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孩来说,吃药和打针应该遵循什么规律?

吃药和打针是两个药物吸收途径,吃药需要经过消化道消化吸收入血,老百姓常说的打针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其中静脉注射给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起效较快,但较吃药也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对于儿童,在病情较轻,建议首选口服药物;病情减重或吃药困难者可以给予静脉给药。


能吃药不要打针,能打小针不要打吊针,切记


首先来说宝宝自身生理情况发育不成熟,出现异常不推荐立马吃药或者打针,建议家长密切注意观察,轻微症状如发热盗汗一般可自行缓解,如果24小时症状仍不见改善或者加重,建议立马去医院治疗。整体来说没有固定规律可循,家长一定要耐心,不要病急乱投医,一定去正规医院检查。


这是一个关于给药途径相关话题,涉及到药动学相关知识。曾有一个说法:能打针就不要挂水,能吃药就不要打针。其本身有一定积极意义,而临床用药多不遵循这个。因为给药途径(吃药、打针)由病情况决定,不同给药途径,适用范围不同。

静脉给药(挂水)起效快,无胃部不良反应,首过消除效应小~;肌肉注射也有它的适应证,一般在于皮下组织的天然缓释功能。口服药,成本低,不用坐在医院挂吊瓶,机动灵活吖!但是,药物反应大,吸收率低,利用率更低。

涉及具体药品情况,就需要更具体讨论,如常见阿奇霉素本身就有口服和注射剂两个常见剂型,各有用途。再如,先锋霉素,口服多有胃部不良反映,而静脉注射没有。但是由于口服药的方便性,低成本,在轻型疾病或者集中治疗后的维持阶段,多采用口服。更有个别药品如硫酸镁外用、口服、静脉注射适应症都不同。

若一定要说规律:对于小孩来说,吃药和打针应该遵循“有利于治疗”规律。


原始地址:/baike/2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