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吗?世界上存在天生的坏人吗?

没有!坏人的产生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和他交友有关,和他从事的职业也有一定关系。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出自《三字经》,意思也很通俗易懂。其思想源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或者是天性是善良的,因此也有了《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初”一般指刚出生的婴儿,“善”寓意善良,与“恶”相对,整句表达的观点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不过事物都是辩证的,这句话就事实吗?也不尽然。

其实这句话还是颇受争议的,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在百家争鸣阶段,便有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三种思想。前文提到的孟子就是性善论的代表,与他相对的便是接下来要说到的这位-荀子。

荀子同为儒家宗师级别的人物,其认为人的本性中是存在恶的成分的,虽说如此,但却可以制恶行善。摆脱恶的方式旨在不断修行,对外身体力行教化百姓,对内提高自我修养,修行内心。作为其弟子的韩非子更是将性恶论贯穿到了极致,韩非子认为靠教化并不足以使人在根本上行善,只有依靠刑法才可以,其也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于善恶的观点,告子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其认为人性无分善恶。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认为人心无善无恶,事情发展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才会产生善恶。

关于善恶这一哲学问题的讨论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曾经大热的电视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中水神为救锦觅求助于斗姆元君,其说过这样一段话:“山中一猛虎,重伤将死,救或不救?虎痊愈而归山,补麋鹿,食弱兔,虽活一命,却伤百命。慈悲不得法门,乃荼害生灵尔”。何为善?何为恶?每个人定义的标准都不一样,也掺杂着后天环境的因素,事物都有两面性,还是要用矛盾,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大家认为呢?


我不觉得性本善,因为很多无知的孩子会做出野蛮的事情。教育很重要,尤其是德育和美育。

德育教人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美育教人懂得真善美,假恶丑。

而且,教辅是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过程。一知半解的人最可怕。


基因已经决定好人坏人


可能很多人都只记住了“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却忘了后面还有一句话——“苟不教,性乃迁”,而这句话才是重点,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苟不教,性乃迁”的意思是说,如果孩子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因此而改变(坏),因此,“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

不说远的,可能很多人身边的亲戚朋友就有这样的人,对孩子的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管自家孩子做什么令人讨厌的事,从来不加以管教,反而是听之任之,如果别人说两句,还满脸不乐意,总拿“他还是个孩子”当借口。

不难想象,在这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日后会有什么样的是非观。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的含义只是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都带有善的因子,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从此就会一直怀着善念成长,如果没有后天正确的教导,再善良的孩子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走向歧途,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到时便悔之晚矣。


由基因密码决定,原因和这个存有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有关。

所以并没有人之初的善恶之分

后期的影响和信仰也很重要,应该说归一的结果是善

应该是人之归,性皆善

(这里的“归”代表了经过多次的轮回后的归,不是指一次生命的终结)


你要科学依据啊,我没有统计数据,那得调查多少人,跟踪多少年啊,我也没有研究过人脑,也没读过什么学术著作,拿不出理论依据,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先说善和恶。潘金莲让武松杀了,武松没有偿命,当时的法律,让丈夫捉奸在床,杀了白杀,那个时代女人不守妇道是恶的。解放后,虽然婚姻自由了,但同居是不合法的,离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人们看作不道德。十六大改了婚姻法,同居合法了。现在,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通奸仍然要被处以极刑,而在欧洲一些国家,性服务是合法的。我想说的是,看来善和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间空间而不同的。每有一些社会现象,很多人会争论,说好的,说不好的,看来每个人心里的善和恶也是不同的。我觉得,善和恶是一种标准,社会有他公认的,根据它的发展状况形成的,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根据自己的观念认知而定的。既然是标准,标准自然是后天的、外在的。再说说人。动物们生下来就要去茹毛饮血、弱肉强食,我们不会觉得怎样,那就是它们的生存方式。而人呢。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区别是智力,所以我们可以不用那么单一依赖体力上的竞争去生存,不用那么血淋淋,我们竞争是多方面的,是委婉的,这就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区别:文明。文明是人类的游戏规则,善和恶是文明派生出来的。最后说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之初说的是先天的东西,性说的是内在的东西。刚我说了,善和恶是后天的、外在的。怎么能用后天的、外在的标准去衡量先天的、内在的“人之初”的“性”呢?佛家有语,不思善,不思恶。老子有语,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结论:“善和恶”都是别人说出来的,和“道德”一样,都是约束人规范人的规则。守规矩的、符合大众心理的就说他善,反之,说他恶。这和一个人到底怎么回事是两码事。举个例子,学校规定戴红领巾,会问你带没带红领巾,不会问你是不是红领巾。同理,我们会问你守没守“善和恶”规则,不会问你是善还是恶。你多大啊,怎么“你们大人的”。小孩子就是很顽皮的。我啰里啰唆一大堆,很久没这么累的答问题了。


“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判断不正确。人性指的是人的本能,无所谓善与恶。善与恶都是后天形成的。


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并不全对。人性这个玩意儿,还是有两面性的。任何人不是天生的好人,也不是天生的坏人。每个人的内心都躲藏着“天使”和“魔鬼”。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有善恶之分。天性也是如此。比如,自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人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在受社会教育的结果。因为某种因素的促成,使这个人恶的一方面不断膨胀、发酵,这个人自然而然变成了坏人、恶人。而一些人受正确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善的一面表现得越来越充分,那么他就变成了好人、善人。人性的两面性,似乎更加符合辨证法的要求。


佛家言,明心见性,若达此境,无惑


原始地址:/rebang/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