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快乐教育?

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俞校长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什么样的教育可以称之为快乐教育?

我认为教育分二部分

你认为的教育和受教育的认为的教育,文字上有些拗口,正如我们作为家长其实很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快乐的,只是希望大家能愉快的接受而已!

最近诗词大会过了一把,你能说参加比赛的孩子们都是快乐教育吗?对于要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我认为是十分枯燥的,但是如何能达到大家期望的快乐教育呢?家长的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传教远比一本正经的正襟危坐来的有效果!

在结果导向的应试教育大环境里想要快乐教育,家长必须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枯燥的学海里带领孩子开辟出自己的兴趣所在从根本上到达快乐教育的层面!共勉!


在愉悦的心情下可以学到知识,我觉得就可以定义为快乐教育。妈妈跟宝宝一起搭积木,宝宝喜欢玩,并且知道了高和矮,多和少,积木的形状,甚至会数数了。这就可以说是快乐教育。

但是,如果宝宝不想玩积木,妈妈用积木教她高矮多少,各种形状还有数数,她就会排斥,心情不好,即使达到教育目的,我觉得也不能称之快乐教育。

还有,亲子旅游过程中学习到的地理,文学,为人处世等各种知识,也可以算快乐教育。

家庭教育如此,而同样,学校教育中,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就是快乐教育。

或者,简单来说,就是玩中学。


快乐教育是一个只靠心情而定义的教育吗?答案是NO,在中国,我们都是应试教育,无论怎样的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要通过层层的考试才选拔出人才,就像一个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一个位置为有几千人甚至几万人争聘,而所谓的快乐教育只能说因为兴趣而更加喜欢学习,快乐教育单纯的学习,而不是背负重重的压力,只有自己真正喜欢学习,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让学生非常非常喜欢学习这需要通过学生慢慢一点一点去探索有一些成就感,对学习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动力,也许这才是快来教育吧!


快乐学习、快乐教育是个一厢情愿的幻觉。

学习、工作,这种事情永远都是需要承受痛苦的,痛苦就是本能在跟理性确认,你确定要这么做?

现代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群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原始人,我们的身体所适应的是过去几百万年的狩猎采集,至于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只是近几万年几百年的事情,身体对环境的适应是通过“长江前浪推后浪”的方式实现的,一代人死去一代人长大。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几万年的适应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学习也只是近几千年间所形成的,学习成绩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普通人不愿意学习,实际上,普通人愿意学习的早就已经学了,总会剩下一些更加困难的人们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总去改变自己,你只有比大多数人学得更多,才有价值,否则只是扫除文盲。

所以,这个天然的,物以稀为贵的竞争机制,决定了,学习、工作一定是痛苦的,当然也有快乐成就感在里面。

所以,剩下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痛苦把事办成?把学习搞好?把工作搞好?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答案是建立正反馈。

建立正反馈,简单地理解,就是滚雪球。那么如何让自己的雪球滚得越来越大?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滚雪球,有的人就滚不起来呢?

这就涉及到内因和外因,滚雪球是一个所有的相关因素的综合结果。

雷军曾说自己就是一只站在风口的猪,所以才能飞起来。

而快乐、兴趣、成就感都是有利于建立正反馈的因素之一,但不要奢望没有痛苦,那是不可能的。但把痛苦维持在可承受范围内是可以的。如下图所示: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规律: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最外面的是未知区域、不熟悉的区域,最里面的则相反。

把学习的目标,放在中间的学习区,根据情况动态调整,偶尔缩回舒适区,也是可以的,偶尔尝试下恐慌区也可以提醒自己,现在所面对的痛苦根本不算啥。

还有个比较大的误区是,人们普遍讨厌犯错喜欢完美,这种倾向对建立正反馈是非常有害的,勇敢试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涉及到反馈、条件反射乃至整个世界的本质运作规律。毕加索说过……这个话题改篇再细讲。


为什么要“快乐教育”,不要人云亦云。

人生一定有快乐和痛苦,追求纯粹的快乐教育,事实上是一种逃避现实,对孩子并不好。

合适的教育,是让孩子能够既享受的了快乐,又承受的了痛苦。穿越痛苦会带来成长的快乐。

所以不需刻意追求快乐或挫折的痛苦,自然面对生命中的所有发生就好。


就小越越观点:“快乐教育”快乐为先导目的是教育,如果能够让孩子在内心感到愉悦的同时又增加了孩子的知识储备量就可以说是“快乐教育”。

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研学旅行”就是“快乐教育”的典型方式方法。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和方针,而目前全国的一些小初高学校也在积极的响应中,争取让孩子们在吃喝玩乐的过程中达到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目的。


对于教育而言,无论对我们自身,还是孩子来说,都是永远在路上的学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下面的话,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我希望我们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每个人都有天赋!

1、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2、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3、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

4、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7、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8、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

——灵遁者

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显然是一句针对教育的话语。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有多少孩子是被“天赋”吓死的你们不知道,知道了更害怕。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只需要鼓励和引导就足够了。

教育的理论,和教育大家我不去例举,因为我更喜欢从被教育者内部去挖掘成长的动力。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

中国人给后面加了一句:但是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喜欢后面的这句话的人,自动转身,面壁思过吧。说多了真的都是泪。一个个孩子,一个个你们自己,就是这样被”天赋“吓死的。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个个环境中,都没有能够逃脱这样的枷锁。

“我不是天才“是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我儿子不是天才“是一个逃避责任的不错选择。

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小学三年级前在农村度过。学习超差,班里倒数一二名。每次老师扇我耳光的时候,就会骂:你脑子里有猪啊。你脑子里是不是猪娃排队呢。你就是个憨憨!

好像是二年级的时候,我又一次因为数学乘法不会。被狠狠揍了一顿。然后直接就被从二年级塞到一年级。不经过任何手续,也不会问我父母,就这样,我降级了。

我忘了自己当时多少岁。但我清楚的知道那种感觉。我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看着这个班级的陌生的学生,我格格不入。

即使被拉到一年级,我依然是倒数的。于是我是猪,我是猪脑子。这样的词汇从老师那里,走到了父母那里。当别人问我成绩的时候,母亲总会说:他是猪脑子,他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我自己也是这么跟别人说的。我不是学习的料,我根本听不进去。这是一种对一件事情结果的解释。好像这样解释,反而可以证明我不是傻子。我只是不擅长学习。

四年级的时候,家里发生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决定将学习很好的姐姐和弟弟转到县城读书。就是这样戏剧,同样的父母,姐姐弟弟经常是名列前茅,而我却倒数。

家里本来就穷。所以母亲对我说:”你在农村都跟不上。城里更是不行了。再者家里也穷,你就在农村读。好歹也读完小学。“

我知道那话的意思。我虽然学习不好。但是我还是很懂事了。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就说:我不去。让我去我也不去!还不如放羊自在呢。

一个假期很快结束。姐姐弟弟收拾好行囊,父母也忙着准备。我的心不免忐忑起来。感觉家里,最闲的就是我自己了。我于是早上出去放羊了。可是出去了,心一直在家里。想着亲爱的姐姐弟弟,就要离开我了。顿时就很难受。

中午回去。我就没有吭声。一个人坐在炕上。看着他们收拾东西。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了,莫名的哭了。

然后姐姐弟弟也跟着难受起来。父亲问我:怎么了?母亲也过来问了。姐姐弟弟也问了。我没有回答,哭了更厉害了。

姐姐弟弟就替我说情。母亲最后跟我说:”别哭了。带你一起去城里读书。都是娘亲生的,两个是贷款,三个也是贷款。别以后你姐姐弟弟读书了,你长大了埋怨说没有供你读书。但是你自己的情况你知道。你一定要好好学。而且必须再留级。“

我点头了。顿时觉得天空晴朗,身子轻盈了许多。第二天,我也踏上了去城里读书的路。好多村里的伙伴羡慕我,也嘲讽我。我都不在意。

是的,本来应该读五年级的我。继续读四年级。四年级,我学习依然不好。而且由于家里穷,穿的不好,也没有钱去一次学校的小卖部买吃的。所以自卑。不怎么和同学交流,下课了,就自己坐在座位上,或者出去找个安静的位置坐着。有时候,我会想,还不如在农村快乐。

但是我开始比较认真的听课了。尤其是语文课。原因无他,找别人抄作业都很难。同学不愿意给我抄。

于是语文慢慢提升了成绩,读了一些课文。开始从简单的文字中感觉到快乐。接着慢慢是数学也能听懂点。

值得一提的是,城里的学校有微机课,也就是电脑课。半学期好像是36元。全班都交了,我没有交。但是上电脑课,教室里还不让呆。所以我在不大的校园里,游荡。又怕碰见教导主任和校长,所以一间课45分,我就去4、5次厕所。现在想想,真实能让我自己哭笑不得。

就是这样,有一次我刚从厕所出来,正好碰到班主任张老师上厕所。她问我怎么在这。又想起了我没有交钱的事。我自然是面红耳赤。她说:你想上就去吧。这个钱老师给你出。

我死活说不。但是老师的话,刻在了我的心里。我更加喜欢上了语文课。小升初,语文我考了94分。年级并列第一。但是其他科目一般。

但是父母很高兴了。

我母亲说:”真是没有想到。辛亏当时把孩子带了下来。“虽然她依然会说:”你是笨脑子。脑鸟先飞,你得比别人更努力。“但是语气不一样了。

初中,我读了更多的书。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目也上了。认识了好多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我对自己的认识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自信起来,还争取当上了班长。

那时候,觉得自己的是天才。因为当堂学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英语单词,跟着走一遍,就能记住。所以英语学的也很好。当上了英语课代表。

当然,我所在的班,还是普通班。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班级分有火箭班,重点班,普通班。

我依然经常听到说火箭班的学生多牛,多厉害。是的,全年级考试,他们总是排在前面。

后来考上高中。高中的时候,我开始叛逆。其实是从初三就开始了。整体一直是叛逆的。原因无他,只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来自父母的压力太大。感觉好分数,好大学,不应该是”硬性“的东西。所以会尽量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直到大学。虽然不再自卑,但是长期的叛逆,养成了独自相处的习惯。独自思考,不太喜欢热闹,不太喜欢入会之类的。所以大学都很悠闲。还谈了一场恋爱。这就是我认为大学里最成功的一件事情。

后来,我发现和我一样在农村读书的我的伙伴们。曾经被认为是猪脑子的他们。多还没有读完初中就奔向了社会。我问他们怎么没有再读:”他们说读不进去。不是那块料。“

很多提前辍学的同龄人,大部分都是这么说的。其中还和我经历相仿。她说:”每次上黑板,就感觉肯定要挨打。果然就挨打。“

老师骂她:”我脑子是被钉在黑板上了吗??快写!“她也自卑,经常一个人独处。后来就退学了。

看了我的案例,我的伙伴们的案例。我想此刻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何我说:”不要拿天才吓唬孩子。“

在教育的路上,鼓励和引导是最重要的。鼓励是一种天才暗示,你不是猪,你不是猪脑子。你可以的,你非常棒。他可以做到,不是因为他是天才。天才都是有准备的人,不会有凭空产生的天才。

你在火箭班,你在重点班,你在普通班,你都是天才。至于你以后是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画家,诗人,化学家,政治家等等,就需要引导。你本身就具备这些”职业家”的条件,你只需要引导,引导就够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独立的自我认知,一定是个“被学习”的人。

说某某的是天才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某某的背后的故事。所以大家记住,永远不要再告诉自己,别人是天才,自己是普通人。永远不要人云亦云,要想想大家这样想对吗?

一根铅笔的奖励,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意义不大。可是对于一个普通学生来说,是天才的暗示,是天才的开始。

”只要你写会十个字,你就会得到这支铅笔的奖励,这颗糖果的奖励。只要你写会一百个字,你会得到两支铅笔的奖励。这颗梨子的奖励。“这就是天才诞生记。简单的就跟玩游戏一样,所以不要跟一个不理解什么是天才的孩子,说天才是咋样的,而你不是天才,你就应该怎么样。

家长永远不要这样说,因为你说的时候,你儿子在听。大家去看看历史上的天才,他们是如何成为天才的。你会发现,天才等级教育是个笑话。

而这样等级的环境和心理暗示力量,让很多学生受益。却让更多的孩子被”天才“吓傻。

知名学者,画家陈丹青写过一篇文章说:文凭是平庸的保证。在文章中,他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他还说:”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是天生的。“天生”的意思不是所谓的”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什么也拦不住他,一路走下来,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种人。”

现在很多的毕业生,总会说单位不好,别人排挤,别人有关系,经济不景气等等各种原因来为自己的现状做解释。我们中国人实在是太会“作为。”,太重视“面子”。为了进什么火箭班,重点班,进好单位,考公务员那是拼了老命也要进。

孩子看着这一步步的“前进”,会有什么想法。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场很彻底的教育。告诉他的是他本身好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周围的东西。所以别拿天才吓唬孩子。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此句话,是真真切切的对。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作品。


欢迎关注号:序言爱教育

创客教育践行者的交流驿站,智慧教育领航号

对于快乐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它是一种开心的感受、精神的满足。

而快乐教育在不同的人眼中也有不同的解读: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能因材施教的教育、关注学生感受的教育……

序言作为一个创客教育践行者觉得智慧教育就是快乐的教育。智慧教育,好玩、有料、开放。那什么是智慧教育呢?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教育。

大数据助力因材施教,快乐的进行交互、协作、共享。


某天,在学校门口,和一位家长聊起。她的孩子和我家差不多,平时成绩一般。不同的是,我家是自身接收能力弱,我倾尽全力地在帮助孩子。她告诉我,我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我就想让他快快乐乐的。我笑着点点头,不再多言。

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成绩差的时候,往往会说这样一句话,成绩无所谓,我只要他快乐。表面上看,这句话没有毛病。细细回味,又觉得不对。刻苦努力地让成绩提高,难道就抹杀了孩子的快乐?

犹太人在一个孩子开启读书生涯的时候,在书的第一页会抹上蜂蜜。孩子翻开书,低下头,伸出舌头慢慢地舔食那些甜甜的蜜。古老的犹太民族用这种“甜蜜”的方式,告诉他的子孙后代,书中自有美妙与芬芳。类似中国老祖宗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学习和快乐一点也不冲突。

根据我的观察,凡是成绩差的孩子,除了个别因为自身客观原因外,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学习“甜如蜜”的诱惑原动力,更谈不上刻苦钻研了。偶尔孩子没有下课,我会站在孩子的班级外,悄悄观察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他们全神贯注地或看着老师,或看着黑板,或奋笔疾书。对知识渴求的快乐和自信洋溢在小小的脸上,让我突然想起我曾经的求学生涯。那时上课,特别害怕下课铃声响起,因为铃声响起,老师就走了。多么让人留连忘返的课堂啊。

一般成绩差的孩子,在课堂上找不到学习的乐趣。看起来是睁着眼睛,貌似在听课。但是,从眼神看,不知道思想已经跑到哪个山头做客了,云里雾里。如果老师刚好再提问,孩子答不出来,小伙伴们窃窃私语或者哄堂大笑,老师再进行严厉批评和处罚。如果家长不及时给孩子辅助,跟进知识点,让孩子能够理解跟上大部队,孩子很有可能抵触学习甚至厌学。在漫长的学习生涯里,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找不到快乐,你所要他的其他快乐,又能填补多少?

当你的孩子成绩差,千万不要让“我不在乎成绩,我要他快乐”这种所谓的鸡汤洗脑。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成绩代表了他的很大一部分快乐。他是否在课堂上快乐,他是否在学校的生活中快乐?他是否在小伙伴们的榜样中快乐?他是否在老师的肯定中快乐?想想那漫长的八小时,你就知道,你所谓的快乐,和他所身处的不快乐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对一个学生来讲,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一种求知若渴、全心付出的回报,是一种被小伙伴们仰视尊重的认同感,是一种被老师肯定的自信和荣誉。反之,你仔细去看看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在漫长的课堂上,他们脸上深深的惶恐,害怕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的不安,被小伙伴们说是差生的无奈自卑.......你觉得他快乐么?醒醒吧,所谓的快乐


对于教育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被动可言,没有痛苦可言,不在一味地被动式接受教育,而是主动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欢乐中既让知识传播到位,又让师生之间亦或者授者被授者之间关系近于学习上的师生,不再存在隔阂!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被称作快乐教育!

“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是所有家长发自肺腑的对孩子的期盼。但对快乐和快乐教育的不同理解,却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所以,希望孩子快乐,首先应合理理解快乐。

心理学认为,快乐通常是指盼望或追求的目标达到后、或需求得到满足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愉快的心理体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快乐是人最重要的情绪,快乐的人会淡泊达观,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快乐是教育本质的重要特征。而快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都是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其次,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从小努力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为以后走上社会增加竞争力,这样的做法可以增加孩子长大后成功的几率。可以说,成功有助于快乐。但是家长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太多强加的行为会增加孩子的力,孩子失去了主动性,也就减少了快乐。

当需求很快被满足或很容易被满足,孩子的快乐是短时的,容易消失的。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快乐?不是因为他缺少什么,恰恰是因为不缺少,得到的太容易,反而没有了强烈的、持久的快乐。延迟满足,培养的不只是孩子的自制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持久快乐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用积极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而不是太轻易去满足他,最终还是需要孩子自己的努力去达到。


我进行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不讨厌,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内心很平静,几乎体会不到学习有多大快乐,大概只有在苦思冥想攻克难题时才会有几许喜悦涌上心头。安静地学数学,如此而已,达不到快乐教学的境界。


在玩耍中就能学会的知识就是快乐教育。现在孩子各种压力非常大,其实这就是家长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了。看看从古至今的国内外知名人物,他们让我们熟知的领域基本都是玩出来的


教育是从小到大的一项系统工程,于是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命题。

中国教育的应试化一直饱受诟病,很多家长对于西方国家的“快乐教育”心向往之,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呈低龄化和平民化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快乐教育?欧美的“快乐教育”真的快乐吗?

我认为快乐教育,首先还是要立足于教育,教育的目的没达到,一昧的追求快乐的教育方式,是为快乐而快乐,就像现在很多家长,自己小时候上学被逼着学,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排斥,因此对自己的孩子教育方式非常粗放,美其名曰释放孩子的天性,宽范式教育并不等同于完全不管,快乐教育并不是只求快乐,不求教育效果,正如古语所言: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教育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都有他的天性中喜爱新鲜事物,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培养爱好学习的兴趣,喜欢会触发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影响命运,因此所谓快乐的教育,快乐的本质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甘之如饴,因此,如何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愿意为之深入是重中之重


作为经历过中国系统教育的人,坦白来说我的受教育过程,并不快乐。刚开始是父母的严厉,老师的督促让我老老实实,不敢妄动,后来是我自己真正明白了不同的选择后的不同道路,让我开始进行自我要求的进行学习。如果有机会,我当然会选择,进行快乐教育。

什么是快乐教育呢?其实无论是什么教育,除了那些真正一点就通的天才,剩下的人无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实现自我的成功或者说是价值实现。那么这大量的时间就是我们最痛苦的时间,长时间的重复做一件事,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我们是怎么耐得住性子呢?原来是自我克制,当然如果有选择,感觉到不无趣,那么自然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的是一点都没有错,如果是自己喜欢那么真的是什么都没有问题。历史上的大科学家,或者是现在进行日复一日的科研项目的人员,他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各种的数据运算和实验,这真的是相当枯燥,他们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就是因为各自的兴趣,内心深处的喜欢。

如今到处都是要求给学生减负的人,但是减得了学校给孩子的负担,却减不了家长给的。家长要求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在娘胎里就天天给孩子念书讲故事,稍微会说话就开始有各种补习培训,孩子被这样的重担真是压的有些难以喘息。但是这样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出力不讨好,看不到成效。其实这样的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势压迫,培养自己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真的想去做一件事,而不是你逼着做一件事,这样的差别真的是很大很大。


什么样的教育是快乐教育?

关于这个提问,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

二、什么是快乐

三、什么是快乐教育

首先,什么是教育。

翻开任何一本教育学的书,你会发现,广义的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狭义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口中常提及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而快乐教育的年段,一般被划分在初中之前,也就是我们的学龄前以及小学阶段。

1、从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里给予学生的教育包含在教师教育,班级组织文化,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等方面。通常,教师会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要求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来引导学生。也就是学校对我们学生个体所施加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教育。

而学校教育,则根据自身不同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有个性化的要求。但最基本的内容则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有一定成长,学成相应技能,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做半社会化的准备。

依笔者愚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建构知识框架,培养兴趣爱好的好时机,同时,也是最容易塑形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品质,德行,人格等方面逐渐成型,其次,再加以文化知识的熏陶,以作德艺双馨之用。再次之,则是以学科知识作技能训练与提升:譬如,读写算画等。

教育虽有外界的需求(譬如:社会适应性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需求等),但也应遵循孩童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心性发展,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创新性,有底蕴的青年学生。

关于学校方面,不再多说。

2、家庭教育层面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定是一个问题家长;一个问题家长的存在,必定带来的是一个问题家庭。

在教育方面,好家庭要胜过好老师。

作为家长,请以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展示在你孩子的面前。父亲负责教会孩子坚毅、果敢、毅力等。妈妈则负责教会他爱心,善心,同情心,同理心等。双方共同营造和谐、温馨、公平、开明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及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如被关注,被关爱,被倾听,被尊重等等。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及时纠正错误心理。为孩子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陪伴孩子学习,参与孩子的世界,多以孩子的视角审视问题,与孩子进行对话。处理问题,不急不躁,下定论前,多问几个为什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金钱观。懂得尊重他人。

等。


快乐教育是由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姣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堂英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让人们获得生活必须的知识,二是发展自己的智力。他主张将教育与快乐相结合,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符合儿童的发展兴趣,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有乐趣。

快乐教育包含三大要素:快乐的教、快乐的学、快乐的互动。

快乐的教是从教师的行为出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指导和教学活动。而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具有很大的传染性的,教师的快乐情绪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的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快乐的学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快乐的学就是在学习中有目的的使学习快乐的发生。人需要快乐,我们在学习任何事物时,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学习内容。

快乐的互动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但我们不能把这种互动简单的理解为讨论的过程,快乐的互动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比如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快乐?教师的行为是否能让学生快乐。

快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1.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孩子快乐的学习

2.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其自愿学习

3.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使其积极面对人生

4.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禁止体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5.父母要参与孩子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鼓励孩子、了解孩子,并且做到以身作则。

6.与孩子做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

7.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快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在教育中感到快乐,还需要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约束,从而真正的实现快乐教育。


我的理解是:

1、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

讲一个自己家孩子的事吧:我们家孩子一写作业就犯愁,东摸摸、西摸摸的蹭时间,每次她妈妈发现后就是一顿训斥,等我回家经常看到孩子一边抹眼泪,一边痛快难耐的拿笔在本子上划拉。

我看着心疼啊,坐下来仔细跟她聊了一次,原来孩子上了一天课了,原本都是认为放学了可以放松了,可回到家后又是被拖去书房写作业,孩子感觉从早到晚就是学习、作业,特枯燥,回到家跟在学校一样的枯燥。

我一寻思,可不是嘛,我们大人不也一样嘛,上了一天的班,本想回家可以放松一下,如果再接到老板回公司加班的电话,不是也一样的心烦吗?于是我想了个主意跟孩子商量:明天放学我们不去书房写作业,我们去公园写好不好?换个环境,心情也放松了,写完了作业还能马上得到游公园的机会,孩子兴高采烈,高兴的不得了!

2、以身试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经常见有的家长回到家就抱怨公司的琐碎小事、抱怨老板、抱怨活多、钱少!也不管孩子在不在。其实,孩子模仿能力极强的,这样言行会无形的影响孩子的行为。试想我们做家长的整天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开心,孩子上学不也是吗?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先学会让自己开心的工作、用自己积极向上的言行去感染孩子。相信你会慢慢的发张孩子越来越像你一样开心的投入自己的“工作”。试试吧。


我认为快乐教育应该是在自由中、玩中学到知识,而不是带有功利性的学习。现在的课业负担那么重,怎么能做到快乐教育。

第一,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追求成绩的,因为社会现在就是这样。因为成绩,所以老师有压力,学生更有压力,为了学习而学习,怎么能够快乐呢。

第二,虽然快乐教育都知道这样更好,但是真正做到快乐教育的老师又有几个呢?让学生们快乐,需要老师把知识吃的透透的,在上课的过程中,能更运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学会知识。

第三,要想快乐教育,就要老师们提高自己的能力,既要追求成绩,又要让大家开心的学习,愿意学习。但是这种方式不一定能被家长接受,在他们看来可能学生们是在玩了。

小学的阶段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再加上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应用快乐教育还是不错的。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快乐教育?快乐教育说白了,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同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4年前,本人怀着对教师的那份崇敬,选择了“师范”专业。4年后,依然是因为那份执着,本人从事着教书育人的职业。现在,每当走上讲台时,我的心都会经受一次新的洗礼,仅仅不到几年的时间,我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与我之间不可言语的情感。

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学”的沉闷氛围里解放出来,真正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找到学习本身固有的快乐,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美好感受。

长期以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其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案,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导致课堂教学少有生气,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

同时,由于思想品德课的课时较少,又是开卷考试,普遍老师和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只要在书上作笔记就行了。结果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此,学生期待风趣且有学问的老师走进思想品德课堂,也期望思想品德课不再只是一首让人昏昏欲睡的催眠曲。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快乐教育,只是个概念,我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心快乐的学习文化知识。


原始地址:/shenghuo/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