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包含哪些学问?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我们认为,国学是指以儒学、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传统文学、哲学、宗教、戏剧等,此外还涵盖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范畴。狭义的国学包括先秦诸子的学说(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等等)和儒释道融合的大过程。

国学最早、最本源的涵义是指国家学府,包括太学、国子监等。国学指学问一说在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也扩充至指一门特定的学问。一般认为,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逐步繁荣昌盛;在文革期间,国学及国学研究受到巨大冲击,一些国学研究者甚至谋生、做学问都成问题。文革后逐步恢复,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学大师章太炎在其著作《国学讲演录》中,曾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国学的学科范围涵盖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经世致用性为传统国学的主要特征。国学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传统说法国学是中华文化之精华,涉及政治、哲学、社会科学,诗书画,戏曲,宗教等。


国学是近代或今天的文化性国际划分。国学是指中国呈现文化性的知识内容,总体上说来是天文理论的哲学内容。由于,我国前人研究得于了解和运用天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内容。


国学最精要的编撰是中华大字典。在秦是吕氏春秋、在明更有永乐大典、清康熙字典?有字才有识可学。著论自然有老子道德、古惑有孔子、诡道有鬼谷、爻卦卜算是易经,论经判道而衍生诸子百家千行业态主势,传统的国学无分正邪?是有书法为国学第一,行行无涉善恶是中医学!斗志强化谓中国武术功夫!这是国学。来之茶而非四书五经,最能弘扬国学是道法维系!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包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民实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个人认为,学习中应抓住重点:四书五经和《道德经》、《墨子》、《韩非子》、《原道》等,找到国学的精华,即人活一辈子必须遵循、笃行、绝对不能逾越的根本法则。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所著的《国故论衡》一书。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对“国学”这一概念作了更加明确的阐释,他说:“国学应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由此可以把“国学”定义为:是中华各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

“国学”的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历史、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宗教、武术、美食、民俗、礼仪、婚丧、天工开物、百药百医以及军事学、谋略学、阴阳五行学等等。

按学科分,可以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训诂考据学、版本学、军事学等等;以图书类别分,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基础,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诗经、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等等;从思想体系上分,可以分为儒、释、道三家学说。以上就是“国学”的涵义和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至今方兴未艾。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一些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一些国学内容。“国学”是中国人立身之根本,处世之基础,更是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泉。

“国学”经典浩瀚如大海,深广如苍穹,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能通其一、二就很了不起了。

仅供参考。


国学文化,今天的很多人一提到这个词就认为是儒学,这其实是把国学这个含义的外延缩小了,儒学应当只是国学的组成部分,而不应当认为国学就是儒学。

我是文史小论坛,欢迎各位关注+点赞+评论哦!

那么,到底何为国学?这是今天那些质疑我们发展国学文化所常质问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们国学文化爱好者应该搞明白的一个概念。我在这里就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博学之士不吝赐教!

所谓国学,在晚清民国时期就被许多大学者提出来,例如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创办章氏国学讲学会,出版了《国学概论》、《国顾论衡》、《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等著名的国学书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时,大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就提出了“大国学”的设想。到了2007年,季羡林老先生正式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即

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之为国学。

季羡林老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即我国历史上在我国地域之内创造各种学术的总和就是国学。

如果大家还是不太明白,要说得更具体一些的话,那么从各个领域来看,国学应当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考据学、中医学兼及目录、版本、校勘之学,上至天文星象,下及地理山河等,所谓无所不包。

若从传统的图书分类来看,国学则应当涵盖“经、史、子、集”四部之学。

所谓“经”部则包括儒家的“十三经”,儒家的经典最初只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后来《乐经》亡佚,只剩下五经,所以汉朝从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只设立五经博士,汉朝以孝治天下,增加《孝经》作为经典,加上原本的五经以及《论语》,称为“七经”;到了唐代,《春秋》被分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礼》被分成《仪礼》、《礼记》、《周礼》,加上《尔雅》,称为“十二经”;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把《孟子》的地位抬高,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再加上《论语》和《孟子》,称为“四书”,《孟子》一书进入了“经”的行列。

至于“史”部,主要包括了历代官修的正史,如“二十四史”,以及传记、史钞、地理、职官、政书、目录等。

“子”部书则有些复杂,除了主要包括先秦诸子的著作以外,凡不能放入“经”、“史”、“集”的书籍都统收入“子”部书,例如《孟子》一书在宋以前就属于“子”部书。

“集”部主要包括文学一类的书,历史上文人的诗集、文集、词集、总集、别集等。

若是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国学则要包括先秦的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文学上主要有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各位赐评!


国学总结起来就是一种正能。一种公正,一种平衡与良心。统称叫道德,道理,最高层次叫真理。有的说国学不如西详学,错了,其实都在说同样的道理,只是词语不同,古人用传统文化没治理好天下,是因为卖羊肉挂狗头,说一样做一样,又有多少人用传统文化言行如一地实行过呢?


原始地址:/rebang/33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