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让梨的孔融,最后为什么因不孝而被杀?

让梨和孝顺有半毛钱关系吗?难道善人不做恶事,恶人就做善事?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


政治


孔融死有余辜,《三国志》对他少有记述,但《资治通鉴》有记述。有学问,有家世,所以持材傲物,张狂无比,特别心胸狭窄,不容他人。最后张狂到狂言,儿女是父母性欲的产物,有饥荒了可以不管父母。他知道,不是曹操的宽容,他早该死了。只因他是孔子二十代孙,所以后世才掩盖他的无耻,并以此丑化曹操。


惑乱军心,官渡之战时候就他们跳出来喊不能打,打不过,而且后面还是那样。我要是主帅也定杀他


就是因为品行善良才能看到国家动乱不愿同流合污被杀


孔融凭借一己之力阻止了曹操陷害杨彪,不知自省以安身,反而得意忘形,一有机会便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时值战乱之年,灾荒频现,为了战事的需要和百姓的生机,魏蜀吴三国都曾多次下达禁酒令。可曹操一颁布禁酒令,就遭到了孔融的反对,更公然狂言道:“若因酒能乱世而禁酒,那么桀、纣因色亡国,为何现在只禁酒而不禁婚姻?”以孔融当时的盛名,如此做法对禁酒令的实施极为不利。曹操考虑到孔融不过是为了出风头,勉强忍之。

平定北方之后,曹操下令南征,讨伐刘备、刘表和孙权等人。孔融极力劝阻,逞言强辩。先说刘备、刘表是汉室宗亲,不可讨伐;又说孙权虎踞江东,不易攻取;甚至直言如果攻之就是兴无义之师,有失民望。曹操终于忍无可忍斥退孔融,并下令再有谏阻者一律处死。孔融走出曹府后,仰天长叹:“以无义之师讨伐仁义之师,岂有不败之理?”

曹操听闻如此狂言,加之此前被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挖苦反对,盛怒之下,派人秘密搜罗孔融的狂妄之言,终于以不孝、谋反等罪名,置之于死地。

孔融被杀只能怪罪于他有才无智、恃才傲物,一生声望再高也不过是一介书生。生逢乱世却无治世之才,名高于实却不知自省,怪不得曹操在公诸天下的布告上写道:“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孔融主要是因为侮慢曹操而被曹操所杀。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诡诈,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的议论,怕其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写信故意挑拨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对。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之死孔融本身也有责任,他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事。如孔融说:父与子有何恩情?不过是当时的情欲发作而已。之类的话。

但主要是因为孔融自视清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


因为不孝敬曹操,所以莫须有


人是会变的,世上唯有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字。


提起这孔融,可谓名头不小,《三字经》说:“融四岁,能让梨”,他是作为一个谦逊的典范而为后世所称道的。他不仅才华横溢,为“建安七子”之一,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便是孔子二十世孙。这一切让他成为当时名士魁首而声名显赫。

说穿了,你孔融就是个文人,是个名士,你就去那没人的地方,如后世的陶渊明那样,看看南山,养养菊花,写点文章嘛。说不定也能弄个山水田园派的开山鼻祖来当当也未可知哈。可他却偏偏认为自己是旷古奇才,文武通吃,也要在那三国争雄的时代一显身手,你这不是疯了吗?

想那些当时群雄,你能打得赢哪个?是打得赢吕布还是胜得过袁绍啊?按史料记载,他一生打过三次仗,也就这三次便将那十几万人马输得个精光。以至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他:“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唯一能让人记得的是,输得个灰头土脸城将破时,居然还能“隐几读书,谈笑自若”。这应该是四川话“假打”的鼻祖。

他最终是被曹操所杀的。以他的才和曹操的爱才,何以会出现为样的结果,我原来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近闲来无事,才慢慢将其捋清楚了。首先,他一生都好虚名,而且是不切实际的好,一辈子凭着自己的聪明劲儿,追名不逐利;仗着自己的身世家学,十二万分地看不起曹操,总是拿着一付我有本事,我名气大,你奈我何的架势同那曹丞相唱反调。

建安年间,因战乱加天灾粮食短缺,而酿酒要耗费大量粮食,曹操因此下禁酒令,孔融却非要争论一番,从上古先贤到历代喝酒的人如何建立丰功伟绩,以此说明喝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他是大名士,曹操只得耐着性子回复,说明禁酒的现实意义,不料他却更变本加厉,说古代有因酒亡国,也有好色亡国,你干脆把女人一起禁了算了。这不是胡搅蛮缠吗?

汉末王室衰微,你作为汉臣,不思报效国家,振兴汉室,反而公开胡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刘字,你这不是陈胜言论的翻版吗?给你扣个反臣二心的罪名也是合适的了哈。

作为孔子后人,理应孝字为先,可他大不以为然,说什么父亲和儿子没有什么亲缘关系,论其本意,不过是当初父母为了发泄情欲的副产品,孩子就这样产生了;而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过是一件物品,就如同把一件物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出来就离开了,也根本不需要孝敬。这也真是天下奇闻了,说他大逆不道当不为过。

可怕的是,他后面还跟着一大帮的人噢,影响力还不小,对曹操的重大决策公开地表示反对,让曹大人很是头痛,于是在孔融56岁时,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族其全家

其实孔融的被杀,表面上看是他同曹操两人之间的矛盾,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寒族和士族间斗争,在当时说穿了就是军阀和门阀间的斗争。不管是杨修还是崔琰,不管是荀彧还是你孔融,都是士族集团的代表,杀这些人不单是个人原因,也是对整个士族集团的整体警告。


孔融品行善良不错,可他还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品行桀骜,这才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孔融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他天资聪慧,满腹经纶,又是圣人之后。小小年纪就有让梨之举,赢得后世传颂。更是被写进古代启蒙教育的课本《三字经》当中。名列建安七子之一,才学之高可见一斑。

孔融生活在三国时期,毁就毁在他生活的时代了。孔融为人正直桀骜,玩世不恭。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当权者是不需要这类性格的人的,需要的是能够真正为了当权者的事业出谋划策的人,而不是对人或事品头论足,夸夸其谈的人。更何况孔融的矛头直指权利的核心人物曹操呢!

三国时期社会上有一种流派叫做清谈。孔融就是清谈流派的代表之一,那么什么是清谈呢?清谈就是一些有学问的有钱的平时还没什么事干的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天的内容无非是一些针砭时事,口诛笔伐。今天看来这些谈资无非就对当权者进行语言攻击,一帮自命清高的儒生学士聚在一起借着讨论政事为名,瞎扯淡而已。

孔融对待当时主政的曹操也是不屑一顾,经常当面顶撞曹操。借机奚落曹操,根本不把曹操当回事,久而久之曹操深恨之。孔融之死完全是因为他的性格所导致的,以他的性格遇到了曹操的性格必死无疑。曹操是什么性格,曹操的性格是睚眦必报,得罪他曹操的人都要死不管你是谁,就算是当代名人,圣人之后也不行。让你自己死还不算,还要你全家都死。果然曹操害怕孔融的言论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便决定置孔融于死地。他暗中指使路粹上书弹劾孔融,说孔融“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于是孔融被杀害,时年五十六岁。接着全家都被曹操杀害。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孔融的命运就被自己的性格害死了。什么圣人之后,什么当代名仕,性格的缺陷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还连累了全家老少。


孔融早早被杀的主客观原因: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正义之师,孔融却不按照当时的情势说他想自立为王,让全天下都知道这个事情。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杀死孔融,杀一儆百,这样推崇孔融的人就不敢在外面乱说话了。

2、平日里说话非常狂妄,乱说话被抓住把柄。他曾经公然认为父与子、母与子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对于父亲来说,是为了得到情欲的满足感,最后才会生孩子。对于母亲来说,肚子只是一个生孩子的容器,孩子只是暂时的生活在那里,孩子出生了就与这个容器没有什么联系了。还讲如果自己的父亲不是什么好人,即使遇到灾荒宁愿去救助别人也会不理会自己的父亲。就是由于这些言论,曹操才抓住了他的把柄,从而坐实了不孝的罪名,最终孔融以“不孝”的罪名被杀。


孔融作为孔子第二十世孙,儒家的一代名士,被曹操以这些罪名论罪,其根源是因为之前与曹操积怨太深。

1.曹操进攻邺城,曹丕私自掳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其意,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曹操才明白在辱骂他们父子。心下不满!

2.建安十二年,饥荒战乱。曹操为大局考虑,也想节省开支,上表请禁酒,。孔融嗜酒如命,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孔融做事情也是欠缺深思熟虑。

3孔融受一直受儒学熏陶,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因为他看出了曹操的野心,曹操也怕他名重天下,又是建安七子之首,怕阻碍他的大业。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对孔融的诬陷,正好冠以罪名处死孔融。

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当时孔融五十六岁。


去问曹操


梨离同音[呲牙]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孔融4岁让梨的故事家户喻晓,孔融最后被杀,撇开政治上的目的不谈,他对于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言论在当时也实在过于大胆出格,有大逆不道的嫌疑,所以才会被当时的曹操以不孝之名所杀。

据《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记载孔融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用今天的话解释一下这个意思就是:父亲与儿子,有什么亲?父亲生儿子,无非是因为情欲,生自己的母亲,不过是一件容器,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后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曹操就是找这个借口以不孝的名义把他杀了。

孔融四岁让梨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他哥孔褒还他一条命的故事。孔融十六时一个叫张俭的逃犯逃到了孔家,张俭是孔褒的朋友,但孔褒当时不在家,是孔融把这个叫张俭的被通缉的逃犯迎进了门。因为私藏逃犯是犯罪,被官府追究,最后由孔褒担罪被处死。所以后人才会说孔融让梨,他哥孔褒后来还一条命的说法。

孔融让梨,一直是被做为典范来传颂的谦让美德。他后来的恃才傲物,以及关于父母子女间关系的出格言论,却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这说明小时非常聪明,非常具有美德的一个人,长大了未必就还是这样的人。所以对小孩子的赞誉一定要适度,不要让他养成恃才傲物的性格。


孔融虽有才,然性格刚直,书生意气,常常得罪曹操,曹操使人诬陷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三国志中并没有孔融传,但三国志魏书篇裴松之倒是为孔融作注介绍的颇为详细。


孔融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自幼博览群书善良有礼,四岁时就留下孔融让梨的千古佳话。

孔融是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一代贤才,可惜生不逢时,出生在东汉末年那样暗无天日的乱世,因此命运坎坷,孔融十六岁时就因为见义勇为收留被大太监侯览追捕的名士张俭而与哥哥一起被逮捕下狱,孔融与哥哥争着担责赴死,最终东汉朝廷杀了孔融的哥哥。

孔融进入政坛后刚正不阿,检举宦官亲族的贪污腐败行为,后来又得罪外戚大将军何进差一点被何进的部下杀害,幸亏何进听说孔融有忠义的名声,反而提拔重用孔融,孔融先后担任侍御史及虎贲中郎将等官职。

权臣董卓想废掉汉少帝,孔融据理力争得罪了董卓,被董卓贬到山东担任东海国相去面对猖獗的黄巾军。

孔融在东海期间举办学校教育士民,聚兵讲武,推荐贤良,惩恶扬善,颇有政绩。

孔融胸怀大志,想平定叛乱中兴汉朝,但孔融的军事才能一般,在被黄巾军包围的时候被迫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援才解围。后来孔融又被刘备向朝廷推荐担任青州刺史。

袁绍曹操是东汉末年群雄中最强大的军阀,孔融认为他们最终会篡夺东汉天下,拒绝巴结袁绍曹操,结果青州被袁绍军队攻占,孔融的妻子儿女都被袁军俘虏。孔融后来被汉献帝招进朝廷担任将作大匠少府等官职。

最终刚正不阿的孔融因为忠于东汉朝廷,得罪了权倾天下的权臣曹操而遇害,孔融年幼的儿女也同时被曹操杀害,孔融年幼的女儿甚至留下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名言。

孔融是一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名人,可惜生于乱世,刚正不阿的性格让孔融得罪了很多权贵,最终被雄才大略杀人如麻的奸雄曹操满门抄斩,现在一些势利小人却诋毁污蔑孔融而吹捧美化曹操,完全是颠倒黑白趋炎附势。


孔融和曹操政治立场不同。

汉朝的时候没有科举考试,做官都是靠举孝廉制度。因此那个时候的人非常重视名士对自己的评价,为的就是让自己有个好名声。在这种政治风气下,朝廷分为了两派人,一派是儒家传统文人之士,属于清流派。另一派则是浊流派,主要指的就是宦官,奸臣。

清流派的人典型的便是孔融、杨修、祢衡。他们是文化人士,标榜清高,好名声。特别是孔融,简直就是清流派的领袖人物。为什么孔融名气这么大?

第一、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门第高,是文化大族。

第二、孔融这个人有才华,被名士李膺评价为“高明比为伟器”。

第三、孔子是个大孝子,这为他赢得了清名。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是希望能够整顿风气的,希望手底下听他的。可是像孔融这样的人,他们政治立场与曹操不同。因为曹操希望唯才是举,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能够统一天下,而他们这些孝廉出身的名士,自然不会赞同,他们忠于汉室。

这便是为什么孔融常常被各路势力痛恨的根本原因。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议论朝政,评价得失,这使得曹操要将他们除之而后快。

融虽然是曹操杀的,但是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实际上和很多人都有矛盾。何进曾经想要杀他,不过他名声太大了,所以没有动手。董卓则想利用黄巾起义军将其杀掉,不过孔融被打败后却成功的活了下来。哪怕四世三公的袁绍,孔融也是和其关系不好。袁绍甚至还特意写信给曹操,让其杀掉孔融。

这其实也好理解,作为孔子的后人,孔融必定想要匡扶汉室,安定天下。他代表的可是正统理念,其政治理想必然会和当时的军阀发生冲突。


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官为丞相军谋祭酒的路粹举报孔融,列举孔融任北海相期间,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无视朝廷礼节,到处诽谤朝廷;散播“不孝的言论,败坏人伦等等罪行,虽说这些罪行,前几条罪状都是要受到汉律的惩处,但都够不上死刑,可最后一条却不同,在汉朝“不孝”判死刑属天经地义,一点都不冤。最后,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给理直气壮地杀死了,他为维护孝道为杀人,最后却因“不孝”被杀。


原始地址:/zhishi/3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