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司马懿家风差?不知此话从何而言?不能因为司马懿人品不咋地,就怀疑他家风差,这两者好像没有啥区别吧?另外,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汉人和坏人,司马懿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司马懿的孩子成才,诸葛亮的后代不成功?关于这一点不能这么说,因为他们两家所处的环境不同,司马懿出身中原大族,其父曾经是魏国的大官,还有他的六个兄弟都是官员,用现在的话讲,妥妥的官二代。而诸葛亮,虽然大才,但其家族并不能给他太大的帮助,而且他的两个兄弟都远赴各地,并没有在一起,尤其是他的大哥诸葛瑾,更是很早效力江东。

有人就问了,这跟诸葛亮后代有啥关系?可是谁叫诸葛亮跟了一个刘皇叔呢?再加上刘备早亡,后来蜀国可以说未来十多年都是靠诸葛亮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诸葛亮能够分心培养他儿子吗?

再则蜀国和魏国两国之间的国力太悬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身处这样的国家,即将将要灭国,即使诸葛亮重生,也难以改变。

综上所述,诸葛亮儿子并不比司马懿的差,只不过时运不济。


司马懿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有时间管教孩子,诸葛亮同志太忙了,没时间管教孩子,就这么简单


司马家族的家风和司马懿的家风不是一回事,成为皇族之前的司马家族家风和成为皇族后的司马家族家风也不是一回事。

我们不用什么事实说话,就用最简单的道理推演,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司马懿的家风绝对不亚于诸葛亮的家风,否则怎么可能教导出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个强力人物?更何况司马炎这种直接改天换地的篡位者。

其实最能证实司马懿家风不俗的,是司马懿本人那一代的司马家族成员有一个“司马八达”的说法,良好的家风肯定是被他继承发扬了,否则怎么代魏立晋?

至于诸葛亮家风很好,但是后人不咋地,这其中有他们诸葛家族子嗣不旺的原因,也有三面下注分散了家族力量的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搭错了车,跟着刘备就是不如跟着老曹有前途,不过对于诸葛亮来说,位极人臣也是不世的功绩,在老曹那里,熬不过司马懿家族也没什么太大的前途。


历史没有给诸葛亮后代机会呀,曹魏灭蜀汉,孔明后代几乎战死,亡国之痛,哪有机会登台呀。


司马懿的家风很差,但是司马懿却做对了这一点。

司马懿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特殊,与现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司马懿将很多小事都交给自己的孩子,为了磨炼他们的耐心,并且让他们学会一个字那就是忍,司马家孩子的实践机会也是非常多。

司马昭和司马懿出征的时候,一些哨兵的职务通常都会由司马昭担任,这并不是贬低自己的孩子,他的能力只能做一个哨兵,是告诉他千万不要想一步登天,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慢慢来。司马师与司马昭被这种教育完全磨炼出在乱世之中该有的耐心,以及吃苦耐劳,从而培养了他们面对大事不慌不忙的性格,也为司马炎登基埋下了伏笔。

后来的发展

但是我们不能狭隘的定义成功,虽然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了一方诸侯,掌控了魏国的政坛,司马炎把魏国变成了司马家族的政权。但是这个成功并没有延续多久,就从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裂,最终司马政权只能南下偏安江左。

北方还爆发了“五胡乱华”,这件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司马家族不但没昌盛,还遭到了后世的唾骂。从这方面来看,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

而造成这样悲惨的结局,就和司马家族恶劣的家风分不开了。司马懿为了夺取政权,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把曹爽一家老小给杀光了,还夷其三族。曹爽的同党,也遭到了清算。后来,司马懿又把整个曹魏的皇室软禁在邺城。接着,又杀掉并打击了反对的王陵等人。司马师和司马昭上台后,也跟着司马懿学,多次发动政变,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甚至随意废黜皇帝曹芳,杀掉皇帝曹髦。他们所做的这些事,给后世做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以至于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内部为了权力,也互相厮杀,血流成河。也就是说,司马家族后人干的这些恶事,都是跟着老祖宗学的。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比

再看诸葛亮,蜀国灭亡了,诸葛亮的儿子孙子都战死了,诸葛亮算得上绝后了。但这并不算是诸葛亮家教的失败,是时势的原因造成的。蜀国在那时候,实力不行,已经走到了灭亡。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就算水平再高,也救不了蜀汉。

但是诸葛亮父子的故事在后世流传了下来,后世为他们修庙,把他们的塑像供奉起来,给他们建立丰碑。同时,体现诸葛亮家风的《诫子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代代往下流传,为后世反复学习景仰。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父子不是失败了,反而是成功了。

我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之龙凤,但是除了交给孩子们生存的技能,锻炼孩子们做事的方法,正确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生活幸福、平安的保障。


司马懿的孩子比诸葛亮强主要在于两点:首先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已经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控制的整个魏国的政权,整个魏国朝政都在司马氏的控制之下,司马师兄弟已经执掌魏国国政。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还没有成年,因此根本无法做官,也没有办法继承诸葛亮的权力。

第二点是魏国的实力远在蜀国之上,是三国中实力最强了。司马氏继承魏国在一统天下上大有所为,因此整个晋朝从建立到统一竟然没有遇到什么重大挫折。


简直了,司马家族是历史上少有的傻子,晋朝在历史上不忍直视,最终子孙殆尽。唉


你听谁说司马懿家风差?臆想就可以在上乱提问题,半点历史都不懂?司马懿家族多少也属东汉未年三国初的世家大族,虽然不能与袁绍家族比,但世家大族出来做官是很容易的,为什么能夺取曹魏政权就觉得司马家风不好?


感谢邀请,我来回答。

三国那段历史很混乱但也很精彩。

最经典的莫过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带给读者的两大劲敌之间的较量。

神机妙算诸葛孔明和老谋深算的司马仲达斗智斗勇的热闹场面。

高手过招尽在方寸之间,这也是魏蜀之间的生死较量。

最后天命归司马。

为什么家风好的身死,家风不好的却是人生赢家。

首先是出发点不同

司马家在司马懿的带领下伪装的很好司马懿老先生太能活了。不仅熬死了曹操还熬死了曹魏的两代皇帝曹丕和曹叡,如果说司马懿在曹操和两代皇帝期间是效忠的话在曹魏第三代皇帝是就在为篡权做准备了。

第三代皇帝曹芳时通过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得曹魏的军政实权。玩弄曹操子孙后代于股掌中。

在曹魏阵营里司马家族是最具有话语权的。

诸葛亮嘛,用他自个的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熟悉蜀汉历史的都知道蜀汉刚创立一年,关二爷就为大家上演了一段收场戏——大意失荆州败后续走麦城。被东吴给咔嚓了,。刘备打着为老二报仇的旗帜准备御驾亲征,在筹集物质的时候张飞报仇心切,鞭打手下让手下给弄死了。

由于刘大悲痛欲绝失去理智不顾军师在夷陵之战大败于东吴。

当了两年皇帝的刘备也挂了。

刘阿斗继位,诸葛孔明主政。

蜀汉的军政大权已经在诸葛亮手里了。

所以说出发点不同司马懿奔着篡权的目标去了,诸葛丞相是辅佐。

再说家风

司马懿活了七十三死的时候死251年他孙子晋武帝司马炎都十四岁了。

再看看诸葛亮234年享年54岁,很明显是忙死的长子诸葛瞻才七岁。

可能司马懿吧他的智慧都交给孙子了,诸葛亮却来不及交给儿子。

个人观点


此言差矣,好人品嫁得好。


谁说司马懿的家风差,家风与政治作风是不挂钩。中国传统家风内容是孝,廉,正。另外有些人认为还有忠,但这种说法争议很大。为什么?忠应该对于光明向上有前途的政权,而那些腐化堕落,黑暗落后的政权还有必要行忠吗?古人早就说过-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君而侍。从这一点来讲司马懿家风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忠这一点没有做到,但有其原因。在曹爽专权架空司马懿,以他的性格能咽下这口气吗?不可能,因此司马懿肯定要报复,如果他走上这条路那么以后的事就不由得他自己了。他死后能将大权回归魏主曹芳吗?如果是,那司马家族还能存在吗?恐怕早以被杀光了。有些人骂司马懿是奸臣逆党,可你没站在他的角度,如果你出在他的立场上你照样会坐。

诸葛亮的家风有目共睹-忠孝两全。可就是因为遇到个刘备不争气的儿子-刘婵,特大的混蛋,最后孔明的儿子诸葛瞻战死,家破人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家族成势了而诸葛家族衰败了。究其原因就是我前面说的家风服务的对象至关重要,如果家长,族长,君主明事理仗大义,家族就兴旺发达。反之家族必衰败灭亡。


家风和成才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主要作用力就显不出来。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清朝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还成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

这还是后代身上发生的,还有本人身上发生的,像汪精卫那开始的时候何等慷慨,革命义气冲天,后来居然沦为了日伪汉奸。

所以说成功和成才不是一个要素决定的,是多要素促成的。就是一个人也会因为外部因素改变而变质。

所以成功和成才需要多要素尽可能培养,那是一个低概率事件。但是如果不培养,那概率就更低。不举太多例子,就举一个现象为啥国人注重教育?千百年来都注重,如果一代人错难道几个王朝都错,一个人发现不了错,几千年发现不了?所以说明教育还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

良好的家风既然是大家推崇的,自然有他的道理。不好的家风为啥不被传下来,自然为人所唾弃,也成功不了多少。

所以说只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放在历史长河中少了点,多看一些例子,还是家风好的人才多,这也是人类自我选择的结果。


首先关键在于诸葛亮寿命短且为了事业,结婚生子都很晚,因此大部分的绝招都没有来得及传给儿子。以前成才的主要靠父母和老师手把手教导。而司马懿恰恰相反,活的寿命长,带着儿子征战,手把手教导,因此都成才了。

其次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野心不一样,诸葛亮一生为了复兴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忙于事业疏忽了儿子。另外就是诸葛亮对于儿子太过溺爱,写信给哥哥说:儿子过于聪明和眼熟,以后估计难成大器。既然知道原因,诸葛亮并未做出防范和纠正措施。说白了就是老来得子舍不得去磨练。然后就是培养姜维,并不是培养儿子做接班人,虽然从资质也许姜维更合适,但诸葛亮的公正让儿子失去了走后门成才的机会。再看司马懿,自曹操死后,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两个儿子更是着重培养,打仗都带在身边磨练。

最后就是时代的原因,司马懿作为胜利方,因此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让自己儿子发挥,蜀国作为失败方,而诸葛亮作为蜀国主站的代表人物,斩草除根是古代历来的手段,因此需要保住性命,就算诸葛亮儿子本事出众,也绝不敢表露。而成才必须得到世人的认可,因此不敢表露,那么是没办法成才的。而司马懿儿子就不一样了,才能可以任性发挥,错了可以改,对了会有大家宣传,因此越来越出名。

大家觉得是这么回事吗?有资本和没有资本成才是不一样的。大家赞同吗?欢迎下方留言。


忠义传家,耕读传家,千年不灭,孔明家族后裔子孙不妨晒晒《诫子书》,歌颂祖先的睿智贤明。司马懿传了多久?他的权术时刻提醒我们防人甚于防虎~~这也算是司马懿家族的唯一贡献吧。


谁说司马懿家风差?有根据吗?


世界没有好坏之分


司马懿胜在长命,能韬光养晦。诸葛亮后代出了人才,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是一代英才,只是英年早逝,又生不逢时,灭国的英雄又能造什么时势?成都有诸葛一家的功德庙,武候祠。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司马懿有九子,其中嫡子二人,司马师、司马昭,都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堪称一代人杰。诸葛亮有亲子一人-诸葛瞻,养子一人-诸葛乔,诸葛乔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诸葛瞻“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后又在优势兵力情况下战死绵竹,的确才能中庸。

虽然后世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名声天差地别,但在当时,我们并不能说司马家的家风就不好,诸葛亮的家风就好。

一、三国时期的士族家风

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士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三国魏晋是士族形成的门阀最为闪耀的时代。虽然门阀时代为后人所诟病,但如果士族中没有杰出的子弟,也是难以造就门阀时代的。

而三国时期,正是士族事业的上升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家族,比如颍川荀氏、江东张氏等等,这其中也包括琅琊诸葛氏和河内司马氏。那么这些家族是靠着什么保持家族的强大呢?

这主要应该归功于教育。这里的家风,应该也是说家庭教育和家族精神以及家族知识的传承。

司马家在司马懿这一代有所谓司马八达的称号,英才辈出;而诸葛家在诸葛亮这一代有诸葛瑾在东吴、诸葛亮在蜀汉、诸葛诞在曹魏,也是英杰颇多的。当时的家风已经难以推知,但可以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对于后人的教育应当是一等一的。

所以,正常来说,诸葛家的后人应该与司马师司马昭一样出色的,为何诸葛亮的后人却声名不显呢?

二、诸葛瞻为何才能平庸?

事实上,但从家风来说,诸葛亮也并不是没有培养出出色的儿子,比如诸葛乔。

诸葛乔是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嫡次子,早年在东吴便与其兄诸葛恪名重当时,两兄弟各有优劣。后来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诸葛亮对诸葛乔视如己出,悉心栽培。诸葛乔也颇为成器,20余岁便参与诸葛亮北伐,负责督运粮草等事宜。诸葛亮在给诸葛瑾的信中说,本应让诸葛乔在成都的,但为了磨炼他,给他数百士兵,与其他将军子弟一起驻扎在山谷之中。

然而,诸葛乔在228年过早的去世了,当时诸葛乔还不过25岁。还没度过下放基层的艰苦岁月,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而这,或许也跟诸葛瞻不够优秀有一定关系。

诸葛瞻生于227年,诸葛亮去世时才仅仅8岁。诸葛家因为分散,留在蜀汉的诸葛家族人丁并不兴旺。因此,就家风来说,诸葛亮没有时间给逐渐长大的诸葛瞻以良好的教育,而父亲死后,家族内又缺乏长辈有效的监督,诸葛瞻的学识能力很有可能在后天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与培养。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临死之前为其子诸葛瞻留下《诫子书》的缘故。这不能说明诸葛家的家风就优于司马家,这恰恰说明诸葛亮担心儿子年幼,教导不够而留下文字性的东西希望儿子能够走入正轨,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能早年的教育更加重要,8年的时间也能够给诸葛瞻打好基础。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227年,诸葛亮正式开启了他的北伐事业,从此,诸葛亮长期在汉中领兵,在成都的时间很少。戎马倥偬之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诸葛瞻进行培养和教育。

诸葛瞻的资质如何暂且不论,家风所能带来的,仅仅是后天的教育。而诸葛瞻在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这应当是诸葛瞻才能平庸的一个方面之一。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家庭离不开关系,家庭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见识、价值观,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有些人因为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导致性格的扭曲和心理的懦弱,有些人因为在家庭的滋润下成为乐观向上的人。

家庭实际上就像一个人的透视镜,能够透视出他未来的一部分场景,家风的好坏确实绝大部分时候都会影响后代的成长和前途,但这些毕竟不是关键性的因素。司马懿的家风我们并不能够用“差”来形容。

司马懿的家族属于典型的官宦权谋之家,作为托孤大臣,他深陷权力中心,辅佐曹氏三代人,这一切当然都让他尊荣至极,当然也让他如履薄冰。司马懿为人谨慎、善于隐忍,他充分诠释了一个为官者的品质,对上俯首帖耳,对下宽仁以待。

最精明的政治家都是表演者,曹操善于演戏的技术远比司马懿要炉火纯青,但如果说司马懿比曹操略胜一筹就在于其沉稳和不动声色的伪装,使得曹操尽管明知司马懿久必成患,而最终还是不忍下手。低调、谨慎和隐忍的性格是司马懿的法宝,而对权谋和利益的崇拜也让司马懿的后代耳濡目染。

司马懿注重自己的名节,尽管在消灭曹爽后权力达到空前绝后的巅峰,但司马懿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逾越行为,但官宦权谋之家对利益的权衡和贪婪早已经在行为举止当中灌输给了下一代。司马懿本人或许并不愿篡夺曹家的权力,但他的后代们却并没有他这样的顾虑。

政治家都是猛兽,而猛兽的后代怎么会选择吃素呢?司马懿看重自己的名节,但他的后代却选择了将家族利益最大化,这既是家风使然,其实也是价值观的传递。父辈的价值观和言行举止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被下一代所模仿和传承、纠正和摒弃。

司马懿的后代传承了他的聪慧,但摒弃了他对名节的注重,这些当然不是司马懿刻意教育的后果,而是后代在价值观上的自我选择,因为哪怕书香门第之家也会养出风流淫荡的后代。家庭环境并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全部,但作为温床,它必然决定了一个人的对世界的价值观。

有时它以顺利的方式传承延续,有时却以截然相反的叛逆姿态生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是我们熟知的社会阶级写照。但事实证明,有时龙的后代也可能是老鼠,凤凰的后代只是一只孔雀,老鼠生的儿子也可能鱼跃龙门。

司马懿的家风差吗?实际上并不差,他的后代们只是继承了他的聪慧与城府,如果说一个注重城府和权谋的家庭就是家风败坏之家,那么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说法,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出残酷的搏杀。诸葛亮是书香门第之家,他同样聪慧、富有谋略,但他或许比司马懿更加注重名节。

同时,他比起司马懿来说或许更加的感性,“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立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承诺,他忠心辅佐刘禅,一心扑在刘家事业之上。诸葛亮属于典型的文臣典范,他聪明、忠诚,仅凭这两点就足以让他赢得帝王的厚待。

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身居高位,甚至比司马懿的地位更加显赫,作为蜀国的实际掌舵人,诸葛亮付出的心血比任何人都多。但骨子里对功名的淡泊让他属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世外之人。他的儿子诸葛瞻出生时,诸葛亮已经年近四十六岁,他评价自己的儿子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许多父母唯恐孩子幼年表现的不够聪明,诸葛亮却反而担心儿子过于早熟,也许深谙“慧极必伤”的道理,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与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无不透露着要求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正德明志的教诲,实际上这就是家庭价值观的不同,聪慧是每个人独有的天赋,这一点我们很难说可以遗传。但父辈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却在潜移默化中,乃至教育下被学习。

司马懿的后代继承了他的权谋之术,这是官宦权谋之家的胜利法宝,诸葛亮的儿子也很聪明,可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家庭价值观也许让他没有深谙“丛林法则”的诀窍。司马懿的家风差吗?诸葛亮的家风又好吗?而司马懿的后代成才了吗?诸葛亮的后代没有成才?

很显然这样的设定是很狭隘的,归根结底,司马懿家族选择了更符合自然规律的“物竞天择”,而诸葛亮家族则选择了拥抱人类的道德社会,司马懿当然也可以选择做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可以选择做司马懿,这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结果。

因此不管是曹操、司马懿、刘备、诸葛亮、司马昭、诸葛瑾,实际上他们都已经赢得了自己的人生,而所谓的成和败只是旁观者的遗憾而已。


这个说法不妥,怎么样才算出名?其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尚在蜀国即将亡国时能够为国尽忠而死,已经算很出名了。

为什么琅琊诸葛人才辈出却没在魏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最首要的就是在三国时期,诸葛氏的力量过于分散了。魏晋时期是地方大族实力大大提升的时期。如颍川荀氏,陈氏等北方士族,都是几代为一个政权效命,家族在朝势力强大。不像诸葛氏因汉末的纷乱,家族中人投靠了不同的势力。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出自同一家族却分散在三个政权中。这个导致在晋一统之后,这些亡国的诸葛氏不可能受到重用,如诸葛亮的次孙诸葛京最后只做到江州刺史。

再次是因为叛乱战乱让诸葛氏人才凋零。但诸葛瑾数子中,长子诸葛格,是吴国权臣,做到大将军,因吴国叛乱被清除,次子诸葛乔早早过继给了诸葛亮,诸葛乔随诸葛亮入蜀后,也于25岁就早逝,留下一子诸葛攀后与诸葛京一同出仕晋国,默默无闻。诸葛亮大家则熟悉,诸葛瞻,诸葛尚均在绵竹战死,唯留下一个次孙诸葛京。诸葛诞则因为反抗司马氏政权也被族诛,只留下一子诸葛靓在吴国做人质幸免。之后诸葛氏的复兴,也是靠了诸葛靓这一脉。

诸葛诞起兵时,诸葛靓作为人质送往吴国

总之诸葛氏这么人才辈出的家族,没有在魏晋时期成为大族,主要是因为初期力量过于分散,以及各自投靠的政权变乱,导致家族损失惨重这两个原因。诸葛亮的后代不出名,是因为其自身与后代都过早的死掉了,诸葛亮属于过劳死,诸葛瞻死在绵竹时36岁,诸葛尚才19岁。但是诸葛亮所属的琅琊诸葛氏里还是有名人的,就是诸葛靓的儿子诸葛恢。

诸葛靓因为父仇,吴国亡后,坚决不肯出仕晋朝。似乎诸葛氏的复兴已不可能,但是乱世的到来,又为诸葛家提供了机会。诸葛靓的长姐是琅琊王司马伷的王妃,是之后重振晋室的元帝司马睿的亲祖母。八王之乱后,司马睿镇守南方,到之后称帝,都十分倚重这位表弟诸葛恢。这也是因为诸葛恢的确是当世之才。

诸葛恢年少成名,随司马睿南下后,王导就经常说“明府当为黑头公。”说他会成为最年轻的公卿。王导被封为司空的时候,诸葛恢在旁边,王导指着头冠对他说:“君当复著此。”您也会戴上这个。能被当时的士族领袖如此称赞可见其能力。诸葛恢曾任会稽太守三年,政绩为诸郡第一。司马睿死后,被命为辅政大臣,历经四朝,官至尚书令,执掌机枢。

司马睿,诸葛靓是其舅父,诸葛恢表兄

诸葛恢三子三女,均与当时世家大族结亲,但其族中再未有任显官之人,估计在诸葛恢死后琅琊诸葛氏因人才的断层又暗淡了下去。


原始地址:/faxian/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