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说说我知道的一种,按中国的传统这就是在把信息告知上天。因为人没有上天的途径,但是认为天神都住在天上,他们又不下来,那怎么把消息传上去呢?于是就受到烟向上飘认为这个烟能飘到天上,把信息带给上天。

所以在史书上,改朝换代的时候,皇帝登基(不管是禅让还是)时都会焚燎告天,同时宣读文书,认为以这种方式就能告知上天,人间改朝换代了。

可能还有其他的起源,这我就不太了解了。


香是飘渺的东西。通神界


香者气脉,奉天藏地,往来之使,曰觉曰明,化无骨滋肉身定神明谓无边,礼也


祭祀的时候,香一点,不管是佛还是神或已故先人,就知道你在祭祀他,他就顺着香的烟而来。就这么简单


无论什么宗教烧香起源肯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驱蚊杀菌,自己想不多解释


乌烟瘴气,小黄人儿从远古时代就爱烧烤祭祀嘛


为什么祭祀时必须烧香?1、启告作用:启示及告知另一世界的各层管理人员、现在阳界的某些人的后裔要对这些人施祭祀礼、望能传达与允诺。2、传达祭祀后人的所有祭祀言词内容与各种意愿、这香火的烟气直上天际四处弥漫、无处不到就像人间的宽带网、直达受信者的心田。(烟气又是最好的快递工具、所有焚烧产生烟气的纸钱、纸人、冥币……都能通过烟气送达受用先人)。这就是烧香的作用和焚烧的道理。祭祀时不烧香、只有阳间人知道、阴间是不知晓也收不到的。老一辈人讲的、好像有点道理、信不信由你。


仙云缭绕,


先秦时祭祀,是不烧香的,就是摆放稻谷等最新的时令农作物。古人认为祭祀时祖先的魂魄会降下来享用这些物品,这些物品也有香味,可以让祖先闻到,古人称为歆享。


闻香即到


无非氛围作用,神似X乐。


都是無醫據之說。

三叩出靈魂,供品香飛天。

煙去霾毒裏,硝殺惡魂歸。


据文献记载,祭祀烧香这一习俗起于周文王。《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煙”。笺:“文王受命始祭天”。最早祭祀所烧的“香”,是一些纯天然未加工过的自然物。古人认为神是住在天上的,是掌握世间万物的主人是不可冒犯的,不然就会降罪于人间。为了让神感到世人对它的崇敬,就要给它进行献祭。可是神住在天上,怎么才能通知神来享受这些祭品呢?人们通过观察发现烟是可以直达上天的,于是就在祭祀时烧上一堆柴火,借助烟味让天上的神来享受祭品。后来,的烧香祭天就是根据这一习俗来的。

汉武帝时期,武帝为了追求长生,是神就敬,见神就拜。打破了以往“香祭只祭天”的传统,加上西域香料的引进,使香用品进入了生活化。烧香,不在只限于祭天使用。随着香事的繁盛,香具也应运而生。第一个香炉---博山炉的出现,使烧香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烧香时不只要有香,还得有与之相匹配的香炉。

等到了隋唐以后,佛道两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了地位尊崇的国教。信徒的大量增加,使烧香的风气越发浓郁。人们在遇到难解的困难时,就会通过烧香来向神佛传达心愿,祈求神灵的保佑。在祭祀祖先时,也会通过烧香来告诉先人自家还有后人在,希望祖先能庇佑子孙后代……

烧香,实际上就是一种传达心里愿望的方式,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充当了与另一个世界取得沟通的纽带作用。


咦,去烧香的人,一般而言,都是做梦太多心无定注呗!就是俗话说的魂不守舍之人。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因为缺烟火味的定力呗!烧一烧,帮自己定神回体吧;正所谓凡夫俗子,哪个能离得开烟火开场啰![憨笑]


香火气是上升的,人祭祀向天祷告,借香气向上传递,把希望愿望送达。


烧香纸腊竹、产生的烟是媒介?等同要用电,必须要用电线?


中国的香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最早开始于周文王,周氏祭天大多点燃香草,称为“烟祭”,使用烟草祭天祭神,这就是后人口中的“烧香”。

最早记载使用香料是3000年以前的《诗经》,这其中就写到了先民使用香料的事件:

《大雅·生民》中云:“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这是记录周先祖后稷带领臣民祭天的场景。那时候烧的是什么香呢?“萧”就是“艾蒿”,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艾草”;“脂”在那时特指“牛肠脂”,就是用牛肠脂与艾草混合后燃烧,为了让其烟气浓烈,这才能达到与天神沟通的目的。中华民族烧香古代人拜神为什么要烧香呢?烧香又有什么讲究呢?

《尚书》记载:“至沿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性馨”

古代人认为好的德性,就如香一样,能感动神明。儒家不仅把上香祭祀视为礼仪规范,更看作是“孝道文化”的延伸。古人把传宗接代叫延续香火,把没有子孙叫断了香火。

《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古人有“承负”的说法,即祖宗德业影响后代,通过香火传承,将德业传承,以福泽子孙。

过年过节,很多人的家里都会进行一项活动,拜神祭祀。祈求能够得到神灵的照顾。然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每次祭祀拜神的时候,都要烧香。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当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想或者吉祥好运的时候,通常也会到庙里烧香,祈求保佑。

烧香,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祭祀习俗。逢年过节烧香,有事相求烧香,霉运连连更要烧香。烧香拜佛,在古代社会是非常盛行的。虽然,现代人烧香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是,作为一种习俗的传承,当人们在发生大事的时候,都会烧香祈福。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烧香?烧香又有什么讲究呢?

烧香的原因有很多个,包括供养天地诸神、以香传信、求神赐福、消灭细菌、净化空气等等。古人认为,焚香时的缕缕青烟缓缓上升能够带走人们的祝福或者是愿望,让上天的神明了解以获得自己的满足。

而且烧香也延生了很多不同的功能,而且给人的效果感觉也不一样。

苏东坡在《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一诗中便言到“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宋人晁说之诗云:柏子香清谁喜闻,五言句法更清芬。病仍春困在难久,遣向吟窗起暮云。

可见,烧香中的香味可以改善健康,让人们品香习静,以香交友,追求志同道合之人以及精神思想的升华。

我们看到,烧香的时候都是三支,偶尔你会看见,有的人会拿很大一把香在烧。其实古代人烧香拜佛是非常有讲究的,三支香自然有它的意义。这三支香分别代表的是戒香、定香、慧香。表示,只有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戒掉坏毛病,成为一个有定力,有定数有智慧的人,这就是戒香、定香和慧香的含义。

还有在历史上很多人将上三支香解释为:第一支香是敬上天,第二支香是敬大地,第三支香是为了自己。

还有一种说法,三支香一起插入香炉之中,是一气化三清之意,先插一根在中间,在插一根在青龙方向,就是神像的左边,最后一根插在白虎方向,就是神像的右边。代表着敬三清敬天敬地敬盛贤人之意。所以说,三支香少一支也不行。无论是少了哪支,对于祈福来说都不吉利。

当然,也有烧香只烧一支的。一支香就代表了所有,也代表了自己对神灵和祖先的一心一意,毫无杂念。

除此之外,敬香的时候必须插正,如果是东倒西歪或者把香直接扔到香炉之内,或者用嘴吹灭的方式都是属于不敬之举。

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比如,自己请的香不能由别人来付香火钱,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能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灵的肩膀,踩了就是不敬。还有,不能用手指佛像,不可以大声喧哗和讲不尊敬的用语。

此外,古人还非常在意三支香的长短。人,最害怕的就是三长两短。而香,最忌讳两短一长。古人认为,只有三支香燃烧的一样长,这才是非常幸运的标志。马上快过清明节了,可能有的家庭里就会烧香,你不妨仔细的观察一下。


人们通过祭拜取其香气或清雅而燃香,烧”通“稍”,“香”通“信”,烧香就是稍信,就是给死去的人保持信息畅通。另外,人们认为魂魄会像烟一样缭绕,烧香的烟会向上飘去,象征升天人的魂魄能够收到。

还有,祭拜时烧香,说明祖脉的后人还在,骨血还在,子孙还在,香火还在继续未断。但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涵义远远不止这些。烧香还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01、供养天地诸神

烧香时必会香云旋绕、腾空而上、香气袭人,目的是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的诸位神灵。

而人们通过供养诸神,更阐述了一个道理,人要懂得感恩,要怀着感恩的心,学会供养世界上与我们有恩和无恩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等,但凡帮助过我们、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他们。

所以,这一点与“爱的供养”类似,有种净化心灵、崇高灵魂的意味。

02、以香传信,求神赐福

这一点上面也提过,“香”是人与神明沟通的通讯物,我们通过烧香、香烟袅袅,把我们内心的祈愿传达给神明,从而祈求神明保佑。

道经说过“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旋绕达上苍”,也是这个道理。“以香传信,求神赐福”就成为了人们烧香的最大驱动力。

03、心借香传,寸诚感神

这点是从第2点分解的。道经《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热铜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公告迳达九天“,道家《祝香咒》同样适用于烧香!句中“假”是借的意思。

意思是:焚香的学问由心而生,然后借助香火传达,当香在玉炉中焕然时,真心就交给佛祖,希望天上的佛祖能看到人间,然后驾临寺庙,听到祈祷,让祈祷传达到九天之上。

这就是“心假香传,雨诚感神”的精髓所在。

04、修持“三香”,扫除“三业”

“香”的一层意思是指香本身“香而不臭”、“香远益清”,我们向神明敬香,就是要保持“香”的本质,做人要修持“三香”:心香、身香和口香。

”香“的另一层含义是引申出的人品德之”香“,“心香”包括心存善念、不生邪念等;“身香”包括人品端正、不做恶事亏心事等;”口香“包括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要聚集口德等。

05、消灭细菌,净化空气

这是指香支本身的实质功能作用,香支点燃以后,香烟弥漫中空气中,能起到消灭空气中细菌、净化空气的作用,以维护身体康健。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焚香、点香之类,以净化空气、驱逐蚊虫、安神静谧等等作用。


祷告呗


也许我们去供奉跪拜,不如去了解认识和掌握。


原始地址:/changshi/1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