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战乱原因是什么?究竟死了多少人?

据史料记载,在东汉桓帝时期,全国各州郡县还有5000万人口左右。但是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加起来700万多万人口。

三国时期各国人口数量对比表

按照前后人口数据对比,可以推算出人口锐减约4000多万(还包括自然出生和自然死亡)。这个死亡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伤亡的总人数也不过才3000多万。注意我说的还不仅仅是死亡人数,而是伤亡人数。实际上一战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只有汉末三国的1/3或者1/4。

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主要原因如下三个方面:

1.战乱

公元184年,随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开始,起义持续了4年。这是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直接原因。公元279年,晋伐吴,280年吴灭亡,国家经历了96年的战乱终于迎来了真正的统一。在将近100年时间内,国家处于军阀混战状态。

曹操《蒿里行》中有一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且不论曹操为人如何,这句描写的场景是真的令人胆寒,满地都是尸骨的场景,真是惨不忍睹。

战争画面

战争场面

2.灾疫

灾是“天灾”,疫是“瘟疫”——灾疫才是汉末三国时真正的大杀器,并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

东汉的气候突出一个字:冷。比如,汉恒帝时有一年,夏天结霜;汉献帝时有一年,夏天的风冷得像冬天一样。农业生产的每个流程都有固定时间的,天一冷农时就被打乱了,那时又没有什么大棚技术,农时一乱农业的收成可想而知。

后来学者考证说,汉末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小冰河期”之一,所以天气特别冷。

冰封的地球

除了气候变冷和灾害频发,汉末三国时还经常闹瘟疫。瘟疫产生的具体原因不详,推测可能是与大量人口死亡相关。东汉时一共发生38次大型瘟疫,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疫灾记录。汉末时,瘟疫越来越严重——公元169年到182年,短短13年间,全国发生大型瘟疫5次,平均每两年半发生一次。前面文章讲张角时我们说过,张角崛起,就利用了瘟疫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把瘟疫解释上天重建世界秩序的工具,信奉太平道的才能在瘟疫中幸存,他就靠这个来忽悠信徒,扩大影响。汉末三国时,很多名人死于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杨)、刘桢都死在了公元217年发生的瘟疫中。同年,“建安七子”中另一人王粲病逝,疑似也和瘟疫有关。

汉末三国时,对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瘟疫发生在公元208年。如果你熟悉历史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对,就是赤壁之战时的那次瘟疫。赤壁之战进行期间,曹军中爆发瘟疫,史书记载“大疫,吏卒多死者”,这是曹操赤壁大败的原因之一。

3.饥荒

各路军阀之间,连年混战,青壮年人数锐减,没有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样就会产生饥荒。在东汉末年时期,出现人吃人现象。

兴平年间(194-195),东汉王朝曾出现严重的饥馑,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人物多。《三国志》中绝大多数的“食人”记载,均出现于此时。梳理诸多史料,兴平年间(194-195)的食人事件,几乎占到三国汉季(189-220)的八成以上,可谓触目惊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饥荒与食人,并非局限在一城一地,而是遍布神州大陆。

关中的长安与三辅“谷一斛五十万钱,人相啖食”;关东的冀州、幽州“野无青草,粮食并尽”;兖州“大饥,以人脯为粮”;荆州又有大量因“饥饿”而流窜的游军,比如张济叔侄。

刘备在建安元年(196)兵败海西,“穷饿侵逼,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袁术在建安二年(197)僭号称帝,而“民人相食,江淮间空尽”。

黄巾军起义,也是农民无法生存,只能揭竿而起,冒着生命危险和政府抗争。

以上三点是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起因是桓帝时期开始的宦官和士族间的对抗,这两大集团到了后期就只是党争不顾朝政了,致使民事凋零,加上他们为了党争还搜刮民脂民膏,受苦的只能是底层人群,大量人因为被搜刮了粮食而活不下去,大量人饿死,而饿死的人腐败又产生了疫病,那个年头医疗水平低下,得了疫病基本就是等死,导致更多的人死去,活不下去的人为了活下去就发动起义,然后战乱就开始了,战乱又死了大量的人,疫病又开始了,周而复始,满地白骨,吃人都毫不奇怪。


看了一些回答,无非老调重弹。什么天灾、人祸,宦官外戚内斗,皇帝昏庸。百科历史,你们真的很懂。而我对来自史书的引经据典,向来嗤之以鼻。

史书是谁写的,儒生。他们会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你们没有按照我们儒家说的去做”。最后也只有他们说的话,写的东西流传下来了,因为只有他们掌控着舆论和史书。你们便毫无疑问,深以为然。

社会发生问题,他们从不去调查研究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源的分配,人口。关于底层大众,他们也就一句,民有饥色、路有饿殍、白骨露于野等等一带而过了。他们从不去调查底层的人口,收入、他们有多少田,他们交多少税。

总之一有问题,就是皇帝不贤明了,朝廷又内斗了。皇帝没有重用我,大家没有听我的。

当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去研究古代社会,当我们引入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你会发现,假设东汉末年皇帝贤明,君臣团结,励精图治,爱民如子,做到这些——一样没有什么用,顶多朝廷被灭亡的快一些,因为你太贤明太爱民太软弱好欺负了,饥民们寻思,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还是起来把你灭了,取而代之吧。

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当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爆发的时候,除了多余的人口被消灭,没有其他的解。

马尔萨斯陷阱就是说,当时的土地、生产资源是按一定数量级缓慢增长的,而人口却始终是按几何数级增长的。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现有的土地,资源就远远无法承担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剩余的人口就会被消灭。

东汉末年,乱世之前的五千万人口,显然已经达到当时的阀值。其实瘟疫代代有,朝臣也是千年斗,大小起义在每个王朝前中后盛世末世都有发生。偏偏在这个人口达到阀值的时候,成为了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启动了人口消灭的机器。

当马尔萨斯陷阱爆发,首先活不下去的,当然是底层人民,所以底层饥民起事,战争爆发,推翻前朝,是最常见的矛盾爆发形式。人口也随着战乱而锐减,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人均占有资源增加,新朝盛世开始....

其他的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都是因为社会已然无法正常运转了,太多人为了活下去,为了自保,抑或为了野心,都在争取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这些才是根本原因,而不是一个皇帝或几个臣子的贤明与否可以左右的。

所以说,马尔萨斯陷阱的爆发,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其他矛盾不过是其表象而已。

而三国人口的统计数据,详细论述的话,又是超长的篇幅。我觉得最好可以去查相关论文。

在此简单强调一点,就是东汉末到三国初期仅剩余七百多万总人口,显然是个很简单粗暴、片面化的错误统计结论。因为当时的人口统计,并不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普查,它不是所有人都统计在内的。它只统计各州县在编的民户,直接向州县、朝廷缴纳赋税的民户。但是,包括兵户、吏户、屯田户,世家豪强荫户等大量人口,是不在这个数据之内的,更不要提那些躲避战火,迁徙到偏远地区无法统计的人口。

三国时期从朝廷直辖户口下分割出去的部曲、佃户、奴婢等属于世家豪族的私人户口;由朝廷典农机构管辖下的人屯田生产户口;州县编户之外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以及仍然保持相对原始组织的少数民族户口,这些加起来总量上其实已然超过当时朝廷下的编户。也就是说,总户口人数,倍数于当时七百六十多万的编户数据还要多的多。按照以下的统计表格,人口仍有三千七百多万。虽然也不完全相信,毕竟学者们有各自的考证数据。但是哪怕这个最乐观的数据,仍显示人口减少了一千多万,一个很凄惨的数据。

“三国时期人口从五千多万下降到七百多万”这种结论张口就来的,只能说只是略懂一些教科书历史,片面的阅读了一些史料的历史业余爱好者。魏晋时期世家豪族的力量何以而来,并不是自己本家族人丁旺盛,组织关系强硬就成的,这正因为有着自己的硬实力,有专属于自己的大量人户,这些都不在朝廷户口统计内。不要拿朝廷统计的纳税人口,当作现在的人口普查。

篇幅有限,点到为止。有其他疑问可以在评论区讨论,谢谢。


东汉末年,中央王朝的控制力下降,无法有效收取赋税,使得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急剧下降,地方豪强地主逐渐做大。

中原地区的士族把持上升通道,但是并无能力解决赋税不足和边患危机,只能通过卖官鬻爵的方式筹措军资。家贼损公肥私,提出废史立牧,使得中央政权进一步丧失对地方的掌控力。

在一场场天灾之后,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边地军头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进入权力中心,通过手头上的军事力量,横扫天街公卿,逼凌皇帝,让所有人都觉得天子也不过尔尔。

一番混战之后,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最终十室九空,以至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天灾,2,人祸,3,宫斗。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天灾。有一天早晨,汉献帝走进皇帝打卡上班的宫殿,突现一条大青蛇,盘居在皇帝端坐上朝的椅子上,把汉献帝吓昏倒地。接着,又是一场天气恶变,天下暴雨,雨中夹着冰块,从早上一直下到晚上方止,引发一场大水灾,洪水冲倒了很多房子,淹死了很多人,,,,民不聊生。然后,还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然后,又爆发了一场人类大瘟疫《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家族,原本有几百个人口,一场瘟疫后,八死二生,仅有十几个人活了下来。有张宝,张角,二兄弟,学有法术,作起法来,可以天昏地暗,可以飞砂走石,祸害人间,或许,大青蛇吓昏汉献帝,天气恶变引发大水灾,瘟疫,,,就是张宝,张角二兄弟滥用法术祸害人间的证据。

天灾人祸宫斗,人民民不聊生,然后,引出一个三国名星,此人姓刘名备,,,,,


首先借看《三国》“天下态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词语,大概改朝换代就是那么寻常。

东汉末年战乱根原——不过就是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十常侍之乱更是颠倒黑白,加上当时的朝代局势,各种苛捐杂税,瘟疫疾病,使得百姓生活疾苦,民不聊生。局势逼民反,于是便有了张角张宝张粱兄弟的“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反动口号,成立了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枝黄巾军,树起了起义的旗帜……

至此天下大乱,英雄豪杰随之倍出……最后导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

至于说三国时期到底死了多人?各说不一,应该说当时人口普查系统也不够怎么完善,史料也只一个大概的记载。但曹操曾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么当时除了战争伤亡,加上各种滥杀、饥荒、天灾、瘟疫等等死亡的,说上千万也不为过。


昆仑山Z回答:东汉未年刘氏皇家后人弱小!朝庭宦官十常侍专权禍乱朝纲!农民医生张角喊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军起义运动!十常侍召来董卓勤王!董卓也祸乱朝纲又引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战争!导致东汉灭亡。


两个字钱权


东汉末年的三国战乱的主要原因还是卖官鬻爵所导致的。

比如,一个人花钱买的官职干什么?自然是要捞回成本之后再大赚一笔了。

这些人可不管什么老百姓的死活。而且,能买官的无疑全都是当时的士族大家。这些人对上欺哄瞒骗,对下则是敲骨吸髓。这样的事情从汉桓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直至到了汉灵帝时期才明显的显现了出来。

而且,宦官和外戚各有各的亲信。都在拼命的争权捞钱。拼命的敲骨吸髓。于是,压倒大汉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

这就是落魄秀才张角的黄巾起义。黄巾军由于人数众多,而且全都是赤贫之民。不造反铁定活不了。而造反反而有可能活下去。

这些人打家劫舍,无恶不作。面对数百万的黄巾军。大汉朝廷竟然组织不出相应的军队平叛。

当时的大汉王朝竟然连十万军队都没有。因为朝廷没有钱。汉朝的钱都在那些门阀士族手里。他们不仅对下敲骨吸髓。对上也是欺哄瞒骗。总之,出了问题找朝廷。有了利益归我们。

朝廷派出了朱隽,黄埔嵩甚至是王允等人出城迎战,结果打败了。因为他们兵员十分有限。所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黄巾军占领了大汉半壁江山。

于是,朝廷慌了,下令大汉各个诸侯刺史自己募兵守卫。平叛黄巾军。这下好了,典型的驱虎吞狼。

朝廷命令一下。那些门阀士族纷纷响应。这些人可比朝廷有钱多了。这些人不但有钱,而且还有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武装好了百万的军队。这下好了,敌对实力相等,而诸侯刺史的还是训练有素的军队。

黄巾军能赢才怪呢。所以,在这些人的合力攻击下,黄巾军不到一年就被这些诸侯刺史平定了。几乎所有的黄巾军全都被屠杀了。只有曹操收降了三十万黄巾军,组成了青州兵。张角也早吓死了。

这下好了,不论是宦官还是外戚,手里都有庞大的军队。于是,某些人就不安分了,蠢蠢欲动。宦官算计外戚。外戚同样算计宦官。这种局面直到汉灵帝死了。何进才因为立皇帝而略胜一筹,因为皇帝是何进的外甥。

这下,何进得底气更足了。为了铲除宦官,为了能够确保成事。何进还给董卓下令,让董卓火速进京帮忙。

董卓也不傻,到了荥阳就不走了,静观其变。

何进一死,曹操袁绍等人灭了十常侍。只要是裤裆里没有条形码的,一概不留。

董卓看火候差不多了。立即率军进入洛阳。袁绍吓得跑了。曹操在暗杀董卓未遂也跑了。

接下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这些诸侯刺史跟当时的董卓至少真小人和假君子的区别。

接下来就是群雄并起,相互吞并。最后,三国鼎立局面出现了。

在这期间,不论是曹操袁绍还是董卓袁术,甚至是刘备刘表孙权等等等等。还有诸葛亮周瑜等人,他们虽被后世冠以英雄之名,但他们无一不是屠夫。

大家想想,诸葛亮被后世奉为神人。他的成绩是什么,累累白骨。火烧新野,夏侯惇十万军队化为乌有。赤壁一把火,八十三万灰飞烟灭。黄巾起义,一百多万老百姓被大伙屠杀殆尽。董卓乱京师。再加上后来的李傕郭汜内斗。把整个陕西变得千里无人烟。

这些死者不都是大汉百姓吗。一百年的三国乱世。大汉人口锐减十分之九。五千万经过近一百年,变成了可怜的几百万都不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皇帝无能,朝政腐败,地方割据,就是一个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瘟疫横行。5000千万人,到三国初期就剩了不到800万,可见战争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老子道德经曾说过,大军过后必有荒年。


谢邀!

三国战乱,皆因无钱和有钱闹腾的!

据史料统计,三国战乱,死亡人口4千余万!

三国……有钱人折腾岀4千余万孤魂野鬼!

秦始皇统一天下,拥人口二千万。

刘邦建汉,人口死亡殆尽,仅剩十分之二。

刘秀建东汉,在西汉6千万人口之际,仅存人口为三分之一。

三国时期,仅存人口,约为东汉之盛的七分之一!

按此统计,三国之乱,天下百姓,最少死亡4千余万!

三国之乱的根本原因,就是有钱人折腾的!

仅以张飞为例,没有张飞,就没有刘备,就没有三国!

张飞号称颇有家资,可以招兵买马,有枪便是草头王!

刘备借张飞之手,树起招兵旗,一举招集五百乡勇!

中山客商张世平,苏双,送刘备战马50匹,金银500两,镔铁一千斤,资助起事!

果然是:有钱就是草头王!

试问:刘备若没有张飞倾尽家资,招兵买马,仅凭卖草鞋,能假皇叔之名,纵横天下,建立起蜀汉吗?

现代人皆知:打仗就是烧钱!

张飞有钱,就可以招兵买马,将天下闹腾起来!

这就是:三国是有钱人闹腾的!

造就三国的导火索,是黄巾起义!

张角兄弟三人,假奇人……南华老仙授天书三卷之名,招集天下八州信徒,揭竿起义!

张角本是不第秀才!肯定是有钱人!

有钱人有闹腾起来的资本,撒钱收买人心!撒钱捆绑人心!

俗话说: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

身处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流民,难民,为活命之计,投在招兵旗下,正所谓:吃粮当兵,当兵吃粮!

於是,有钱人裹胁着无钱人,闹腾起来!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

黄巾起义,招惹起天下十八路诸侯的狼子野心!

十八路诸侯折腾天下,最后,三家分汉,遂成三国鼎立之势,大汉天下,终于分立:魏,蜀,吴!

天下大乱的祸根,都是有钱人闹腾起来的!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国时,有钱人使鬼推磨,

结果,磨死4千余万百姓,磨岀4千余万冤魂野鬼!


东汉末年战乱的原因是宦官与名士+外戚争斗最终引发大乱,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昏庸。

东汉后期一段时间由外戚控制的,梁冀的妹妹梁妠、梁女莹都是皇后,他以此起家,把持朝政近20年,立冲、质、桓三帝。汉质帝称其为“跋扈将军”就被毒杀。汉质帝死后,他立汉桓帝为帝。汉桓帝伙同宦官杀掉梁冀夺回控制权。在此之中宦官立下大功,从此汉桓帝对宦官特别信任,宦官因此做大,汉灵帝也如此。

稍知道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旦宦官掌权往往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后来就发生宦官与名士的激烈对决,党锢事件从166年到184年结束。184年刚好是黄巾起义。

在这场长达近二十年的争斗之中,有200多个名士被打压,东汉时期名臣,那一个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等人被杀。

这是祸乱的表面原因。

真正原因是汉桓灵两帝昏庸无能,贪财好色,公开卖官敛财使得老百姓的负担加重,最终被历史抛弃。

汉灵帝本来是托宦官蹇硕立汉献帝,结果被何进所杀,最后被立的是何太后的侄子。

此时宦官势力还很强大,何进想清除宦官,这一点得到名士的支持。不过纠结的地方在于何太后不支持何进杀宦官,没有办法之下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调王匡、董卓、丁原三人进京来杀宦官。丁原和董卓过来时,何进已经被宦官杀掉。

当时袁绍、袁术兄弟就在城中杀宦官,而董卓则借机诱惑丁原之义子吕布吞掉丁原的部队,后又接管了何进的部队,这样他就成了势力最强的,从而控制了朝政。

董卓是武官出身,这帮名士自然不干。一开始董卓想拉拢这些人,分封好多人在外做官,最后发现这帮受封的人都成了反对他的人,也就是关东诸侯。

最终董卓火烧洛阳,跑到长安去了。此时东汉大地上即有黄巾军,又有东汉的军队,也有地方割据武装,还有宗族的私兵等等,天下就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

这帮人都在比拳头,所以天下战乱四起。

死了多少人,具体的数目或许不好统计,我给二个数据,或许大家就能感受到死了多少人了。

第一个数据:长安之乱

董卓被杀之后,他的手下李傕等人反攻长安城,并且控制了长安城,接着就陷入一片混战之中,当时《三国志》记载这么一个数据: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第二个数据:

《资治通鉴晋书》记载晋统一之后的一句话:是岁,以司隶所统郡置司州,凡州十九,郡国一百七十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

《晋书》记载东汉的一个数据: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

不说人口,光说户,从1617万户变成245万户,你说死了多少人?

当然《通典》中还有一个数据,也就是晋一统时全国人口有: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永寿三年是公元157年,晋一统天下是280年,这一百多年时间内,人口不但没有增长而且是少了很多。56486856——16163863=40322993(人),这就是折损的。实际数目应该大于这个数,应该人口应该有自然增长的。

《通典》说:灵帝遭黄巾为寇,献帝遇董卓称乱,大焚宫庙,劫御西迁,是以兴平、建安之际,海内荒残,人户所存,十无一二。十无一二就是人口折损的量。所以战争是十分残酷的。


你好,本人先打个草稿,稍后再写。

1、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早逝,权力落入外戚手中。

2、皇帝利用宦官,向外戚开刀。

3、官逼民反,引发黄巾起义

4、黄巾起义造就州郡势力强大,进一步架空中央集权。

5、董卓进京,引发十八路诸侯

6、接下来……


死的人非常多。

公元156年,东汉官方统计5600万,加上奴隶等隐户最少近1亿。280年统一之后的官方人口是770万,哪怕将所有隐户算为5倍也就3000多万。因为统一后的西晋正式再统计就是1616万了,算上隐户奴隶等人大约也就是3000多万。这还没计算130年间人口应增加5代。

汉末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东汉政权是三足鼎,就是(皇权+)寒门宦官VS寒门外戚+略偏外戚的世家。

其实,把左右两边的寒门去除,你就该明白实际是皇权在努力压制世家。从袁绍轻松屠杀宦官可知,宦官对世家来说完全不是对手。而皇权不能直接去砍世家,只能藏在背后用国家武力做宦官的后盾。

你也就明白了,宦官是皇权的手套,外戚是世家的手套。

核心,还是皇权与世家的斗法。

皇帝是早就看清了。只是184年黄巾暴动之前的世家,还基本不清楚自己手上掌握的是何等庞大的力量。

184年黄巾暴动,催生了两大新兴力量。

一是军阀,以董卓为代表。

二是世家,以袁绍为代表。

他们最终将迎来宿命的决战。作为手套的宦官与外戚,自然是没有用了。

袁绍明白自己的力量,却对已经发展起来的军阀一无所知,以为诱导外戚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自己就能掌握权力。

结果外戚宦官灭亡,皇权迅速衰落,这在袁绍的计算中。却没想到,皇权衰落外戚宦官灭绝,国家政权声望大跌,军阀已经压制不住了。董卓来了。

随后,世家开始与军阀决战。董卓虽然死亡但世家争夺也开始了。袁绍被同为世家的公孙瓒纠缠,新军阀乘机发展,最终浊族军阀曹操,豪强军阀孙权,寒门军阀刘备取代了世家。

玩权把子的世家,确实打不过善于玩枪杆子的军阀。

不过,世家力量依旧最大,最后还是将三个军阀渗透干净。结局还是世家笑到了最后,完成统一,形成了千年士族。到北宋时期才终结。


外戚干政,皇权傍落,常侍弄权,宫廷争斗,导致天下纷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人囗急降,战乱导致人口死亡达三分之一。


战乱的原因

主要归咎为天灾和人祸两个方面。

天灾

连年不断的水、旱、虫灾、地震以及间隔几年一次的“大疫”,使得腐败的东汉王朝雪上加霜。汉灵帝在位二十一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水、旱、风、虫灾即达26次,地震7次,特大疫情5次,平均每年发生两次天灾。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再次发生“大疫”,曹操统一北方网罗一大批文化名人中有许多都死在这次疫情中;譬如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徐幹、应玚、刘桢5人,以他们当时的政治地位、医疗条件都没能躲过疫情,就更甭提普通老百姓了。

人祸

卖官鬻爵,政治腐败。汉灵帝当初袭解渎亭侯时,估计穷怕了,当了皇帝后就开始买官做私房钱。当时买官已经形成产业链,到了明码标价的地步,“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甚至在大内皇宫开设市场、商店,开始发展起了地摊经济。

宦官专权,外戚结党。东汉时期宦官与外戚轮流把持朝政,已经成为特色。汉灵帝是东汉宦官统治最长的统治时期,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这些宦官们奸虐弄权,朝堂上打压异己,朝外对人民残忍掠夺。外戚专权同样也贻害无穷,大将军何进为了对抗宦官,竟然召集地方实权军人入朝诛杀宦官,结果董卓进京后为害更甚。

民族矛盾,起义不断。凉州羌族动乱,整改东汉后期一直忙于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用兵,长期战争不仅加剧了国家负担,也养成了一批尾大不掉的军阀。中原同样起义不断,黄巾起义之后,还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唒”等农民起义,“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

人口的减少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共有10677960户,56486856口人,这是东汉末年最后一次人口大规模统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在灭吴实现全国统一后,再次进行全国人口大规模统计,仅有2459840户,16163863口人。


东汉末年三国战乱原因是天灾人祸,是朝廷的腐败道之诸侯纷争,三国时期是魏蜀吴相互逐角,谁都想统一天下,致使八十余年战乱不休,也使人口严重下降。,,,自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后,经过光武帝明帝两代的精心治理,形势大好,国力日升。到章帝时期,国力达到东汉时期的鼎盛,人口也为最多,达到了56oo万人。和帝时期,东汉王朝的人口径济保持稳定上升,但和帝英年早逝,从此东汉王朝江河日下。东汉自光武皇后阴丽华开始,太后参政,外戚专权,唯有明帝马皇后及外戚不参于权力之争。章帝的窦皇后,和帝的邓皇后,安帝的阎皇后,顺帝的粱皇后,都是太后执政,外戚专权,而且愈演愈烈。桓帝与宦官铲除外戚大将军梁冀,皇帝并没有收回权力,出现了宦官夺权,从此大汉江山风雨飘摇,天灾人祸滋生,人口大减。到灵帝时期,全国户籍人口为45oo万左右。因汉室衰微,加之天灾,184年,在北方地区,由太平教张角张粱张宝兄弟发动了黄巾大起义,起义军影响到7州36郡,朝廷无力有效征剿,下诏让各地州郡自行击贼,允许地方官僚巨贾自起私兵护卫。自此天下群雄四起,连年战乱不休,加之中原地区连年干旱,有些地方甚之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人口锐减。。。汉末三国时期,经过了官渡、赤壁和彝陵三大战役,对方几乎是全军覆灭,三大战役损失了5O万以上的士兵,士兵们是一家人的主要劳力,是时代的动力。一家之主不在了,生产力低下,社会经济和生产得不到发展,就得饿死人,加上天灾、瘟疫、战争,还有各诸侯为了一己之私,在战争中屠城,尤如曹操在《嵩里行》诗歌中的描写当时的景像: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三国建立后,曹丕三次伐吴,诸葛亮连年北伐,东吴策应伐魏,每场战争,白骨成堆,也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263年,魏灭蜀后,魏官方清查蜀汉户籍资料,蜀国28万户,94万人,士兵12万,官吏2万余人。这显然不足为证,最多是益州地区蜀中的户籍及成都户籍资料,肯定不包括南中地区,也许还有许多隐形人口,是不愿或无力交纳国家赋税的,才隐瞒不报。不然蜀国每8个人要养一个兵,40个人要养一个官,负担得起吗?当时的吴国有人口23O万,士兵23万。魏国人口43O万,士兵45万。当然肯定三国时期总人口要高于这个统计,蜀国连南中地区人口至少超过2oo万,吴国超过3oo万,魏国超过6oo万,在魏灭蜀时,三国总人口应在11OO万一12OO万之间。从汉末灵帝时间的184年到魏灭蜀的263年,在汉末三国时期的8O年时间里,全国共减少人口约33OO万人,人口的损失率达76%!


东汉原本有5000万人的东方帝国,东汉末一场瘟役席卷半壁江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夺走了很多生命。

汉朝皇帝昏慵,宦官宫斗日益炽烈,西凉豪强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朝纲坠落,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民众浮动。

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借行医"救死扶伤"为名,建立"五斗米教",在全国各地建立"36方"(支部),以黄帝老子道教为行动纲领"黄道当立,当在子时",约定各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者人披黄巾,史称"黄巾军"起义。

皇都出现叛徒,向朝廷告发,有几方遭致镇压,黄巾军随后大爆发。在天下大乱中,诸侯先是各自镇压了当地黄巾军,随后又互相争伐抢夺地盘。

在数十年的诸侯混战中,最后形成魏汉吴三国鼎立。在这一过程中,曹操有诗为证:"百里无炊烟,白骨沃于原"。

老百姓经瘟疫摧残、战乱丧生、贫病交加、流离失所,已是十室九空,无数尸体横陈。

到三国鼎立,魏国统计人口是443万,吴国统计人口250万,蜀国只有108万,全加来方才801万。汉末人口几乎丧失了九成之巨。

朝廷黑暗统治,引发民变,诸侯混战;瘟疫横行,天灾人祸。这一切加速了百姓流离失所、贫病交加,不是病死、就是战亡,全国人口急剧下降。

天下清明,和平安定,战胜瘟疫,才是多么至为宝贵啊!


东汉末年是宦官、外戚、皇权三者的联合与斗争引发的大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动荡,加上天灾人祸使得地方上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引起地方动乱起义爆发;起初大汉王朝派兵镇压,因为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并且流动分布在全国各地,朝廷开始允许地方自行招募军士意图剿灭各自辖区内的动乱,募兵权统兵权的下放,这就直接引发地方势力快速发展壮大、朝廷中央权威被削减,最终地方势力一跃而起取代皇权、宦官、外戚,成为帝国新贵第四大政治势力。


原始地址:/chaoliu/2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