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中常有“诗言志,词言情”之说,元曲有什么特色?

元曲和诗词有着大致相同的渊源,可谓“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由于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不同影响,诗词往往讲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元曲与诗词的这种美学风格基本大相径庭,嬉笑怒骂皆能入曲成章。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表达方式上,诗词贵在高雅,表情达意讲究含蓄。而元曲背其道而行之,崇尚白描式的直白与趣味,追求直率通俗。

如关汉卿作品中出现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已经基本和口语没有太大区别,在诗词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这样的语言风格恰恰在元代遍地开花,盛行一时。也是曲与诗词较为明显的区别。

二是语言素材的使用,大量引入方言俚语。有别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尽量使文章的语言尽量口语化,从而更加生活化。宋代表达离愁别绪,要写尽离愁不见愁,而是“人比黄花瘦”,曲中则直抒胸臆“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债”等等。

或者说是诗词语言讲究绘画中常用的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元曲则是完全表露,不留余韵,见其文即明白其意。

三是元曲的娱乐性,实现了文学作品前所未有的大众化。元曲不再是像诗词那样高高在上,不再居庙堂之高,是高雅艺术,故意拉开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感。

而是尽量贴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隐逸山水之间,纵情自乐,是“开怀畅饮两三瓢,只愿身安乐,笑了还重笑”;留恋青楼是“你既留心,俺索真诚”。再如写高祖还乡是“那大汉的车”,场面是“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调侃诙谐,生动活泼。

当然,就内容而论,诗词曲的内容都非常广泛,元曲的内容与市井生活更为贴近。

更多内容,欢迎评论交流。


谢谢邀答。这里主耍谈三点。

1.元曲较之诗、词,是新的文学样式。元代是中华戏曲的黄金时代,故称为元曲。这种文学艺术样式,与诗词歌赋相比较,它融合多种艺术因素,在诗词、民间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在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结构布局、曲白结合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水平;在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且曲词一般本色自然,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元曲,具有雅俗共赏艺木效果,特别在表现赞美男女青年追求爱情美满幸福方面,尤为实出。如王实甫《西厢记》在写年青书生张珙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后,爱情追求上,表现得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引一段:(旦云)红娘呵,你哪里知道我的心哩!(唱)[滾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桂住钭晖。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迴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3.在写景寓意,情景交融方面,尤为突出。引一曲赏之:[正宫][瑞正好]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上述浅说,望友不吝赐教。


不好意思。“诗言志,词言情”并不是诗词的特色。

无论是诗词还是曲,取材的范围都很广。所谓的“情”和“志”,诗词曲都可以写。

拿情来说,诗有言情的诗吗?有的。

元稹的《离思》大家都熟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就是标准的言情诗。

有人说,单举一例,不足以说明什么。

那么李商隐的《无题》大家总也熟悉吧。

那一系列的《无题》包括《锦瑟》等等,也都是言情诗的经典之作。

那么词有言志的吗?

也有啊。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虽然有人说这可能不是岳飞写的词。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词就是彻彻底底的言志词。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举例。

说回正体。

曲有什么特点呢?

先从内容上看吧。

曲的话,有言志的,比如说严忠济的《天净沙》有这么一个,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再比如,不忽木的《辞朝》

元代:不忽木

辞朝

【点绛唇】宁可身卧糟丘,赛强如命悬君手。寻几个知心友,乐以忘忧,愿作林泉叟。

【混江龙】布袍宽袖,乐然何处谒王侯。但樽中有酒,身外无愁。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门秋。山间深住,林下隐居,清泉濯足,强如闲事萦心。淡生涯一味谁参透,草衣木食,胜如肥马轻裘。

【油葫芦】虽住在洗耳溪边不饮牛,贫自守,乐闲身翻作抱官囚。布袍宽褪拿云手,玉箫占断谈天口。吹箫伤伍员,弃瓢学许由。野云不断深山岫,谁肯官路里半途休。

【天下乐】明放着伏事君王不到头,休、休,难措手,游鱼儿见食不见钩。都只为半纸功名一笔勾,急回头两鬓秋。

【那吒令】谁待似落花般莺朋燕友,谁待似转灯般龙争虎头,你看这迅指间乌飞兔走。假若名利成,至如田园就,都是些去马来牛。

【鹊踏枝】臣则待醉江楼,卧山丘,一任教谈笑虚名,小子封侯。臣向这仕路上为官倦首,枉尘埋了锦带吴钩。

【寄生草】但得黄鸡嫩,白酒熟,一任教疏篱墙缺茅庵漏。则要窗明炕暖蒲团厚,问甚身寒腹饱麻衣旧。饮仙家水酒两三瓯,强如看翰林风月三千首。

【村里迓鼓】臣离了九重宫阙,来到这八方宇宙。寻几个诗朋酒友,向尘世外消磨白昼。臣则待领着紫猿,携白鹿,跨苍虬。观着山色,听着水声,饮着玉瓯,倒大来省气力如诚惶顿首。

【元和令】臣向山林得自由,比朝市内不生受。玉堂金马间琼楼,控珠帘十二钩。臣向草庵门外瀛洲,看白云天尽头。

【上马娇】但得个月满舟,酒满瓯。则待雄饮醉时休,紫箫吹断三更后。畅好是休,孤鹤唳一声秋。

【游四门】世间闲事挂心头,唯酒可忘忧。非是微臣常恋酒,叹古今荣辱,看兴亡成败,则待一醉解千愁。

【后庭花】拣溪山好处游,向仙家酒旋篘。会三岛十洲客,强如宴公卿万户侯。不索你问缘由,把玄关泄漏。这箫声世间无,天上有,非微臣说强口。酒葫芦挂树头,打鱼船缆渡口。

【柳叶儿】则待看山明水秀,不恋您市曹中物穰人稠,想高官重职难消受。学耕耨,种田畴,倒大来无虑无忧。

【赚尾】既把世情疏,感谢君恩厚,臣怕饮的是黄封御酒。竹杖芒鞋任意留,拣溪山好处追游。就着这晓云收,冷落了深秋,饮遍金山月满舟。那其间潮来的正悠,船开在当溜,卧吹箫管到扬州。

这也是言志的。

那么言情的呢?也有!

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诸如此类,什么都有。

所以题材,成不了诗词曲的特点。

曲的特点的话,我们先从整篇的文章来看。

曲有“散曲”、“带过曲”、“套曲”等等。

这是诗词所没有的。

诗词都有定章,不可混用。虽然诗有组诗,但是一组之内互为独立。词的话更是有固定的词牌,虽然是一个词牌多次使用。比如长相思,可以一阙,可以两阙之类的。但是终究只能使用一个词牌。散曲暂且不论,单说套曲之内,除去“煞尾”,各种曲牌可以选择性搭配使用(同一个宫调内)。而带过曲可以选择同一个宫调内的两个曲目合为一曲。词有吗?没有!诗呢,额,诗还真有类似的情况。那就是乐府旧题。

比如李贺的《长歌续短歌》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这是把乐府旧题《长歌行》和《短歌行》化二合一。效果上类似于带过曲。

那么还有什么是元曲区别于诗词的特征呢?

暂且不讲。老规矩,先说曲是怎么来的。

先秦学者整理了先秦歌谣,组成了《诗经》。后来汉朝乐府收集民歌,出现了乐府诗。

那么乐府还干了什么呢?就是整理乐章、乐谱。到了隋唐,有些曲目成为了教坊曲,有些曲目在依旧只在民间盛行。这些曲目中和后来的元曲有没有关系呢?有的。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中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

这便是唐宋的大曲。有想了解的可以去看看唐宋的礼乐志。

唐诗也有一部分是入乐的,而宋词有不少词牌脱胎于唐教坊曲。后来的元曲也是在这些曲目上慢慢发展成型的,再加上一些民间的俚曲俗调,慢慢就有了元曲的体系。

元曲可以算作是诗词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的体裁。在创作规则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首先是平仄要求。曲牌和词牌一样,有固定的平仄格式。但是不同于格律诗和词牌的平仄要求,曲牌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平仄之外还多了两个点,那就是:三仄犹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

所以在曲牌之内,除了基础的平仄以外,有些仄声字的位置处会特标注用上声还是用去声。而阴阳字的搭配则是元曲内的另一门学问。

阴阳字的理论在北曲所用的《中原音韵》之中拥有详细的记载。至于南曲的阴阳字的辨别论则没有保存多少下来。

其中明人王骥德《曲律》中有记载:于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抑下字皆曰阴;而南曲正尔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今借其所谓阴、阳二字而言,则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始贯珠,而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

对于阴阳字的论述,也暂且说到这里。因为内容驳杂,所以就先回归正题。话说曲有阴阳字,诗词有没有呢?

其实也是有的。

宋鄱阳张世南《游宦纪闻》云:“字声有轻浊,非强为差别,盖轻清为阳,阳主生物,形用未著,故字音常轻;重浊为阴,阴主成物,形用既著,故字音必重。”

这就是宋代对于阴阳字的论述。只是宋词和元曲不一样。它并没有把阴阳字系统地归纳进入创作要求之中。

而元曲不一样,阴阳字已经发展成熟不说,更是成为一种使用规范。哪怕《中原音韵》之中对于韵字的划分也呈现了阴字和阳字的区分。虽然那里只有平声字做了这种区别。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这是曲区别于诗词的一点。

不过既然字音上,那么就不得不说韵了。

现在近体诗用韵一般来说用的是《平水韵》或者也有一部分人用《佩文诗韵》之类的。词用的是《词林正韵》。

回归到最初。唐宋元明清,诗词似乎都有一个区别于曲的很大一个用韵规则,那就是入声派入另外三声。

然后,为什么曲有南北曲,但是诗词没有所谓的南北诗或者南北词呢?

因为不管怎么说,诗词所用的韵都是官话,都是一个系统的发音体系。而曲不一样,南北曲所用的韵书各不一样,有时候南北曲的曲牌哪怕同名同调也不一样。南北曲中北曲还好,押韵一般来说是用的《中原音韵》,但是南曲就不一定了,南曲韵书驳杂无比,细细整理之下,整理出个十来本都不难。各种区域性的发音体系这才演变成了曲的这个状态。

那么除了用字和押韵以外,曲牌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区别于诗词呢?也还是有的,那就是没有定章。

诗词都是有定章,哪句多少字都是有着明确的规定的。当然了,词牌有添字摊破和减字偷声等情况。但是曲如果要改变定章,很是简单,直接衬字就好了。

或许有人说,词也有衬字啊。比如说:

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里结句的“定”字就是衬字。

但是宋词中这种情况只能说是个例。不是常例。而曲不同,用衬字绝对是常例。

再有,曲牌之中有一些特殊的曲牌,虽然没有定章,但是却有定格。比如:

正宫的《叨叨令》

它的格律(百度上直接复制的一个):

平平仄仄平平去。(韵)

平平仄仄平平去。(韵)

平平仄仄平平去。(韵)

平平仄仄平平去。(韵)

仄仄、也麽哥(定格)

仄仄、也麽哥(定格)

平平仄仄平平去。(韵)

这里的“也么哥”可不是什么格律啊。而是定格,那就是叨叨令里面那个位置必须要有也么哥三个字。

比如下面这个——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这些曲牌上的区别都是诗词没有的。

那么写作技巧,谋篇布局上有没有差异呢?嘿嘿,这个我不会讲的。毕竟你们又不写这东西。我这么懒的人肯定不讲。

然后就是内容上的差异了。这个我就不讲了。因为百度上随便一找就有了。而且已经有人回答了。我就不想再多说了。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这里不论“诗言志,词言情”是否恰当,只说元曲。如果概括之,元曲通俗。理由有三:

(1)官府的政策影响

元朝规定,“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元史·刑法志》)。

但是对大都“玉京书会”、“元贞书会”,杭州“武林书会”、“古杭书会”等聚集众多文人、艺人的组织却未加禁止、取缔。所以元曲有了发展的肥沃土壤。

(2)读书人走向民间

元代长期废除科举,元朝的读书人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市井,许多读书人在倡优伎馆里“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臧懋循《元曲选序》),与歌儿舞女混在一起。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相结合,就要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3)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元曲是随着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而带来了新的草原音乐和草原文化而产生的。与之前的唐、宋是中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建立的王朝不同,元朝是一个马背上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有它的独特性,元曲也就和唐诗、宋词在形式、内容、风格上都有很大区别。

元曲之后的明清小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能在元杂剧里找到原型,《东周列国志》、《两汉演义》、《说唐》、《说岳全传》,《薛家将、呼家将、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可以说,元曲孕育了明清小说。虽然通俗,但是元曲的思想意识往往里更少束缚,更健康,更有人性的光彩。


原始地址:/dongtai/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