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不允许跳门,为什么师胜杰跳门大家没有意见?

咱们大家熟知的周捐人,为了更好的发展不也是从唐杰忠跳门到姜昆了吗?曲艺界没有反对。非主流的某相声演员确反对者众。


师胜杰老师拜师不是大家没有意见。而是那些意见本身就上不了台面。尤其是依据一些像丐帮为了能多要到饭而制定的所谓帮规。

相声艺术的复兴如果靠翻炒相声门艺人之间的陈芝麻烂谷子式的所谓私人恩怨和旧规矩,即使能博得很多人的眼球,也只能暴燃一时,辉煌难继。

侯宝林先生是相声能成为殿堂艺术的奠基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他在相声表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社会上地位使他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话语权。更何况当时做为传统相声门规中地位最尊的马三立老先生也并没有对此表示异议而且还亲自出席了这个拜师仪式。这也是两位相声革新主将对旧门规的态度。

师胜杰生前在节目中披露过侯宝林先生在他欲进京工作时对他吐露的殷殷期盼。“希望师老师能在相声的贫瘠之地开辟出一块良田”。从中我们能看到侯大师对相声艺术生存的殚精竭虑!这岂是后世一些靠炒馊饭博眼球的相声商人所能比拟的?

爱说是非事必是是非人!

我觉得侯宝林大师在师胜杰老师拜师这件事是光明磊落,经得起考验的!

起码对相声艺术如此。


“跳门”也就是有师父,另外改拜他人,这在相声界中是不允许的,除非原来的师父同意,比如郭德纲本来拜师杨志刚,后来跳门拜师侯耀文,就招来一片非议和骂声,要不是侯耀文强势压着,这事都不一定能成,但同样是跳门,师胜杰的跳门不仅没人反对,而且还都支持,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侯大师的声誉外,更多的可能还是拜师的目的。

师胜杰拜师侯宝林大师

相声界的拜师和跳门

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已经有上百年的传承历史,在这相声的传承和发展中,拜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初的相声曲艺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拜师有利于相声的发展、散叶,也促进了相声队伍的壮大。

相声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不少的规矩,比如海清不能登台。海清也就是没有拜师,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这些海清哪怕你能耐再大,没师父照样不能登台。比如一个海清正在表演,来一相声演员,上台掀了桌子,问你谁徒弟?答不上来就得下台。所以拜师不仅可以学本事,更是以前相声演员安身立命的重要保障。

相声演员撂地

相声拜师就等于有了师门,而跳门就等于另投他门,就好比江湖门派,背叛师门,改投他派,这在相声界是很不耻的,也是不被允许的,除非师父同意,当然这种现象极少,所以说相声界不允许跳门,如果有人跳门,必然遭到同行的不耻,甚至是排挤。比如郭德纲本来拜师杨志刚,后来又拜师侯耀文,就让很多同行排挤、阻挠,就在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

师胜杰跳门拜师

师胜杰生于1953年,天津人,其父亲是著名相声演员师世元,也是相声名家,在建国后,师世元一家为了支援东北建设,居家北上哈尔滨,并出任哈尔滨民间艺术团相声队队长,师胜杰出生在这样的相声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可以说极具相声天赋。

师胜杰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拜师相声名家朱相臣,朱相臣是相声大师张寿臣的徒弟,其与苏文茂搭档表演诸多的相声作品,是相声名家,但朱相臣70年代就已经过世,对于师胜杰的指导也有限,但毕竟其是师胜杰根正苗红的师父。

朱相臣(右)和苏文茂

1984年,师胜杰带着相声《肝胆相照》参加全国相声新作演出评比,并获得一等奖,而当时的侯宝林大师正好是大赛的评委,其对师胜杰颇为喜爱,表示要将师胜杰收为关门弟子,并邀请了马三立大师等相声大腕前来见证。

师胜杰是有师父的,如果拜师侯宝林大师,就等于相声界不允许的“跳门”,而且朱相臣已经故去多年,自然也不会允许,但是在侯宝林大师收徒师胜杰的时候,相声界几乎云集现场,纷纷祝贺,可见相声同行不仅没有阻挠,而且还都是持赞成态度,而这之后,师胜杰的身份也从朱相臣的徒弟变成了侯宝林大师的关门弟子。

师胜杰跳门被认可的原因

师胜杰跳门被认可的原因之一便是其拜师的是侯宝林大师,侯宝林大师在建国后牵头组织相声改进小组,并多次进中南海给毛主席等领导人表演相声,是建国后相声界最重要的人物,侯宝林大师在相声界举足轻重,其收徒自然是没人反对,所以这场拜师会可以说是几乎相声界的名家悉数到场,用师胜杰先生的话说:不敢说绝后,最起码空前。

师胜杰和侯宝林大师

其实师胜杰跳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目的,其跳门不是为了换取好的机会,而是为了相声界的发展。侯宝林大师也在讲话中说道,京剧界的名家也都不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并在收徒的时候宣布:

师胜杰是我的关门弟子,我今后不再收徒了。我收师胜杰为徒,不是我们两人之间的事,这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我相信有师胜杰这样的年轻人继承我们的相声艺术,相声艺术的发展不会等到2000年。

可见,师胜杰拜师对于相声界的发展也是一件大事,而之后师胜杰先生也确实没有辜负侯宝林大师的厚望,其在东北地区培养发展相声,对于相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和发扬作用。


相声界不允许跳门,师胜杰跳门大家没有意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侯宝林先生做了大量工作;二是马三立先生也到了拜师现场;三是朱相臣已经去世多年。

侯宝林非常欣赏师胜杰

师胜杰(1953—2018年),出生于天津,生活在哈尔滨。师胜杰是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为“文”字辈。

师胜杰的师世元和母亲高秀琴都是说相声的,他们在上世纪40年代时在天津还比较有名气,深受天津观众的欢迎。

1956年,师世元到哈尔滨演出并参加哈尔滨曲艺团,曾任相声队队长,从此师家就在哈尔滨安家落户。

师胜杰是师世元的第二个儿子,遗传了父母的表演天赋,6岁就登台演出。

师胜杰7岁的时候,拜朱相臣为师,正式开始学相声。朱相臣是相声大师张寿臣的徒弟。

1976年底,师胜杰被调到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曲艺队,成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

1981年,师胜杰的相声《郝市长》,获得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调演一等奖,引起了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注意。

侯宝林看完之后,回到家里还是非常激动,他把两个儿子侯耀文、侯耀华都叫到身边说:“师胜杰这孩子不容易,作品里面一个包袱也没有,能说下来真不容易啊。”

这是侯宝林第一次称赞师胜杰。

1984年,中国曲协等几个单位,在青岛举办了中国新相声评比的赛事,师胜杰与冯永志合作表演的相声《肝胆相照》,获得了创作和表演的双一等奖。

侯宝林是大赛的艺术顾问。在第二天举行的研讨会上,侯宝林以师胜杰的《肝胆相照》为例,详细解剖了这个相声和师胜杰的表演,说的都是溢美之词,言语中透露着对师胜杰的喜爱。

当时现场的一个记者田维贤就问:“侯大师,你这么喜欢师胜杰,是不是想收他为徒啊?”

侯宝林笑了,幽默地说:“我倒是有这个意思,就是不知道人家胜杰愿意不愿意啊。”

其实当时侯宝林有没有这个意思谁也不知道,他被记者将了一军,随口就说了出来,也可能就是逗逗记者。毕竟侯宝林已经好多年不收徒弟了,想拜他为师的是大有人在。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田维贤回去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胜杰,师胜杰是半信半疑。侯宝林?那可是大师级的人物,平时只有仰望的份,连搭个话也不敢的。

师胜杰非常兴奋,他立刻就走到了侯宝林的门口,小心翼翼地轻轻敲门。

侯宝林正在练书法,写的是“求乐”两个字。他看到师胜杰一愣,就问道:“你怎么来了?”

师胜杰非常紧张,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结结巴巴地问:“您还没睡?”

侯宝林笑了:“我还没吃饭呢,这还不到中午呢。”

师胜杰当时就傻了,不知道说什么了,他扑通一下就跪了下来,喊了一句:“师父!”

侯宝林又是一愣,他走过去把师胜杰拉了起来:“你都听说了?”

师胜杰老老实实回答道:“我听说了。”

侯宝林说:“你师父去世了,你父亲也去世了,你还年轻,不能没人领。”

师胜杰是连连点头,侯宝林接着说道:“我有三十多年没收徒了,我收你不是咱们师徒俩的事,是相声界的大事。有你们这些年轻人,相声就会传下去,就会有希望。”

隆重的拜师仪式

师胜杰是有师父的人,虽然他师父朱相臣死了已经有10多年了。在相声界已经拜了师父,再拜别人为师,这叫“跳门”。一般情况下是绝不允许的。

侯宝林当时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他在相声界的地位和威望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他也要考虑相声同行的感受,他也要顾及影响。所以侯宝林是三管齐下:

一是派高英培等人去找相声同行做解释和说服工作;

二是让人去天津请相声泰斗马三立来参加拜师仪式;

三是自己在拜师仪式上继续做工作。

最后由黑龙江曲艺团出面在青岛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当时全国的相声名家几乎是悉数到场,按师胜杰自己的话说:“拜师仪式不敢说是绝后的,至少是空前的!”

以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相声同行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会公开来讲,再加上德高望重的马三立先生也从天津赶来了,别人还敢再说什么吗?就像师胜杰说的那样:“马三立大师一到,那是一人入林,百鸟哑音。”

侯宝林考虑问题非常周到。在拜师仪式上,当着众多相声同行,当着各大媒体的记者,侯宝林是慷慨陈词:“京剧为什么会出现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就是他们都不是一个师父。”

侯宝林最后说:“师胜杰是我的关门弟子,我今后不再收徒了。我收师胜杰为徒,不是我和师胜杰自己的事,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我相信有师胜杰这样的年轻人继承我们的相声艺术,相声艺术的发展不会等到2000年。”

侯宝林的讲话引得了阵阵掌声,所有的质疑也就不存在了。

师胜杰的拜师仪式也是新事新办,没有跪拜,也没有引保代。

师胜杰向师父、师娘鞠躬、献花。侯宝林把自己的一些专著、音像资料,还有书法题字都交给了师胜杰。

随后,侯宝林又把自己戴了多年的钻戒摘下来,套在师胜杰的手上。这枚钻戒师胜杰也没有舍得戴,一直放在保险柜里。

综上所述,师胜杰跳门到侯宝林先生门下,相声界之所以没有什么意见,主要原因还是马三立先生和侯宝林先生德高望重,一言九鼎,还有就是侯宝林先生的解释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另外就是朱相臣先生也已经去世多年。

最后我想说的是师胜杰先生也是一位非常感恩的人。他一直都说自己有两个师父,他从来都没有忘记第一个师父,当然他更感恩第二个师父。

各位朋友,你们认可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批评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始地址:/faxian/32670.html