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专业+学校”,要不要捡“冷门”专业?

2021年,辽宁省采用“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这样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先从专业角度选择高校并填报志愿,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与去年的16个“学校+专业”平行志愿填报完全不同,取消了服从调剂这一选项,这说明你不会被调剂到没有填报的专业上去学习,但112个志愿填报无疑给考生家长们,带来更大的难度,选择上有了一些困惑。

每次高考志愿改革的第一年,都是最难填报的一年,因为没有准确的参照数据,特别是今年的“专业+学校”模式。

首先,就先谈谈各位家长朋友,不论你怀着怎样的心情,盼子成龙也好,盼女成凤也罢,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最后都会归于普通,这里也包括一些考上985、211的学霸。

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是如此,所以都要放平心态,不要因此失去理智。

今年的志愿填报一定会出现所谓的捡漏,因为首次以“专业+学校”填报志愿,会让一些985、211高校的冷门专业遇“冷”。

那么大家来说说,到底要不要“捡”这些高校的冷门专业?

我的建议是:如果是女孩子,尽量去捡这些985、211高校的“冷门”专业,拿出112个志愿的小半去多捡几所想上的学校,而且分数按照往年相差20分以内都可以,剩下的志愿用来“稳”和“保”喜欢的专业足够用了,但一定要拉开梯度,最后十个左右的志愿一定要保得住那种。

不知,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正确的填报志愿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专业未来的发展、薪资待遇方面先明确专业,再根据专业去选学校。而不是为了非要上某某学校,去改变专业初衷。

也就是保专业,专业第一!学校围绕专业,以专业为核心。所以不能为了学校去盲目地选冷门专业!

有些家长,一味看重985、211的头衔,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名校,而去选这个学校的非主流非王牌专业,并且也是整个社会就业面窄的专业。这样,孩子即便是上了心仪的名校,但毕业后同样会会因为专业的问题面临失业的困境!

专业和学校要对应。比如说不能到以文科见长的学校去学理工类专业,也不能到以理工类见长的学校去学法律专业、新闻专业……这样说大家应该很容易明白吧?

当然,在孩子分数足够高的情况下,专业和学校兼顾。先定专业,然后选这个专业学科评估高的985、211大学。这样双剑在手,不会有找不到工作的顾虑。

但如果孩子成绩一般,就以专业为主。普通大学里也有行业特色学校。比如孩子想进电力系统,当分数不够电气行业“二龙四虎”(“二龙”指的是华北电力大学、武汉大学,“四虎”指的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时,可以考虑行业内部的其他学校。比如: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学院、南京工程学院。这些学校,好多都是在二本招生的。这些学校每年进入国家电网的毕业生也是不少的。

或许有的家长说,先舍专业,冲学校,冲到一个好的打学之后,再转专业,或者跨专业考研。转专业也不是那么容易。跨专业考研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在近几年考研现象“内卷”严重的形势下。

总之,为了以后就业的“里子”,在填报志愿时有必要舍弃“面子”。上的什么学校不重要,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以及能不能找到工作、薪资待遇等方面才重要!!

报考需理性!


感谢邀请。

要不要报考冷门专业,其实跟选科和新高考填志愿多少是没得关系的。主要是看分数。

我一般认为,填志愿最好还是先看专业,毕竟以后出来就业最重要。

600分以上的可能专业学校双考虑,500到600分之间的,最好是先专业后学校,本科线附近到500分的,以专业为主。专科就不说了,首先考虑专业,其次考虑学校专升本的几率。

冷门专业是否报,如果能把学生分数达到最大利用率且学生本身不讨厌这个专业,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021年重庆、湖南、广东、江苏等八个省市实施“3+1+2”模式新高考,其中重庆、辽宁等省市实行“专业(类)+学校”的平行志愿模式,相当于“1个专业+1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具体到某所高校,在某个省市开设有多少个招生专业(类),那该学校就有对应的多少个志愿,完全不同于往年的“1所学校+6个专业”算作是一个志愿。

不再享受调剂的“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模式

那么,在“专业(类)+学校”的平行志愿模式下,高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不要去捡“冷门”专业?这必将成为考生、家长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学校至上?还是专业第一?在传统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下,有专业服从调剂的设定,虽然自己选择了自己愿意接受的6个专业,但是,如果这6个专业都无法录取的话,自己服从专业调剂,会被调剂到自己不太愿意读的“冷门”专业,但那个并非自己的完全自愿,而是学校调剂的结果,但新高考模式下,“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模式,没有了专业调剂的空间,除非自己主动选择,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要不要捡“冷门”呢?

2020年录取完成后,重庆大学披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学校去年招收新生6200多人,其中有将近9%的考生被专业调剂录取,也就是说,这一部分考生没有被自己所填报的专业录取,而是学校调剂的专业。同批次的最低录取分,大部分也是生化环材类专业,肯定有考生被调剂进入了这些“冷门”专业中。而2021年的重庆考生,则不会再享受到重庆大学调剂录取的“好处”,你填报什么专业,一旦被调档,那么就确定了专业,没有调剂空间。这种模式的专业录取,带有一定的刚性,考生一定要提前对个人的专业规划进行详细准备。

何谓“冷门”专业?

笔者在多个场合都说过,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都不存在“冷门”之说,只存在招生规模大小之别,招生量大的专业,看起来招生的人数多、报考的人数多,处处看到是拥挤的现状,所以热闹;而所谓的“冷门”专业,招生人数很少、报考人数也少,呈现出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态,给人以冷清无人报考之感。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计算机类专业全国每年招生达到20万人及以上,而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农学门类,全国招生人数仅仅有7万人,其中包含了43个专业,而计算机类仅包含18个专业,以农学的42%的专业数量、招生人数却在其3倍以上,如果具体到某个专业来看,这个冷、热异常分明。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明白,冷热专业的区分,在于整个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需求量越大则热度相对越高。反之则越冷,比如往年盛炒的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全国仅招1人,还有比这专业更冷的吗?估计很多人说的四大坑专业也没有这么冷吧?

冷门专业值得报吗?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对于这些“冷门”专业,要不要捡?其实,这就和填报志愿的考生密切相关了,和考生职业目标相关的专业,就不叫“冷门”,比如说,某个考生家庭所有成员都在化工行业就业,而考生自己也喜欢化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目标也和家人们一样,从事化工行业的相关工作,那么对于这位考生来说,化学专业就是他自己的热门专业。

我们再来看一个分析,虽然网络上一片警告声,不要去填报生化环材这些四大坑专业,可为何一旦轮到学校层级排序时,排名较高的学校的生化环材专业的录取最低分要高于排名较低的学校的大部分专业录取分呢?这似乎说明了,在学校等级面前,生化环材就不再是坑专业了,而是“好专业”,只有在同一所学校面前,生化环材才是工学门类里面的坑专业,不是吗?

所以,专业无冷门,而在于考生自己是否拥有清晰的定位,如果有了清晰的定位,那么符合自己的那个“冷门”专业,一定要去捡起来,甚至去抢;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定位,那么即使喊你捡,也不要动心。对于那部分没有明确定位的考生,如果持学校第一的观念,选择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即使进去后转不了专业,也能读的考生,那么也建议去捡起来;而对于那些定位模糊,对能捡的“冷门”专业又持怀疑态度,想捡起来,等进去后再转专业者,笔者建议这样的考生应该绕道而行。


原始地址:/zhishi/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