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数占人口总比不到5%,为何现在感觉满大街都是“大学生”?

那是因为人口基数大,要和大学生年龄相近的比较才合理


现在,出现自主招生后及3+2,基本上遍地大学生,一个高小文化的人免高考,也一样是国家认可的大学生。


参与社会活动的人群现在主要是70后80后和90后这8090后赶上高校扩招,所以高学历比比皆是。


大学扩招是跟毕业生不包分配同时进行的,是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选择,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道理,我们那时候中专毕业就分配国家干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是就业后培养的,这个跟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一样,说不上那个先进


很多高校教师占用资源却做不出应有的贡献,很多学生进大学只是为了混合文凭。

我认为如果用职校把这批人分流,直接增加他们的工作年限,能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看你所处的城市,比如我在上海这边本科多如狗,落户要求极其严格,直接落户只可以是名校硕士才行。而且我租的地方清一色硕士,有墨尔本大学的金融学硕士,有上海财经的硕士,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所以你感觉比较多,但是我回到老家,全村就那么几个,听我大学同学说他是他们村唯一一个大学生。所以高校毕业生分布的地方是不均衡的。


人口基数大,历史遗留问题,大学扩招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主要劳动力年龄分布,导致的感官性认知


说这句话的本身学历至少大专吧,都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吧。圈子里的人当然都是大学生了。这只能说明接触的圈子太窄。最简单的就是看看亲朋好友中高学历的比例就知道了。我觉得5%还是高的。


现在两百多分都能上大学,不满大街都是大学生才怪呢。


自认为是大学生的人太多了


觉得满地都是大学生这一观点有点片面,要看地方来,在大街上一棍子打下去打到大学生的几率也不高,若是在学校里面,一棍子打下去还真是白发百中。


因为,都忙着搬砖了,谁还上街呀。


因为大学生喜欢在街上,所以满街都是


低学历埋头干活,高学历满大街找活!


第一,可能因为你是大学生,或是你比较在意大学生这个身份,所以你更关注这个!就像是你今天穿了件红裙子,你潜意识里比较关注穿红裙子的人,可能当天穿红裙子的人并不多,但是在你看来哪哪都是!

第二,你所处的环境。比如,你处在教育大省,学校周围,或是你的工作岗位对学历有要求,所以你感觉周围都是大学生。如果你自己就是,那就更会有这种感觉了,因为可能你的圈子里百分之八十都是,因为你的圈子很多都是你的同学,校友。

第三,现在大学生的确扩招很厉害,有更多的大学生也不稀奇。


因为虽然大学生很少,但是优质的职位更少,我们向往的好的职位都有很多大学生在与你竞争,你会觉得好多大学生。

如果你去工地搬砖,去工厂打工,回家务农以及偏远地区工作,在这些不好的劳动岗位的时候,是不是大学生就很少啦,所以说还是你的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问题。


你的算错了,不说大专,就说本科毕业的2018年是860万多,按扩招18年算每年平均600万人算,毕业了多少?再加上前50多年培养的大学生,科学家,院士,老师,超两亿了吧。那5%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而且你怎么能说电大,成人,职业学院,职业大学不是高层次人才?加上之前那两亿人,遍地大学生是肯定有的。

。。混文凭的有,但不是主流。试想一下,研究生有没有混的,博士有没有混的,肯定都有。

。。现在有些人送孩子去国外求学,回来也是高学历,所以说5%是不准确的。

。。即便是觉得大学生质量不好,但也总比一般人强,而且现在依旧是唯学历论占主导。看看技校吧!以前只能城市户口才能考,后来农村人也可以上,再后来大学生也可以上,再后来不限年龄,到现在……。蓝翔都不敢叫“技校”了。

。。现在就是遍地大学生。不信,做个网络投票!试试!


因为假学历太多了。


大部分都是大专学生,而大专生也是大学生。


首先看如何界定高学历,如果我们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视作高学历,那么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2019年累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约是1.3亿人左右,占比全国人口的9%-10%。但现如今,很多人已经将高学历的门槛设置在本科及以上,那么按照目前专本科比例大概是50%,50%来计算,从1977年到目前为止,我国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人仅占全国人口的4.5%-5%。

实际上即便是当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远没我们想象得多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77年恢复高考后,虽然早期有波动,但整体趋势是每年录取的大学生在逐年增加,录取率也在逐年提高。截止到2019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820万,录取率79.53%,也就是说只要你参加高考,就有接近80%的可能会接受到高等教育。同时,由于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竞争力和数量的整体提高,未来的高等教育率还会继续逐年提升,直至未来有一天录取率可能接近100%。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生主要经历中考和高考两次选拔型考试后最终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按照2019年数据计算,2019年全国各省市平均中考考取普通高中的录取率是50%-60%,而这些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除少部分留学、辍学和其它特殊情况外,大部分都会参加高考。如果我们把普通高中的录取率结合高校录取率计算,同一年龄的学生中大约有35%-40%的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而其中能够接受到本科以上教育的比例应该最终只占15%-20%。这个比例其实依然不高。

那么究竟为什么现在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学生很多呢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范畴比较宽泛,除了全日制的专科及本科生是大学生外,非全日制学历的引入使得很多原本学历并不高的人有了学历晋升的机会,可以说只要你努力,即便是只拥有高中学历,也可以通过学历提升的方式提升至专科、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

第二方面是大部分能够接触到学历敏感层面的人大都在大城市,举个例子,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因为高等学府的集中和优秀企业的集中,本身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就多,再加上就业机会充足,全国人才都向大城市流动,使得这样的一线城市别说是本科生,就是各类名校、海外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也不在少数。如果你再去顶尖企业观察,有些甚至是招聘时除了清北复交外的其他学校都不考虑,自然高学历的人才非常多。

第三年方面是目前绝大多数在互联网上拥有话语权的人都拥有较高学历。互联网是现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互联网上面的信息,大部分都由各类媒体进行撰写,这些媒体渠道的编辑、记者本身就是高学历的代名词。即便到了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因为对个人文字能力的要求和对事物理解的能力等因素,那些能够获取比较高关注的人也同样都是高知高学历的人。这从侧面也给人感觉好像大学生的数量非常庞大。

实际情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前文已经分析了,目前同龄人当中比较理想化的情况是有15%-20%的人能够接受到本科及以上教育,这个占比实际上还非常低,这还不包括有些相对贫困的地区有部分学生都不会参与中考,可能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就外出务工的情况。

当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过分集中与发达城市的同时,不要忘记我国超过80%的人口还生活在二线以下城市,那些地方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非常有限。

所以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富强的同时,才不断提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工作推进,实际上“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没有想象得多。


原始地址:/paihang/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