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看待万事万物。那么,平常心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

平常心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太难。平常心就是无分别、无执着心,无论来去得失或生老病死,一切都安然处之。世人几乎全都怕失去财色名利,更怕死亡,所以必须区别利害与执着,这就是造业的根本所在。


21天完成了,写了一篇日记!!!每个人坚信自己,疫请巳经没了!!!朋友们,冰砖要没了、冰棒少了、没了、......汽水没了没了……爆米花没了变了没了.......老虎灶没了没了没了......巳亲没了没了没了、巳情没了没了没了......巳清没了没了没了......疫请没了没了没了.


平常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做人做事。不强为,不设置。有了收获,感恩。没有成功,继续努力。顺其自然的前进。


感谢邀请!

如果问那些坐禅的人是抱着什么目的才去坐禅,会得到“希望能一直保持平常心”的答案。

有一句禅语叫作“平常心是道”意思是保持平常心就是对道的探寻。禅的修行自然是为了探寻佛道,因此也可以说修行僧们就是为了平常心而日复一日地投入到修行中的。得平常心而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想要像坐禅的僧人一样拥有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件容易的事。何谓平常心?大家脑海中的印象或许就是“永远不变的心境”。然而人非草木,饱含喜怒哀乐种种情感的人心真的能维持在某个位置而不再变化吗?当然是不可能的。遇到高兴之事为之喜悦,碰到不平之事为之愤怒,这才是人之常情。但是,若感情的“波动幅度”过大,或者遇事久久不能恢复平静,那就存在问题了。开心之时欣喜若狂惹得周围生厌,或是愤怒之时冲昏头脑迷失自我清明,这些都是失去了平常心的例子。感情张弛有度,心神再激荡也能恢复平静,我认为这就是平常心的含义。令我们无法保持心中平静的是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执着。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抱有“必须要这样”“应该这样才对”的先入为主的偏见,那么当事物的发展脱离了预想,我们的感情就会产生激烈的动摇,无法平静下来,甚至被强烈的愤怒所驱使,或陷入深深的沮丧情绪中。而执着也会使我们困于死胡同中,无法再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无论是何种情况,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坚硬而顽固。再向各位介绍一句禅语吧,这句禅语叫作“柔软心”。怀着柔软之心,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包容世间万物,不再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真正做到宠辱不惊。为了养成柔软之心,就不应该拘泥于所谓的“事物该有的样子”,而要敞开胸怀接受无尽的可能性。养成这种宽广的胸怀,我们的心灵就会逐渐变得柔软,不再破那些多余的算计、烦恼、忧虑和不安所束缚,变得更加乐观积极,人生也会更加富有行动力。承认自己的平凡,同时相信平凡也能创造奇迹。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柔软之心。你当柔软而有力量。


平常心是平静的真常之心,也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心,沒有开悟之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心。所以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平常心。


看淡得失,用心生活,不浮躁,从容生活!能让自己快乐,有机会更让别人快乐!


当你修行到了“无心”状态就是【平常心】只要有心,都不叫“平常心”阿弥陀佛!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过,不以物喜不以物。就是平常心。一切顺其自然。


从哲学意义上讲;这个平常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规律和真相、是宇宙自然的法则规律和真相!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个性、外在的情绪。所以,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看法都不近相同。这些内在个性和外在的情绪,在观察、了解事物时、就如一面棱镜,所以;通过棱镜观察到的一定和真相是有差异的。

完全祛除人的个性和情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祛除个性和情绪是可以办到的!

在观察、了解事物时,越大程度上的祛除个性和情绪,越能接近事物的法则规律和真相及真理、越能接近宇宙自然的法则规律和真相及真理!

所以;平常之心,即;宇宙自然的本质,事物运行存在的本质!


修得平常心,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的职业是“削木为镶”。镶,是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纷纷询问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说我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只是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要摒弃成心、机心、分别心、妄想心,才能做到“以天合天”,让自己的心接近大道。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这个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

外化内不化,乘物以游心

在《知北游》一篇中,庄子曾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种人生价值观:“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正是在于自我的独特性。其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风格和内心的秉持构成了独立的人。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非常融通,但他的内心一定要保持住自己的独特,有自己的坚持,这就叫做“内不化”。

生存随遇而安,生命有所坚持。面对外在的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而内心则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不要随波逐流。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处世八面玲珑,而内心始终固守着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人生境界,外事外物都无法动摇他的初心。

只有我们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真正达到乘物以游心的境界。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要乘物首先要顺物,就是要外化。但又要坚持自我的本心,就是要内不化。

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又最大限度地坚持自我,才能够“乘物”“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真正的快乐

庄子在《天道》中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认为快乐分两种,一种是人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乐;一种是天乐,就是那种超脱的乐,与天地相和谐的乐,是那种达到极至的乐,又称至乐。

庄子在《至乐》中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意为达到极至的快乐是在内心深处,是没有表现的。真正的荣誉是没有赞扬、没有名辉的荣誉。

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相感应的乐;是虚无恬淡、怡然自得的乐;是无忧无虑的乐,是无声无形的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与事业成功与否无关,这种快乐,并非物质或地位等因素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而只与我们的心有关。


平常心即凡事淡定


顺其自然,努力就好。


平静状态


很喜欢的一句话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平常心也不过如此吧


分享星云大师的四句话,来解释平常心:

得财不喜,失利不忧。

享誉不骄,受谤不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保持情绪的平稳,任何情绪的波动都会影响对事情的判断。

保持客观公平,尽量不要掺杂个人的主管感受去判断。

保持独立思考,不要因他人的说法来改变自身的想法,不要入了三人言虎的陷阱


平常心就是宽容一切,知足常乐。不耍嫉妒羡慕恨,这样才能天天快乐。


就是一家人吵成一团

你还可以波澜不惊的吃完自己碗里的饭


平常心就是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物,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要真正的达到正常的平常心是要经历很多的历练才能达到的。


原始地址:/dongtai/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