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大学有多难考?

1977年,在中国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干部和高中毕业生,而且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当时有570多万人参加考试,但是因为当时的办学条件有限,只录取了不到30w人,录取率为5%,但是确让成千上万人重新拿起了课本,踏上了求学之路。

刚恢复高考不久,80年代初期,高考录取率很低,仅有8%,后来逐渐上升,到80年代中期也才不到30%,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当时全国各省份都使用同样的课本,课程设置也仅有高考考试科目,而且那个时候购买高中复习资料也十分罕见,课本,老师成为了学生高考复习最主要的资源。

记得有网友回忆说,80年代初全县一共有1500人参加高考,最后考上本科12人,高中专科30多人,总共不到50人,可见高考录取率有多低,那时候本科生可真是百里挑一,你能想象吗那个时候人们都是以考上专科为荣,而且考上后国家包分配,工作不愁找。而现在,以我曾经的学校为例,高考光一本录取率为30%左右,加上二本专科几乎99.9%,可见当时高考有多难!


八十年代考大学难不难?难,那是真的难啊!

当时农村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基本就两条路,一个是上大学,一个是当兵。可那时候当兵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要满足很多条件的,比如家庭出身要贫下中农子女才有资格、身体素质要过硬、另外名额也非常有限。就算当上了兵,如果提不了干的话,几年时间还得回到山里。

由此,唯一的选择就只有考学了。那会儿大学又少,就算加上专科,录取率也非常之低,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那时候农村人口多,基本每个公社都有一所高中,另外还有初中学校办高中班参加高考的。可就算是这么多人,一个公社一年也考不了几个大专生,要是能来个本科生,那可真是跃龙门了,相当于现在村里除了个清北了吧。

另外,那时候教育资源极其有限,也没有实施义务教育,所以就连小升初、初升高都是淘汰制的。小学上初中升学率大概也就10%,初升高也大概就10%,也就是说,能拿到高考资格的就已经是百里挑一了。而高考录取率呢,更低!80年代的高等教育(包括本科和大专)入学率也就2.22%--3.7%之间,招生人数最高时也才67万人不到!相比如今每年毕业生都是700多万的,真是鲤鱼跃龙门了。

而对比现在呢,小升初,都不用考,九年义务教育有保障。初升高只要成绩不太差,基本普通高中还是随便可以上的。至于高考录取率,各省的专本录取率基本都在80%以上了,17年浙江专本录取率甚至都已达到了93.79%。

基本上,80年代考上一个专科生比现在考211还难,考上一个本科生,比现在的985还要困难!真是不得不佩服那时候的大学生啊!

看完了记得点个赞哦,觉得好欢迎转发(๑ŏ﹏ŏ๑)


有多难考?我也没有感觉到多么难。虽说上的学校不怎么好,可也是在不耽误农活的基础上轻松上线了。

倒是中学的考试让我倍受煎熬,先是县里的重点初中没考上,后是重点高中又没有考上,只好在乡中读高一,没成想高一改成了初三,本想着读完了高中就去学木匠手艺的,看来又要学习了。

没有办法,死命学是不可能的,还要帮衬家里的农活。我们的语文老师几乎天天督促我学习,还说一定要考上县中。最后还真的上了县中,两年的那一种。没有了家务羁绊,又是那些“臭老九”教我们,成绩还是可以的。

要说紧张也是有的,就是毕业前的高考选拔考试,一个60多人的班最后只剩下了十几人,我是其中之一。要说那时有多么高的追求,纯粹是瞎扯,每年就那么几个指标,能上个中专(已是国家干部了)就不错了。

因为压力不大,老师有方法,最后除去英语外各科基本就没有难题了(没有那么多的资料,只有老师的讲义)。7月流火,因为没有家长的陪伴(距离家太远了),也就没有了太大的压力,考场上也就象平时考试一样的心态,顺利度过了两天“高考”。

一个月后,在亲戚们的安慰和鼓励明年复读的日子里,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是,就是那一百多元的学费可让一家人犯了难。哎!真的难考啊!考不上难(已经被要求复读了),考上了难,没有钱啊(学校不收学费)。


上世纪80年代考大学难不难,当时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扯远一点的说,上古时期都是世袭制度,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底层人要挤入上层,要么就上阵杀敌,方能加官晋爵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古代人喜欢你杀我我杀你,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大家想通过这种原始手段改变自己的境遇。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度,经过考试选拔任用官员,也就是今日高考最早的雏形。科举制度打破了以前的选拔任用方式,让很多人认识到,通过读书可以改变自身命运,所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就是说书读好了就能当官从政。而这一套通过考试选拔任用干部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

文革时期,高考制度收到冲击,大学生是从基层推荐上来的,所以当时有个流行的叫法叫“工农兵大学生”,这些人当中很多都不识字,也有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也有走后门进来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用考试来选拔大学生,然后深造进入各领域。

到上世纪80年代,学生初中毕业就可以参加中考考试,如果中考成绩优异,就直接被一些中专院校录取,读上两年或三年中专,就能成为普通的技术人员或者是教师等职业,吃上商品粮,跳出农门。这一制度把优秀的学生最早截流走,剩下的才继续上高中。到了高中高考是,先要举行一次预考,预考过线后再参加最后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很多人预考失利,也就没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相信那个时期的大学生都有此感受。所以那个时候大学生含金量相当高,几乎是万里挑一。当时如果谁家考上大学,消息立马传遍方圆几十里,其轰动效应跟古时科举中了状元没有差别。

而凡是通过高考上大学,毕业后都是干部身份,进入企业仍然是干部。而企业的工人一般是从技校出来的。

自高考扩招以后,高考越来越容易,可以说现在基本上了高中,参加高考,至少都能上三本或者高职院校,那也算是大学生呀。物以稀为贵,当一件事物满大街都是的时候,也就不稀罕了。


71年出生89年参加高考,我那时是在县重点高中班上排名13名内的人,但最后还是没考上。我们那时的高中生的基础知识远不是现在那些考上一本的人所能比的。我小孩现在读初三,他的任何一科我都可以做他的辅导老师,而且他也是班上前五的人。现在很多在读大二的二本生真的不如我


非常难考!

首先,所谓的‘八年抗战’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指那时有些高考落榜生,复读多年也难以圆梦。可见那时是多么的难考!

其次,大学招生人数特少,尤其是文科,达到近20:1的比例。真称得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再次,每位学子都很用功。因为一旦考取,就有了铁饭碗,那时国家是包分配工作的。所以有人形容考中是‘跳龙门’,考中的人是‘天之骄子’。在农村,身份就一夜暴涨,户口由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由农业粮变成了‘商品粮’,从此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有什么难的,本人78年高中毕业,与66~78年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还不一考就进,到了大二才知道班上有两位同学连高中都没读过,照样考上了。

我还有位远房表哥表嫂,都是初中毕业就去农村插队,但表哥78年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是211),表嫂78年拿到了大专的录取通知书。


我是八四的高考生。回忆当年的学生生活,有很多感慨。当年每家都有几个学生娃,学校多学生更多,现在不是有大量的农村小学都因无人读被关闭吗,当时我们县(本省其他地州县也差不多)绝大多数起码三分之二农村小学生无法升学读到初中的,因为当时的初中学校比较少,一个乡镇也不过一所,而小学校基本上是每村一校。

初中生在农村就算不容易的了。但升高中时又要淘汰一大半的初中毕业生,仅有少部分优秀的初中升入高中。经过高中的学习,参加高考之前还要进行预选,达不到分数线还不能参加高考,这道关一般只有一半的人过得了。

最终能参加高考的人就很少了,虽然按高考参加人数计算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录取率,但要是从小学入学时算起,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了,从初中算起,只有百分之几了。

可以从当年的新生儿出生与高考录取人数反映,八十年代参加高考的基本上是六十年代生人,每年有三干万人左右,只录取了三四十万人。后来计划生育每年出生二干万人,录取七百万人,这两年每年出生一干六百万人,以后高考就更简单了。


我是88年高考,文科。因为上一年卷子太难,考生考的不好,所以卷子难度降低了不少。即便如此,我们县仅有的两个文科班不到200人,考取了30人左右,包含中专大专和本科,包括自费的和委培的。其中考取师专的最多,因为师专扩招。


那时候太难考了,分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中专,那时中专都比现在不少二本难考,我们是县级重点高中,全班48人,预考就刷下8人,40人参加高考,只有12人上本科,2人专科,1人预科,1人体肓特长生保送本科0人中专。我1988年只考上大专,在我们老家山区,十里八乡都传开了。


有点难吧!但也不至于难于上青天。本人1984年参加了高考,据说那年数学题至今最难,有幸在县一中的重点班(全校毕业班共6个,约300人,有2个重点班),全班50人左右,高考预考刷掉2-3人,全班最后包括中专在内考上40人左右,其中本科以上30人左右(当时有重点大学一说,全国99所,全班有20个左右考上了重点),特别是班上16名女生全部考上了呢,据说我所在班全地区(现在称市)考得最好。当年省理科本科470分,重点线理科490分,班上580多分的同学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真牛!本人不才512分。感谢邓公!感谢老师!感谢父母!


本人86年高考,全校250人左右参加高考,预选70人,高考录取30多人,重点本科2人,普本,专科,中专各10人右左,据说我校当年按预选录取率排整个地区(共16个县市)第一名,本人有幸也在榜中,我现在几年要梦见一次当年高中紧张的学习及高考,常常被梦惊醒,吓得一身冷汗,因为我是农村人,读书的目的就是要跳出“农门,当年我被大专录取,整个乡(公社)几天内都传遍了,我那几年成了农村家长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估计现在考上211大学也没有那种效应。说实话当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场恶梦,但它又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这里得顺便说一下,得感谢邓公,没有他老人家,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1988年参加高考。当时两个文科班,预考先涮掉一批,基本上剩一半才有资格参加高考了。我们班那一年考得还不错,有5人上了重点大学。算上其他大学的本科,以及大专,中专学校,基本上有20多人被录取。


80年代的大学相比现在是难考一些,那时候真的可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时大学招生不像现在多,现在大学都经过了扩招,差不多能上了高中就能上大学。

在80年代,即使是重点中学重点班,升学率也不会是100%,普通中学的重点班,升学率也没有超过20%,好像总的平均录取率是10%左右。那个时候考上大学真是不容易,不过如果考上大学,你就有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大学毕业包分配,不像现在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那个时候,大学生比较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大学生又有天之骄子的称谓,大学生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读书,大学校园读书氛围很浓郁,自修室是座无虚席,清晨草坪上,树底下都是捧着书苦读的学生,每逢讲座都是爆满,不像现在的大学校园商业气息过重,学生翘课也多。


我是一九八八年参加的高考,上了本科线,因按愿没填好,只录取上了中专。

我们是农村村孩子。从小学读起,约一半可升初中,初中生又一半可升高中,高中生参加高考要“筛选”,又只有一半的人有高考资格,儿轮下来,同时上小学的伙伴,能参加高考的只有约12.5%了。一个班的同学,我们农村孩子录取分数线要比城镇户口的同学高五分。筛后的同学参加高考,录取率约为百分之三十,包括了本科、专科、中专所以,从小学同学算起,能考上大中专生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四。其中,城镇户口的同学还要享受优惠政策。可以想见,那一批农村考出来的孩子有多难,能上个本科,简直就是天人,一个县都不见得有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能通过高考的,不愧为天之骄子,是精英。


我97年高考,难怪觉得做96年的题目比较容易。96年录取率40%,到97年就36%。过了98年就超过一半的考生都可以上了


15年大专院校入学人数700万,是适龄人口的48%,。89年入学人数是60万,占适龄人口的2.3%。粗略比较难度是现在的20倍。当年的专科比例更高,本科更难。每个本科都与985相当。


1983年高考,整个廊坊市十个区县,文理科专科以上共录取422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八十年代高考有多难,用这一句话就概括了!


1981年1000万高中生,录取28万,加中专,录取率4%。说255万考生,录取率过10%,那是初试大批淘汰后,参加复试情况。当年中专没考上的,复读后第二年很多考上了好大学。


原始地址:/zhishi/3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