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实施政治改革太过着急,没有考虑当时的各种矛盾,引起了大规模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反抗。隋炀帝颇具战略眼光,但其性格有明显缺陷,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在隋朝外表强盛至极,大一统的表面下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其实它的情况颇像秦朝。这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隋朝的灭亡最主要原因

隋炀帝的政治抱负太大,他太想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业,所以他连年征战和大兴土木,使隋朝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民起义,最终导致灭亡。主要原因有二条:

一、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建东都,南巡江都.

二、三征高丽,劳而无功,耗尽民力国力.~!


三国演义,开篇讲,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粉久闭合。三国之后,中国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各个势力都盘踞在自己的一方土地,暗中对于其他的势力有着吞并的想法。可是没有哪势力能够做到一家独大,用自己的力量来使得各个势力臣服,因此便经历了两晋南北朝和后三国时期。最后分裂局面终于被打破了,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横空出世,家它就是隋朝。也是整合矛盾的一个朝代。

关于隋朝,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隋炀帝,他以他的暴虐而著名于历史长河当中,隋朝也就是在他的统治下最终崩塌。可是这个硕大的王朝,到底因为那些原因,在经历了二世以后,就轰然灭亡?隋朝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其实原因没那么简单。

门阀与皇权的斗争在当时是很兴盛的,在隋唐的时候,即便是皇族,也受到了门阀势力的对峙。隋朝刚刚建成时期,门阀势力较大,杨广也是一个聪慧之人,他意识到了门阀势力对国家的危害。于是杨广就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改革,但是门阀势力也不是一个软柿子,杨广对于国家的改革,在一定层面上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人们对于关于自身的利益,不可能置若罔闻,所以门阀势力就决定暗中进行对抗,对于杨广所颁布的法规等,他们联手进行反驳或者不遵守等行为来阻挠杨广的改革。

经过长时间的改革行动,杨广发现,他发现他所实行的改革并没有取得什么太大敢用强硬的手段将改革进行下去。如果强行改革的话,最后他可能连皇位都保不住。这些世家大族的蓄意抵抗在某一程度上来讲是隋朝灭亡的一味佐料。由于无法改革,朝廷风气也日渐腐败低迷,这也蚕食着隋朝这一庞大的帝国。

隋朝后来的灭亡也与世家大族有着很大的关系,隋朝末期,各地都爆发动乱,此时的隋朝已经无力回天,没办法来压制这些动乱,门阀世族在这场动乱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他们拥有不弱于朝廷的武力,再加上他们对于朝廷的力量和弱势甚为了解,所以他们便无惧于对隋朝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便是王世充、罗艺、李渊这三家,而最终李渊在这场争斗中取得胜利,从而创建唐朝。

同时隋朝对于百姓的压迫也是非常严重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开挖京杭大运河,既然要做大工程,那就必然会来对人民进行压迫,国家颁布各种法令来劳役人民,这种行为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感,因此在期间也爆发了许多农民起义,这对隋朝的国家安定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对于隋朝的灭亡,其中还存在着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朝代的兴盛与灭亡都有着与其相匹配的原因,所以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落也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如果以历史旁观者的角度去公正的看待它,不要被影视剧给左右了观点。


因为反贼也比较厉害


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

1.官僚权贵兼并土地厉害,广大农民无地,遭受严酷剥削。

2.隋文帝、隋炀帝不顾国力,大兴土木,任意挥霍。

3.没有反腐败机制,官员拼命搜刮百姓。

4.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损失惨重,国力衰败。

5.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华大地水灾、旱灾频发,广大的农民活不下去,只有揭杆起义,奋起反抗。

实际上,隋朝只存在37年,就被人民推翻,中国进入了盛唐时代。兴旺谁能定,盛衰岂无凭?


关键是好大喜功,四处征战,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老表李家捡了个便宜。


人家隋朝太能折腾了,它耗尽了精气轰然倒下。重徭役者有秦朝、隋朝,他们也作出了贡献。长城、大运河成了纪念碑。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引发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三征高丽,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引发农民起义。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是七世纪初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隋王朝。杨广文武双全,野心勃勃,执政之后,就发挥了他武将的才能,一直努力实现壮志雄心。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这些都是一些诱因,激化了社会矛盾。隋朝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隋朝是宫廷政变建立,政权被财阀士族垄断的格局还是不变。隋文帝采取的抑制士族势力的措施还是没什么效果。同样的,隋文帝晚年喜怒无常的变化也加速了这个矛盾。隋炀帝登基之后,社会矛盾越发的明显。杨广一些列大建筑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是一种对老百姓的一种伤害,老命伤财。最后高丽战败更是引发了百姓的不满,揭竿起义层出不穷。隋炀帝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是一个诱发的导火索。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将隋朝的灭亡归因于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不可否认,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是隋朝灭亡的一大因素,但这仅仅是一个诱因,并非根本原因。隋朝社会矛盾的激化,有一个积累过程。“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书》中的这句话还是比较公道的。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隋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宫廷政变实现的,这次改朝换代仅仅是士族集团内部权力的转移,旧有的统治秩序没有被打乱,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杨坚集团本来就是关陇士族集团的主要成员,而各级政权的官僚成员大都仍是北周旧贵族官僚。因此,隋文帝的各项措施不可能阻止社会矛盾的发展。还有,隋文帝的个人性格及晚年的变化也加剧了矛盾的发展,史书说他“天性沉猜……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开皇中叶以后,法制逐渐受到破坏,文帝对元老功臣猜忌诛灭,对平民百姓滥施苛法,并且刚愎自用。结果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隋炀帝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隋炀帝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开凿运河、穷兵黩武,虽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对民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社会矛盾迅速激化。特别是远征高丽,前后共征发兵卒、役夫四百万人之多。残暴的统治将人民推向死亡的边缘,一场全国性的起义风暴来临了。综上所述,隋炀帝只不过是充当了一个导火线,不应该承担隋灭亡的全部原因。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它结束了中国自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动荡,重新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它无比辉煌却又极其短暂,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为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说到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广即使功绩再大也逃脱不了责任,作为当时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最终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穷兵黩武,不恤民力,骄奢暴虐,佞臣当道。

杨广即位之初,隋朝经过其父隋文帝开皇之治的悉心经营,政治清明,人口增长快速,国库充盈,并且击败了当时最为强大的突厥帝国,使得隋朝步入当时的世界超级强国,可以说隋炀帝接手的是一个国库充盈,蒸蒸日上的富裕国家,但是杨广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它不满足于安心发展经济,要做大事,成大业,在他的手里,隋朝征调大量民力挖运河,筑长城,修驰道,兴建洛阳,三巡江都,每月要使用民丁近200万,花费财物更是不计其数,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同时,隋炀帝急功近利,在国内各大工程开展的同时,急于开疆拓土,三次率兵征讨高句丽,累计出兵近300万,三次无功而返,将隋王朝国力消耗殆尽,最终,国内因农民负担过于沉重,不断发生农民起义,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加剧,也是加速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有的人老死,有的人患癌症死,杨广是属于后者。


请看拙作《暴君还是明主:黑白隋炀帝》,2018年1月出版,在文末用2.3万字篇幅,从五个维度进行探讨:

1.杨广的性格缺陷;

2.统治家族的内讧;

3.关陇集团核心家族斗争;

4.放弃关陇本位政策;

5.地方叛乱势力的打击。


感谢邀请!

581年杨坚经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继位,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589年灭陈朝,结束了我国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

大隋王朝不但结束了中华数百年来的分裂,还首次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皆是影响后世深远的重大举措。隋朝经隋文帝的宽减刑法,减免赋税,开凿广通渠等一系列措施,使民兴众得以休养生息,人口显著增加,国库逐渐充盈,国力也达到其巅峰状态。

其实隋朝的灭亡在其巅峰状态的说法并不准确。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迁都洛阳,开凿隋唐大运河、修驰道筑长城,打通了南北的交通,使中原和南北地区的文化商贸得以糅合发展。但因迁都洛阳,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开凿运河更是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竟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由于隋炀帝过于急功好利,三征高句丽,多次发动战争劳民伤财,最终才引起了隋末各地的军队叛变和到处的农民起义。隋朝因为隋炀帝的多年征战和开凿运河的劳民伤财已元气大伤,早已无力平叛,只好坐看叛军和起义军不断壮大。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叛变,杀了隋炀帝。此后,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也是轮流做。不久后,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


时代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没有饭吃了,活不下去了,隋炀帝杨广有次接待外国使者时候,冬天全皇城的树都包上布用来显示大国的国力,问使者我国怎么样,使者说皇帝陛下我路过皇城时候看到树都有布包着为什么还有乞丐没有衣服穿?为什么不把布给乞丐!


由隋文帝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因文帝过于节俭而去要求所有官员和皇族都强行节约,导致隋炀帝称帝后看着国库充盈的财富就产生出要干一番雄图伟业之事,平心而论,隋炀帝挖运河、建东都、三征高丽、巡幸扬州、扬威突厥等这些都不是坏事,甚至千秋大运河现在都还在发挥巨大的功能,试想若不是大运河的开运,南方的粮草不能运到北方去,会不会我们现在的中国会是另一翻情况呢?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不过隋炀帝上面那些丰功伟绩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古代,导致了许多人员的死亡,也会耗费许多的财力。由于用民过甚,致使老百姓起来反抗,加之隋炀帝过于亲近南方人,导致了北方的关陇贵族发动了政变,从而彻底将大隋王朝推翻了。隋朝的伟大在我们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开科举、设立三省六部制这些一直沿用到清朝。


我认为隋灭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凿大运河。历来中国人尊崇的是黄老学说,即尊重自然,不要大兴土木。还有一个,太岁头上动土,是历来统治者忌讳的。杨广违反天条,惹得天怒人怨,结果刀兵四起,杨广被杀,大唐取而代之。大隋二世而亡。

秦也是这样,建阿房,修长城,二世而亡。

这不是迷信,这是自然规律!以后还会验证。


隋朝的功绩就是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是在争夺天下时很多时候往往第一个跳出来的人最后都失败了。隋朝也不例外,隋虽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国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各个昔日王朝的残余势力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保留,这些势力转化为大门阀势力,不甘心失败一直在蛰伏着,时机一旦成熟就会想着跳出来复国。隋朝的两代皇帝其实都一直在与门阀势力作斗争,可惜末代皇帝杨广多次不顾及民间疾苦,大兴徭役,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使得中央力量逐渐衰弱,给了其他王朝残余势力机会。到了唐朝,经过隋末的动乱,那些跳出来的门阀势力多数受到了沉重打击,但就是剩下来的门阀也不是李唐王朝敢随便动的。哪怕是英明如李世民也不得不多次向门阀势力妥协。到武则天上台,门阀势力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打着复兴李氏的旗号夺取政权,这次门阀势力倒了血霉,基本上都被武则天废了。从这点来看,我认为唐朝武则天之前的皇帝只是联盟主席,到了武则天开始皇室才开始有了真正独裁的能力。可惜历史总是不断轮回的,以节度使为代表的新门阀势力最终还是毁了大唐。


俗话说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杨广老兄就完美诠释了这句话。根本原因就是隋朝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了呗。

大运河,征高句丽,全都是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财力,全国上下民不聊生,民怨四起,而且杨广还喜怒无常,中央内部人人也是胆战心惊的。杨广把几十年做的事全都集中在那几年做肯定会造成社会动荡,完全是太急于想证明自己了。

社会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你却去大兴土木或者去打仗,这完全是违背发展了,所以隋朝灭亡了,哪怕中间隔几年,以杨坚留下的底子也足够撑下去了。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归纳为两点,一是隋朝步子迈的太大了,统治阶层内部产生矛盾,被统治阶层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延续下来的门阀士族反扑;第二是压榨民力过甚,失去了统治的群众基础。

门阀士族的反扑

隋朝建立以来,就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朝代交替的核心原因,就是各个门阀士族掌握了过多的权力。因此,从隋文帝到隋炀帝都在努力消除这种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开创性的创建了科举制度,使国家统治阶层的人员有了流动机制,平民百姓也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

而门阀士族不愿失去这种延续数百年的特权生活,他们宁可改朝换代。于是,他们就对隋朝皇帝就产生了天然的推翻欲望。而隋朝皇帝本身就是来源于最大的一个门阀士族,按传统来说只要他们仍然强大,就不会发生改朝换代。因此,这股力量一直隐藏在暗处,就像弹簧已经被压到了最低点,只是等待一个好的时机来发动,反弹的力量超乎想象。

实际上这个也符合历史周期律,我在以前的文章当中反复说过我个人对朝代交替历史周期律的理解。对于隋王朝来说,没等新兴势力集团瓜分了所有的国家财富开始压迫民力,就发生了原有的未经彻底革命消除的旧有利益集团在利益分配上的不满足,上层统治阶层改朝换代的想法已经出现,就等一个好的时机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隋王朝就是未富先老。

群众基础失去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以及一系列必须要举全国之力才能实施的国家战略,从具体事情的角度都是正确的,但操之过急。如果在削弱门阀士族的同时,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来做这些事情,隋朝不可能灭亡,甚至有可能取代唐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这些战略的实施确实消耗了大量门阀士族的力量,尤其是南方士族力量。但同时,这些战略也让整个中原的百姓陷入生活困境。

门阀士族是有积累的,而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几乎没有积累。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先坚持不住了,隋王朝统治的群众基础失去。而某些野心家,或者是门阀士族的代言人,就抓住时机站了出来。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古代的民变或者叫农民起义,如果没有上层知识分子或者官僚阶级的参与,都将走入歧途。而有了这些人的加入,民变才会有组织、有目标、有纲领、有纪律。无论最后是民变领袖吸纳了知识分子的力量,还是知识分子或者官僚贵族篡夺了民变的成果,总之是有了一个结果,实现了改朝换代。

总之,隋末就是门阀士族和平民百姓这两方面双重作用下走向灭亡。民变势力蔓延在整个中原,而各个官僚贵族开始是观望或派出代理人,让隋王朝消耗了更多的力量。等到觉得时机成熟,原隋朝唐国公李渊就起兵,轻而易举的篡夺了民变的成果。之前机会最大的是瓦岗军,也是隋朝大贵族蒲山公李密取得了最高的领导权;还有机会的是王世充,也是原来隋朝的大官僚,机会不比李渊小多少。其他平民出身的窦建德、杜伏威等人,想像刘邦一样成为皇帝几乎没可能,他们只是小说中所说的六十四路烟尘十八路反王中的分母。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气数已尽。无论哪个王朝,都躲不过历史循环。战国混战被秦统一,秦朝短命,之后有了几百年的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混战被隋统一,隋朝短命,之后有了几百年的唐朝。五代十国混战时期特殊,后晋后唐差点统一,之后有了几百年的宋朝。宋后期,宋辽西夏大理蒙古混战,被蒙古统一,蒙古短命,之后有了明朝。明朝被李自成的“大顺”推翻,清趁机南下,以后有了几百年的清朝。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后来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短命,有了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朝代更迭,盛衰存亡,中国民族在这历史循环之中越来越强


关于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广的这口锅是怎么也甩不掉的,不过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杨广,也不够客观,事实上隋朝的先天缺陷同样极为致命。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当时朝廷内部、外部矛盾均极为突出,再加上制度上的先天缺陷,这才是隋朝迅速陷入全面崩溃的根本原因。

△隋炀帝杨广

外部矛盾:统治阶级与民间矛盾极为突出

我们知道,隋朝继承于北周,在589年灭掉南陈后统一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实际上,隋朝也仅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而已,全国上下的各种矛盾仍然极为突出,主要矛盾有以下两点:

△南北朝末期地图

1、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西晋以来,权力开始变为门阀贵族手中的工具,各个政权的主要权力全部掌握在这些门阀士族手中,他们甚至可以和皇权叫板。虽然在进入南北朝之后,门阀士族权力有所下降,但他们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隋朝继承于北周,北周当时的权力核心全部掌握在关陇集团手中,而被灭掉的北齐权力核心则掌握在山东士族手中,南陈的统治阶级则主要以南方汉人贵族为主。隋朝统一天下后,对待山东士族延续了北周的模式,以控制为主;而南方汉人贵族,一直以来对北方胡人政权就比较抵触,这种情况下,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是极为严重的。

△隋朝版图

2、民间矛盾同样突出。除了门阀贵族之间的矛盾外,民间矛盾同样极为严重,原因在于北周灭北齐、隋朝灭南陈进而统一天下后,北周(隋朝)上下都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北齐和南陈百姓,他们称北齐之民为“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而南方汉人对隋朝的统治者同样极为不满,《北史·苏威传》中就有“于是旧陈率土皆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耶”的记载。这种情况下,北齐百姓对低人一等的这种境遇极为不满,而南方汉人则是叛乱不断,双方矛盾极为尖锐。

这种极为尖锐的矛盾,是隋朝末年各地叛乱迅速蔓延的根本原因所在。

内部矛盾:皇室与士族争权

统治根基不稳实际上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在于隋朝内部的矛盾同样极为突出,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两点:

△隋文帝杨坚

1、杨坚篡位称帝,难以服众:我们知道,从西魏到北周,其权力核心一直是以“八柱国集团”为主的关拢士族,只是某一时期某个家族权势高低的问题。杨坚虽然是经过禅位夺取的政权,但从根本上来讲,这与篡位并无二致,这种夺取权力的方式是根本无法服众的,尤其是在关陇士族权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只是由于当时杨坚家族势力太过庞大,关陇士族迫于形势只能承认,但内心的不满却是必然的,甚至连杨坚的弟弟杨瓒也多有怨言。

△北周八柱国集团

2、皇室与关陇士族矛盾激化。杨坚其实对于关陇士族的不满也是心知肚明,而且就算不知道,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固,他也必然会削弱关陇士族的影响力。因此,杨坚继位之后,开始对关陇士族进行持续打压和排挤屠杀,甚至连帮助过自己的刘昉也处死了,这极大激化了皇室和关陇士族的矛盾。杨广继位之后,对于这种矛盾深有体会,因此急于摆脱关陇士族对于皇权的掣肘,迁都洛阳的目的就在于此,而创建科举制度改善朝中权力割据的目的也在于此。父子两人对关陇士族的持续打压,以及急于摆脱关拢士族的这种做法,使得关陇士族集团感觉到了危机,并进一步激化了皇权和关拢士族之间的矛盾。

△隋炀帝杨广

北周和隋朝均起于关拢,但此后随着皇室和关拢士族的矛盾激化,实际上已经动摇了统治根本。这使得隋末天下大乱之后,皇权无所依靠,而同为关陇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这也是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可以凭借很少兵力,在短时间内攻入长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制度缺陷:州县势力太小,无法有效对抗义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基本延续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域划分,但鉴于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州”的管理区域过大,导致地方统治严重威胁中央,于是先后对“州”进行拆解,加之后来战乱频发,职务分配需求扩大,行政区域于是被分割的越来越小。南北朝时期,天下合计设有220州、999郡,但由于当时国家众多,因此管理问题尚不突出。

△密密麻麻的州郡

隋朝重新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刺史”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情况出现,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使得行政管理层级重新恢复到了“州-县”二级制。不过,由于当时“州”的数量实在太多,不但使得中央难以管理,且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于是隋炀帝继位后,开始大量并省州县,并效仿汉制,改州为郡,再次实行“郡-县”二级制。

然而,即使经过隋炀帝的调整,到隋朝末年,天下仍然设有190郡、1255县。由于一级行政区域设置过多的原因,导致在隋末天下大乱中,各郡力量过小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凝聚力量勤王救驾,朝廷根本无力扑灭起义的火苗。

隋炀帝耗尽隋朝根本

虽然由于以上三点原因,隋朝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但其实只要隋炀帝能够尽心尽力、想方设法的予以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没有化解的可能。可惜隋炀帝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并没有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反而体现出了急功近利的一面。

隋炀帝统治期间,不论是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还是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虽然有其政治目的在里面,也体现出了他解决各种矛盾的思路,但由于急功近利的原因,不但没能化解各种矛盾,反而使得矛盾更加激化,造成天下大乱,不但自己在江都被杀,也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隋朝,那时的天空无比璀璨,我们屹立在东方,万国来朝;那时英雄辈出,即使马革裹尸,也不忘七尺男儿身;那时千古圣君文帝开创开皇之治,扔是值得怀念和回味的盛事;那时开科举、修运河,争高句丽,也曾创下千秋伟业;那时风云四起,又是贵族主宰的江湖。大隋从崛起到覆灭,不到四十年,像一颗流星,华丽的划过天际,却又迅速的消失了。

老杨和小杨

文帝印象:在很多人眼里,文帝的形象是模糊的,他可能是投机取巧的窃国大盗,是唯唯诺诺的“妻管严”,但是这都抹不去他的旷世功勋。论武功,他力挫三方叛乱,稳住国家政权;他让趾高气昂的突厥民族主动献上美酒和羔羊;他的大军越过长江,结束了中华大帝分裂300余年的情况。风云战乱的南北朝,有多少明君圣主想要一统天下,最终还是隋文帝结束了战乱的年代,建立了以大隋为主导的周边新秩序。论文治,《开皇律》成为传世的法典;开科举让天下读书人有了出头的机会;三省六部制让以后的封建王朝受益千年;在老杨的努力下,大隋朝的粮食足够让全国人民吃上几十年,而老杨却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大隋的布帛堆满国库,而老杨的衣衫毅然缝缝补补,他修建了当时规模世界第一的大兴城,成为他权倾天下的标志。可是他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把皇位传给了杨广同志。

炀帝印象:一个炀字,将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荒淫无道、穷兵黩武、还十分暴虐,但是有人说,小杨被过度的丑化了,站在历史的角度,他确实也做出来很大的贡献。他建立东都洛阳,建成了旷世奇迹的大运河。他南下江都,北巡突厥,经略西域,让隋朝版图空前辽阔。

话锋一转(为什么隋朝犹如昙花一现,又迅速消失了呢?)

1、老杨教育孩子有问题:皇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封他们封疆大吏,难免助长了骄奢的心理。限制辅佐大臣的权力,让几个王子有恃无恐;处理儿子过错的方式也不好,犯下错误,不反思自己,不认真查证,受杨广和杨素蒙蔽,直接毁掉了两个儿子,以致到临死才明白,自己中了圈套,还被小杨害死。小杨的性格塑造很大程度上源于老杨的管教方式不好。

杨广同志其实很累:604年杨广登基,假传圣旨干掉杨勇,开动兵马干掉杨谅;605年营建东渡洛阳;四天以后,又颁布了一条更大的工程诏令—修建大运河;607年带着五十万大军、十万战马、僧道两界还有杂耍班子巡游漠北;607年在巡游回来的路上迫不及待的就把老爹给留下的三位功勋高颖、贺若弼、宇文弼给杀了;609年,高句丽不买大隋的账,小杨同志一怒之下兴兵百万去讨伐,结果三十多万兵马只剩下两千七百人,装备辎重损失数以亿计。612年七月,小杨同志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四十四年顺风顺水,如今却阴沟翻船;‘613年刚刚消停了一年以后,他又吹起了战争的号角,再争高句丽,结果后院起火,杨玄感反了,杨广无奈,赶紧的回来了。两个月之后解决掉了杨玄感。614年小杨同志又召开会议讨论出征,结果是没人敢反对,又出发了。这次高句丽服了。再以后老百姓不堪压力,纷纷反抗也就导致了隋的灭亡。

2、、杨广的性格: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修建洛阳城规模宏大,仅用了十个月就修建完工,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埋骨于此。洛阳城还在修建的时候,就开始了大运河的修建,征集百万男丁,营建东都本来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在财力、物力和人力如此紧张的时候就开始新的工程,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就简直就是噩梦。据史料记载,大运河的修建动用总民力七百万以上,仅开凿通济渠就动用了一百多万,开永济渠动用男丁五百多万,男丁不够就征用妇女同志参加。据说为完成大运河总共累死、病死、冻死的劳工共计二百多万。巡幸江都据说给皇帝拉龙舟的的就一千多人,为保障行船速度,船上不配太多给养。运河沿途州府县衙向船队供应食物,如果供给的食物吃不了,就地掩埋,他的巡游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是巨大损耗;北巡突厥,带领五十万大军,十万战马,一路折腾,耗费无数。刚愎自用诛杀功臣,让朝臣敢怒不敢言,更加有恃无恐,随心所欲。远争高句丽,命令一个月内打造三百艘战舰,为了及时完工,监工疯狂的挥舞皮鞭,劳工日夜不停的工作,竣工的时候,死者已达十之三四。多少次的折腾除了耗费民力之外,还使老百姓错过农时。河北、山东等地土地荒芜,颗粒无收,物价飞涨,再加上黄河泛滥,官员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第一次争高句丽是损失近三十万士兵,第二次杨玄感叛变,无功而返,第三次算是胜利,但是每次出兵耗费人力、物力,谁能知道又是多少?最后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各地揭竿起义,最后被叛军杀死,一代枭雄就此结束一生,尸体被被草草掩埋于西苑的流珠堂,那年他四十九岁。以后在众多的队伍中,太原留守李渊,也就是隋炀帝的表兄弟最终取得天下,建立大唐。

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呀!归根揭底,隋朝的灭亡其实都是杨广自己的性格导致的,刚愎自用,诛杀功臣,导致群臣敢怒不敢言;多次巡游,奢侈浪费,几个工程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让老百姓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关陇集团内部矛盾公开化,最后被自己的部将杀害。


原始地址:/rebang/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