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京剧男扮女,昆曲黄梅戏女扮男?

我认为,一和历史有关,二和南北方差异有很大关系。至100年前徽班进京,才有了现在的国粹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旦角儿,是指的女人,但封建社会残余说戏子是下九流,以及男尊女卑,事故,女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去戏班子的。很多大师的少年,都是很苦的。向梅尚程荀这些大师级人物,小的时候。都要去穿三寸金莲,才能演的好女旦,看看他们的遗物,真的好可怜,又为其精神所折服。自梅大师以后,京剧男扮女盛行。至于昆曲和黄梅戏,女扮男装这样子的,普遍常见。有两出戏,更是戏中演的女人演男人。比如女驸马,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南方的男人细小又不失柔美,故女人养起男人来,穿上花衣服很真实。


京剧四大名派旦角都是清一色男的!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艳秋等,这缘于封建社会对于演员的卑视,认为演员出身卑微,社会地位低下,属于下九流之类等等,所以说很少有家长让女孩子学艺,多有男孩子从艺,越剧电影(红楼梦〉(女驸马〉小时候也看过也是女扮男装!这个也是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或风俗有关尚不得而知,从秦腔方面据我所知,男唱旦以李正敏为代表人物,还有个沈老艺人(具体名忘记了)宋上华等等民间不知名的老艺人多由男旦表演,早期女扮男装易俗社有个黄金华老艺人扮周瑜很精彩,名气很大可惜英年早逝!她的老公董为明老师和我早年相熟,三十多年了!老师估计作古了,健在的话应该九十多岁了!还有秦腔著名演员李爱琴,刘茹慧,焦晓春,薛志秀,马桂英等这些老艺术家或健在或作古,她们都是戏曲舞台上的巾帼枭雄!


在以前,女子不能上台演戏,所以京剧徽班进京开始,就是男的唱旦角。昆曲的历史比京剧更悠久,最早是有女的唱的,陈圆圆就是早先的名角。黄梅戏,更年轻一些,有男有女。越剧最早也是男扮女的,因为不好听,越剧的唱腔温婉细腻,女人来唱更好听一些。江南女子,穷人家的孩子,不是当童养媳,就得给人打佣人,为了吃饭,唱戏是穷人家的女孩更好的出路。所以为了唱红,她们也是吃了很多苦的。成了名角,才能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民国以后,京剧也有女人登台了,出了很多名角。比如孟小冬,赵燕侠等等。


我觉得主要两点,一是穷则求变,京剧一直到解放后几十年才有青黄不接不上座的问题,地方剧种往往得挖空心思招徕观众,女性演员能很好的吸引以男性为主的受众。二是管理控制问题,京剧的行会组织从清代到建国一直都算有力,甚至有段时间是政府职能部门,宿老为王的圈子总是不愿意变革的。地方戏曲则相对宽松加上四处巡演,变动起来更方便。初期坤角的加入其实往往不是啥好路子,就像男旦都被那啥,何况女子,靠粉头戏出位的早期女性演员那是一抓一大把,私底下的事儿就更多了……


因为京剧用很多假声,哈哈


京剧也有女扮男,孟小冬。


也许更刻苦,更有特色,难度更高,但关键是看效果,不能盲目模仿,光带个头套,用小嗓模仿,那只是模仿秀。很普通。戏曲是综合艺术,唱念做打翻,要有多年的基本功,然后再自己不断追求和揣摩。所以模仿者自称梅派,有人称其比美梅兰芳,这是典型的瞎子摸象,不知天高地厚


这个应该和地域风俗文化有关系吧。京剧京剧,就是因为在北京所以才叫京剧吧。在古代京剧就是唱戏的,从行当来说属于下九流,在社会上的地位可想而知。而且戏班子通常都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就算能成为名角也免不了会为达官贵人邀请唱个堂会之类的,如果被达官贵人瞧上了,当个小妾之类的那就惨了。对于戏班子来说那也是一大损失,毕竟培养一个台柱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男扮女装就会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昆曲黄梅戏可能是剧种需要女扮男装会更符合南方人的性情,更能充分表达南方人的细腻情感吧。


越剧,全部是女演员。


这个在从戏曲的发展脉络来看,在明清以来,唱戏的基本都是男人。在古代只有元代有女子演戏,到明清的时候,娱乐祭祀,还是多以男性为主,那时的观念,觉得女人,对神灵或者是一些重大场合,有所不敬,那时候也只有参加了乐籍的这些女子,有时候也参加一些民间的活动。到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有了男女平等以后,才有女演员的出现。以前的戏曲,各种角色,全是男人演出,你可以看看各地的地方戏,在民国年间男旦是很普遍的。早期出现女演员的就是河北梆子,评剧,还有越剧。那时有好多家庭比较困难,生下女孩,有的是卖给别人,只有两条出路,一条就是卖到妓院,一条就是卖给戏班。这时候才出现了,有女演员登台,但是基本演的都是本色出演,演的基本是旦角。

现在中国的剧种来说,女演员扮演男角从业较多的是越剧和晋剧,下来才是黄梅戏的女性扮男性。对于越剧女演员扮演男性,是因为剧中各种声腔元素造成的,越剧起源于嵊县,他的起源和评剧,黄梅戏都有点相似,都是属于三小类戏剧。这种三小戏曲在各地也非常普遍,就是在一个大剧种的范围下,还有一种三小的戏曲剧种。三小是小生,小旦,小丑,演出的内容都是生活化,接近群众,所以会受到欢迎。越剧的舞台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竺水招等在民国时候就非常有名了,为越剧的成熟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有了很大的发展,跻身于各大剧种的前列。

越剧的唱腔委婉缠绵,表演柔情细腻,有江南水乡的风格,其实大多剧目,才子佳人居多。而且越剧的扮相,都是小生,小旦为主,所以扮相都很漂亮,所以女的演男的,就形成了他们剧种的风格。茅威涛、钱惠丽、吴凤花、王君安、郑国凤,英俊洒脱的形象,不少人为之倾倒,又创造了越剧的辉煌时代。

黄梅戏来源于湖北的黄梅县,发展于安徽的安庆,因为严凤英,使这个剧种大放光彩。黄梅戏的须生小生,也有多为女性,但不像越剧那样过分依赖。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的地位提高了,原来的小生为男小生,因为小生扮演的都是年轻的男子,人物也过于青涩,大部分的剧种,启用了女小生,全国的各大剧种都有这种趋势。如果是武生的话,就多于男子,而文小生,就可以用女性。

在全国现存的剧种来说,晋剧中路梆子,起源于山西晋中一带,音色音区,多属中音区。山西的四大梆子中,兄弟剧种有女性演男性角色,中路梆子的比例要大得多。中路梆子的女演员也是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比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要晚一些。从大牛牛,二牛牛,丁果仙、丁巧云他们这一时期就有了女子学戏,以后就逐渐增多,但还是以男演男,女演女为主。

那时的梆子戏基本有好多的征战戏,武打戏,功架戏的表演,在身体素质上比较要求比较强,而女性由于生理的问题,在一些身段表演上,欠缺一些,由于过于柔媚,在阳刚之气质,也表现的不是很充分。丁果仙在上世纪40年代接受,从北京来的记者,来访的谈话中也谈到,女演员在舞台上的增多,有好多武打戏,就慢慢的失去了。

丁果仙、张美琴、马秋仙、乔玉仙、严翠红、武蕙仙等女须生逐渐成名以后,由于女性的嗓音比较宽厚,适合中路梆子的中音区的拓展。中路梆子的定调是G调,马锣为主,后来大部分的男演员就跟不上,真嗓够不着,假嗓又太憋,所以大部分男演员除了自身的嗓子好外,基本上都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而女须生恰恰适应这个音区的高低音,所以现在晋剧的舞台上,就大部分以女须生,女小生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后,晋剧女须生就更多了李树琴、李月仙、马玉楼、刘宝俊、张明琴、白桂英、白桂枝;女小生有郭凤英、李素英、孙福娥、郭彩萍、王宝钗等等。后来的孙红丽,谢涛,杨红丽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河南越调的申凤梅和申小梅,是女扮男演员的代表人物,演活了诸葛亮。河北梆子中也有一部分女演男角,比如说裴艳玲,吴桂云。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功架表演更胜一筹。就目前京剧来说,男旦也不很多了,除了一些彩旦老妈子,四大名旦的传承人也多为女性,本色出演了。不论男演员也好,女演员也好,在舞台上演好就是好演员。


黄梅戏是女扮男装吗?越剧过去才是女扮男装。


因为在旧社会,男女是不能同台,因为是男女授受不亲吗,现在就无所谓了。京剧不是在北京吗?北京不是皇城吗?皇城不是太监多吗?所以女扮男。李玉刚是东北的,也这样干,我就搞不清楚了。


原始地址:/chaoliu/1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