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在于先学后问,还是先问后学?

没有先后顺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学后问,不学怎么知道问什么?只有进入到学文知识里面才能找到疑问,然后再去解决疑问,打通知识的关节,这就是学习了……


先学后问,只有学了才能初窥门径,然后通过自己消化得到进一步理解,接下来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对其进一步发问,使得学问得到进一步升华。学了以后,没有经过自己理解就发问,问题往往是浅薄的。所以学问其实是学为主,问为辅,学为打根基,问为稳根基,缺一不可。


从习得到学习,都是学而问之的过程。不耻下问,也忌讳不学只问来解决知识短缺。

从提问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不求甚解,胡乱提问,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要问别人。不仅仅是懒惰。


我从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及从分析判断角度出发,得出学问应该是先学后问,学中遇到不解之疑义与难题,这才开启询问模式。只有先学才能初窥门径,然后在吸收消化过程中,为进一步理解而思索,因思索而产生困惑,便就这些困惑一一予以发问,使得学问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了以后,没有经过自己理解思索就无方向无目的发问,这样的发问行为往往是潦草肤浅的。

综合上述,每一个人做学问理应离不开这样一个铁律,那就是你必须首先深入接触知识,在此基础上,你才会因切身感受而能够提出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所以学问必先以学为主,问为辅。缺乏先学的打根基,岂能发出有效有用之问?这样一来,切题之问为掌握稳固学问,其功方可不可没。由此可以肯定,在做学问这一件事上面,必先学方能后问,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切学问都是先问后学,学问学问,本质上就是要学会问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深入学习解决问题。

学问和知识的概念是不同的,学问比较深奥,知识相对普通。比如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是说这个人的知识层次很深,再比如说这个事情很有学问,是说这个事情很深奥。

我们学习知识,但不能学习学问,知识具有普遍性,学问具有特殊性。比如我们学习文学知识,学习历史知识,可是不能说我们学习文学学问,学习历史学问。学问是某个领域特殊深奥的知识,是探讨研究的过程,不全是学习的过程。

比如我们先问,人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才能去研究,去探讨,去学习。比如说信仰佛教,那不得先弄明白什么是佛,为什么要信佛?然后才能信佛。再比如马云为什么能成富人,姚明为什么能成NBA巨星,我们只有先提出问题,然后才能去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

所以知识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先学后问的过程,可是学问确是先问后学的过程。


【蓝色杨宗海的看法】学问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先学后问”,第二个过程是“先问后学”。第一个过程是积累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提高的过程。

人要有学问,学习是在先。我们知道,人之初都是一张白纸,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学问家”,人的所有学问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学习可以从胎儿时期就开始。

学习有主动的学和被动的学之分。一般来说,主动的学,就是接受系统的教育,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学多学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勤奋”;被动的学,多的是“观察”,受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的是“无师自通”的结果。被动的学多多少少有点“悟性”。

比如:日常生活中,喝茶就是被动的学,泡茶就是主动的学。

学问是无止境的。知识浩如烟海,有懂的,有不懂的。这就产生了“问”。“问”是在已有学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的。通过“问”不仅能掌握新的知识,而且能促进新的发明。如“哥德巴赫猜想”,如“苹果为什么落地?”等等。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一个儿童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儿童认为日出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他们都提供了自己的观察到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他们就问孔子,但“孔子不能决也”,因而受到两小儿的嘲笑。两小儿如果生活在今天,老师就可以解答他们的疑问了,他们也就不会再受困于这个“问题”,结果自然是“疑问”变成“学问”。

“学——问——学”的过程,是学问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问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能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我是世间人物,我来回答。我认为学问重点在于先学后问。

一:先学才有资格问

首先,要想做学问,我认为最基础的一点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要大。只有当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去提问。

第一,我们作学问最终是要依靠自己,别人对我们来说只是辅助作用,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别人的回答来完善我们的学问,而如果是依靠我们自己,我们就需要懂得大量的知识,知识从哪来,当然是学来的。

第二,在向别人提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一些毫无营养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我们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得到,当我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我们才能往更高的地方爬,遇到更难的门槛,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对解答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二:先学才有自己的理解

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假如,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去问了三个不同的导师,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那么,我们应该服从哪一个答案呢?

其次,当我们拿到一道问题去请教别人时,如果我们不事先做足了功课,别人的回答我们听不懂怎么办呢?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做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肚子里没有墨水时,别人灌入再多的墨汁也没有用。学习是这样,做学问更是这样。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学问学问,先学后问,只有当我们自己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才有资格去问别人,而当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回答后,我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看法,这才是做学问。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读者朋友留言讨论!

注,图片来源于网上,侵权删!


学问学问,先学后问。只有学了以后,有了自己的理解,对其进一步发问,学问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学问其实是学为主,问为辅,学为打根基,问为稳根基,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感谢邀请!学问一半靠学,一半靠问。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如果只是学习不去思考,不弄明白所学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就容易无法继续学习下去;如果只会思考问题而不继续学习,就会感到迷惘,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所以说学与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前人的知识成果,问则可以让我们深入地研究、深刻地理解,推动知识不断发展进步。光学不问,只会变成呆子;光问不学就会变成傻子。边学边问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能增加知识,是基础;问,帮助理解知识,是提高。又学又问,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学习要认真更要勤奋,课堂上要认真记住老师传授的知识和课本记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多问问其中的原因,了解怎么样才能更好掌握知识。看到问题的答案,问一问为什么这么解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才能熟练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将知识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学之在前,问之在后,夫子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二字,既成一词,应解释为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也可以说是学识和有见识,称之有学问。

学自然是学习,问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知道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

有此可见,学和问同等重要,而问似乎比学更重要。这也是古人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个人不单要敏好学,更要向师者去问自已不知道,不明白的道理,还不能把问,当作一件羞耻的事情,这句话自有深刻的道理。

古人还认为文人,虽有学问,却以品行为根本。会做文章的人不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经世济民来自学问,学问是经济的根源。心性就是事功,有了事成,心性才算圆满,舍弃事功便没有学问。

学问与实践不能统一,不好好修持自己的德行。便不能拥有真的见识与学问。可见学问二字,确不是一摸两把的事情了!


原始地址:/zhishi/2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