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乃起家之本,从古至今有些什么写读书的诗词?

读书之道,经史子集。以经驭史,以史证经,经史对照,融会贯通,旁及诸子百家,心有所得,发而为诗文。治国学者,大抵如是!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很多,如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杜甫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还有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等劝人惜时等诸多名句。


古代好多诗人都喜欢写关于读书的诗句。我们接触比较多的经常是从学校或者家庭听到的,老师和家长用这些诗句劝导我们勤勉,告诉我们要抓紧读书啊,不读书就会怎样怎样,读书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似乎很少和我们说读书过程中有哪些乐趣。这类诗句包括: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等等等等。

让我们看看描写在读书中自得其乐的诗句,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呢?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午睡醒来后听到数声渔笛,感到自己与江湖上的渔家已很接近,不禁独自微笑起来。诗句写出作者谪居于此,读书自乐,安逸闲适,悟到真不如归隐为好的心情。

《和郭主簿二首》

晋·陶渊明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隐居不与人交往,潜心研习老庄学说;累了白日高卧,闲来读书弹琴。此写诗人悠闲的田园生活情态,表现的是一种退隐田园、脱离官场的快乐之情。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作者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读完这三首诗,感觉是不是不一样呢?


关于写读书的古诗词,小楼推荐明代名臣于谦的七言律诗《观书》。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明朝宰相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博学多闻,对读书自有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就是写他对读书乐趣的体会。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人生于世,总免不了孤独,无人理解,纵有那么几个知音,也不能朝夕相伴,解你心中苦乐忧愁,书则不一样,它像一位多情的故人,无论你是欢喜还是悲伤,它都能朝夕相伴。

读书日久,你就会知道,原来那些你为之痛苦的事,古圣先贤也经历过,原来那些你为之困扰的事,古圣先贤也曾为之困扰,书中知音,伴你,慰你,引领你,让你不再孤独。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展卷清读,渐渐的,内心再无一点尘世俗扰,书引领你到一个洁净的精神世界,让你超脱了尘俗的烦恼。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能不断充溢你的精神世界,让你的心灵活跃来,不在死气沉沉,就像春风来了,花柳展现出新生的朝气。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而世间那些骑着宝马,坐着香车四处寻觅美景的人,却不知道,我的草庐里,书卷中,自有一番春景。

读书,能给人构建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只要你的精神世界足够充溢强大,就无畏世间纷纷扰扰。

最后小楼附打油诗一首:

书中自有美女,书中自有钞票。

乖乖研读圣贤,心思莫要出窍。

博诸君一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己来一首凑哈热闹

《读书论》

读得书多百不忧,不需耕种自有收。

随时行坐随时用,到处人间到处求。

惊天事业书中出,举世文章笔下修。

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

日里不怕人借去,夜里不怕贼来偷。

风吹雨打无伤害,一世风光到白头。


原始地址:/zhishi/3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