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我们知道应该去做,为什么老是拖着不做呢?

这就是俗称的“拖延症”!其实这也不是多么恶劣的事情,因为人性本就是贪图享乐的!不过,拖延对生活的坏处还是比较多的,不仅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且对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不利的!其实,单纯的说教不要拖延用处不大,谁又不明白道理呢?而是应该从实践着手,从小事入手,从那些不太费劲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开始,慢慢的就会体会到及时做事的积极感觉,这是种正反馈,人要进步是需要有正反馈不停刺激的,这样才会更有信心形成一个有利的循环。所以,从小事入手,慢慢的积累正反馈从而改变拖延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现生活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轻松,人的精神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还没有被逼到一定程度。


这是拖延症的表现,一定要雷厉风行!每件想做的事情都要强迫自己去完成这样才能改过来。

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字“懒”。脑子懒,心懒,手懒。不过有时候确实是累到极限了,一下子也不愿意动。

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被动型思考”,总是觉的可以完成的事,因为拖拉散漫而丧失机会或者机遇。

这类现象很普遍,其实,多思考多动脑,手脚与大脑一致就可以了。


01.懒

这世上没有什么不成功的事情是一个“懒”字无法解释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再加一个“惰”字。在我看来,“懒”分两种,一种是行动上的懒,一种是思维上的懒。行动上的懒,说白了就是“四体不勤”,与其动起来去做一件事,他们更愿意“葛优瘫”,他们当然知道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从长远来看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可是啊,“葛优瘫”带来的愉悦感是他们当下无法拒绝的,需要马上享受掉的。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人的天性其实是懒而不是勤快,这也符合“熵增”原理,毕竟像自律、勤快这种事情是需要你付出意志力去控制的,所有需要通过控制来完成的事情都是违背这件事的最自然的走向的。对于一些自控力比较薄弱的人来说,这种控制的过程很辛苦,他们吃不消。采铜在《精进》中提到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你看一个综艺节目,打一场游戏,这种事情带给你的愉悦感会在节目、游戏结束后迅速消失,而一个人为了维持这种愉悦感,往往会不受控制的一次又一次的接着做下去。而“长半衰期”的事情恰恰相反,它一般不会当下就给你愉悦感,会有相当时间尺度的延后,比如说花个一年时间学好英语,比如说花上几个月学会开车,这种“长半衰期”事情的好处就是它的效益是会累积和叠加的。

我们再来说思维上的懒。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快来掩盖你的思考上的懒惰。确实是如此。以我为例,我是一个行动上非常勤快的人,可是我的思考力跟不上我的行动力,我的思考层次还处于相当低级的水平,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一个处于更高水平的人看来,我所有的行动要么是太低效,要么根本就是走错方向,这是很可悲的。所谓只顾着“低头拉车”,却忘记了“抬头看路”。这种思考力的懒惰很多时候受制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一个人的受教育方式,一个人的眼界。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往往是任何一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不仅书读少,还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沾沾自喜。互联网时代其实是这种困扰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所谓高人指路便是。李笑来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诚不我欺,很多当下你存在的困扰肯定有很多人都曾经遭遇过,他们中必定有一些人已经突破出来,而你要做的就是连接上那些人,跟他们学便是。

当然了,这里说的思维上的懒是基于你行动上并不懒的情况而讨论的,如果你行动与思维俱懒,那么无药可解。

02.超纲

作为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摸爬滚打一路走出来的小伙伴们,大家对于每逢大考前老师拿着考试大纲给大家“划重点”的场景一定不陌生。在“划重点”的过程中,老师的嘴里往往会蹦出一个词——“超纲”。对于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当你知道一件事情是应该做的,但是为什么不去做,我认为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这件事情“超纲”了,就是所谓的“臣妾做不到”。很多事情看似简单,或者你看别人做起来轻车熟路,可是当你亲身去尝试时,你会发现难度异常之大,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根本不必怀疑,是可以明确,就是能力不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一定要接受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的,这种心态一定要有,否则,你会非常难受。

每个人的认知领域就像一个圆圈,它总有一个边界。很多时候,我们应付边界内部的事情尚不足轻松潇洒,遑论处于边界之外的“超纲”事件了。

于我而言,这个时候我会做“向内”跟“向外”两种思考。“向内”就是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努力寻找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因为一个人的认识边界即使再小,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在这个范围里面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点,设法去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当你真正做到了,我认为这个时候你的认知边界会自动扩展。这就是我之前常常说的,任何领域的知识学到极深处,其核心原理都是相通的

。而“向外”的思考就是跟那些“超纲”之外的事情死磕一番,要不然,怎么知道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处于边界之外呢?试过了再死心总比试都没试更让你的心里痛快一点。就像《摆渡人》里面的女主角,在你所处的环境边界找到一扇门,勇敢去推开它。只要边界上开了一个口子,你的世界便跟外面的世界建立了联系,通过这个口子跑出去,管它外面是风平浪静还是洪水滔天,大不了回来便是。

03.可替换

刚才在讨论“懒”这个因素的时候包含了行动不懒思维懒以及行动懒思维也懒这两种情形,其实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行动懒但思维不懒。我老婆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她“四体不勤”,属于那种“油瓶倒了都不会去扶”的人,但是她脑子活,她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我会去扶。从这个小例子里面可以给出“为什么一件事情应该做,但我不去做”的另外一个解释,那就是可替换性。这里的可替换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实施主体的可替换,比如说我老婆,她就让我替她去做“扶油瓶”这件事。另一个概念是事件本身的可替换性。有些时候我们卡在一件事情上绕不出去,这个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你能力范围之内的可以同等替换掉这件事情的另一件事情,把这个另一个事情处理好,问题照样可以解决。

04.权重系数

好了,分析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不懒,这件事情也没有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我也不想找别的人别的事来替换,那为什么我仍然不想去做呢?我能够想到的解释就是,这件事虽然是应该做的,但是它在你的待办事项里面的权重系数太低。越来越多渴求上进的小伙伴们都学会了做计划,列清单,每天的日程似乎都丰满有余。但每天结束后,总有那么几件事是没有完成的,这些事情就是因为你赋予给他们的权重系数不够高,它们没有错,只是败给了那些更重要的事情。要明白,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无限的去处理信息,总有一些是要放弃掉的。现在市面流行的是“目标管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其实不妨再增加一个“精力管理”,我们应该学会怎么样去用力,花大力气去做小事,其实是很可悲的一件事,这就像你明明学会了九阳神功,可是不会合理输出,要么误伤外人,要么憋伤自己,这是多么傻X的领悟啊。我们要学会给事情赋予权重系数,并合理分配相应的精力值,这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能够让我们在众多的解决方案里找到最优解。

05.总结

好了,又啰嗦了这些个字。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似乎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似乎也一下子多了起来,那我们在做事情时遇到一些明明知道是应该做的,可是却往往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希望通过我的分析能够给焦虑迷茫的人提供一个思路,在遇到一些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的时候,不妨按照上面4条去考虑下,是你“懒”吗?是这件事情“超纲”了吗?抑或着你是因为具备了1可替换的方法?还是你根本对这件不足够重视呢?我想,只有把这些底层的原因给分析清楚了,我们做事情时才不会盲目,才会更有针对性。


什么事情应该去做呢,也许那件事在别人看来根本就无聊或没有意义;拖着不做某件事,也许是最佳的处理方式,潜意识里发现,那件事不好……

从容一些,人生也许会遇到更多精彩。

现代人紧张忙碌,失去了思考和享受时间,所以哲学家、艺术家不见了……大师们成了消失的一族;而正在失去的一切,正是人类进化的根基!


你没有全局思维,没有做好时间节点的具体规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先提前做好计划,拖延症是依据你的懒惰而来,你要克服这个缺点,做事寻找动力和压力,有一定的压迫感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你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行动,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一旦你的目标清晰,也具有动力,你就会有孜孜不倦的执行力。

或者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觉得自己做不完这些事,但是是否想过自己真的是做不完吗,如果珍惜每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把事情划分一下,那一天不仅会完成,而且过得更加充实。总是拖拖拉拉只会害了自己,总感觉自己不行。


“很多事情我们知道应该去做”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如果我们将它具象化,你就明白为什么你一直习惯性拖延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该去楼下左拐处领100万,你会不去行动吗?

如果你知道自己该赶紧出门,因为发生火灾了,你会不去行动吗?

如果你知道自己该去喝杯水了,因为实在太口渴了,你会不去行动吗?

上面三种情形分别对应事情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难易程度,当你不给一件事情打上这三个标签之一,你的大脑就会默认它“不做也不要紧”,所以会无限期地拖着不做。下面我分别针对事情的三个性质,给大家分享3个让你行动力超级max的建议。

▶01.赋予一件事情更深刻的意义与价值,让它对你更重要

在以郭刚堂为原型的电影《失孤》里,很多人都劝阻寻找被拐儿子的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演):放弃吧!干脆重新开始好了。有一个大叔看到雷泽宽累得把头垂在摩托车头上,于心不忍,但还是直言不讳:“这茫茫人海里,找不到的。”但对于这位父亲,他内心执拗地觉得,“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补充说明:2021年7月,《失孤》中刘德华饰演的寻子父亲原型郭刚堂,在公安机关的努力下找到了儿子郭新振,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

每个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于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立场,立场就决定了你的选择,就像雷泽宽一样,他怀着愧疚、痛苦、希望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坚定地认为寻找儿子是自己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这件事意义深重,所以他不管旁人的劝阻,也不管碰到多少困难,都不曾放弃过寻子之路。

在一件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面前,从来不会有容纳“拖延”二字的空间。如果你现在明知自己该去干什么,却迟迟没有行动的话,很大程度上说明你根本没有把那件事放在眼里、放在心上,你只是口头上觉得它重要,但是你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它,也不认为它对你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与其总想着去找一些妙招提高行动力,我们倒不如深入到一件事情的骨子里,弄清楚这件事对你有哪些意义与价值,当你赋予了一件事情更深刻的意义与价值,它立马就成为你的优先级。

行动就是做一道选择题,是选择A还是B?我常常也面临这类选择,例如现在是继续玩手机,还是写一篇文章呢?我提过我持续写作的动机之一是给我宝贝女儿树立一个持续行动的榜样,当我意识到这件事竟然如此重要的时候,我立马知道自己应该选哪个答案,没有什么比言传身教的效果更好了。

我们可以参考企业的绩效考核,以年为单位,列出三到五件事情作为考量目标。事情的入选标准之一,就是你认为当你出色地完成这三到五件事情之后,你就相当满意自己这一年的表现。接着,在每件事情的后面,都写上它对于你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持续写作,它对你有哪些意义和价值呢?写作可以倒逼你不断学习,写作可以打造你的影响力等等。

▶02.给一件事情设定截止时间,让它对你更紧迫

拖延的背后,有一个底层逻辑在支撑着,就是你以为时间还多的是,不急,晚一点再做也没关系,于是明日复明日。一个人在一件没有明确期限的事情面前,总会想出无数个理由去说服自己晚点再说,比如以前我每逢期末考试,有时候不好好复习,反而发呆幻想着寒假暑假如何努力学习,我竟然天真地想象未来的自己会多有自控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连现在都无法把握的人,哪有能力去掌控未来?

当你迟迟不去行动的时候,你面对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期限,或者那个期限还很遥远,让你觉得不急。要提高行动力,有两个小技巧,第一,给没有明确期限的事情,设定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第二,给有明确期限但期限很长远的事情,设立不同的里程碑,即分割成n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设定明确的截止时间,就好比管理一个项目一样,哪一天该完成什么事,要标注得一清二楚。

有不少时间管理上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每天三件事”,意思是每天列出必须完成的三件事,然后今日事今日毕,这个时间管理规则的本质,是给3件重要的事情都设定了截止时间(今日务必完成),于是你会感到一股压迫感,促使你想方设法去完成它。

还有“番茄工作法”,我们可以买一个番茄计时器,或者下载一个计时App,每做一件事之前,一般设定25分钟响铃,然后开始专心致志地做事,待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周而复始。“番茄工作法”相当于给一件事情的某个部分(小目标)设定了截止时间。

没有什么比一件事的紧迫性,更能让一个人撒腿就行动起来了。

▶03.系统化一件事情,降低一件事情的难度,让它更容易

人有畏难心理,我们拖延的事情,基本上是我们不懂做或难以做到的事情。“永远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口号虽然喊得嗨,但是真要你动手做的时候,你的手比店门口那个招财猫的手摆得还快。这也怨不得人,人的基因就是这个脾气,人的大脑就是这个设定,它们存在与进化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让你去做难事。

不过幸好,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太复杂了,有时候人不得不去做一些更难的事,所以大脑相应地也进化出了“迎难而上区”,即前额皮质。在《自控力》一书中,作者提到前额皮质位于额头和眼睛后面的神经区,它的主要作用是让人选择做“更难的事”。因此通过冥想等方式提高自控力,是对付拖延的有效方式之一。

但这里我更想分享的是另外一种有效的技巧,我们不跟大脑对着干,而是顺应它的意思,既然它不想做难事,那么我们就想方设法把事情的难度降下来。

在这个技巧上我们可以向德国的一个高产的社会学家卢曼学习,他有多高产呢?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为什么他能做到如何高产呢?原因就在于他使用了卡片笔记写作法,这种方法能够大大地将写作的难度降下来。卢曼曾经凡尔赛地说:“我只做容易的事情,只在马上知道要怎么写的时候才会写作。”

卢曼在面对一件难事时,他没有迎难而上,而是选择把一件难事变得简单,在写作之前,卢曼其实做了大量的相对容易的事情,例如他收集了很多知识卡片,这些卡片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它们就好比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当他打算就某一个主题开始写作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学习与思考的准备,那么动笔要写的时候,自然行云流水,因为在写之前,脑子里面已经生成了大量内容。

克服拖延未必需要强大的自控力,就好比《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中所说,“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一再证明,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Nealetal.,2012;Painteretal.,2002;Hearnetal.,1998)”,我们将一件事情系统化之后,就能降低它的难度,同时也减小了完成它的阻力。

如何系统化一件事情,让它更容易呢?就拿写作来说,把涉及到它的元素一一拎出来,例如素材、案例、结构、逻辑等等,而素材又可以细分为概念、问题、观点、金句等等,通过无限细分,你就得到一个领域内所有的关键元素,然后弄清楚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学习每个元素对应的知识块。如果我们只是提及“写作”这两个字,头都大了,但是当你用系统化的思维去看它时,它就被细分成一个个小模块,我们一个个小模块进行学习、研究,就容易得多。

一个看似很复杂、很难的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用系统化思维把这个问题重构成无数个小问题,你解决这些小问题就容易得多,当大部分小问题被你解决了,难事也变得容易多了。

如果你也存在“有时候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但就是不去行动,怎么办?这个疑问,就把以上3个建议收藏起来学习吧,保证让你的行动力超级max。

我是绿豆侠,89年自媒体人,专注分享自媒体写作与运营&个人成长精进干货,愿望是和你一起持续行动,慢慢变富。


是啊,很多事情我们知道应该去做,为什么迟迟不能去做呢?假如说吧。我的心中有一个愿望。我爱上了一个人。我好想马上飞到她的身边去爱她,去见她。可是我又不知道人家爱不爱我。去了以后又怕丢失了自己的面子。所以迟迟的不敢去见我爱的人。这就是知道明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什么迟迟不去做的原因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无非就是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情。作为成年人,就应该学会做事情的正确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情景是,有些事情不该做,我们却做得不亦乐乎,有些事情该做,而有些人却总是会向后推。

这世上不成功的事情无非是一个“懒”字,再加上一个“惰”。在我看来,“懒”分两种,一种是行动上的懒,一种是思维上的懒。行动上的懒,说白了就是“四体不勤”,与其动起来去做一件事,他们更愿意“葛优瘫”,他们当然知道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从长远来看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可是啊,“葛优瘫”带来的愉悦感是他们当下无法拒绝的,需要马上享受掉的,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

人的天性其实是懒而不是勤快,毕竟像自律、勤快这种事情是需要你付出意志力去控制的,所有需要通过控制来完成的事情都是违背这件事的最自然的走向的。对于一些自控力比较薄弱的人来说,这种控制的过程很辛苦,他们吃不消。

我们再来说思维上的懒。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快来掩盖你的思考上的懒惰,确实是如此。以我为例,我是一个行动上非常勤快的人,可是我的思考力跟不上我的行动力,我的思考层次还处于相当低级的水平,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一个处于更高水平的人看来,我所有的行动要么是太低效,要么根本就是走错方向,这是很可悲的。

所谓只顾着“低头拉车”,却忘记了“抬头看路”。这种思考力的懒惰很多时候受制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一个人的受教育方式,一个人的眼界。

好了,以上啰嗦了这些个字,我想说的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似乎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似乎也一下子多了起来,那我们在做事情时遇到一些明明知道是应该做的,可是却往往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我希望通过我的分析能够给焦虑迷茫的朋友提供一点思路,在遇到一些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的时候,不妨按照上面分折的去考虑下,是我们“懒”吗?还是你根本对这些事情不足够重视呢?我想,只有把一些底层的原因给分析清楚了,我们做事情时才不会盲目,才会更有针对性。

农夫老岳/2019/08/21.


谢邀。

人不是苦行僧,再勤慬的人也有懒惰的一面。再懒惰的人也有他勤快的一面。

大约没人和钱有仇吧?所以在赚钱这一点上,勤慬人和懒惰的人差别不是那么太大,但在不赚钱的方面,懒惰的人和勤慬人之间的差别就太大了,有些事情看似不赚钱,但却是为今后赚钱做铺垫,有些事情看似与赚钱无关,却能省钱,勤快人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所以日子过的越来越好,钱赚的越来越多。

但懒惰的人明知有些事情应该做,却因为和眼面前的赚钱无关,也就能拖便拖,拖的结果便是和勤慬人的日子越差越远。

所以朋友,你不想把日子过的太糟糕的话,那就把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千万别拖。


原始地址:/dongtai/1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