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阶段的认知有什么特征或者条件吗?

儿童阶段的认知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充满安全感的周围环境,二是充足的学习交流联系。所以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对于教室及教学环境的布置以及师生之间的联系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希望儿童身处教室当中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意,而面对他们的老师,就像是对自己母亲或者姐姐一样的信赖。当然,这两种条件都是需要精心营造的。儿童在这样相对信任的环境下,更加有利于对于老师所讲知识的思考于理解,场景的特别或者外在的感官刺激也能辅助知识的记忆。另外,儿童的记忆不是点状的记忆,而是对于事件连续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是本能的,所以在精心设计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会记住自己所思考的,同时也会记住从其发散出来的其他内容。


宝宝出生后,所有的本来都是一点一点学会的,而且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可以学会的。就如宝宝7个月开始长牙,10个月开始站立,一周左右会走路,会简单的说话等等。那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呢?下面一起分享一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个时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皮亚杰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倾向。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思维的可逆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A。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

(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如下: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性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所以,各个年龄段认知发展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陪伴孩子认知不断发展起来。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太理论化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认知是什么,不用去找什么特征或者条件,不要过于刻意,因为你要明白三点:

第一:孩子他就是个孩子,他的认知取决于父母,取决于日常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家人和长辈言传身教的,自我消化理解之后就是所谓的认知,但是我觉得现在不要用认知这个词,搞得太专业了,简单讲就是孩子懂事,明事理

第二:孩子他已经是孩子了,不是宝宝,不是婴幼儿,他也会自我思考,看见什么,听见什么,都会转动自己的小脑袋瓜,去思考,去理解这个世界,这也是认知,但是他有自己的主观思考了,我们就不能刻意的去通过什么特征判断和条件去引导,因为儿童在这个年龄是最好的时期,大脑发育加速的时候,你的刻意可能会事半功倍,他会对这个社会充满好奇,就是好奇才有动力和兴趣支撑他去努力思考,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本书叫“十万个为什么”

这就是我的理解,毕竟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让他自己主动感受,比我们去可以激发更能提升认知,对成长有帮助,对他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帮助,当然不是说不去引导,就事论事,某些事确实是错的,还是需要父母去引导和解释的,毕竟他是懂事了有思考了,但是大脑发育还没有成熟,所以还需要爸爸妈妈家人去呵护。

自己的一点浅谈,觉得有道理,点赞哈~~


宝宝出生后,所有的本来都是一点一点学会的,而且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可以学会的。就如宝宝7个月开始长牙,10个月开始站立,一周左右会走路,会简单的说话等等。那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呢?下面一起分享一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个时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皮亚杰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倾向。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思维的可逆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A。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

(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如下: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性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所以,各个年龄段认知发展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陪伴孩子认知不断发展起来。


原始地址:/chaoliu/2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