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王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一种说法三国蜀汉大将王平是板楯蛮。

说到板楯蛮在刘邦出汉中的时候就有记载,而且整个汉朝都有从这个族种招兵,板楯蛮是很厉害的山地步兵,善长使用短弓,射的是毒箭,中者即死,汉军称为“神箭”。

按说曹操在接受了张鲁投降后不会连一个识字的向导都找不到,使用王平这个文盲做向导应该考虑的就是王平跟当地板楯蛮的关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我个人认为是有大概率成功的,主要是两点,一个是魏国对蜀国并不重视(对比吴),诸葛亮担心的子午谷有大军守备在后面看来是没有的。

二个是蜀中当时有两支很厉害的山地部队,板楯蛮和南中蛮,这两支部队几千人足以在无防备的长安搅得天翻地覆,何况打不过还可以撤回来,更别说长安是旧汉国度,周边不知道多少大族还心存汉室,连关羽打襄樊,周边的南阳等地都有起义支持蜀军的,我就不信长安附近没有。


王平是蜀汉时期一员大将,和在《三国演义》里表现平平不同,在正史里,王平在诸葛亮领军时期表现非常耀眼。

王平出场第一战,就是街亭之战,担任马谡的先锋。王平反对马谡上山防守的计划“连规谏谡,谡不能用”。马谡战败以后,王平带领所部千人,“鸣鼓自持”,张郃担心有伏兵,不敢进攻。王平得以收拾败军撤回。街亭之战后马谡和所部各将都被处斩或者处罚,只有王平受到嘉奖。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自己包围岐山,命王“别守南围”。司马懿带兵进攻蜀军,自己亲自诸葛亮部,让张郃带兵去进攻王平。王平坚守营寨,张郃无法攻克,最后魏军大败。

而王平最出名的一战是曹爽兴军10多万伐蜀时,王平镇守汉中,兵不到3万。王平力排众议,主动带兵占据险要,让魏军兵力优势无法发挥,最终曹爽大败而回。

从这里我们看到,王平起码是一个非常擅长防御的将领,连张郃这样的名将都拿他没办法。不过可惜王平不识字,升迁有限制,加上死的比较早,不然他防御汉中的话,邓艾、钟会未必能灭亡蜀汉。


三国后期有几位将领,在史上声名不彰,却有名将风采,如蜀汉的罗宪王平,王平是益州人,从小养在外婆何家,三国演义写到魏延烧阁道拦阻杨仪大军,有一位叫何平的出阵叱散魏延身边军士,何平就是王平,何是外婆家的姓,在后三国时期,王平如一颗耀眼的新星,活跃在魏蜀对阵中,可能由于读书不多,又出身少数民族,虽然精于战阵,攻守得法,却一直得不到重视。

王平是汉化的巴西賨人即寅人,该民族的人勇猛强悍,能歌善舞,在楚汉相争时为刘邦输送兵士和粮草,汉朝建立后,刘邦下诏免除了寅人中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的租赋,其他寅人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南方鹏首发)汉末巴西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率领族人投奔曹操,王平也在其中,曹刘争夺汉中,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王平随曹军入川,经过大战,曹操败退,王平心念家乡,投降刘备为蜀汉效力,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诸葛亮228年开始第一次北伐,天水三郡不战而降,关中响震,曹睿亲临长安压阵,张郃率大军进攻与曹真互为援应,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为疑兵在箕谷牵制曹真,让马谡王平率军在街亭堵住张郃。(南方鹏首发)这是王平在正史上记载的第一场战事,马谡到街亭后,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设置调度混乱,王平劝他把军队驻扎在当道处阻敌,马谡不听,王平苦谏,马谡听得烦心,便给了他一千兵自己拿主意。

张郃一到发现马谡军的破绽,切断了蜀军的水源,马谡军无水可饮,被迫下山求战,遭到大败,士卒离散。(南方鹏首发)王平所领驻在当道的千余士兵鸣鼓自持,缓缓而退,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王平率二千军平安归还。张郃在三国后期也是神将般的存在,无论敌我双方都很敬畏,诸葛亮出兵的几次虚实都被他摸准脉搏。唯有对上王平,全占不到半点便宜,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真已死,司马懿统军,与张郃分二路进攻蜀军,诸葛亮令王平引军挡住张郃“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最经典一战在防守汉中一役,蜀汉蒋琬病重,授权王平统领汉中,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正值曹睿病逝,曹芳在曹爽司马懿的扶助下继位,一场明争暗斗,曹爽成功架空司马懿,为奠定曹系在军中地位,任命同党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屯长安,自己带领十万大军与他会合,带着司马师夏侯霸等进攻汉中。蜀汉震动,众人主张弃守汉中前沿汉乐二城,王平不同意,坚持领军前进到一线据城抗敌,曹爽大军被堵在兴势山进退不得,司马懿写急信告诫魏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曹爽不得已退兵,声望大挫,王平等军随后追杀,大有斩获。(南方鹏首发)

王平没有读过书,却有过耳不忘之能,不识的字人家一说他便明白,让人为他读史书兵书,他听了就记得,只是心胸略为狭小,为人不拘小节,人们认为他不顾身份,有自轻的名声。与蜀汉马忠、邓芝合称平安三侯,248年去世。


王平,一个恨透了兵法的人:

《三国演义》里的王平将军,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魏、在蜀先后两次作为副手随主将出兵,但都因为主将不听王平的意见,结果兵败。而且两次失败都是因为主将大谈兵法,选择的陈兵地点有问题。

王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在书中诸葛亮就有过明确的评价: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可见,王平是一个行事稳重,能当大任的人。

王平在魏时,官小职微。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汉水作战,曹操派徐晃为将破蜀,王平抓住时机,自告奋勇,愿意协助徐晃。可见,王平还是有进取心,想要建功立业的。

等到兵临汉水,主将徐晃命令大军渡河列阵与蜀军决战。王平就说那样我们不就没有退路了吗?徐晃搬出了兵法,说这叫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记住这句话,后面还要登场)。王平认为这一招不是和谁都能用的,苦劝不听。结果分兵,徐晃率领骑兵渡河作战,王平率领步兵依河扎营。

结果徐晃兵败,逃过河的徐晃责怪王平见死不救。王平则认为要是救你步兵也得被蜀军消灭。徐晃恼怒,有干掉王平的意思。

王平一看这种情况,放了一把火,干脆投降刘备去了。

有人不理解,王平为什么要放弃强大的魏,而去投靠相对弱的蜀。有人说王平本来就是益州人,愿意回老家工作。也有人说徐晃是曹操的爱将红人,回去了王平也得背锅,说不清楚,后果难料,所以投降。

其实没那么复杂,当初袁绍比曹操势力大吧,荀彧、许攸弃袁绍投曹操;当初刘表势力比依附刘表的刘备势力大吧,刘表的亲戚诸葛亮反而去辅佐刘备;当初袁术的势力比孙策大吧,程、黄等将军宁愿跟随孙策再创业。王平在原单位不受重用,自然要另谋出路。

看到王平来投降,刘备是什么态度呢:

......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遂命王平为偏将军,领向导使。

诸葛亮出兵伐魏,深知街亭得失事关重大,马谡请命去守,诸葛亮再三叮嘱街亭的重要性,末了还是不放心,让谨慎的王平同马谡一起去。

来到街亭的马谡和王平在哪里安营扎寨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平认为当然是必经之路口当道安营拒敌,马谡则主张屯兵山上,理由是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又是兵法,又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不说这句话估计王平还寻思寻思,一说这句话王平更是决然的领着五千兵马自己下寨去了。

街亭兵败,马谡被杀,王平也受了斥责。估计从此以后,王平也长了心眼,再不为谁做副手,要打仗自己领兵。后来的王平拒张郃,败曹爽,成为蜀汉政权重要大将。


原始地址:/dongtai/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