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学习接触过数学竞赛的学生,参加imo有没有可能得金牌?

可能性肯定有,并且还很大。imo和高考一样,都是短时间内解决基础问题,imo难度略大时间略长。所以,首先你的数学基础得扎实,别的不说,30分钟高考数学试卷满分是国赛选手的一般水平。你如果25分钟能轻松做到的话,还是有机会的,所谓经验不足,素质来补。


可能性还是有的,10的负10次方吧!


如果全是选择题是有可能得金牌。但事实是,都是大题。


中小学各类奥赛题,都是超出全国教学大纲的,解题是要技巧的,并非科技创新。从没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过的,学的都是教育部颁普通教育大纲的内容,也不会相应的解题技巧。这样的门外汉,跟训练有素的参赛选手竞技,夺冠的可能性太渺茫。


即便象欧拉、高斯那样的天才学生,没接触过,得金牌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几无可能,遑论后世象欧拉高斯那样的天才再未出现过,大多数只是有些数学天赋,谈不上天才。

有数学天赋数学基础好的人不算少,但这之中有条件,有兴趣,有毅力,能刻苦努力的不多。参加imo的学生,除了数学天赋、兴趣、出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生活在教育发达的省份和城市,家里的经济条件),最关键的是后天持久的刻苦努力和专门训练:至少要从初中开始就看较多的数学竞赛书,网上有竞赛书单;刷较多的竞赛题;还要接受在竞赛方面浸淫多年的老师的指导和训练。即便有数学天赋,数学思维能力很强,但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刻苦努力和专门训练,也就是竞赛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技巧、经验不够,在前面的选拔赛就落选了,遑论得奖牌。

没有不刻苦看竞赛书的imo选手,对有天赋&基础好的学生,数学竞赛书不算难,自学就能看懂,关键是要有毅力,坚持看书学习,坚持刷题,还要有条件,有得奖的命和缘份。

每一面奖牌后面,都伴随着许多艰辛的汗水和努力!

数学竞赛和数学研究不一样,数学家参加imo不保证一定获得金牌,得金牌的以后从事数学研究,有些终其一生不一定有拿得出手的数学研究成果。


不可能。没接触过竞赛就是没参加过高联和CMO选拔的,是不可能参加IMO的。


当然不能说一定不可能…只能说可能性微乎其微。

微乎其微也是有的,我举两个例子:欧拉,高斯。

二位肯定是没有参加过奥数培训…他们的年代还没有奥数。…但是,我们奥数培训里的好多难题,最难的那种,往往来自这二位的某个定理。

如果你像我一样曾经是奥数深度玩家,就一定会像我一样面对过欧拉高斯在各个初等数学领域(高等就不说了)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各种花式技巧秀。

说的不好听一点,我等中学时殚精竭虑的奥数训练,就是人家闲暇时玩儿剩下的游戏(毕竟大神的主战场在高等数学领域)。

这种才叫天才。

记得当年奥数里比较难的部分是涉及一点点抽象代数的内容,这也是大学里很深很难的一门课,其中证明了为什么古希腊三大几何作图问题不可解,也证明了五次以上方程没有一般根式解。别忘了,这门学问是法国少年伽罗华在20岁以前开创的。

所以和这种天才对比,奥数金牌啥也不算。


原始地址:/chaoliu/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