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不是深似海?

是的,不是深似海。是你会发现孩子慢慢的长大了,出现问题时,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去解决他的问题。比如,在幼儿园被小盆友欺负了,你总不能让他去打别人吧,也不能一味的请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问题很多,左右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因为我是未婚。不过我的姪女4岁时到我家,由母亲和我带养她,15岁时她回到她父亲身边,这十一年我的确操心操劳,陪她学习,训练她的技能,从小学到高二毎一次家长会都是我去代参加,对她情深,对她寄托着希望。她去部队后,我才放下。


这个问题看从什么角度说了,从生理角度说,有孩子前两年妈妈基本睡不好觉,确实深似海。但从教育来说,育儿即育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孩子的成长反思自己,提升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不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么,什么样的家庭成就什么样的孩子,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这就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比如你希望孩子喜欢阅读,首先要做到自己喜欢阅读……。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和孩子


育儿,是一个复杂而需要付出很多甚至会牺牲很多东西的过程,比方说,有的职场妈妈因为孩子无人照顾而不得不辞掉工作去照顾孩子。但是,育儿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是一个让女人逐步成熟的过程。

当看到孩子那纯真的一笑,会让人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特别是孩子生病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妈妈宁愿病痛在自已身上。

在育儿的前一阶段,三岁之前,我觉得重点是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就是通常说的,吃好睡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各种需要都会出现。爱和情感的需要与满足。作为家长,要做好和孩子的情感链接。多关心孩子。同时,家长要多看书,多学一些关于育儿方面的书。而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和睦与温馨是最重要。在一个快乐家庭长大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

育儿是深似海,但是,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放好自已的心态。相信,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大海里我们会找到一叶扁舟,帮我们顺利上岸。


首先我得检讨,因为看了育儿书,我总感觉我不是合格的妈妈,我会焦虑,会发火,也会冲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后来发现,大部分妈妈基本都是这样,我们并不是天生就会当妈妈,并且,我们的父母这辈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对我们小时候的教育肯定也是大吼大叫的多。哪里像我们会看这么多育儿书。所以其实我们也是和孩子在一起成长的,放松心情,摆脱焦虑,你会是一个好的父母的


不这么认为。

我们一生中的角色都在慢慢变换,首先是父母的孩子,成年以后自我的角色会慢慢变得强烈,虽然在父母的眼中我们永远都是孩子,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心态以及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都是以自我为重点,然后再变成孩子的父母。在这些角色的转变中,每一个位置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学习,不断地完善和丰富我们的人生,特别是育儿的道路上,陪伴一个生命慢慢成长的过程,自己也会收获很多。

我女儿九岁,在这些年的陪伴中,就和孩子一起学会了很多自己以前不会的事情,例如:游泳,滑雪,坚持阅读等。育儿的过程虽然有时候也会焦虑,也会碰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一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收获暖暖的亲情和自我成长!


【不是海,是银河系】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怎么就是银河系了。老大10岁,老二3岁的时候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当时给老二选择的幼儿园,就在我们家楼下,价格有点高,但是因为省去舟车劳顿,贵就贵点吧,狠狠心忍了三年。当时的我,不知道啥叫蒙氏教育,啥是芭学园,育儿文盲级别,只是觉得喂饱孩子就可以了。这家幼儿园当时就是仿芭学园的模式办理的,园长人特别好,经常开家长课堂,走进课堂之后,我才知道自己走上一条育儿的不归路。起初,我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就抓着孩子不放,怎么就不听话,磨蹭,打架,爱哭…孩子总总问题。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听了两期孙瑞雪的公开课讲座,我开始慢慢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再是只看问题的表象,开始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然后就引到找家长的自身修行,于是开始到第二阶段,自我成长过程,于是又接触了吴文君老师的课堂,开始疗愈清理自我成长过程,活出自己,绽放自己,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不断的训练听课,疗愈清理自己过往的一些成长背景,这其中又开始学习,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三大关系板块。快五年了,我还没从育儿的道上成长出来,最近又开始学习关于孩子学习能力方面的话题,比如英文,思维导图,国学,今天又开始在学习分享写作。我非常感谢孩子,遇见孩子就是遇见最好的爱!从孩子身上,到自我成长,到家族排列,到学习方法。下一步走到哪,我不知道,我就感觉,育儿不是深似海,是拯救银河系。欢迎同修的妈妈们,一起探讨。


我的回答:

既然选择结婚生子,那么育儿就是父母的一种责任。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只负责生,不负责带的。出钱他们都可以,但是花时间花精力的事,他们不愿意。这就是“甩手掌柜”式的父母。

也有另一种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不惜辞职在家精心带娃。阅读大量的育儿书,让自己不慌张。想方设法给孩子做辅食,希望孩子养的白白胖胖的。陪孩子上早教,做游戏,亲子阅读,以及等等。

我个人觉得孩子性格的塑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父母用点心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花时间花精力,以后孩子可以更独立自主,总比一直啃老强。

最后,育儿育己吧。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见人爱,长大了也是各方面都优秀呢。吃吃喝喝就不用说了,2.3岁以前妈妈们可能夜里都没有睡过完整的一觉吧。再长大点又开始挑食,你费劲吧啦的做好菜,变着法得把他不吃的菜作出花样,人家看了一眼送你一句我才不吃呢,真是想一巴掌呼出去,可你还是要操心营养问题。但我觉得很多应该费心不是生理上的照顾,应该是心理的成长无浇灌。人与人的不同除了性别与长相就是自身的见识学识与气质了。而这些我相信做父母的还有能力选择给予孩子的。育儿类的书现在很多,没精力博览,也可以挑些口碑好的来看看,结合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家孩子的特点,总比自己想当然的要好一些。当然不紧紧是育儿类的,还有自身素质的提高,自家人的水平与层次就是给孩子最直接的层次的格局,而并不是什么参加了某个学习班之类就不会输在什么起跑线之类的。在孩子没能力确定自己喜好的时候,我们给他稍广泛一点的打底,有能力确定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更合理的建议与指导。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育儿问题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特的,就以我自己来说明我的孩子教育就是个头疼的事情,目前处于叛逆阶段,我想好的方式在她身上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否定你,所以我自己得要设想自己要的结果然后以相反的方式和她沟通,身边朋友的孩子不会有同样的问题但也是有其他方面的事,所以因人而异!


是的,很深很海。

不是有一个段子说:想一辈子有事干,养个孩子吧。呵呵笑过之后还觉得真是那么回事,至少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里,父母对子女的珍爱和扶植几乎可以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孩子出生到未成年,各种心心念念;孩子成年了,又担心他的工作小家庭;有了孙辈,又想跑过去帮助照看……真真是一辈子有事干。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的国家,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家庭中辛苦并幸福着,也许这就是天伦之乐。

我们可以就育儿过程多做理性的规划:

宝宝0-3岁婴儿期,父母多多用心,悉心照料。

宝宝3-6岁幼儿园接触小集体,父母应该多和宝宝互动交流,教导基本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情商管理。

孩子6-12岁小学生逐渐长大,父母应该多陪伴,多关注学习习惯,多尊重。

孩子13-18岁初高中,青春期,学习压力大,父母应该适当放手,多给孩子自立自主的机会,多交流多尊重。

孩子19-22岁成年,大学,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尊重、少干涉,多引导。

孩子23岁以后成年人父母应该把孩子作为成年人对待。

……

都说,父母应该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0-12岁)多多陪伴。同时,也应该在孩子长大以后13-22岁)多多放手,得体的退出。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人生,做父母的尽心就好,退出不等于不爱,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永远是他们最安心的港湾。

其实所谓育儿深似海说的是父母的心,一旦养育了儿女,一辈子都会牵挂,这其实就是爱,人间最珍贵的亲情。


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我从开始怀孕到坚持顺产生下女儿,也是不断看育儿书籍,关注各大育儿公众号,其中也是有很多迷茫和困惑。在带孩子过程中也和父母,公婆产生过很多争执,;因为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开始上夜班,也曾觉得愧疚;因为自己的照顾不当导致孩子生病的时候,我怀疑过自己能否做一个好妈妈。但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也在不断学习,直到现在才发现育儿其实就是自我成长。关注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成长的好,婚姻、家庭、工作等等包括育儿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人的一生本就是个不断探索和学习的一生。从呀呀学语,到上学学习,然后工作,人际关系,婚姻,育儿,无一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和努力。育儿确实有很多知识和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但我们打鸡血似的要求的科学育儿也不过是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人,只要我们自己经营好自己,孩子又怎么会不好呢。感谢孩子充实了我自己,给了我又一次成长和了解自己的机会,育儿不是深似海,而是育儿路上一路繁花相送,愿你也能有这样的体会!


都说一入豪门深似海,自从卸货开始,娃就开始成为核心中的重心。Ta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牵动我们的神经,这时我觉的跟一入豪门深似海差不多。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要学的地方太多,一月什么表现?二月身高如何?三月体重是否超重?过着照书养娃的日子,这还不打紧,要不要早教?不早教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种种疑虑,不安涌上心头,怕错失孩子最佳的生长过程。看谁家的娃怎么啦,怎么培养那么好⋯⋯。人生是修炼,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应该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娃是自己的,尽心尽力就行,没有必要做豪门中的怨妇,这又何苦呢?


应邀。育儿是一门学问,是每个女同志所必经的。是一步一步走来的。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看如深海,其实浅出。育儿不需要有什么文化。在古时,那些未上学的妇女,人人都能养好带好孩子。

在实践中,多向婆婆和自己的母亲、街坊大岁数妇女取经,人人都可育好孩子,也不需要大学文化。


育儿是不是深似海?这就看当家长的心态了?家长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和对待孩子了?如果用爱的海洋来育儿,那么就是一个甜蜜幸福的大海!如果用消极恐惧的心态来育儿?那么一切就是困扰泥潭了!所以,在育儿方面心态决定一切!


育儿的确深似海,因为现在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啊,育儿成本越来越高,甚至让人生不起和养不起。还有,科学育儿是门学问,从怀孕到生产到幼儿培育到学龄前教育,到小、初、高教育,到大学生培养……需要做父母的储备大量知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心血和金钱,想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人并塑造成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求越高越失望,简单最好。其实,我们这么做,就只有一个最质朴的原因,而这个最质朴的原因就是,我们之所以打了鸡血似的科学育儿,只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一个可以经营好幸福生活的普通人。请关注:容济点火器

一、各种“难”

我们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孩子觉得什么才是好。

我们总会认为孩子应该这样,或那样做更好,并试着引导往我们认为的好方向发展,却并没有问过孩子你想怎样做?

我们总跟着书上理论去引导孩子,比如自己吃饭,养成好习惯,但有一次他突然说,妈妈你喂我的时候,你是继续坚持孩子自己吃?跟他说你长大了要学会自己吃,还是欣然接受他的提议?

在育儿路上,我始终还是有很多疑问。后来我一直在想,“育儿”是否有什么准则,让我们更加明晰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然而“育儿”难在你也不那么有把握这样做之后孩子是否就吸收到并准确理解你的做法。

育儿的路只有当孩子长大以后你才知道到底多少积极的影响,真正影响到他的一生。

二、育儿先育己

我们都知道,作为父母,我们的某些影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多数父母亲对婴幼儿的养育非常重视,同时也很紧张很焦虑,希望自己能有丰富的育儿知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然而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不知道哪一天,我们发现,孩子对我们的引导似乎没有反应(这让我们更加着急),我们想“教”会孩子的东西他没有学到,反倒是那种“教”的样子学得一模一样。

有时候也常因为我们的焦急,孩子还没足够时间感知和体验未知事物,我们已经开始指手画脚告诉他怎样做才好了。这一点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当我看到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时候,一般都耐心地等他自己发现,游戏,练习,习得。但有些特殊情况也许并不这样。

直到最近,孩子提问我,妈妈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才刚要开始认真想这个问题时,他就赶紧提示我或者看我表情好像想不出来就着急要告诉我答案。我能感受到他很怕我答不上来。而这种感觉也确实似曾相识。我细细回想,我不自觉地在某些时刻也是这样的。孩子竟能捕捉到我的言语背后急切的心情。

当我们碎碎念让孩子赶紧吃饭,赶紧睡觉,赶紧穿衣服时,他还在想着刚刚那个玩具多好玩,(过了很久)咦,妈妈为什么这么说?当我们以为我们在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必须这么做却受到孩子顽皮的“挑衅”时(比如妈妈说吃饭自己吃,孩子想要妈妈喂食),孩子这样的能力让我们“育儿”难上加难,孩子感受到的可能会是你是如何应对这样的“挑衅”,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而不一定是你所看到的,到底是“自己吃”还是“妈妈喂”的冲突上。

这个冲突结果是否养成好习惯的影响远没有你当时情绪变化及处理方式的影响大。而且,孩子这样的要求肯定有原因。如果纠结于冲突的结果,纠结的感受一定更快被孩子吸收。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总能“暗暗”发现自己某些纠结的东西也出现在孩子身上的原因。而当时的情绪反应和处理,才是“育儿”的本源,也就是说这才是会被孩子习得吸收的。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拍下来你当时的表情。孩子就看着呢!他想知道妈妈怎么了?妈妈为什么生气?我不想吃饭想妈妈喂,妈妈有没有不高兴。妈妈不喂我,是不是不爱我?至于为什么要自己吃饭不能喂食等等的“道理”,宝宝不知道……

这样的原理同时适用于家有老人帮带孩子时产生的分歧时的反应和处理。孩子习得的不是哪个做法更好,他习得是情绪体验和处理方式。

所以“育儿”先育己,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着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于引导,他自己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天生的超强的感知能力,吸收了什么信息并不由我们父母说了算,而是孩子自己。

我们说的“育儿”真的很难,有哪个父母能够做到让孩子吸收的全是优秀的品质。如果不能,作为父母怎么办呢?

三、育儿能育己

毕竟,现为人父母在童年时期也受到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需要自己消化和调整。这些影响或多或少也会带到孩子的家庭中来,这时的自己也是孩子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教育深深的影响着所有人。“育儿”的难还在于,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己也无法摆脱。所以在“育儿”过程中,孩子如果出现自己本身比较排斥的行为,可能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原生家庭给予的教养,是隐忍还是冲突?

我们会发现,我们会生气,除了跟自己的期待有关,另一个方面就是原生家庭遇到这种行为的时候也是生气。作为自己,既要消化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对自己带来的冲击,还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育儿状态,是多么难。多数人都是看到孩子的反应才明白。是否能够冷静对待自己的抗拒和受冲击点,决定了是否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行为。所以育儿能育己。

如果哪一天发现自己不用忍就不跟孩子置气了,也许就是自己慢慢找回在这个点上内心不再冲突的自我,从孩子身上发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逐步淡化或者不再继续延伸。“育儿”的过程自己也在成长。我们感恩孩子的到来,是孩子唤醒了我们长期以来被压迫的神经,回忆起自己本身的样子,是孩子让我们学会回归,尊重自己的情绪,重新面对,重新按自己的想法处理。然后我们也学会如何不压迫孩子,让孩子就按他自己的样子成长着。

四、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需要不断地日省,思考,实践。

1.尊重。

所有生命都值得尊重,包括自己。会尊重自己的孩子是诚实的,自信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不会跟你抬扛,他有自己的喜好但也能接受你的喜好,还时不时问你,妈妈,你喜欢什么?作引导之前先理解和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见,也让孩子告诉我们他的建议,发展他自己。比如出现意见相左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沟通)

2.反思。

孩子小的时候我比较注重培养他的专注力和阅读习惯,所处的环境偏静而且单一。我就想着创设环境给孩子接触其他小朋友,于是才与金宝贝结缘。孩子大些了有了自主意识,我们难免会起“冲突”,冲突后我尽量回想情况和过程,花一点时间随手记,客观记录我的作法,孩子的反应,然后思考为什么?找出原因,调整。

3.等待。

当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到一定程度,实践后仍没有出现预期效果,剩下的时间就是用来等待的。等待孩子的吸收,内化和输出。为了让孩子适当学会等待,我们也会对孩子的某些需求说“好的,请等一下……”那么我们是否也学会了呢?充足的养分给予后就是等待孩子悄然花开的时间。

4.接纳即虚怀。

孩子性格和行为风格非常像我。一开始我总是向自己希望的孩子样子引导他,但我发现除了自己急切和失落外没有其他正面的情绪是孩子能感受到的。而且我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竟发现自己的选择跟他一样。被引导的感受很痛苦很压迫,很紧张不知所措。于是我理解了他,接纳了自己,身心才是愉悦的。我要接纳孩子,不作多余的引导。作为我自己,我接纳了自己的不足,承认它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会看到更广阔的天空,才能轻松做好自己。

“育儿”很难,我们共同成长。

五、心态很重要

对我们来说,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有车、有房、吃穿不愁,经济富足等。而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该买房的年龄买了房?该买车的年龄能有车?每年能出去旅游几次?还是,其他可以像这样一件一件量化出来的标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与我们这一代的吃饱穿暖、有车有房、每年能旅游几次的标准等同起来。在我看来,幸福生活,尤其是我们下一代的幸福生活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连续的、持久的,它需要健康的身体状况、自我管理与调节身体的基本能力、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及技能、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来支撑。

而这一切是孩子自己就会有的吗,当然不是,是需要妈妈去帮他一样一样建立起来的。

今天,我们科学喂养,坚持母乳,这是为孩子未来健康的身体打下的第一块基石;今天,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帮助他养成睡眠习惯,不仅对他当下的神经系统以及身体发育至关重要,也是为未来合理的生活作息、健康生活方式打下基础;孩子生病时,面对婆婆妈妈的指责,我们顶住压力,尽量不给孩子吃药,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护理,帮助他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不也是是为未来健康身体打基础的又一例证吗。当这种生病的处理方式成为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时,它必定会潜移默化给孩子,待其成人时,已将这样的方式融入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能够科学管理、调节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一出现身体抱恙就盲目、无助地去求助医生,从而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

如今,我们不再会被“现在抱了,那就要一直抱”这句话吓到了,宝宝还很小的时候,我们重视他们的哭闹,第一时间给宝宝妈妈的呵护,这是在帮助宝宝建立对抚养者的基本信任与安全感,这有益于将来形成信任、具有安全感的人格。同时,亲子依恋是一切其他社会交往的前提,良好亲子依恋的建立是孩子将来良性的社会交往建立的重要基础。

当然,我们也不会一味地满足孩子,迁就溺爱,会通过科学方法的学习,去尝试在呵护满足与独立性培养之间把握一个尺度,我们在注重陪伴、互动的同时,关注宝宝的私人空间、独自相处,我们这是在帮助孩子启蒙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格啊。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科学养育的范围逐渐开始走向教育、启智以及品质养成等方面。我们倡导并实践亲子共读,希望未来他们能够用阅读的方式度过休闲的时光;我们会在合适的年龄带着他们参加同伴活动、社会活动,将规则这个宝贵的礼物赠送给他们,愿其能够在与这个社会友好相处的同时有保持着一份独特的自我。


确实很深,教育孩子有很多很多的理念、做法。其实育儿也是个育己的过程,和孩子共同成长。很多人都说孩子的问题可以反映出父母的问题,确实如此。言传身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长比较容易犯得错误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让孩子不知所措。言行一致给孩子做出个好榜样,比你说多少话都管用。深似海的是理论,研究多少年也都研究不完,从这些理论中找到方向,找到能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方法,就不会觉得很深奥啦!我就已经找到了方向,正面管教,阿德勒心理学理论,让我能够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信心满满,充满力量!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育儿就是深似海。

育儿就是养育,包括扶养和教育。只扶养不教育不是育儿,只有扶养和教育都做到才算是育儿。而育儿的目标是——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又要尽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这就涉及到三个方面: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培养成才;

1.要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父母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从怀孕开始到整个青少年时期,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饮食结构需求,成长发育标准,细心观察孩子的某些微小异常,比如张嘴呼吸,打呼噜能是疾病,会影响孩子面部发育和智力水平等等。还要随时保持警惕,让孩子尽可能身处安全的环境,远离伤害和危险。

2.心理健康,需要父母们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父母价值观的输入等等都是在一个漫长的岁月里件件小事点滴积累起来的。

3.培养成才。成才的定义有很多,对于不同的家庭也各不相同。成为名人?成为有钱人?成为有价值的人?成为独特的自己?……父母是否有能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自己认为的成功呢?更需要父母学习思考和观察,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适合自己家庭的养育形式,需要父母全身心的投入,一起爱孩子,一起成长!


太深了。

小时候没觉得妈妈辛苦,总觉得自己委屈。

后来出入社会,年轻气盛,总想独立,想飞得更远,更高,想甩掉一切束缚只为远航。

后来,听到人说90后开始步入中老年。90后成为相亲大军的一员。

而我,刚领证,还在拼命打拼,偶尔在朋友圈看看“云养的娃”。

直到那一天,朋友刚生娃,我下班后赶到医院,用手抱起小娃娃。

终于感受到了那种“从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是什么意义,终于知道为什么叫拉扯大”,说什么父母“含辛茹苦”,那一刻,豁然开朗。

有人说,很多事情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孩子如是。


原始地址:/changshi/3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