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没有母亲的关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和妹妹就是从小缺乏母爱,我妹妹8岁吧!一直到现在都性格很内向,不善言谈,做什么事情都很自卑,提不起信心,我们兄妹二人都这样,缺乏母爱,就看父亲怎么样引导了,如果父亲能正确的引导孩子,那么缺乏母爱的孩子比健康家庭的孩子不会差到哪去。


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但是我想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一下。我小时候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所以感受到父爱和母爱也是比较多的,总感觉他们对我宠爱有加。因此我也感到很幸福的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由于感受到了父亲母亲的慈爱和来自家庭的温暖,是我的心理路程,走的并不是很艰难,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那一个时期,留下了愉快的印象。

我无法感受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的心理的体验。我只想有我感受到的,推想到我的反面情况,那就是得不到正常的母爱,就是一种缺失,是一种心灵上的缺失和对母爱的渴望的一种饥渴的心理,这是我的猜想。不难想象这种成长是痛苦的,是夹杂着家庭和社会压力的痛苦。特别是在未成年的孩子,在缺少母爱的情况下,他的心里总是残缺不全的。这种影响是刻骨铭心和伴随一生的阴影。

一个成年人若他的内心足够强大,他也会成就自己的事业,会使这种缺失母爱的幼小年龄的影响,化作他前进的动力。如果他的内心很脆弱,他也许会遭遇失败。

由此推出,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的一些关心和爱护,但不是表面的,所谓的溺爱。这样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才不会有心理上的障碍,才会认真的完成学业。走上理想的人生道路。


也许你会喜欢那种比自己年龄大的女孩去结婚。


我是一个三岁就没有母亲的孩子,母亲肝癌去世,从那时候起就不知道母爱是什么?我家兄弟是姊妹,我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个哥哥,后面一个妹妹,父亲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生产队的时候,他还要养活一家人,在我们不听话的时候,经常被他打,有一次被她用铁棍敲头出很多的血,那时候我已经17岁了,是叛逆期,三年没有喊我爸爸,所以说从小都不知道母爱是什么?我想母爱是伟大的,是的无私的,我渴望母爱,想要母爱是一种奢求,我想告诫大家,有母爱的人要珍惜眼前生活,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好好的孝敬她吧!以免以遗憾恨终身。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和父母长期共处一室,父母的言行和思想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他们在孩子面前表现较随性。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就是父亲言行缺失孩子是会模仿从而受到影响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原生家庭的教育关系到孩子个性成长和性格养成。通常,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能照顾并正确引导孩子情绪需要的家庭,孩子会更多表现出对社会的信任,这种孩子个性更阳光、大胆、独立。缺少父亲或是母亲关爱的孩子,安全感相对较差,性格或叛逆或内向,胆子相对较小。

父亲和母亲陪伴孩子成长有其阶段性。青春期的孩子会比较崇拜家里更有力量的父亲,而在此之前,母亲细腻的思想和温柔的性格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周到的关心和照料,幼年时期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多来自母亲。

母亲是婴儿的镜子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母亲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看不到他。

若一位母亲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母亲最好自己带孩子

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幼小的孩子没有客体稳定的概念,他们看到一个事物,才觉得这个事物存在,而看不到,他们就觉得这事物不存在了。所以,和他们玩藏猫猫的游戏,他们会玩得不亦乐乎。

情感稳定性,即一个人只要确定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而情感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要到三岁才能形成。

有研究表明,若孩子在三岁前,与母亲有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创伤。所以,三岁前,母亲要尽可能亲自带孩子,不能与孩子有长时间分离,并且要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形成所谓的安全感。


原始地址:/chaoliu/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