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哪个进士最年轻?

明经好考,三十才考上都是很晚的,进士不好考,五十能考上都是年轻的。古代读书人的出路就是考进士做官,便有学而优则仕,当年唐太宗看着年年来考试的学子时,曾说,天下学子入吾彀中矣。即使难考,也有人连中三元,真可谓王者霸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我认为原因如下:

科举考试漫漫征途

明经科是古代科举科目,内容较浅,所以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少进士呢?是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已经算年轻了。

年纪轻轻大有成就

再回答另一个问题,哪个进士最年轻?上文说了,五十考中进士算是天才了,那要比这还年轻考中进士的算不算学霸了?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个年纪轻轻考上进士的学霸,他就是唐朝的陆贽

陆贽,字敬舆,嘉兴人,自幼聪慧好学,年仅十八即考取进士,是唐朝几百年间最年轻的进士,唐德宗建中四年起担任替皇帝起草文书的翰林学士。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最后一个最年轻


说明明经科比较容易考,而进士科比较难考,还说明人们普遍看中进士科。

这句话是从科举考试这个现象衍生而来的,古代人把世上的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层次,士被列为第一等,所以人们拼命地想通过考试进入“士”的行列,“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的,常设科分为两科: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顾名思义就是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就能轻易地考取;而“进士”,不但要熟读经典,而且而且还要关心时政,把国家治理和历史时政有机结合起来,并用理论知识和文学经典的艺术形式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表达出来,它需要较高的文学造诣和才华。

古代从秀才考到进士,一路顺风也需要12年。普天下的文人都去拼命地考进士科,很多人考很多年都名落孙山。《儒林外史》中范进直到五十岁才考中个举人,一听说自己中举了,当时就高兴疯了,因为中举就表明以后就能当官了。可见进士科之难考。

所以,如果三十岁考中了明经就是很丢人的老明经科,而五十岁考中的进士已经是很年轻的进士了。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唐朝莫宣卿17岁就考中状元,应该是最年轻的进士了


“明经取士”人为操作的空间巨大。

对,巨大的很的巨大。

因为这个人为操作空间的巨大,不公平的很,非常容易造成世家大族把控地方政治,隋唐之后,也就不怎么再用明经取士了,代之于科举,到宋神宗也就完全废止了。

在汉代,“明经科”是察举制的一种选官方法。

什么叫做察举制呢?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为官!

谁去举呢?当然是地方官员了。

什么叫做贤良方正呢?孝顺也算贤良方正的,所谓“举孝廉”嘛!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匪夷所思的“二十四孝”?就是因为一个人只要炒作出了“孝顺”的名声,是可以直接去做官的。

那,是不是,只要一个人孝顺了,就可以做官了?

当然不是了,上面说过了,需要地方官员举荐他,他才有资格被中央政府考察,要么去做官,要么给一块孝顺的碑匾了事。

“明经科”也是如此,一个人固然学富五车通晓儒家所有的经典了,谈起话来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的,完全有能力就国家政事“能言极谏”了。

然而,没有用,如“举孝廉”一样,也还是非常需要地方官员的举荐。

读到这里的聪明读者也应该明白了,这需要深耕地方关系呀!需要父兄几代的经营关系的。

一句话——“明经科”拼的是爹!

拼爹的事情,当然需要当爹的年轻富强正当年了,当然需要当爹的正在掌权有位子了。

自然规律——年轻力强的爹自然不会有太老的儿子的!

所以说,“三十老明经”完全成立。

一个年轻人从四五岁开始读书,读上十几二十多年年,如果他爹爹用上十几二十多年的时间还没有替儿子“操作”出“这个年轻人很通晓儒家经典”的名声,那么就证明他爹爹能力不够厉害了,就不要去走什么“明经科”路线了,走不通的。

五十少进士呢?

进士及第去当官是隋唐之后“科举制”的选官方法。

考科举拼的可不是爹了,考科举拼的是自己寒窗苦读以及运气,并且是一级一级的往上考,先进学很多年,而秀才,而举人,而进士,非常浪费时间。

除非老天赏饭吃,天生的读书种子之外,家庭经济还要富足,运气还要常年累月的不是一般好。

一句话——考试大神保佑,一个人30岁能考上举人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五十岁考上进士真的不算老,多少人考一辈子连举人也考不上呢!

至于最年轻的进士,有些人就是命好——宋朝一个叫做程宿的年轻人仅仅18岁就中了状元。

笔者本人是严重怀疑这个事情的真实性的,因为古人的年龄准确性真的不高。


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最年轻的进士是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谚语是出自《全唐诗》,“明经进士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言其艰难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它是说三十考取明经科是年龄比较大的了,五十考上进士科则是很年轻,意思就是明经易考,进士难得。

明经科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科,试三场,先杂文,次帖经,次再口试。所谓“杂文”,就是指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写作诗、赋各一篇。

其实这也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另外一个侧面描写,说起这个科举考试,则是我国选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虽然弊端多多,但其意义是在不管人出生贵贱,在考试上皆是人人平等,人尽其才。

至于最年轻的进士吗?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是宋真宗时期的蔡伯希,他是三岁的中进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唐朝时出现的说。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而言。

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明经,二是进士。

经,是指儒家经典,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经”,就是对某一经研究的很透彻,主要的参考书是唐初孔颖达奉召撰定的《五经正义》。既然有了规定的参考书,那么“明经”就相对容易了。所以好好读书的话,很年轻就可以明经。深入的说,明经,是对两汉及南北朝原来的传统选取官吏方式的继承。(注意,科举始于隋朝,实际盛于唐及以后以至于清末)考了明经的,可以做县官之类的官员。

进士,是唐代的重要的科举方式。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规格很高。重进士的人,不仅仅要通经——通达五经,而且还要诗词歌赋、时政策论的能力。由于唐朝对个人才华的重视,所以“唐诗”冠绝。因为考试时,没有标准的答案,所以就涌现出了各种才子,有些确实有才,但也有庸才,而如“李杜”等也空留报国之志。所以,有些人,到了五六十岁还不能中进士。我们以前学过的《范进中举》的举人就是进一步考进士的前提,“三苏”一家三口中进士,更成为千古美谈。

只能粗略的介绍了。深入的分析很有很多。此题,主要考唐代的科举制度的主要形式,即:选取官吏的方式与之前的变化。


问题: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哪个进士最年轻?

前言

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到:

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神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壹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进士和明经对比,五十岁中进士第还被认为年轻,而三十岁明经中第已经被认为年纪大了。

读书人有老死于文场也无法中第者,因此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一、宰相的遗憾

在唐朝,即使是位及人臣的宰相,如果出身不是进士,也会被认为是一种缺憾。

《旧唐书》中记载,唐文宗时期的宰相郑覃不是进士出身,开成初年(836),他屡次上书要求取消进士的考试。

覃虽精经义,不能为文。嫉进士浮华。开成初,奏礼部贡院宜罢进士科。初,紫宸对,上语及选士,覃曰:南北朝多用文华,所以不治。士以才堪即用,何必文辞?帝曰:进士及第人已曾为州县官者,方镇奏署即可之,余即否。覃曰:此科率多轻薄,不必尽用。帝曰:轻薄敦厚,色色有之,未必独在进士。此科置已二百年,亦不可遽改。《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为什么这个宰相要废掉进士科呢?

郑覃认为,进士科考的内容,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什么平平仄仄、对仗粘连,都是花架子,浮华而不实际。并举例说,南北朝人诗文崇尚文华,所以朝代都不长远。

唐朝的格律诗,就是从南朝开始发源的。南朝齐梁以后诗人的格律诗数量的比重甚至多于唐朝人。陈子昂、李白当时复古,也是反对南朝与初唐的这种诗风。

不过皇帝说,进士科是先朝的制度,已经200多年了,怎么能够轻易废掉呢?

二、进士与明经

科举制度据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31年(1905年)最后一次,经历了1300年。

唐朝的明经以背诵为主,进士科要考诗赋,诗是格律诗、赋是律赋,这种创作规矩较多,常常限韵、限题。在《新唐书·选举志上》中,介绍了科举进士科加入诗赋的由来: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隆2年即公元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说,如今的明经和进士大多是抄写背诵古人经书,挑选不出真正的人才。于是加入了“通文律”的要求。

赵翼《陔余丛考》中说,这就是进士科开始考诗赋的开端:

永隆二年,以刘思立言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陔余丛考》

北宋王溥认为,进士科考诗赋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

天宝十三载(754年)十月一日。试四科举人。其辞藻宏丽。问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制举试诗赋。从此始。)《新编唐会要》

三、进士科的诗赋之难

进士科之所以难,是因为诗赋的创作要求比较高。这有点像诗词大会,明经,只需要能够背诵抄写解析古人经典就可以了。但是进士科,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一首五言六韵(也有四韵八韵等形式,以六韵较多)的格律诗来,做出的赋也同样是骈文中比较难的律赋,大多要限韵限题。

例如天宝四年乙酉(745),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是一首五言八韵16句的排律,:

应历生周日,修词表汉年,复兹秦岭上,更似霍山前。昔赞神功起,今符圣祚延,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玄,言因六梦接,庆叶九灵传。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无由同拜庆,窃忭贺陶甄。”

唐玄宗开元1年(714年)进士科,规定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字为韵,赋试题目叫《旗赋》:

遐国华之容卫,谅兹旗之多工;文成日朋,影灭霜空。乍逶迤而挂雾,忽摇曳以张风;排回惊鸟,飞失断鸿。至若混羽旗以横野,则睹之者目骇。杂金鼓而特设,则见之者气雄。...........◆风【东韵】尔其誓将临边,兴师授律;拥豹骑而长往,指龙山而冲出。月阵联云,星旄斗日;回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军容,则何以沙场清谧?...........◆日【入声质韵】明明我君,四海无尘。立徽号,建鸿勋;为旗削蚩尢之迹,画蛟龙之文。信侔功於巢燧,谅比德於姜云。...........◆云【文韵】奄有天下,体国经野。览兹旗之财成,故可得而言者。俨孤峙以标众,列广形而助寡。随时卷舒,任用行舍。不务功以伐谋,良有足而称也。...........◆野【上声马】.....后略.....

题要写”旗“,韵要按照”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个韵部来押韵。

无论是律赋、还是律诗,押韵都必须依照唐朝官方的韵书来押韵。熟悉作律诗的人知道,东、冬不同韵部。单单是押韵就够难的。押韵与平仄不对,称之为落韵,进士科有不少人就在押韵上栽了跟头。

四、最年轻的进士

诗赋的创作因为规矩多,所以极难,而且出佳作更难,渐渐沦落成了浮华的形式,所以欧阳修在宋朝改律赋为古文(散文),录取了苏轼等人。王安石执政后,又取消律诗的考试。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科举依然是古代社会相对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那么唐朝人中,最年轻的进士是多大中第的呢?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大诗人白居易金榜题名,唐末五代时王定保撰《唐摭言》记载,白居易甚为得意:

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时年二十七。

那一届进士中,白居易27岁,却是最年轻的进士了。

不过,和白居易一起在洛阳养老的好友之中,有一个牛人,在21岁那年就中第了。这个人是大诗人刘禹锡(772-842),他在贞元九年(793年)及第。

但是刘禹锡还不是这一届中最年轻的进士。刘禹锡的好友20岁就和他同榜题名了,这个人也大名鼎鼎:柳宗元。

更年轻的进士,是贞元九年的宰相陆贽(754年-805年),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八十二》记载: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

结束语

进士科难在束手束脚的创作要求,今天学习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现代人做一首格律诗并不容易。对于唐人来说,格律诗的创作是基本功,主要的原因就是进士科考试中这是必考科目。

这种考试,还是能够看出考生的阅读量、创作能力、价值观等等素质。也能够打破阶级的壁垒,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向上的通路。这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了。

郑覃学问很大,做过皇帝的翰林侍讲学士。但他不是进士出身,似乎也不是明经出身,而是“门荫”出身,他的父亲是唐德宗朝的宰相郑珣瑜。

@老街味道


古人流传下来的许多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这道题目中说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不例外。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得从明经和进士说起。

明经与进士即是古时候选取官员的两种科目,同时也是古代读书人考取的两种功名的名称。题中的老和少指的是人的年龄,所以此处的明经和进士指的是两种功名。那么为什么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呢?

明经作为古代选取官员的科目起源于汉代,终于宋代,明经是明习经典的简称,汉武帝起独尊儒术,所以这里的经指的就是儒家经典。

"三十老明经"的字面意思是说三十岁的人才考取明经,那已经算很大的年龄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考取明经的难度其实不是很大,尤其是相对于考取进士的难度而言。

"五十少进士"意思也很直白,五十岁能考取进士都算年轻的,这反映的是古代考取进士的难度之大。

明清时期虽然没有明经这个说法,但这个时期的明经就是贡生的代名词,贡生本身也只是比较优秀的秀才而已。

而要考取进士则难多了,秀才需要先考过本省三年一次的乡试成为举人,在此基础上再考过次年在京城举办的全国性的会试后成为贡士,然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成为进士。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时期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所不同,但一般乡试录取率不会超过10%,而会试录取率更低,一般在5%左右。

这样算下来,秀才考取进士的比例比百里挑一还要低,所以不难想象考进士是有多难。此外,历史上最年轻的进士应该是清代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他17岁就高中进士。


程宿,宋朝,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人最年快进士18岁。


原始地址:/chaoliu/1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