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会用现在你们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你们的孩子吗?

我是有了孩子的,不知道还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不会完全用曾经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比如父母那个年代是爱打孩子的,我不想那样,但是有的事情我还是会的。

先说说我不会用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的。

小时候,家教严,父母是不允许孩子顶嘴的,甚至在父母冤枉了我们,我们都不能辩解,如果辩解上去就是一巴掌,打的特别厉害。母亲平时还特别爱训人,经常打人。

我有了孩子,我不会这样做。我总是和女儿朋友般的相处,她有什么不好我告诉她,我哪里做的不好,我让她提,如果我觉得她说的对我就改。

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给我们选择的权利,就连买衣服,母亲也要听她的。有一次去赶集带我买衣服。我看上了一件粉色的,母亲就说不好看,就要给我买肉色的。大姐劝说买粉色的母亲也不听,最后买了肉色的回家。每次穿那件难得买一次的新衣服,我还是不喜欢,但是因为是新衣服也穿。后来我再也不跟着妈妈去买衣服,总是她买什么我就穿什么。

到我女儿了,我总是女儿和我都喜欢的才买,有的我不喜欢,女儿喜欢,只要质量价格合理我还是会给她买。

再说说我会用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的。

我小时候,每天晚上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妈妈讲故事,那时候我家没有电视,农村晚上又经常停电,我们总是早早的躺在被窝里,让妈妈讲故事给我们听。我妈妈讲的好极了,我们总是听不够。

在学校里,我也是出名的故事大王,常常站到讲台上给同学们去讲故事。

现在我也给我的孩子们讲故事,也讲他们姥姥讲的故事给他们听。女儿也会给她的同学们去讲。

我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可是我妈妈是的心灵手巧的妈妈。她会用普通的东西给我们做出美味的食物。我妈妈给我们做的红薯饼好吃极了,小伙伴们都特别羡慕,可是他们的妈妈不会做。

还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家里的蒸汽大的我们都快看不见妈妈了,妈妈正在灶台上忙活。原来妈妈给我们做了切糕。这个美味都是赶集才能买到,家里很少有人会做的,我的妈妈问了卖切糕的怎么做,趁着冬天没有农活在家里做了半天给我们吃。我和弟弟那个开心啊,虽然好多时候因为我父亲没本事,我家穷,在吃穿上比不上别人,但是我母亲却在生活上给了我们好多别人妈妈做不到的幸福。

母亲会种一棵冬瓜秧,告诉我们这叫冬瓜,等瓜长大了包饺子吃,和黄瓜一个味,清香味。我们就总是盼着那个小东西长大。总是让同学们来我家看,自豪的说:“看,这是冬瓜,包饺子的,和黄瓜一个味。”

母亲还会种很多的西红柿,小朋友来我家随便摘了给他们吃。母亲不会像别的家长一样不让带小朋友来家里玩,怕乱怕吵。我家就是小朋友们的乐园。

现在,我也会花心思给孩子们做各种好吃的,女儿总是夸我说看我的妈妈多巧。儿子总是很给面子的把辅食吃光乐呵呵的对我笑。

女儿带同学来家里,我也是热情招待他们,给他们准备吃的。女儿朋友很多。

父母对待我们的事情好多好多,说也说不完。

无论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他们将我们养大不容易,我们不能忘了父母恩。当然父母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不要再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父母做的好的地方我们要传承,不仅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掉不好的,留下好的并且改进,让一切好的事物越来越好的传承发展下去,才是更好的未来!


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其实做了父母才能真正的了解到会不会用父母待我们的方式待自己的子女。

首先我个人不会用我父母对待我的那种方式对待我的孩子,我经常对老公讲,在小时候如果孩子犯了错不问原因不想孩子们的感受就批评责骂孩子。而且我的父母还有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观念,无论什么事情不想着自己做好了再去教育子女,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可以大晚上看电视,子女不可以,所以我总是把被子留个小缝偷偷看。所以我也不会孩子越想干什么越去阻止,当然也会有限制的!无论怎么样还是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养大!


谢谢邀请!其实这个问题,都是在有了孩子后,才能完全体会父母那时的各种心境。根据现实情况去教育,尽量避免以父母那年代的方式育人,比如说:打孩子、骂孩子、限制孩子的阅读书籍等。

因为年代的不同,受教育局限。那时,父母们没什么文化学识,也没有钱去读书。那时父母说她们读书是以“劳动最光荣”为主。每天基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只有那么一两个小时在学习。

当父母结婚生子,有了孩子后,公婆都没时间帮带娃,都有自己的时要做,每天也要早早出工,因为那时生产队是按公分制的,出工一天几公分,只有这样,家里才能保证有饭吃。

言归正传,就是因为父母们每天都要出工,对于孩子,他们顾及不了。当孩子犯错误时,他们出工累了,孩子又不听话,心理一下就觉得孩子太不懂事,或者太不听话,二话不说,不是骂就是打的。

父母们打过骂过后就会安静下来,安慰我们,但这样的方式不可取,让我们记住父母曾经的不是。

反正我是尽量不会以父母这样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原因有那么几点:

1、孩子早熟。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心智各方面都比较老练。对于家长的打骂,是非常的计较,而且久而久之会叛逆。

2、自尊心很强。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干嘛时,首先得问清楚原因,不能上来就是一顿谩骂和暴打。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而且会感觉父母不爱自己,完全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3、限制性。孩子如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做为父母的,得正确引导,而不是一句不給看就完事了的。

我小时候,喜欢看还珠格格,但是父母不给看,在九几年时,父母们觉得这是《大头书》,其意思是谈情说爱的,不给我们看,就怕我们有样学样。

其实,《还珠格格》这电视剧,还是很值得看的,比如说:“皇上和妃子对他们子女的教育和关爱,这一点,父母们都可以效仿,学习如何以什么样的方式,拉近儿女间的情感。”

4、选择权利性。由于小时候,父母根本不会让你选择是否愿意去的地方或者做的事。

比如:想打球,父母就不给,让你做其他事去,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

但我现在有孩子,学会了让孩子选择,让孩子有自己的权利。让孩子们自己有意识的去保护自己的选择权。

总结:不管那时我们的父母是怎么对待我们的,都无所谓啦!那都是不会表现的另一种方式的关爱和望子成龙的心态。现在我们也升为父母,有时候能感受到父母们当时的无奈,毕竟时代不同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心怀感恩,幸福美满。

图片来自网络


时代不同、条件不同、性格不同,所以方法也就不同。但是好的东西也的传承下去,比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父母那个年代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你提这问题就出现了毛病,你只有当了父母才会明白,你溺爱他时说明他很乖,值得你把所有的爱留给孩子。你教育他时或者打他是,肯定是恨铁不成钢。希望你不要走极端路线,过分的溺爱,或者过分的暴力。共勉。


会与不会,看你的智慧。

有时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面对同样的情境,你的心里自然而然会生出类似的想法,而人的行为都是由思想决定的,而决定思想除了生活经历,主要还是习性使然。

父母怎么对待你,自然受他们父母的影响,而他们父母的教育理念又来自上一代,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除了血源上的连续同时还有思维意识上的传承。生命的本能是要维持自己的特色不会改变,但现实生活却是日新月异,所以传统与时势是一对有时对立有时又包容的矛盾,有智慧的人自然知道既维护传统又吸收时势,这样在教育孩子时便避免了传统教育那僵化的缺陷,又逃开了时势偏重浮燥没有根底的空虚,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不致有心理的疾病,才能适应社会、健康成长。

网上流传的一个新闻,十五岁的儿子跳楼自杀,留下遗书说他带给了世界快乐、却从没给自己快乐,七天后他的父亲从同一个地方跳下,追随他而去。这是一件典型的教育失败导致的悲剧。

父亲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没有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他的生命力己经强壮,可以忍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僵化和陈旧,但他孩子的生命力却还很娇嫩,对扼杀他本性的东西非常反感,他内心里一直产生着反抗的声音,然而亲情的力量却让他表现得顺从,所以他在挣扎中非常疲惫。这种矛盾除非他的父亲自己察觉主动改变,或者用第三方的力量如心理医师给以疏导,又或者孩子离开当下环境,除此之外无法化解;随着年龄愈大反抗的力量也越强,在一念的冲动中他选择一了百了来进行逃避。

大部分自杀的孩子都是一时冲动所致,只要家长能掌握孩子的心态应该可以避免,而传统教育的缺陷便是只讲灌输,而从不考虑接受者的感受,在强化功利性时更时时突出施者与受者的身份差别,而这种教育的效果往往事与愿为,要么教出逆师叛教的刺头,要么教出表里不一人格分裂的病者。所以教育孩子最开始的理念是最重要的,既要看到自己潜意识里传统理念的存在,又要看到时势理论的局限,原则便是帮孩子建立一个相对健全的人格。

所谓人格便是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意志和情感的附属品,更不是自己未尽愿望的实现者、人生缺憾的弥补者,只有在这种公平、现实、理智的环境中才能把握到孩子的心,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不致如出现孩子越大离你越远的现象,孩子才不会变成你最亲近的陌生人,甚至出现你意料不到的事情。


我先说说我的父母是怎样对待孩子的,你们一看就知道了。

我是七十年代的孩子,父母都有文化,那个年代吃不上穿不上,会劳动是最起码的,我每天放学就去割草,再大点就要下地干活。

那个时候放秋假,就是帮着父母干活,秋天是主要劳动力,下地捡棉花,收玉米,种麦子。

我的父母也重男轻女,为了生男孩,一直生了六个女孩,可想而知我们都是怎么过得,那个年代过日子不容易,学会做针线和地里的活,就能有生活保障,父母让我们学。

那是要按照传统过的,父母的话就是圣旨,不能不听,让做什么就要做什么,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教导我们听话。

现在想来很多是不对的,我有了孩子,不会这样教育孩子。

时代不同了,这是一种必然,现在不需要下地干活和做针线活,我没有必要教孩子做。

对孩子的管教上,我认为社会是大熔炉,会教孩子的,我的一些观点也不正确,其实没有正确可言,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也很好,谁说成功有钱就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放开手也未尝不可。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有成功的孩子,成功不可以复制,孩子不是工厂的零部件,可以生产。人的一生有很多不确定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但是父母的初衷是好的,都希望孩子好,爱孩子是父母的共性。

就说这些吧,我父母教育我的方式,好的我拿来教育我的孩子,不适用的就要抛弃。我的理念放开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


当然不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父母养育我们时好的方法、有用的信息、给我们带来深远影响积极方面的东西,丢弃父母不当教养给我们带来不好影响的东西。借鉴父母好的方面同时自身不断学习,内化成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1、丢掉身上父母不当教育的影子。

我们小的时候大多数都挨过来自于父母的打骂,其实打骂在现在社会依然是有争议的,如果小的时候你承受过这些,现在在我们了解了打骂对孩子并无实际的好处,学会丢掉那些经历的影子。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我想在你的童年里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邻里间的攀比。小时候是比成绩、拿奖状;长大后比工作、比工资高低;结婚后比谁买的房子大、谁找的女婿或儿媳好。总有一项你是中招的,内心也一定对此深恶痛绝,这样的情况我们都要丢掉,而且从自己的身上连根拔除。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要带着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我妈就是这样教我的心理,要敢于去怀疑自己的方式方法,并且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去学习去求证。

2、借鉴父母好的方面。

我妈妈是一个话不多,总是低头干活的人,在我的幼年成长时,大家都在比孩子的成绩,遇到哪家孩子学习不好,期末考试没有拿到奖状是会挨揍的。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她对我的学习是放任自由的方式。从来不管不问,也不会督促我的作业,每天下午放学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搬椅子和桌子放在院里做作业、预习第二天的新课,整个过程没有人搭理我;冬天的时候家里冷,就坐在屋里写,妈妈就坐在我旁边做鞋子。

回想那时的情景,正是妈妈这种放松的心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仅没有对我造成任何的压力,反而练习了我的独处能力,独自完成事情的能力,培养了我自己处理学习问题的能力,我不但每学期末都拿到奖状,在考大学时还如愿考上了大学。所以借鉴父母好的方面,好的东西我们要传承。

3、摸索学习找到自己的方式对待孩子。

养育孩子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生活的智慧,人生丰富的经验,教好孩子的前提是先修炼好自己,我们要有学习精神,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去实现充电再学习。

综上所述,没有天生就会做父母的人,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书籍的不断学习,完善充实自己,摸索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而不是照搬书或照搬自己的父母。

看到这里,我介绍一下自己,全职宝妈,三年全职走过很多弯路,但收获更多,回想起那些灰暗自己带娃的日子,我决定写文章、做问答,把我收获的育儿知识、看过的好绘本和书分享给感兴趣的人,欢迎关注我的号:佳楠育儿记,我们可以一起交流,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或私信我。


我不会完全和父母一模一样。当然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做到和另一个人相同的教育方式。并且,教育孩子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对,说是糟粕不如说是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我的父母一直秉承“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所以我的童年没少挨打,当然了,打不代表虐待,他们也从不是没来由的打一顿。当我说谎、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做到他们所要求的某件事等等,父母就会不耐烦的打一顿了事。而我受这个“不打不成才”的影响很深刻,我甚至一度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完全正确的!我也动手打过自己的孩子,可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渐渐发现我父母教给我的“打一顿”是非常不理智的!我会动手的时刻都是在我心情不好,或者被孩子磨的没有耐性的时候,打孩子一顿解气!对,就是解气而已,其它效果一点没达到,反而衬托的自己非常无能!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完全是在恃强凌弱!静下来想一想,如果当时面对的是个成年人,我还会动手吗?我还敢动手吗?

爸爸除了学校的课本,其它任何书籍都严禁我看。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鲁迅全集,更别提当年风靡的三毛、席绢,它们通通被我爸一刀切的划拨为“废书”“影响学习的闲书”。那些年我为了看书,无所不用其极啊!半夜蒙在被子里打手电看,跑到洗手间马桶后面点着蜡烛看,一边写作业一边偷着看,上学走之前把书藏到床底下、鞋盒里……本来看书是好事,在爸爸严厉监督下,好事变坏事,反而影响了我正常的学习生活。现在我非常鼓励孩子看书,还会陪着孩子一起看,给她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孩子去领悟书中的道理。孩子看书我会帮她推荐,从绘本到文字本循序渐进,不知不觉中,孩子竟然还认识了许多字,偶尔还会根据书中情节现学现用的和我讨论孰是孰非。

父母做的最好的就是让我早早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从小到大我独立自主的能力特别强。我也明白家庭劳动不是只属于妈妈一个人的,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现在我也尽量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也能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操持家务的不易。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是为人处世的境界,诚实果敢是立世的根基---爸爸妈妈也一直这样教导我,并用实际行动让我透彻的明白生而为人的大道理。这些我都将学习爸爸妈妈的样子,言传身教的告诉我的孩子,做孩子的行为榜样。

爸爸说人总该会一两样特长,这样老了才不会孤单。于是我学会了乒乓球和绘画,一样让我强身健体,一样让我陶冶身心。等孩子再大一些,我也会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作为特长,不求功名利禄,只为安心静气。

惟愿子女平安顺遂,一生无悔!


不会。因为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回忆,我会尽量避免将这些不愉快的教育方式再带给我的孩子。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很多情况是不能避免的。受原生家庭影响太深,有些东西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

我觉得意识到问题所在,积极的去改变,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自己都不努力去尝试改变,那么给孩子只能是无穷尽的恶性循环。

父母那个年代的人,温饱是主要问题,所以解决了孩子的温饱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教育方法,那都是次要的,或者对于他们来说,也意识不到教育方法有什么问题。他们只会认为,路是自己走的,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你怎么不能那样。人家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他们不会考虑,人的遗传基因不同,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人的性格也不同。很多事情没有可比性。他们把一切原因都归咎于孩子自己,而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前的我总是不懂父母,总是觉得父母唠叨,总是嫌父母管的太多,可是当我远离他们的怀抱的时候我会想念他们的唠叨,想念他们的点滴,觉得父母的爱是最幸福的味道。

当我成家立业后有了自己的的孩子我才明白父母的爱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伟大,养儿育女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所付出的辛苦和爱世界最伟大的。

有了孩子我懂得了感恩,也更理解父母。

孩子真的让人成长,也让我坚强,我从父母身上得到爱我会给予我的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教育我也会给孩子。


具体问题,选择对待。

比如父母身上那些优秀的传统品德,我们要继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继承。比如,孝顺,为人耿直,乐于助人等等。我们要以身作则,处处给孩子做榜样!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没文化,学习任由发展,不听话,不打就是骂一顿。我们自己也学会了坚强,人生之路没有走偏,全在父母的优秀品质的感染。现在的孩子和我们不一样。自尊心很强,还早熟,什么事都懂。我们要善于观察,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把孩子当成朋友,一切好商量。

我们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喊。我们小时候,父母的陪伴很少,快乐时光都是和小伙伴度过的。现在的孩子有些孤单,要多些陪伴,带出去,多交朋友。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不要随意的发脾气,伤害了孩子,你不管怎么对他,他都是爱你的。但是我们会有负罪感,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视情况而定吧。

对于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家里的良好家风,完全是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真的是父慈子孝,母爱如山,一家人其乐融融,相信孩子也能完全感受到,也会把这些好的品质和传统学下来。

父母做得不好不对的方面,可能是有时代局限性。这个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就好。也有确实不好的一些缺点,比如有的老人喜欢占小便宜等等,就要注意孩子有样学样,教育孩子要大气豪爽,避免孩子走入狭隘。

总之,就是好的保留,不好的要改变


原始地址:/dongtai/1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