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郊写《登科后》请问他中的是进士一甲、二甲,还是三甲?

唐代诗人孟郊在公元796年(唐贞元十二年),已经46岁了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放榜时,金榜题名,终于登上了进士及第,此时心花怒放,喜不自胜,大笔一挥写下了这首欢快的《登科后》。

一一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一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写的是"登科后"。什么是登科?唐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再授予官职,称登科。孟郊考中的是进士及第,那说明他的考试成绩相当不错,不是状元头名,肯定是一甲里面的第二名榜眼,或者一甲里面的第三名探花。

我们分析一下:状元是科举时代进士科第一名。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到唐代逐渐完善,一直到明清都是科考。历代封建皇朝都用这种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材,任命官职。唐代时规定,各州各府选送士人至京师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这里有一个流程,需要向有关衙门投状。以前是向户部上报,后改为向礼部投状。这个"状"就类似现在的个人的简历报表,要填写"家状"(本人家庭状况表),"文解"(州、府的荐举信)两项。录取后,考官将新科进士的"状"连同考试成绩一起报送给皇帝,皇帝再亲自主持殿试。这时录取的第一名便叫"状元"。

明清时期,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这时,一甲赐进士及第(孟郊就是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在发榜时,悬放的黄榜上状元都写上"第一甲第一名"。

史书上对第一名的状元都有记载,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中国历史上可考察记载的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共计有状元592人。这些都是文状元。

唐代诗人孟郊虽然科考不是状元,但他的才华横溢,文彩飞扬还是可圈可点的,他的科考排名也是第二或第三的。所以看到皇榜有自己的名字,真是思绪沸腾,洋洋得意跨在马上疾驰,一天就看完了繁花似锦的长安城。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300多首诗,在史书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题本喵来回答孟郊考中的不是并不是一甲、二甲、三甲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唐朝的科举和我们熟悉的明清时期的科举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孟郊参加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考试。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在唐朝时期逐渐完善,宋朝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而在科举制度初期的唐朝,和之后的明清科举不仅考试科目有区别,考试方式和名次也有区别。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指的是每年按时分期举行的考试,而制科指的是皇帝下诏临时开设的考试。这个时候的常科考试有50多种,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各种不同的考试科目,在这五十多种科目里面最重要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考的是对各种经史子集的熟悉程度,它的考试方式主要有贴经和墨义,贴经就是把经书中的话蒙上几个字或者一句话,让考生填上。而墨义则是通过文中或注释中的某句话来出题,让考生作答,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填空题和联系上下文解释某句话的含义。

而进士科考的则是贴经、诗赋还有策问,贴经我们都知道了就是填空、诗赋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小作文,而策问则是对考官对当今国家治理当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提问,而考生由此写出自己的想法,有点类似公务员考试当中的申论。

不难看出进士科比明经科更为难考,因为它不仅需要你熟读经史子集,还需要你对典籍有自己的理解,以及对国家的情况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所以进士科考试是比较全面的,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考取进士科之后,国家就会张榜公告,考上第一名的称为状元,其余的同榜考生还要一起凑钱给他庆祝。考过进士科的人称为进士及第,就有了做官的资格。等参加完吏部的录取考试之后,就能当官了。进士及第的举子们,会在二月参加国家举办的宴席,其中有一个游戏叫做“探花郎”,被选中的两个最俊美的少年就被称为“探花”。

所以可以看出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上榜的考生除了第一名,其他都是没有名次的,只要榜上有名都称为登科。孟郊写的《登科后》是在考取进士科之后的心情,那个时候还不存在一甲二甲三甲,探花也还是一种游戏。

三甲一直到北宋赵匡胤太平兴国八年才出现,《宋史·选举制》说:“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甲是在明清的科举中,经过殿试就是皇帝亲自面试之后,按成绩高低分出来的。一甲只有三名,一样按照成绩高低来排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孟郊挥毫舞华章,进士及第登二甲。

扬眉吐气雪前耻,赢得功名耀中华。


我查下资料。仅在《唐诗一万首》笫424页查到孟郊。其中介绍,孟郊年五十,得进士笫。在《登科后》一诗中介绍,诗人46岁才中进士,登科后新人游街看花。另有资料介绍:

所以,孟郊应为探花使。

其诗曰:《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長安花。

考证其年为公元796年。登科还不是官。只是有做官的资格。4年后,诗人50岁,始作一个县官。


《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苦奇涩”的孟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进士难考,原因不止一个,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每年取士太少,只能优中选优。之所以取士太少,与唐代官府机构精约有直接关系。当时的及第进士一般委任的官职大多数是下到县级衙门,那里可任的职务是县令、县丞、县尉、主簿,这四个职务皆无副职,只能有了空缺时朝廷才可派人补缺;考中进士的只有状元、殿试对策第一、名次在这种严格有限的编制,多取来进士真也没地方安置。即使取得这样少的进士,有的年头录取之后也“及第”不了———也就是派不上官职。韩愈在贞元八年考上进士,三年后经三次上书给宰相请求官职,才开始有官位。孟郊贞元十二年进士,干等了四年,五十岁才派为溧阳县尉。


根据诗歌内容和孟郊生平,他写的《登科后》应该是他参加了封建时代科举考试殿试之后,被二甲录取后写的。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分别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的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的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只取三名,又称三鼎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这三名赐进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

三甲第一名也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三分之二赐同进士出身。

孟郊的《登科后》是他中进士之后,史书上没说他是状元、榜眼或是探花,只说他是进士及第,那就是二甲无疑了!


唐代诗人孟郊写了《登科后》,但孟郊考中的无所谓进士的一甲、二甲、三甲。

一,唐代诗人孟郊其人。

孟郊这个人,父亲做过小吏,家境清贫。四十一岁才被推举应试进士。此后两次进士科考试,都没有考取。到了四十六岁时终于中进士第。

古人有“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的是三十岁考中名经科,就是年纪老的了,五十岁已经是知天命的岁数了,很少有人考中进士。

孟郊四十六岁考中进士算是年龄比较大了。

孟郊虽然考中进士时年纪较大,但不是说他没有才华,其实孟郊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才华并不次于韩愈。虽然孟郊是经韩愈推举后才有了名望的。

孟郊的《游子吟》等诗作,使用白描手法,不假修饰,感情真挚,深切感人,影响极大。

二,关于孟郊写的《登科后》。

孟郊与贾岛齐名,属于苦吟诗人。遣词造句反复推敲。诗作“诗境冷峭、造语瘦劲、情味苦涩”是主要特点。苏轼有“郊寒岛瘦”的考语,就说的是孟郊的诗简啬孤峭。

孟郊四十六岁终于高中进士,大喜过望,觉得过去生活上的困顿,精神上的不安,都化为乌有,可以扬眉吐气,展翅高飞了。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登科后》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的得意洋洋,心花怒放,神采飞扬之情,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派生的“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则被后人所熟知。

三,关于古代科举中进士考试的一甲、二甲、三甲。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时,是封建社会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到了唐代考试制度日趋完善。

唐代的科举考试,有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进士等多个门类,以进士最是难考。因为其他考试是某一领域的考试,比如明算,就明显是考算学领域的问题。

而进士则在专门学科之外,还得加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和经世致用的内容,等于是全科考试。所以难度极大。

但是,唐代的进士考试,有名次而没有所谓一甲、二甲、三甲。

进士考试的一甲、二甲、三甲的区分,是从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八年开始的。

《宋史·选举制》:“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进士考试的一甲、二甲、三甲,是三个等次。其中,一甲是最高等次,只有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考中一甲的称为进士及第;二甲是第二等次,人数不限。考中二甲的称为进士出身;三甲是第三等次,人数也不限。考中三甲的称为同进士出身。

因为唐代进士考试,只有名次,没有一甲、二甲、三甲的区分。所以,唐代诗人孟郊写了《登科后》,但孟郊考中的无所谓进士的一甲、二甲、三甲。


原始地址:/changshi/1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