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乃一代枭雄,现代的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武帝纪》篇末评说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以上这段文字还算比较精当地描述了曹操一生的行事为人,曹操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乱世豪雄,能够运筹帷演谋,鞭挞宇内,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他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或世袭或禅让两种抉择夹缝中的乱世奸人。

1、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魏书》载,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仓促之间,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故事虽小,以至于《三国演义》不取,但要说明曹操的孔武勇敢已经足够。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主将酒鬼淳于琼,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2、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3、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抱负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反对当权者的结局必然如此,这不是伪善,而是政治。至于孔融杨修之流是否奇才,不见得。作为政治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和李煜同类了。)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敦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时期转换过程中接力长跑持第二棒的中间先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曹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又是中国历史上奸诈凶残杀人如麻的著名奸雄。

现代人既无法学习曹操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才能,也不能效仿曹操的杀人如麻滥杀无辜,但是曹操一些处世之道还是值得借鉴的。

比如曹操无处不在的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识,曹操小名阿瞒,他对任何人都有防范意识,都留一手,对任何人都不会盲目相信,比如官渡决战曹操的老同学许攸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曹操喜出望外,但仍然尽量向许攸隐瞒自己的粮草等实力,这也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人世间到处都是陷阱,骗子无处不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留一手,不能盲目相信别人。

其次是曹操的底线意识。曹操有很多底线,比如曹操心狠手辣,他可以杀害汉献帝的皇后皇妃皇子等,可以杀害董承赵彦等忠臣,可以杀害孔融华佗等杰出人物,可以多次屠城滥杀无辜,但曹操的底线就是不杀汉献帝,这个底线让曹操没有彻底成为弑君的乱臣贼子,使曹操的名誉与福报都得到了保证。因此现代人可以学习曹操做事留有余地的底线意识。

第三是曹操决不放弃尽量减少损失的意识。曹操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常顽强,即使遭遇惨痛的失败,即使对手无比强大,曹操决不自暴自弃,总是与对手对抗到底。比如曹操被吕布夺去老巢兖州,吕布带领一万多人进攻曹操大营,曹操只有几百人面临绝境却临危不乱,用空城计吓退吕布,赢得转机,从此以后对吕布占据上风,一直到消灭吕布。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被孙权刘备打得惨败,但曹操却最大程度避免了地盘与人才的损失,很快恢复元气,仍然占据实力优势。可以说曹操的抗击打能力是最强的,看看王莽的昆阳大战,袁绍的官渡大战,苻坚的淝水大战,都是元气大伤走向彻底覆灭,刘备的夷陵大战也元气大伤,不久病死白帝城。只有曹操赤壁大战的惨败但谋士名将等人才毫发无损,因此能很快东山再起。

第四是曹操绝不委屈自己的意识。曹操在杀害吕伯奢一家之后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是说曹操非常智慧,他知道人生短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曹操在任何情况下都及时行乐,决不委屈自己。曹操一生美女如云,消灭吕布曹操获得了绝色美女杜秀娘,让她为自己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吕布其他妻妾比如貂蝉等也落到曹操手里,曹操宁可委屈关羽也不委屈自己,虽然他曾经答应把杜秀娘嫁给关羽。


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创立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身上有些东西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一,以天下为己任,奋斗不息。

汉朝末年,宦官十常待把持朝政,祸国殃民,曹操支持大将军何进与宦官斗争。何进无能,招董卓进京,自己被杀。董卓进京后,倒行逆施,天下大乱。曹操忧国忧民,不受董卓拉拢,逃离董卓,变卖家产,招兵买马,号召诸侯,举起讨伐董卓的大旗。此后,他亲冒矢石,东征西讨,奋斗不息,扫灭各个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使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摆脱了战乱之苦。在这整个过程中,曹操的意识是明确的,就是为国除奷,为民纾难。这个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清晰的表达。

二,爱憎分明,绝不含糊。

曹操爱忠臣,爱人才,憎恶奷邪反复之人,十分鲜明。对敌人绝不心慈手软。

吕布是骁将,但为人反复无常,曹操断然杀之。

张辽是吕布部将,为人忠勇,虽大骂曹操,曹操却怡然收之。

陈宫助吕布,屡与曹操做对,决不向曹操投降。曹操虽不得已杀之,却怜其才,遵守承诺,善待其家人。

曹操早年做汉朝洛阳北部尉,制五色棒,专治那些仗势违法的地方豪强。

董卓曾以官位拉拢曹操以为己用,曹操却不願为虎作伥,反而奋起讨伐他。

等等。

三,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曹操打过很多胜仗,也吃过很多败仗,多次遭遇生命危险,但他从未屈挠过,总是蹶而复起,再接再砺,奋战不息,终成大功。这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四,足智多谋,又从谏如流。

袁绍的势力,曾远远大过曹操。但他昏庸无能,又嫉贤妒能,不反拒绝采纳明智之策,而且杀害如田丰、沮授等明智之士,终至彻底失败。

曹操明达睿智,多谋善断,超乎常人,却又非常虚心,尊重谋臣,及时采纳臣下的正确意见,故往往能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终成大业。如北征乌桓,听郭嘉之策,官渡之战,纳荀彧之言,等等,不胜枚举。

曹操是大政治家,又遭逢乱世,做错的事也是很多的。人无完人。他的很多优点,还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欢迎点评。


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一个上世纪出出现的学派,那就是厚黑学派。这个学派主张的提出者,李宗吾先生认为,一个人要是想要在世上做出什么成就,必须具备非黑既厚的条件。或者兼具。

他就是以三国时代,三个核心人物的故事作为蓝本,其中,曹操属于黑派!刘备属于厚派。孙权两方面都逊色,但是兼具。

李宗吾以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歪史认为,这个也可以认为是他在曹操身上学习到的东西,或者说是收到了启发。

李宗吾认为曹操心黑,那么他到底黑不黑呢?歪史认为这个不重要,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去学心黑,没有一个人是圣人,但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我们也肯定能从他身上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曹操北征乌桓时候,东临碣石以观大海,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这一点就是他的过人的优点,曹操一生征战无数,多次死里逃生,但是从来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一次次更加的乐观、坚强。

譬如,被吕布奚夺兖州时候差点被烧死、张绣宛城之战差点被杀死,赔上了儿子、侄子、典韦、赤壁之战大败而回、被马超追的狼狈逃跑。这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最后都迅速恢复。最后擒吕布、降张绣、败马超、两次差点要了孙权的小命。

这就是他的乐天派精神,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任人唯才、不问出身

曹操出身在汉末三国时代,那个时代是经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的几百年逐渐形成了很多豪门大族的贵族政治,作为宦官之后的他常常被士族耻笑,但是他一如既往的任人唯才,提拔很多出身寒门的人才,也没有忽略世家豪族的人才。

他部下很多名将都是寒门,譬如典韦、于禁、许褚等等,士族中,孔融、杨修、司马懿等等都被他包揽。甚至地方投来的人才也一概重用,张郃、张辽、庞德等等。

他之所以最后成为曹魏的奠基人于他任人唯才分不开。不计过往,不念旧恶,譬如杀他儿子的张绣,一样礼待。

胆略过人、明智务实

大家都知道,汉末导致天下大乱,最终汉王朝灰飞烟灭的董卓之乱吧。当董卓为祸洛阳时候,群臣束手,敢怒不敢言。只有曹操,借着亲近董卓的机会,试图刺杀,最后失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的逃离。

他并没有放弃讨伐董卓的理想,而是假托圣旨,号召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号召之下,迅速集合了十多路军阀,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曹操更加是亲力亲为。

就在讨董联盟因为利益名存实亡时候,曹操不忘理想,继续孤军深入,最后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等回来发现联盟已经土崩瓦解。

看着董卓一时半会没办法铲除,诸侯又都各顾各,曹操随机转为务实发展个人力量。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历来被定位为一代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种战略。况且天子无能,国家治理不好,导致民怨沸腾,进而群雄并起,也是事实。历史需要也必然会产生力挽狂澜的人物。

说曹操奸,是相对于历史上不少的忠臣来说的。可是,那些试图恢复懦弱的君主的权势的忠臣,却都得到悲惨的遭遇,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的小浪花。

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他们在逆势而为,他们在忠于一股腐朽的势力,忠于一股只顾个人或小集团享乐不顾民生的势力?我们提倡忠,从大到小应该是:忠于人类,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进步;如果皇帝是英明的,应该忠于他,如果是腐朽的,应该站到反对他的阵营。曹操,剥夺了天子的实权,顺应了当时的形势,代表了相对先进的势力。

曹操为什么能称雄,不可否认他颇有谋略,更可贵的是,他善于用能人,敬佩重用忠义之士,如果他只是一个董卓之类的狂妄邪徒,他不会取得后面更大的成功。他爱惜人才,哪怕是他敌对阵营的人才,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他对关云长,赵云的喜爱,就是典型的例子;对郭嘉,典韦早逝的痛惜,甚至超出了对自己儿子的爱。

他佩服的人,一是忠义,二是智勇。对于那种卖主求荣的小人,即使是出卖原来的主子投降到他的阵营,他也会毫不留情予以处决。吕布有勇,但立场飘忽,曹操处决了他。陈宫是坚决反对他的,忠于原主,曹操为其忠义所感,处决时还亲自送行,并有不忍之唏嘘。可见他英明的一面,并善恶分明。

当然,曹操身上也有一些不值得提倡的东西,残忍,多疑,不择手段等等。客观来看,他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

大家觉得呢?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他能够在乱世中取得成功,绝不只是因为偶然。曹操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人,他对待妻子有情有义,对待手下用人不疑,对待儿子教导有方,这三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地方。

曹操对待妻子有情有义:因为《三国演义》的刻意渲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曹操都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徒。实际上曹操的妻妾只有15位,在古代君王中属于一般水平。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虽然非常喜欢纳妾,但是曹操对于原配妻子丁夫人始终有情有义,一直到死都念念不忘。

丁夫人嫁给曹操的时候,曹操还没有成为一方诸侯,夫妻两人的关系一直比较和谐。后来曹操的刘夫人生下了曹昂,刘夫人去世之后,曹昂被丁夫人抚养长大。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的时候,曹操看到张绣的婶子年轻貌美,霸占了张绣的婶子,张绣率领军队偷袭曹操,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

官渡之战前期,张绣投奔曹操,曹操给了张绣高官厚禄,并且同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丁夫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曹操多次登门道歉,都没能挽回丁夫人。后来曹丕的生母卞夫人经常接济丁夫人,丁夫人却始终不为所动,一直在老家孤独终老,至死都没有再回到曹操身边。

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到了公元220年,曹操在病危的时候对旁边的人说:“我一生没有愧对过任何人,假如人死后有灵,曹昂问我他的母亲在哪里,我又该如何回答呢?”

曹操对待手下的将领用人不疑:曹操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是降将,曹操对待他们一直非常的信赖,张辽驻守在合肥多年,曹操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即使是投靠曹操的刘备,都受到了曹操的重用。

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投奔曹操之后,曹操一直给关羽加官进爵,并没有因为关羽想要回到刘备的身边而放弃关羽。在关羽离开曹操的时候,曹操的手下想要追杀关羽,曹操说:“各为其主罢了!不要追杀他。”没有允许手下追杀关羽。

曹操的几个儿子都非常的优秀,曹丕和曹植都是三国时期的大诗人,曹彰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反观袁绍的几个儿子,除了擅长争权夺利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曹丕、曹植、曹彰能够这样优秀,除了他们自身的学习外,肯定也少不了曹操的教导。


有一次,去打张绣,《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这就是“割发代首”的原创!对于我们当代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来看,曹操当被“斩首”方显法律制度的威严。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岂能用“割发代首”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该变通搞“以罚代法”、“下不为例”之类不痛不痒的走形式。话是这样说……

然而,细究之后,其实曹操当年“割发代首”却情有可原。且不说旧时“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本是一件很严重的惩罚;而他下令“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的初衷就是保护庄稼,把一个主观上保护庄稼的人杀了,岂不成千古奇冤?再说马惊践踏庄稼完全是“意外事件”,对于这样的错误,人们应当有包容心态去对待。“有心为善,虽善不尝,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将曹操“斩首”,就没有后来的“三国演义”故事留给后人品味了…


曹操是一个被乱世逼出来的枭雄。他自己都没能想到,后来自己可以成为天下三分之一的霸主。最初他的理想就是为了匡扶汉室,虽然后来越权了,但是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当然有资格成为帝王。

那么现代人可以从曹操身上学到点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这或许是曹操能够问鼎天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曹操不是老好人,但是他待人真诚。

我们会发现,三国之中,但凡待人真诚的人,结局都不错。比如说刘备,对待关羽和张飞十分真诚,结果导致人家为了他拼命。比如说孙权礼贤下士,招揽了若干有才能的人前往东吴。

所以曹操身上也是有这样非常突出的优点的。郭嘉和荀彧当初都是袁绍的幕僚,后来为什么投靠了曹操?还不是因为曹操这边礼贤下士,而且拥有夺取天下的志向吗?

当许攸前来投靠的时候,曹操当时正在洗脚,他光着脚底板就跑了出去欢迎许攸,这把许攸给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将袁绍给出卖了。

在击败吕布以后,曹操对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非常有礼貌,使得张辽甘心为曹操奋斗了一辈子,在临死的前一刻,都在位曹魏的江山做贡献。

在击败刘备以后,曹操对刘备手下大将关羽也是相当喜爱,所以对待关羽的规格,几乎是曹魏军中最高级别的了。虽然没有换取关羽投诚,至少让关羽在曹操这边帮了大忙。

甚至在南下荆州以后,因为礼贤下士的缘故,使得荆州不战而降,无数荆州名士全部投靠曹操,成为了曹操的部下。

曹操比较勇敢,遇到事情不会发牢骚而是想办法。

可以说三国里最勇敢的,就是刘备了。但是曹操跟刘备的勇敢,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刘备是勇敢到可以把自己的脑袋每天都架在刀口上打天下,而曹操的勇敢则是敢于牺牲手里的资源。

曹操从来不吝惜手里的权势,只要有机会夺取更多的地盘,那么曹操就愿意去尝试一下。比如说在夺取荆州这方面,曹操出动了二十万大军,这些人都是北方人马,不熟悉水战,可是曹操愿意去尝试一下,万一取胜了,那荆州肥沃的土地可就成了他口袋里的鱼肉了。

再比如说征讨西凉的时候,曹操依旧能够发挥自己的激情,带着大军不远万里横扫马超军团,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手里的资源会有所损失,从而不敢往前走。

反观南方的刘表,他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家让他出去征讨,他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占领对方的地盘,而是担心自己的地盘会不会有所损失。

再说孙权,一辈子战战兢兢,虽然也有过几次小规模的北伐活动,可是纵观他的一生,那就是畏惧不前,否则天下早就是他的了。

由此可见,曹操身上的那股勇敢劲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尤其是在充分了解一项产品以后,千万不要吝惜手里的资源,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能所获得的收入,是意想不到的。

曹操教子有方,几个儿子都是人才。

曹操的儿子实在是太有名气了,有创立曹魏王朝的曹丕,有魏晋文学领袖曹植,还有勇猛善战的曹彰,以及聪慧过人的曹冲。就包括早早便为曹操嫖女人而牺牲的曹昂,其实也是一个人才。

反观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差距一目了然,其实刘禅还算好的,刘备生下俩儿子刘永和刘理压根就没什么名气,可见他在教育方面,一点也不重视。

曹操出征的时候,常常都要带着自己的这几个儿子。比如说征讨张绣的时候,曹操就带着曹昂,结果曹昂运气不好,战死了。

曹丕和曹植相继都被曹操带出去过,所以他们也算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尤其是曹彰,成为了曹操非常倚仗的大将。

我们会发现,曹操教育儿子,是属于因材施教,并没有一味地要求所有儿子都成为一个模样。曹彰就是喜欢武功,总不能逼着他去读书吧?曹植就是喜欢读书,也不能让他上战场杀敌吧?

由此可见,曹操是比较鼓励自己的儿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下去的。

这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对待教育,不要过于苛刻。不能因为理科出来好找工作,就让自己孩子全部都是学理科,万一他喜欢文科呢?


东汉未年军阀割据这样一个乱世,曹操英雄造时势,顺势而为,无天时争天半步子,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四世三公门阀袁绍,而鼎定两河,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中,曹操临危机而不慌乱,镇定自如,临大事有静气!现代人从中可以学习他,遇大事与危机而镇静的心性!始终有强大的信心。在工作困境而不气馁。不到死神降临,曹操仍然可以把酒笑谈。

曹操在现代,肯定是个大有前途的老板,但绝对不是好人。好人在乱世是生存不了的。他的狠辣心性,也是他成功的条件之一。官渡之战,粮官上报无粮食,这样一个生死一瞬,如果消息走露,营啸,军心崩溃,士气挫折,都可能令曹军溃散。此时曹操又表现了身为老板的狠辣。为全局利益,杀粮官一人,救几万人。非常的果断!现代人可以从中学习到,逢危机在工作中,要果断采取行动,舍小为大,大局为重前提下,个人小我必然牺牲。

曹操作为老板,非常注重人才。他很会识人,用人,又防人。疑而不用,用而不疑。显示了用人的格局。官渡之战,许攸来投,倒履相迎。关羽来投,百般拉拢示好,关羽过五关他也宽容的要礼送出境。礼贤纳才,有气度又有风度。所以,三国大半人才在他手下,曹魏才鼎盛中原。现代人作为老板,就要学习他这种胸怀和格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是为得人和,天下事有可为!

曹操成功最可贵品质是永远自信乐观。赤壁之战,华容道上,曹阿瞒让我们明白什么叫乐观,什么叫自信。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生死只握人手,曹操却不灰心丧气,还能哈哈哈大笑,这个是永不服输的一个人。可以屡败屡战。我们现代人在工作上,在事业中,就要学习曹操这种革命乐观自信精神。工作事业有失败,有挫折,不会失去信心,仍然相信我人在,必然东山再起,可重出江湖的霸气!


原始地址:/chaoliu/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