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父母一辈人与我们这辈人对于婚姻观最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父母那一辈可以为了孩子,为了父母忍着不离婚,将就着就过了一辈子,到老了相濡以沫,搀搀扶扶,反倒比年轻时更恩爱。我们这一杯辈60年70年这一辈,还有老一辈的影子,为了家人,方方面面的,虽然吵吵,也能忍着过下去,当然也有少数的离婚。现在的年轻人直接不能忍,一点点事都忍不了,都是不会吃亏的主,谁不将就谁,离婚率高。。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我虽然是87年生的,但父母都是50后。在我们老家,我是他们的老闺女,就是三十五岁左右才有的孩子。

在我看来他们简直就是封建主义思想。因为我没有叫过“爸爸”这个词汇,他比我妈只大了两岁,按照以前的规矩,我喊他“伯bai伯bai”,而我们这里父亲比母亲小的就被叫做“叔叔”。

但是父母对我和我哥都很好,从来没有打骂过,出了错总是一遍遍教我们道理,还总爱讲他们以前吃不饱穿不好的苦日子,讲着如何去吃玉米棒和挖怎样的植物才可以吃,还有怎么吃包裹玉米的那一层层苞叶。

小时候的衣服也都是我妈妈亲自剪样子然后一点点用缝纫机然后再用针线做好。小学四年级以后买的新衣服也是直接到膝盖处,这样就可以穿个四五年以上。也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哥和我一直都是很勤俭节约,衣服不买太多够穿就行,也不买太贵的看着差不多就行。给小孩买的衣服也是要穿个两三年,虽然现在条件稍微好一些,但还是一直坚持这个习惯。

他们都是老一辈的老实人,辛苦的种地然后再找一些零活在干,就现在我父亲即将70岁了还停不下来,每天都要去给大车装木头,总说他让他休息,他每次回答都是歇下来没意思,浑身不得劲还不如干活赚个钱。

他们两个人的感情也很好,在一起四十多年了从没超过那种特凶的架,更别提打架了,因为我妈妈也是特别温柔的一个人,从来没有对谁斤斤计较过,我们和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关系也都非常和睦。

很庆幸有他们做榜样。

现在社会匆匆忙忙,离婚率又居高不下,好像因为生活节奏太快,人心总是浮躁的,而现在又是享乐主义推崇,所以没有共同体验过生活的艰辛的两个人就很难彼此理解彼此付出相互扶持。

适当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需要多一些交流多一些生活中共同处理问题的担当。

虽然现在生活富足,能一起吃苦的很少,但如果生活出现困境的时候彼此陪伴彼此加油打气,之后享受甜蜜不是最幸福的事情吗?


自由自律幸福


老一辈觉得结婚了之后不管幸福与否都是一辈子,不能离婚的,什么事情都是忍忍就过不去了,或者凡事都是为了孩子。

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注重自己的感受吧


认命,不认命。不随便,随便。在最好的时间一生只结一次婚,用一生的时间忙着在结婚。


父母那一辈人的婚姻,无论幸福与否,大多数都是会坚持下来的,离婚的是少数。他们的婚姻观被孩子,长辈,亲戚,朋友甚至是身边生活的邻居所束缚,因为亲情,舆论等方方面面坚持着婚姻。当然很多对待婚姻都是忠诚的,从一而终的。而现在的婚姻,多数都是快餐式婚姻,通过相亲等方式认识,双方觉得对方的条件自己可以接受就开始相处然后步入婚姻,不否认这里面会有很多产生爱情,但是大多数还是在婚后的几年内离婚,曾经的七年之痒已经变成三年了,为什么,因为社会的浮躁?信息的发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认识新的人?似是而非的毒鸡汤横行?大抵还是人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总是有一些自私的小心思,对待婚姻嘴里说着神圣,但内心却毫无波澜,觉得离婚不算什么。以上,仅为拙见


父母是过日子

我们是过理想


父母一辈人婚姻上注重家庭幸福,他们会牺牲个人幸福保全家庭。我们这一辈人注重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实现自我。


父辈都考虑老人小孩,现在人只想自己。


感谢题主的提问。

个人觉得婚姻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每个时代的人对于婚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自然,婚姻观也会大不相同。

首先,父辈的他们生活在相对传统的环境中,更多的男女双方都是通过亲戚介绍相亲的方式认识,大都是不会离家很远的地方。更多的是知根知底,而且不会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想法。所以他们大都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过一辈子。

我们这辈人就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的一辈人,年少时家里条件大都一般,贫富差距也不大,基本大家一个区域的人条件都是差不多。等到长大一点的时候,互联网时代的大踏步前进,社会中由礼义廉耻变成了金钱至上。无限扩大的贫富差距,各类文化的交替冲击。农村人口朝城市大举进发。

如此种种,很多人连个人的价值观都会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对于婚姻观是更加模糊。更多的丈母娘提更多的要求,各类离谱条件被曝光网络,所有女婿都是抢破脑门去迎合满足。对于婚姻关系来说,变成了花钱买媳妇。

哪里还有一个几千年传承下来民族的美德。又哪里还有婚姻观呢?大量的人连婚姻都没有,拿什么来观。

我很怀念小时候,那时候天朗气清万里无云。


父母就是一个字,忍。而我们总把自己看的更重要一些,感情是必须的,夫妻间没有感情只有两个结局,要么离婚,要么出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压力,一点点小事就容易压垮一个人最后的支柱。成年人的崩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是压抑了太久无法释放。最讨厌一个词,道德绑架,请其他人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绑架别人的生活,我的日子你参与不了,也请你管好自己的嘴巴。


父母一辈与我们这辈对于婚姻观最大的不同是:结婚的目的和对婚姻的理解不一样。

一、结婚的目的不同

父母那辈结婚就是想找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搭伙过日子,所以更看重是否身体康健(有劳动能力)、是否能生育(便于传宗接代)、是否清白(最好是党员或贫下中农之类)、是否处女(这点比较关键)。对于是否自己喜欢的或者样貌、资产什么的都不是很在乎,毕竟有些人可能结婚前双方连面都没见过。

我们这辈人结婚是既要爱情又要面包,既希望对方能懂我,爱我,又希望对方能养我。所以首先样貌外型要过得去(现在很多人都是外貌协会的),其次双方思想上能在同一频道(最好是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干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车有房有存款,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二、对婚姻的理解不同

父母那辈结婚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如果遇到对的人,婚后就是和和美美的过日子,生儿育女孝顺父母,爱情与亲情双丰收。遇到不喜欢的人,两人在一起就像是左手摸右手,既无感情也无火花,更多的是责任与亲情,情况再差点的,天天吵架上房揭瓦,也只能关起门来。毕竟为了面子与名节,要离婚除非“我”死了。

我们这辈人结婚是宁愿“相忘于江湖”也不愿意“相濡以沫”,毕竟思想开放了,自主选择的余地多了,竞争激烈了,要考虑的事情也多了,结婚与离婚的成本太低了。所以我们不再追求白头到老,只希望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如果选错了,那就尽快止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如果对的人一直没出现,其实自己一个人过也挺不错的。


年代不一样观念就不一样,老一辈的人只要结婚了不管过得好不好都会一直过下去,现在这一辈的人只要有一点不如意就离婚,简直把婚姻当儿戏,一点都不负责任


父母那辈子的婚姻信奉的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子只能遵令照办,美其名曰,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80后婚姻是婚姻自主,自由恋爱了,和父母观点截然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理念,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时代步伐谁能跟上呢?人生苦短木有明白就老了木有用了吧


我今年22岁,没有经历过婚姻,要我谈谈父母一辈与我们这辈人对婚姻的不同点,确实有点勉强。毕竟我对婚姻的了解大多都是来自听别人说和看别人的婚姻,自己没有感同身受。以下的见解定有不足还请多多包涵。

父母一辈对婚姻的看法,用我妈妈对我说的一段话来作答吧!她是这样说的“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外地打工,但我不希望你找一个外地的人结婚,我希望你到了年龄之后,回老家相亲,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家庭条件一般的人结婚,合适就好。”从这段话中我能悟出的就是:1.父母不希望我们远嫁。2.年龄差距不要太大。3.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结婚。4.要门当户对,适合很重要。

我们这一代人对婚姻的看法大概就是:1.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觉得远嫁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也能经常回家看父母。2.现在很多人对婚姻还有这样的一种看法“年龄不是问题”,喜欢大叔型男友,很多女性都是有这样的观点。3.现在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没有一定要结婚的年龄,只有必须要结婚的爱情。所以父母那一辈,30岁的时候我们都已经上小学了;而我们这一辈,很多人30岁了还没有结婚。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观点,不喜勿喷。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60年代的人,那时候简单生活的年代,思想单纯,以读书为上,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力考大学

那时候没有物质的消费和攀比,人们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个年代的人谈恋爱都是上级或父母亲人介绍,如果确定关系了,才可以在公共场合去看场电影压一压马路

一旦结了婚,就是一辈子的事,合适与不合适都自己承担下去包容一切,他们的思想感情很简单很专一,就是明知道不合适,也被从小受到的教育束搏,不会反抗就一直忍受下去

而我们八十年代的人,世界观已经有改变,有了网络,有了新的见识,我们的爱情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包括物质基础

80年代,网络聊天最鼎盛时代,在网络上聊,现实中业可以见面,交友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80年代的人更有追求自由和个性,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在大街上相拥相吻,“我爱你”随口而出,信奉合则来,不合则再见

不会委屈自己,也不会把自己的一生用在不合适的人身上

这就是两代人最大的区别


上一辈的可能更多会选择凑合,这一代的更多会选择重新开始……


过去与当前婚姻最大的不同就是:男女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老一辈的婚姻是坚守对婚姻的尊重和忠诚。过去的物质条件都很差,每家人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恋爱时间都较长,彼此都很了解和熟悉。结婚不会将类似当下近乎天价的房子、车子等物质条件捆绑在一起(那时都是单位分配的福利房)。

婚后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问题上磕磕碰碰、小吵小闹不断,但这大都不是原则性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恩爱。动手能力都很强,不光都有一手精湛的厨艺,家中的小修小补、踩缝纫机都不在话下。

环境条件虽没有现在优越,但是都过得比较幸福,相互扶持、理解和恩爱。

2、新一辈则总体视婚姻为儿戏,将婚姻作为交易,把各种物质条件与其挂钩、捆绑。男女双方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经营力,这主要是自小就是娇生惯养,个个都是少爷小姐,受不了一点委屈。

平日里家务都由田螺姑娘式的老人来家完成;下班回家晚饭要么在父母家,要么父母在家做好摆在桌上。双休日就去饭馆潇洒。

回到家手机在手各玩各的,玩游戏、刷微信、微博,还美其名曰:各有各的私人空间。一旦碰到芝麻绿豆小事,就争吵起来,矛盾愈演愈烈。民政局接待的离婚案例里,有很多离婚的原因居然是对方不做家务。稍有不顺就离婚不离口,视婚姻为游戏,结婚时的铮铮誓言早已抛掷脑后。


父母一辈人不会随便离婚,就算两个人没有感情,也会这样过一辈子。而年轻一代人,婚姻不幸福不会委屈自己,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继续这样活下去。知道不和合,会尽早的离婚。

个人独立能力比父母一辈强,在爸妈那一代,认为离开了男人就很难的生活,男人认为赚钱就够了不用做其他事情。而年轻人代,女性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不用依靠他人太多。

经济实力代表一个的实力,更是在家庭的地位,一个人的自尊。在任何时候,不要失去赚钱的能力。

同村一个奶奶,嫁给谭爷爷那一刻开始,无时无刻都想回家。谭奶奶没有读过书,但是为人特别善良,有什么好吃的,需要帮忙的都去帮。

谭爷爷是度过高中的人,放在那个年代是知识分子。谭爷爷的爸爸硬要娶谭奶奶,两个人没有共同话题。谭爷爷年轻时候没少打奶奶,放在现在就是家暴,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他们那一代没想过离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算再不好都要过日子。

而我们这一代,要是有家暴,就等着离婚吧。家暴只有零和一,有开始就会有更多的家暴。两个人在一起是走向更好,而不是走得更差。

每一代有它的好处,过好眼前的生活。


原始地址:/chaoliu/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