介子推论功劳,论苦劳都是该封赏的。那么他就是个假清高。

但是这首诗是不是介子推写的呢?

我认为不是。

第一,以功劳来说,不需要。

因为以介子推的功劳,苦劳,完全是符合封赏标准的。如果介子推站出来说我要封赏,晋文公是没有理由不封赏的。

第二,前后的表现,不一致。

如果说介子推是一个假清高的话,装了一会儿,觉得装不下去了。写首抱怨的诗要封赏。那么,当晋文公召介子推来封赏的时候,就应该主动站出来接受封赏。大不了就是打脸一次嘛,落一个假清高的名声。但是他既然决定不装了,站出来要封赏,那怎么会要脸面呢?

第三,邻居解张,做事古怪。

如果说解张要为介子推出头的话,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把这首诗大庭广众的公布。因为以介子推的功劳,封赏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解张自己还能得一个为朋友仗义执言的义名。为什么要在夜里偷偷摸摸的去挂在城门呢?这不是做贼心虚吗?

而且你大庭广众的公布不是效果更好吗?为什么要在夜里偷偷摸摸的去呢?

有人说解张是怕被报复,被问罪牵连。

首先介子推被封赏合情合理,如果说晋文公和晋国上下觉得介子推不该封赏。那你夜里悄悄的去才说的通。但是恰恰不是。所以没有什么被问罪的理由。

是觉得这样做会冲撞了晋文公?导致被问罪?

恰恰也不会,因为打狗还得看主人。

晋文公如果因为要封赏介子推而处罚解张,那不就是变象的承认自己忘恩负义不想封赏介子推,或者介子推的功劳不配封赏吗?

所以,解张的做法就显得非常的奇怪了。

而现在通过解张这么一搞,弄的介子推被封赏的事情,成了晋国的热门话题。

这个时候,晋文公无论如何都要封赏介子推了。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晋国重大的政治事件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晋文公会一追再追,追到绵山,搜山捡海也要封赏介子推。

介子推结局的可疑

介子推的结局,有没有可疑呢?

非常的可疑

首先,晋文公是去报恩的。天下间谁见过为了找到报恩的恩公,不惜放火烧山把恩公从山里逼出来的?

你这是报恩,还是报仇啊?晋文公就不怕山火把介子推烧死吗?

其次,介子推的死状很特殊。

是抱着树烧死的。

从一个正常人的逻辑分析,就算真的介子推遇到山火实在跑不出去,他应该往树上爬,尽量的躲避山火才对。即使他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在树上被烧死,都不会是在柳树下抱着树烧死的。

因为这不符合逻辑。

而在树下被烧死,并且是抱着树这种姿势的,只能是一种可能性,就是介子推是被人绑在树上活活烧死的。

第三,记载可疑。

我们能看到的记载是,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这个小人是谁?

很明显这里是为尊者讳,因为这么重要的一个事件,连介子推的邻居解张都有名字记录,却对这个提出放火烧山的小人为尊者讳。

为什么呢?这个小人到底是谁呢?

首先这个人是有身份,有地位,有能力跟晋文公说上话的,而且他说话晋文公还听。

而且这个人是跟介子推有矛盾的,提出这么一个绝户计,明显就是要介子推的命。

所以我猜想,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当时陪同晋文公一起流亡十九年的其他四人之一。

而谁有能力,甚至他的后代都有能力,把这一段历史给隐晦掉呢?

都有能力。

因为这几人的后代将来都成了晋国的重要家族。

所以,介子推的死,是有疑点的。

介子推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从上述我们的分析来看,这个人首先是一个对主君忠心耿耿的人。

为人品德高尚,不愿意接受封赏。

但是情商较低,不懂得人情世故。在实现自己道德品质的同时,伤害了别人。提高自己,贬低别人。

而且特立独行,不合群。当初一起流亡十九年的人里面,他和谁都不来往,当然谁也和他不来往。

把自己拔高于世俗红尘之外,并对其他人用俯视的眼光去鄙夷。

所以,介子推有这样的结局,也不是不能想象的。

道尽古今多少事,诸君都付笑谈中。感谢大家点阅渭郃的文章,如果大家喜欢渭郃的文章,可以关注渭郃的号。渭郃会写出更多好的文章来给大家。万事千山都是情,给个关注行不行?谢谢素质三连。


介子推割股侍君,忠勇之臣,寒食节的来历就是人们为纪念介子推被烧不忍举火、为之冷食而来!遇节,家家插柳、焚烧纸钱纪念介子推!

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做国君之前,曾经在外逃亡十九年,这期间,跟随重耳鞍前马后、忠心耿耿的人唯有介子推!重耳在逃亡途中饥饿难耐,是忠臣介子推忍痛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汤献给重耳!重耳感激流涕!

当重耳继位国君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想与那些居功自傲的人为伍,一向洁身自好的介子推拖有病在家、勤于耕种、侍奉老母,为讨得清静,介子推身背老母住进绵山,是介子推的邻居解张看不下去了,为了为介子推鸣不平,写了一首诗深夜悬于朝门之上。

晋文公看到后深感惭愧,寻踪来到绵山,四处寻找终不见介子推母子,无奈晋文公想出放火烧山借此逼出介子推母子出山来见,没想到事与愿违,绵山烧过之后也没见介子推母子出山!最后介子推母子相抱死在一颗枯柳树下!晋文公深感不安、悲痛万分,遂命部下将介子推母子厚葬绵山之下!焚林之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原始地址:/remen/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