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名将,一般分几种,他们打仗都有什么特点?

历史上的名将,一般分两种,儒将和猛将。

一,儒将。这里的儒将特指在战争中主要靠智谋取胜的将领。

这一类的将领有孙膑,韩信,姜维,李靖,郭子仪,徐达等。

二,猛将,这一类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这一类将领有伍子胥,白起,项羽,霍去病,赵云,张飞,曹参,樊哙,尉迟敬德,常遇春等。

以上两类将领各有特长。往往是互相配合,才能打胜仗。

欢迎点评。


谢谢邀请!历史上善战的名将一般分为快、稳、狠三种类型,所谓快:就是轻装简从,深入敌人纵深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以取得意料之外的战果。擅于此类战法的名将就是武帝时期的霍去病。

稳:就是稳扎稳打,寻找合适的良机,以大兵团的优势兵力给予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狠:做战方式如白起那样,一旦与敌人相遇便勇猛的进攻,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如狼群一样死死地咬住对手,直到将对手消灭。

我们就以霍去病和卫青这两位既是亲戚又是武帝所倚重的灭匈名将为例子,来看看他们做战的特点。

公元前127年,经马邑之变,汉匈之间开始拉开了互相攻伐的战争序幕,卫青率数万精兵,向匈奴盘踞的河套以南之地进攻,可能是由于情报的准确,或是匈奴轻敌,汉军一举包围了匈奴在河套平原的要塞高阚,消灭匈奴三千多人,并乘胜追击,夺取了整个宁夏平原,将匈奴一直赶过阴山山脉之后的蛮荒之地,阿套地区肥沃的平原纳入大汉版图。

为了筑固战果,汉武帝在河套平原上修筑了朔方城,以作为防御匈奴进攻的前线保垒。匈奴也意识到朔方城对其南下的进攻构成巨大威胁,屡次派右贤王攻打朔方城。

为清除盘踞在漠南的匈奴右贤王部,汉武帝派卫青率三万精兵,进入漠南。另派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各率一万人马从朔方出发,以策应卫青。四位将军都归卫青统辖。

匈奴右贤王不敢应战,后退了几百里路,以为已摆脱了汉军。结果,卫青还是带领汉军跟踪而至,并通知其他四路兵马汇合,围歼右贤王。

卫青从三面包围匈奴的营地,而独留北面一个缺口,并在缺口几里路外也设有伏兵。此一战役除右贤王侥幸逃脱外,其余匈奴贵族皆被杀或被俘,匈奴损失将近二万人,各类牲畜达百万头之多,尽归汉军所有。此次对匈战役称为“漠南之战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结。

由于张骞的回归,汉武帝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西域情报,汉武帝形成一个战略宏图,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抗匈奴。但前提是必须打通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路称之为“河西走廊”。那里分布着大小几十支匈奴部落,势力最大的是休屠王和浑邪王。扫除这些障碍的重任,汉武帝交给了年轻的霍去病,这一年,他才十九岁。

霍去病挑选了一万精骑兵,翻越乌戾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匈奴遫濮部落,将遬濮王斩首。其余几个小部落吓的胆战心惊,放弃抵抗,让出通道任由汉军呼啸而过。仅六天时间,霍去病便越过焉支山,插入浑邪王地盘,行进一千余里。

浑邪王组成的联军在霍去病的铁骑面前溃不成军,战斗中,折兰王被汉军的远弩射杀,卢侯王被汉军斩于马下,浑邪王的儿子被生擒,就连匈奴人用以祭天的一尊金人也被汉军缴获。第一次河西走廊战役以霍去病的闪电奇袭战术而宣告胜利结束。

从公元前的133年到公元前的121年,十二年的战争彻底扭转了汉匈两方的战略格局。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军事将领的指挥下,将现今的蒙古大草原和河西之廊的大片土地都纳入大汉版图,取得了大约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除朔方城外,汉武帝又在河西走廊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名将分三种。一种是儒将,一种是勇将一种是智将。

什么是儒将和勇将和智将呢?所谓儒将,即学识渊博,风度儒雅,文武双全的大将,儒将中的代表人物——周瑜。

周瑜,字公瑾。东吴大都督,江东美男子。熟知兵法,通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赤壁之战,周瑜火烧赤壁,击败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何为勇将呢?即为身先士卒,作战勇猛的大将。勇将中的代表,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人。二十多岁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羽作战勇猛,每战必身先士卒,勇不可当,乃万人敌。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子弟兵击破三十万秦军主力。一举攻入咸阳,诸侯皆作壁上观。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还都彭城。后在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中失败,自刎而死,是兵家“勇战派”思想的代表。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什么是智将呢?即智慧很高,熟知兵法。排兵布阵,用兵如神的战役指挥官,智将长于智而不善勇,智将中的代表——兵仙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候,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有关于他的典故。

作为统帅,他计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世人称之韩信“国士无双”。


研究这种问题有一个简单办法。

那就是一分为二!

一种的“有名气”的名将。

一种是“有本事”的名将。

所谓“有名气”的名将,就是走狗屎运的名将,这种因走运而功成名就,各行各业皆有,也是人世间的无奈之一,没有办法。

“有名气”的名将还可以再一分为二。

A还没有上战场就很有名气的名将,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他是失败的将军,我们否认不了他是“名将”吧!尤其,在他失败之前,“纸上演练打遍赵国无敌手”!那更是“名将”!如果没有秦国白起,对赵括来说,也就完美了。

他们打仗的特点就是:好好学习,努力考试!

B在战场走狗屎运的名将,比如,深受蒋介石宋美龄夫妻喜欢的胡宗南将军,竟然率军打进了共产党的老巢,厉害不厉害?然而,都知道,共产党是战略退却,让他捡个便宜而已,但是,他也因为打进延安,声名天下知了呀!名将也!历史如果停留在这一刻,对胡宗南来说,也就完美了。

他们打仗的特点就是:跟对老大,仗就好打!别人拼命,他捡现成。

所谓”有本事“的名将,就是有谋略,有能力,凭真本事打出来的名将。从古至今这种人很多,然而他们的人生不一定是成功的,他们的战争不一定是胜利的。造化弄人,没有办法。

“有本事”的名将当然也可以一分为二。

①天纵之才,这种天纵之才的名将们,一上战场马上就明白重点在哪里,军事生涯一开始就有本事将将领兵。比如韦小宝不学无术,不识大字,还贪生怕死。然而,他懂得不拍马屁的武将是会打仗的武将呀!他也舍得给会打仗的武将利益呀!于是,这些天纵之才就成了战无不胜的名将。

他们打仗的特点就是:发现人才,重赏!

②会打仗的,这些会打仗的名将们,从小兵做起,或者在学校从基础学起,举凡看地形,观天气,刀枪性能,吃喝拉撒,行兵布阵,募粮拉夫,组织关系等等千头万绪的工作。一步一步,一步也没有拉下,终于学会了打仗,成了名将。

比如,李云龙是这种名将!

这些名将打仗的特点就是:谁怕谁!来呀!打!


历史上最具特色名将,一个戴面具打仗,一个从不洗脚,一个怕老婆

中国历史上有些名将很有意思,很有特点,比如下面这三位。

第一位是兰陵王。

高长恭就是兰陵王,他是高欢之孙,北齐文帝高澄的儿子,北齐后主高纬的兄弟,北齐最著名的武将。

事实上,关于此人的正史中并没有过多记载,史书上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记述,但在民间的记忆中,兰陵王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鲜活。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铁面具。

关于兰陵王作战戴面具的史料还有很多。

《旧唐书·音乐志》上说,“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乐府杂录》上说,“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教坊记》上说,“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那么,兰陵王为何喜欢戴面具作战呢?

有人说是因为戴面具给人一种恐吓的感觉,有点道理。还有人说因为兰陵王长得太帅。

关于兰陵王高长恭的相貌的记载也有很多,《北齐书》和《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上记载说“风调开爽,器彩韶澈”。《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

所以,因为长得太美,而戴面具作战似乎也说得过去,但《北齐书》上有这样记载,“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

所以说面具跟多后世的猜想,当然,此事真伪,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后世都认可是太美而戴面具。

总之,不管是戴面具还是其它,兰陵王都是最具特色的古代战神之一。他一生征战,从无败绩,号称“不败战神”,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并多次击退北周进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邙山大战”。

公元564年,突厥联合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岌岌可危。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


第一种,有名无实。

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实则勇猛有余,谋略不足,而且也不擅长治军。所以,虽然伺候了景帝、武帝两代英主,但终究还是李广难封。

特别是武帝一朝,和匈奴的几次大战,李广都有参加,一次被匈奴围攻,全军覆灭,自己也成了俘虏。不过李广凭借出色的骑射功夫,瞅准时机,从押解他前往匈奴王庭的那队匈奴骑兵中逃脱了。

从此以后,李广虽然多次参战,一般都是佯攻牵制的偏师,基本没有立功的机会。

第二种,勇猛无匹,身先士卒。

代表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对这种将领而言,打仗考得不是谋略,而是勇气和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可见一斑。这种将军亦勇将,但是一旦遇到如韩信这般的天才将领,绝无获胜的可能。

第三种,擅长治军、方阵的将领。

代表人物:吴起,戚继光,曾国藩。吴起和士兵同吃同住,而且练出了魏武卒方阵,为魏国打造了一只雄狮。

第四种,天才将领。

代表人物:白起,韩信,霍去病,孙膑。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这种人物已不是常人可以理解。有些擅长大兵团作战,有些擅长奔袭,有些擅长谋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一生几无败迹。

比如汉武帝说霍去病是大富之将,怎么打都赢。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有专门研究军事学的,后来人们把他们叫做兵家。兵家把战争从日常的实践升华为理论,也把将军们分成了勇战派和谋战派。

在春秋之前,战斗大多在贵族之间展开,有着礼法的约束,主要凭气势战场压制来获得胜利。当时为了体现大无畏的气概,人们还要“致师”,派出自己一方的最勇猛的士兵,驾着兵车去掠阵,挑衅对方。“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曹刿论战》中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封君时代以勇力屈人的战争)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作战地域和战争成本也越来越大,战役组织逐渐形成战争艺术。以《孙子兵法》的出现为标志,谋战派开始成为战场的主角。直到诸葛亮一语而出“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谓之谋战定论。

勇战派和谋战派的区别是什么呢?他们分别有什么代表性人物呢?

勇战、谋战很容易理解,但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有勇有谋才是评价一个名将的正确打开方式。

勇战派并非不用谋,而主要是战场临时反应,制定战术对敌。我们说的一力降十会,在绝对优势面前(包括气势、兵力优势等),一切谋略都会失去效用。谋战派则是在开战前就制定好战术,并且作一系列准备和谋略将战术实现,所谓的谋定而后动。

两军对阵,勇战派将军都是先鼓舞士气,一鼓作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士气高扬,让全军抱着必死之心,奋勇杀敌。巨鹿之战,项羽又派大将英布攻打秦军粮道,切断对方粮道,扰乱军心。这即是勇战派的有勇有谋。

(大一统时代:勇猛是衡量将领能力的指标之一)

而像韩信、吴起这些将领,在作战时都要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等,在两军对阵时都要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的虚虚实实的,让敌方难以评估己方的真实意图。如韩信“背水一战”,预先做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部署,然后又派骑兵占了人家大营,全部插自己旗子,让敌人误以为己方兵力很多,从而失去作战意志。韩信与龙且一战,故意装败,让龙且大军渡河,渡一半军队,放水。十几万人围上去,打人几百人,斩杀龙且。到后来十面埋伏,更是让楚军绝望,沉重打击敌军士气。

综合来看,勇战派是以战术居高,谋战派以战略居高。

那么,到底是勇战派厉害还是谋战派厉害呢?

《孙子兵法》早就说过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时。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域。”谋战派从战役全局入手,相当于以有备算无备,当属技高一筹。项羽和冉闵算是勇战派的典型,不过他们开创的事业都被谋战派的代表韩信、慕容恪给断送了。

(韩信把战争指挥发展成了艺术)

如以将帅之谓来分别,勇战派特别成功的,有可能会上升到“帅”的级别,而谋战派但凡是成功的,则必须是“帅”的级别。勇战派的将领做军事主官,必然要设参谋以辅佐之。谋战派的将领做军事主官,必然要辅之以勇战将领去执行军事战略部署。

西方社会其实挺有意思,与东方军队相比,他们很少讲究谋略。这与西方国家曾经长期实行封建制度有关。他们的士兵组成大多以乡党为主,社会动员能力不强,但是组织效率却跟高,军团战斗力和作战意志强大,适合进行正面硬刚。东方军队由于政治文化发展的成熟,大多是帝国军队,兵制是从全国征地调,士兵之间彼此不熟悉,很多还是刚拿起武器的农民。所以,将领们指导这些人作战,就倾向于制造势能和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建设。

所以,如果以中国兵家来划分东西方军队主官,西方国家大多是勇战派,东方国家大多是谋战派。

到了近代之后,欧洲国家开始逐渐从封建制过渡到帝国时代了,兵制来源也发生了变化,西方军队作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冯.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为标志,他们也开始进入了谋战派统筹全局的阶段,普鲁士军队为此还专门设置了参谋本部。

虽然德国费军队在一战二战中都打的很出色,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更大的战略层面,德国人还是小气了些。至于学习德国军队建模式的日本,则更是难有谋战派的出色将领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名将分为几种,打仗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个问题,简单做一下回答:

名将是指具有一定军事才能,在前线亲自指挥作战的将领,因为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表现,为历朝历代所赞颂,称其为名将。名将是军事家中战术型人才的表现,他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战术方面,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性。

名将又分为两种,儒将和武将。儒将是指在前方亲自指挥作战的一类文人;武将是指亲自在前线指挥并上阵杀敌的一类武将。反过来说,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胡乱指挥军队作战的一类人,就叫做纸上谈兵的文人;打仗不讲究策略,只会横冲猛撞冲锋陷阵杀敌的武将叫做匹夫之勇。一般纸上谈兵的人很难取得战争胜利,匹夫之勇有时候能取得短暂的胜利。

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儒将代表人物: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儒将中的典范。诸葛亮才智高,善书法,著有兵书,通晓天文地理,五次北伐不断蚕食曹魏,魏国经济、农业等方面严重倒退,被评价为“天下奇才也”。

周瑜: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待人谦恭有礼。当孙权还是将军的时候,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周全,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对待。所以孙权曾谓公卿曰“孤非公瑾不帝矣”。

陆逊:忽报:“江东陆口守将吕蒙病危,孙权取回调理,近拜陆逊为将,代吕蒙守陆口。今逊差人赍书具礼,特来拜见。”关公召入,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来使伏地告曰:“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幸乞笑留。”公拆书视之,书词极其卑谨。关公览毕,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见陆逊曰:“关公欣喜,无复有忧江东之意。”

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武将代表:

项羽:项羽作为出国大将项燕的后代,可谓是名门出身,从小就勇武过人。凭借着江东八千子弟兵,项羽掀翻了大秦帝国的巨轮,成为秦朝的掘墓人。但是,理想化的项羽最终在楚汉争霸中败给了刘邦。不过,对于项羽的武艺和军事指挥才能,李晚芳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就是最好的注脚。

关羽: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不仅为人忠义,其武艺更是在三国时期冠绝群雄。其中,关羽不仅获得了“万人敌”和“威震华夏”的称号,更是被刘晔誉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由此,在蜀汉五虎将中,关羽的排名在张飞、赵云等人之前。值得注意的是,关羽还具有高超的军师指挥才能,但是,大意失荆州无疑成为了关羽的败笔。

张辽: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凌统、甘宁等人,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这里的儒将和武将是指被历朝历代称为名将的人物,而非指那些文人墨客和匹夫之勇的一类人。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名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兵家。

1,《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阴阳、技巧两家,后世已经消失。

兵阴阳家,与天时有关,也涉及迷信。兵技巧家,是作战技巧,最切实用。不过古今不同,所以也没有传世。

兵形势家,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也就是说,兵形势家就是战术大师,项羽是代表人物。

兵权谋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也就是说,兵权谋家是战略家,兵包括了上述三家,韩信便是代表人物。

所以,名将按兵家分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两类。

2,《淮南子》中将将领分为上、中、下3种类型:

“上将”,能够得天道、得地利、得人心,且用兵坚定而有气势,是常胜将军;

“中将”,不知天道、不知地利,但得人心,有气势,是胜多而败少的将领;

“下将”,无坚定主张,性自多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动辄败北。

当然,名将肯定首先要是这里面的“上将”。

明朝将名将分为三类:

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

3,明末清初还将名将分为五类:

儒将、勇将、敢将、巧将、艺将。

其中,儒将足智多谋,勇将能征善战,敢将胆略过人,巧将长于制造,艺将身兼数技。

综上,名将之中有诸葛亮这样决胜于庙堂之上的儒将,也有赵云、张飞这样能征善战的猛将,有韩信这样用兵多多益善的战略家,也有项羽这样胆略过人的战术大师。

此外,还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纵奇才,他们并非兵家出身,但却能所向披靡。

只不过对于古之名将来说,往往一人兼具多种特点,不能只用一种类型来完全概括。


原始地址:/wenda/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