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里的“伦理哏”包袱应该被放弃吗?

建议还是少用或不用。


现在的年轻人跟好基友开玩笑都是一句叫爸爸,这个跟伦理扯不上一点关系,跟教养也没关系,仅仅就是一个虚构的笑话,而且还能拉近彼此距离。非要这么计较相声里的伦理,用老郭的话就是你这智商干嘛要买票?并且多数喷子只不过是在网上免费看免费听,你实在听不下去右上角那个X你点一下就是。


其实普通老百姓在平时的交往中,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也互相的用“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等等戏语来开玩笑,当然只是限于好朋友之间。

这些玩笑到了相声舞台,便相当于“伦理哏”,这个无伤大雅。演员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观众开心一笑。

至于“屎尿屁”,确实有点“有伤大雅”,不提倡在舞台上使用,好的相声作品更应该远离脐下三寸。

德云社的青年相声演员,现在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了,很少出现这些捧逗素材。

相信随着德云社的做大做强,演员们会努力学习各类知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那请问,影视剧里面的伦理关系还要不要保留?


首先必须承认,相声是中国俗文化的代表,它纯粹来自于民间,最能体现普通市井百姓世俗的快乐。

从这个角度理解,相声的“伦理哏”正是来源于此,在民间,充大辈,占便宜本来就是日常开玩笑娱乐的一部分。

相声发源时,并不能称是一种艺术形式,相声艺人的地位非常低,比当时被称作下九流的戏子的地位还低,它的表演形式就是在大街上摆摊儿,用笑料吸引来往的行人,逗乐儿了大家,乞求大家赏几个钱,来养家糊口。俗称“平地抠饼,对面拿贼”,是要看艺人讨巧儿的技艺的。

还有,相声艺人为了讨好观众,要故意给观众造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才会乐于打赏,艺人们在表演中均要扮演一些小人物,甚至是品德低劣的小人物,运用市井玩笑越熟练,越丰富,观众才会越买账。

所以这就逼着相声艺人拼命地发掘民间笑料,以至于上百年来,相声几乎将中国民间能构成笑料的包袱都提炼出来了。而“伦理哏”的笑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应该说,有修为的相声艺人台上用的伦理哏并不恶俗,它是有情节安排的,往往在节目中体现为两个人斗智,一人耍个小聪明,占另一人的便宜,观众看到这些,都会心领神会,被这种小聪明逗乐,因为这种民间笑料是每个人都瞧不起,又离不开的,或者这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为了净化舞台而要求相声剔除“伦理哏”,让相声回归相声的本源,让它成为纯粹的市井文化,给人们提供快乐吧。

顺便,向我喜爱的相声大师郭德纲先生致敬!


开心就好!你奶奶的天天涨价烦也烦死了还不让我们听听搞笑的郭式相声了,讲不讲理了啊?我告诉你们这帮东西,你们早晚要糟雷劈的!


我平时也偶尔听相声,我觉得伦理哏就像小菜一样,偶尔可以有点,但如果把这个当成主菜还是不太好,郭德纲里面的段子有些是挺好笑,但是如果要靠这种内容发扬,有点走火入魔,不是正道,说些与时俱进的相声,我想努努力还是能写出来的,就像是天雷滚滚那个两个相声新势力,或者张晓攀他们一些作品娱乐性也挺高,而且显得高大上,我觉得正是因为伦理哏还有一些擦边球的段子创作成本低,且大家都好这口,所以才这么盛行。郭德纲相声基本功可以,唱的说的,单口多口都行,可是为什么偏偏说出来的段子这么荤,我有些不解,如果他能多创作一些绿色又不失娱乐性的相声,那他离大师就更近了一步。


当然没有必要,首先伦理哏只是一个包袱,什么叫伦理?伦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我是你爸爸”。是天地君亲师、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理是忠、孝、悌、忍、信。

所以对照以上,电影有伦理桥段、小说有伦理剧情、就连新闻都有伦理内容,那是不是都应该取缔?还是说只有相声的伦理哏才能把人教坏?

一味的只靠伦理哏作为包袱输出的相声,是没有人愿意听的,不用取缔它就自然会消失。然而非有道德标兵抓住在庞大的艺术中的一个伦理哏说事,不是你太闲了,就是你太想被别人关注了。

人只有缺什么才想要什么,道德底线高的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只有那些装的道貌岸然的小人才会高呼道德的口号,希望别人用道德肯定他。


举例说,爸爸在节目当中训斥儿子,然后气氛之极,指着捧哏的教育他,这个在情境之内,属于合情合理的。捧哏积极配合,意识到之后出戏,这种伦理哏是有必要的。


为什么要放弃?

在最初,传统的伦理哏节目比如说《反七口》、《翻四辈》、《六口人》等等,和《报菜名》《地理图》这类贯口活一样,都是儿活。

所谓“儿活”,就是小孩儿、小学徒使的活儿。

这种相声利用小孩子的“童言无忌”,与捧哏的形成一个差势,以达到使包袱的效果。

它能反应出熊孩子古灵精怪、让人又气又爱的性格,有个“童趣”的效果。

这么一说,是不是觉着伦理哏没那么可恶了?

马季先生也曾经总结过伦理哏的相声(大意):

“当年常老祖给小蘑菇捧哏(小蘑菇的板子),小蘑菇:你的这个奶,怎么那么鲜;留着就给常连安……

常连安:不不不!我不喝!

所以,我认为(伦理哏的)这些东西,是相声最原始的技巧(之一)。”

至于现在伦理哏的节目为什么被列入“恶俗”的行列?

因为基本都换成了两个大人来表演。

这样成分可就不一样啦,就变成了两个“混不吝”之间,纯粹的互相占便宜,互相斗“恶”斗“俗”的节目了。

这是不明白这种相声,真正目的的结果。

偶尔使一使,倒是也没什么。

如果今天你整一段儿,明天我也整一段儿,后天他再来一段儿,然后还都越使越歪,最后可不就臭的烂了大街了嘛!

——————————————————————

所以,传统节目中确实有些相当恶俗的段子,应该摈弃,至少应该放在书架上不拿出来。

但是像《反七口》、《翻四辈》、《六口人》这样的伦理哏没有必要。

只要按照正路子使,使对了其实挺有意思。

只不过现在,能使对的基本没有。

以上……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伦理哏”这个东西是相声的一部分,相声之所以能变得亲民,我觉得和这些简单通俗的包袱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的。“伦理哏”就是指“我是他爸爸,他是我儿子”“情侣裤衩”“和***媳妇睡觉”这种包袱,这种包袱虽然通俗但是个人觉得无伤大雅。因为相声这门艺术就是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听的,常言道“理不歪,笑不来”,没有了这些感觉相声也就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面貌和特征。虽然说“伦理哏”“屎尿屁”听起来有些让大家难以启齿,但是能给大家带了欢乐,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小剧场的相声,没有太多的约束。为了卖出票去,相声演员往往选择的是最直接能逗大家笑的笑话。如果“皮太厚”,可能观众站起来就走了,或是第二天就不来了,用郭德纲的话“我听你们的,谁把票钱补给我?”正因为有了这部分的内容,能迅速热场,让观众放松下来,这其实是最科学的方式了!

很多人也因为“伦理哏”去讽刺挖苦郭德纲三俗,其实我觉得是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很多相声演员,使劲浑身解数,都没人听,那才是相声的可悲。“阳春白雪”固然重要,但是“下里巴人”也同样精彩。“雅俗共赏”才能让相声走向辉煌。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原始地址:/yule/3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